隱孢子蟲病

隱孢子蟲病

隱孢子蟲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特點的人獸共患性腸道原蟲病。臨床特點,急性胃腸炎型: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常伴上腹不適、疼痛,甚至噁心、嘔吐;慢性腹瀉型:主要見於免疫功能缺陷者,特別是愛滋病患者。偶有血性便,多伴腹痛,易發生脫水、酸中毒和低鉀血症、維生素缺乏等。自1976年正式報導以來發現本病廣泛,是旅遊者腹瀉的常見病原,愛滋病患者並發本病甚多。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感染人體的主要為小隱孢子蟲經口食入卵囊,卵囊有2種,一種為薄壁卵囊,其子孢子可在腸道內直接孵出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宿主體內重複感染;另一種為厚壁卵囊,經糞便排出後再感染人或其他哺乳動物。

正常人感染隱孢子蟲多表現為自限性腹瀉,主要發生於嬰幼兒和免疫力低下者,也可表現為慢性間隙性腹瀉。AIDS病人患隱孢子蟲腸炎多表現為慢性非自限性腹瀉,病程多在4個月以上,呈水樣瀉,嚴重者可呈噴射狀水樣腹瀉,體液丟失嚴重,平均每天3L,嚴重者每天可達十幾升,病死率可達50%,死亡原因多為脫水及營養不良。調查顯示,隱孢子蟲所致腹瀉占AIDS病人腹瀉原因的15%以上。Brady還發現隱孢子蟲可引起AIDS病人肺部感染,表現為肺間質性病變,病人肺泡炎性滲出物和胃腸道中檢出大量隱孢子蟲滋養體,雖經多種治療無效。

目前尚無治療隱孢子蟲病的特效藥物,螺鏇黴素類藥物有一定療效,但有半數病人套用後症狀無改善。國內試用大蒜素有一定療效。因此,對隱孢子蟲腸炎的治療主要為支持療法,包括止瀉、補液、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等。

疾病描述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顯微鏡觀察
隱孢子蟲(Cryplosporidium,Tyzzer,1907)呈世界性分布。為體積微小的球蟲類寄生蟲。目前已蟲多種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魚類分離的隱孢子蟲約有20餘種。其中感染人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微小隱孢子蟲。根據它們的分子生物學特徵,可將其分為2種主要的類型。其中一種類型包括從人體分離的蟲株;另一種類型則大多為從家養動物分離的蟲株。隱孢子蟲是一種重要的引起人和動物腹瀉的機會致病原蟲。由本蟲引起的隱孢子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人的隱孢子蟲病於1976年由Nime和Meisel首先報導2例。此後,隨著對本蟲和本病認識的提高以及檢測技術的發展,發現的病例數日益增多。

形態:卵囊為本蟲的惟一感染階段。卵囊呈圓形或橢圓型,直徑4-6μm成熟的卵囊內含有個裸露的子孢子和由顆粒物組成的殘留體。子孢子呈月牙形。未經染色的卵囊很難識別。經用改良抗酸法染色後,在被染成藍綠色背景的標本中,蟲體被染成玫瑰色。由於卵囊在標本中所出的位置不同,在用顯微鏡觀察時,囊內子孢子呈不規則排列。殘留體為呈暗黑色和棕色的顆粒狀。

生活史:本蟲的生活史簡單,整個發育過程無需宿主轉換。繁殖方式包括無性生殖裂體增殖和孢子增殖)及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兩種方式,二者均在同一宿主體內完成。發育各期均在頁宿主小腸上皮細胞胞質間形成的納蟲空泡內進行。

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的卵囊即具感染性。被人和易感動物吞食的卵囊。經消化液作用後,囊內的4個子孢子逸出,先附著於腸上皮細胞,再侵入細胞,在納蟲空泡內行裂體增殖,先發育為滋養體。經3次核分裂發育成Ⅰ型裂殖體。成熟的Ⅰ型裂殖體含8個裂殖子。成熟的裂殖子被釋放後,侵入其他上皮細胞,發育為第2代滋養體。第2代滋養體經2次核分裂發育為Ⅱ型裂殖體。成熟的Ⅱ型裂殖體內含4個裂殖子,釋放出後的裂殖子發育為雌、雄配子體,二者結合後形成合子,開始孢子增殖階段。合子發育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含4的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有薄壁(約占20%)和厚壁(約占80%)兩種類型。薄壁卵囊只有一層單位膜,其內子孢子逸出後直接侵入腸上皮細胞,依然行裂體繁殖,而致宿主自身體內重複感染;厚壁卵囊在腸上皮細胞或腸腔內經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在囊內形成4的子孢子後。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孢子化的厚壁卵囊具有感染性。完成整個生活史約需5-11天。

症狀體徵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
患者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機體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本蟲後,常表現為自限性腹瀉,糞便呈水樣,量大,可有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厭食、發熱和全身不適等症狀。病程一般持續1—2周,症狀便逐漸減輕或消退。病程在1個月或以上者比較少見。臨床症狀平穩後,患者糞便內卵囊的排出仍可持續數周。

免疫功能異常的病人,疾病的發作作為漸進性,但腹瀉的程度往往更為嚴重,糞便量每日可達5—10L。如果患者的免疫缺陷狀況得不到糾正,感染者便不能夠清除。腹瀉可長期甚或終生持續下去。繼而導致營養吸收障礙,甚至出現腸道外組織器官,如肺臟和膽道系統感染。在痰液肺組織以及膽汁標本內查得蟲體。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隱孢子蟲是愛滋病人合併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感染後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歐洲海地和非洲有50%愛滋病病人並發本蟲感染並引起腹瀉。美國的感染率為8%—37%。(Vakil,1996)且多數為頑固性腹瀉。愛滋病患者並發隱孢子蟲感染引起的腹瀉,表現為霍亂樣水瀉,每日達數十次,水瀉量每日可達3—6L。最高可達17L,由此可造成患者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最終可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故此,目前國外已把檢查隱孢子蟲列為愛滋病患者的一項常規檢查項目。

1.急性胃腸炎型: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腹瀉,每天4~10次,糊狀便或水樣,偶有少量膿血,可有惡臭。常伴上腹不適、疼痛,甚至噁心、嘔吐。部分有發熱。病程自限,多在2周內自然緩解。無復發,預後良好。

2.慢性腹瀉型:主要見於免疫功能缺陷者,特別是愛滋病患者。起病緩慢,腹瀉遷延不愈,水樣便,量多,每天1~10餘升不等,每天10次左右。偶有血性便,多伴腹痛,易發生脫水、酸中毒和低鉀血症、維生素缺乏等。病程可持續3~4個月甚至1年以上,可反覆發作。

3.免疫功能缺損者的隱孢子病:潛伏期難以確定。症狀多而重,持續時間長。患者常有霍亂樣腹瀉,日多達數十次、量達1升至10+L/d,患者常有水電解質紊亂及體重下降,甚至呈惡病質。隱孢子蟲尚可引起喉氣管炎肺炎呼吸道感染,可同時伴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巨細胞病毒感染,X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深、間質性肺炎等。膽囊感染見於10%AIDS伴隱孢子病患者,表現為急性膽囊炎或硬化性膽管炎,患者不一定有腹瀉;本病伴胰腺炎肝炎者亦有所見,從膽汁胰液或肝活檢膽管上皮細胞找到隱孢子蟲即可確診。播散型隱孢子蟲病往往於屍解時發現。

疾病病因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卵囊
1.傳染源:隱孢子蟲病病人、無臨床症狀的卵囊攜帶者,都可從糞便內排出大量具有感染力的卵囊,是主要的傳染源。動物傳染源主要包括感染本蟲的家畜。如羊、貓、犬和兔等動物,它們排出的卵囊對人也有感染力。新生小牛、小山羊最易感染,也是重要的感染來源。

2.傳播途徑:本蟲主要經“糞—口”方式傳播。人際間的傳播可發生於直接或間接與糞便接觸。人主要通過被污染的手、飲用水和食物吞食了卵囊而感染。水源污染是造成隱孢子蟲病在人群中爆發流行的主要原因。醫務人員、實驗室工作者及與牲畜密切接觸的人員和獸醫均有較多的感染機會。同性戀者之間的肝交可導致本蟲的間接傳播,是值得重視的一種性傳播方式。

3.易感人群:人對隱孢子蟲普遍易感。嬰幼兒、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人,以及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低下者尤易感染本蟲。大量套用多種抗生素、患水痘麻疹和經常感冒者更為易感。

4.流行特徵:隱孢子蟲呈世界性分布,開發中國家人群中的感染率較之發達地區人群的感染率為高。發病季節地不盡相同,以夏秋季節發病較多。且農村高於城市,多為散發性也可在集體機構如軍隊、幼托所呈小型流行,並有家庭聚集新,也是旅遊者腹瀉原因之一。

隱孢子蟲是一種專性細胞內生長的寄生原蟲,屬孢子蟲綱,球蟲亞綱真球蟲目,艾美球蟲亞目,隱孢子蟲科,隱孢子蟲屬。蟲體呈球形,直徑為2~4μm,其生活史與孢子蟲綱的其他原蟲相似,包括無性的裂殖生殖、有性生殖及孢子生殖,三者均在同一宿主體內進行。其卵囊呈卵圓形,直徑為2~6μm,卵囊壁光滑,成熟的卵囊內有4個新月形子孢子。當其被人或動物吞食後在小腸內脫囊,子孢子從卵囊壁的裂隙中逸出,附著於小腸上皮細胞的微絨毛刷沿,並被封入納蟲空泡內發育為滋養體進行裂殖生殖,先發育為含8個小核的滋養體,然後進一步發育為有8個裂殖子的Ⅰ型裂殖體。裂殖體成熟破裂後,裂殖子再次侵入其他小腸上皮細胞,繼續進行Ⅰ型裂殖生殖或者發育為僅含4個裂殖子的Ⅱ型裂殖體。由成熟的Ⅱ型裂殖體釋放出的裂殖子則分別發育分化成雌(大)、雄(小)配子體,然後分別產生出雌、雄性配子,最後雌雄性配子結合為合子並發育成卵囊。卵囊有薄壁與厚壁兩種,前者約占20%,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其子孢子逸出後直接侵入新的宿主細胞繼續進行裂殖生殖,造成宿主體內的重複感染。厚壁卵囊在宿主體內孢子化,囊壁為雙層,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經糞便排出體外即具有感染性。10%甲醛溶液或5%氨水可使之滅活,也可使卵囊的感染力喪失。

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腹瀉病人中,隱孢子蟲病感染率分別為3%-13%與0.6%-7.3%。國內感染率為1.4%-13.3%。慢性腹瀉患者的隱孢子蟲感染率明顯高於急性腹瀉患者。本病的流行與各地人群的社會習俗、居住條件、生活水平及衛生狀況等也都有密切關係。

病理生理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檢驗
本病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數人認為可能是由於腸黏膜上皮細胞廣泛受損及絨毛萎縮而導致吸收不良的結果。有人推測微小隱孢子蟲可能產生腸毒素,他們發現感染微小隱孢子蟲的牛犢糞便上清液中具有腸毒素樣活性。病程中大量水與電解質的丟失是小腸黏膜受損和腸功能失調所致。此外腸道內雙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丟失與減少,也是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有人發現來源於感染微小隱孢子蟲的腸上皮細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動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隱孢子蟲在人體和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病變主要見於小腸結腸,胃與食管也可被累及。小腸病變部位的絨毛萎縮變短甚至消失,隱窩上皮細胞增生同時隱窩明顯加深,黏膜表面的上皮細胞呈短柱狀,胞核排列不規則,絨毛上皮層及固有層均可見單核細胞及多核炎性細胞浸潤。結腸黏膜的病理變化與小腸相仿。在患者痊癒後,上述病變可以恢復正常。感染延及膽囊時,可引起急性和壞死性膽囊炎,膽囊壁增厚變硬,黏膜面變平並可出現潰瘍,鏡下可見膽囊壁壞死並伴有多核細胞浸潤。在肺部隱孢子蟲感染患者的肺組織活檢標本中可見到活動性支氣管炎及局灶性間質性肺炎等病變。

侵入人體的隱孢子蟲寄居於小腸上皮細胞刷形緣形成的納蟲空泡內。空腸近端為感染蟲體數量最多部位。感染因孢子卵囊後,約有80%的人發病並表現臨床症狀。其餘則為隱性感染,自糞便內排出卵囊,本病潛伏期為1周左右。

嚴重感染者,小腸絨毛表面可出現凹陷、枯萎、變短變粗或融合、移位和脫落;輕度感染者,腸黏膜病理變化並不明顯。由於腸黏膜的上述病理變化破壞了小腸正常生理功能,因而導致消化吸收障礙和腹瀉。

併發症狀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顯像
患者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機體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本蟲後,常表現為自限性腹瀉,糞便呈水樣,量大,可有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厭食、發熱和全身不適等症狀。病程一般持續1—2周,症狀便逐漸減輕或消退。病程在1個月或以上者比較少見。臨床症狀平穩後,患者糞便內卵囊的排出仍可持續數周。免疫功能異常的病人,疾病的發作作為漸進性,但腹瀉的程度往往更為嚴重,糞便量每日可達5—10L。如果患者的免疫缺陷狀況得不到糾正,感染者便不能夠清除。腹瀉可長期甚或終生持續下去。繼而導致營養吸收障礙,甚至出現腸道外組織器官,如肺臟和膽道系統感染。在痰液肺組織以及膽汁標本內查得蟲體。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隱孢子蟲是艾子病人合併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感染後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歐洲海地和非洲有50%愛滋病病人並發本蟲感染並引起腹瀉。美國的感染率為8%—37%。(Vakil,1996)且多數為頑固性腹瀉。愛滋病患者並發隱孢子蟲感染引起的腹瀉,表現為霍亂樣水瀉,每日達數十次,水瀉量每日可達3—6L。最高可達17L,由此可造成患者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最終可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故此,國外已把檢查隱孢子蟲列為愛滋病患者的一項常規檢查項目。

診斷檢查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病檢查
如果在腹瀉病人糞便中查得本蟲卵囊即可確診。由於未染色的卵囊無色透明,且易與標本中的非特異性顆粒相混淆,故需採用染色方法進行確診。具體方法有:

1.白色略帶有綠色的螢光,中央染淡,似幻環狀。

2.改良抗酸染色法

染色後,標本的背景呈藍綠色,卵囊為玫瑰紅色,可見內部結構。本法缺點為經染色後,標本中存在的非特異性巨觀抗酸顆粒易與卵囊相混淆,難以鑑別。

3.金胺酚該娘抗酸染色法

用本法可克服上述染色法的缺點。本法先用金胺酚染色後,再改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復染。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卵囊同抗酸染色所見但非特異性顆粒被染成藍黑色,兩者顏色截然不同,極易鑑別,使檢出率和準確性大大提高。

4.免疫學診斷方法

有螢光標記單克隆抗體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此二法均有市銷售試劑盒。兩者均有高度的特性和敏感性。
此外,國外已有用PCR法檢測糞便標本中卵囊的報導。

治療方案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檢測儀
1.支持治療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症狀嚴重者應住院治療。病人因嚴重腹瀉可引起和電解質平衡紊亂,必須注意糾正。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加強支持治療。發作期間避免食用含脂肪乳糖較多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症狀。

2.病原治療至今尚無療效確切的抗隱孢子蟲的藥物,認為有一定療效的藥物為螺鏇黴素克林黴素阿奇黴素、大蒜素等。有人使用螺鏇黴素治療重症患者,可緩解病情,減輕腹瀉,但不能避免復發。成人用量2—4g/d兒童每日50—100mg/kg,7—10d為一療程。大蒜素兒童20mg/次,每日3次,成人40mg/次,每日4次,療程7—10d。

3.免疫治療,在有免疫功能損害的隱孢子蟲病人,儘可能重建其免疫功能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有人曾使用高效價免疫牛的初乳,治療愛滋病並發隱孢子蟲的病人,症狀有所緩解,但療效尚未肯定。預後隱孢子病的預後和病人的免疫功能狀態有密切關係。免疫功能正常者,病程有自限性,預後好。免疫功能有缺陷者,病情較重,病程遷延,很難徹底清除蟲體。在愛滋病人中,隱孢子蟲病常是難以控制的,並最終可導致病人死亡。

流行病學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病
流行概況:隱孢子蟲呈世界性分布,在澳大利亞、美國、中南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隱孢子蟲病流行。各 地區腹瀉患者中隱孢子蟲檢出率不等,最低者為0.6%,最高者可達10.2%。國內自韓范(1987)首次報導2例隱孢子蟲感染後,全國許多省市陸續開展了不同規模的調查。至1998年初,全國共查44789人,發現感染者938人,感染者分布於19個省(區、市)。另外,在14個省(區、市)20977例腹瀉兒童中,隱孢子蟲感染者共449例,感染率為0.917%—97%不等。平均感染率為2.14%。江蘇、雲南、山東平均感染率為0.38%—15.21%。湖南、廣東、江蘇、雲南4省,正常人(12592)平均感染率為1.62%,其中兒童的為2.01%(166/8259),成人的為0.877%(38/4333)。根據鄭勛斌和凌美麟(1988)統計,香港地區發現人體隱孢子蟲感染14例(1995年發現10例,1996年4例)。隱孢子蟲病是造成人體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寄生蟲腹瀉中占首位或第二位。人的感染可能來源於家養動物。爆發流行常見於與病人或病牛接觸後的人群,或發生於幼稚園和託兒所等兒童集聚的地方。據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託兒所的84名兒童中有33%,18名工作人員中有22%攜帶本蟲卵囊。兒童較成人易感,在兒童感染者中,非母乳餵養的嬰兒較母乳餵養的易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一所醫院裡,在884名胃腸炎患者中,有4%感染隱孢子蟲病。調查表明,全美國的表面水源中隱孢子蟲卵囊的污染率可達65%—70%。卵囊對常規用於飲用水消毒的化學試劑如氯氣,有高度抵抗力。目前尚不具備將水內污染的卵囊徹底消除的有效措施。

預後預防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病治療儀
病人和病畜卵囊污染水源、食物是隱孢子蟲病在人群中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加強人畜糞便的管理,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基礎措施。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是愛滋病人要加強保護,除加強免疫功能外,提倡喝開水(加熱65℃—70℃,30分鐘可殺死卵囊)是防止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飲用牛奶也要徹底消毒。

對於本病的治療尚無理想的有效藥物。國內使用大蒜素治療,有一定療效。國外報導口服把巴龍黴素2周后,卵囊排出數量減少,但長期療效仍不確定。

由於本病尚無特效的病原治療藥物,因此,預防措施在控制本病發生與流行中尤為重要。應加強對病人與病畜的管理,避免與有腹瀉的動物接觸。增強體制、提高抵抗力是主要的預防措施。注意個人衛生,防止病人、病畜糞便污染食物和飲水,病人用過的便盆需在3%漂白粉中浸泡10—15min後再予清洗,對被病人糞便污染的衣服等可採用煮沸消毒。

常見內科疾病1

內科疾病治療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