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霽虹橋摩崖石刻不僅記載著蘭津古渡、霽虹橋的歷史,
而且還是一塊融文學和書法為一體的極為珍貴的文物。1981年9月,雲南省博物館文物專家前來該地拓下了大部分石刻,有題記19條,詩6首,對聯1副,碑文2通。題刻有詩、有聯、有題詞。多數字大盈尺,風骨高古,雄渾壯麗,頗有氣魄,隸、草、楷各體均備。從內容上看,一類是題頌長虹臥波的,如清康熙年間的“霽虹橋”,明代成化年間的“西南第一橋”,及督學使吳鵬的“滄水飛虹”等。第二類是讚美古渡天塹的,如清康熙年間的“天南鎖鑰”,乾隆年間的“懸崖奇渡”,明嘉靖年間的“壁立萬仍”,還有“蘭津渡、金齒咽喉、要塞天成、懸岩奇渡”等。第三類是稱頌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約1.8米的“人力所通”。
在詩聯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張含的《蘭津渡》。“山形宛抱哀牢國,千崖萬壑生松風。石路其從漢諸葛,鐵柱或傳唐鄂公。橋通赤霄俯碧馬,江含紫煙浮白龍。漁梁鵲架得有此,絕頂咫尺樊桐公”。詩用楷書題於壁上,為橫幅,每字約10厘米見方。詩用精妙之筆傳神地稱頌了霽虹橋的悠久歷史和宏偉之勢,表達了作者對前人辟渡建橋開創之功的憑弔之情。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監察御史王大任題寫的:“怪石倒懸侵地隘,長江詰曲盤山多”。描繪了蘭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點。
交通
到霽虹橋摩崖石刻,有東西二路。東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陽,然後沿博南山盤鏇而下直至江邊;西路從保山經水寨,至橋邊。二者相比較,東路較平,且古蹟較多,“古道”風味較濃。從保山到水寨,已有簡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從這裡下車步行,從東南方向沿水寨河順山谷而下,約2里,到羅岷山口,瀾滄江即見。
至江邊的平坡村,是一條東西向的峽谷。兩山夾峙,一徑陡絕,崎嶇迴環,古稱“梯雲路”。下坡的第一段,稱為“倒馬坎”,據說是因山路陡險,“馬蹄高下處,一步一心驚”(黃萬春詩),跋涉艱難,故名。水寨河沿溝瀉下,水陡勢險,沿途泥沙多被沖刷,全溝巨石裸露。水枯季節,河水僅從岩隙中穿縫而過;至雨季,則箐水洶洶。“澗水飛來瓊屑濺,岡腰斷處板橋通”。沿途螺徑紆徐,磴道盤空;時間一久,沿路小石遍鋪,人行其上而常滾動,稍有不慎即會摔倒。由於長年累月馬幫過往,青石樓上留下了一個個蹄印。
徐霞客經過這裡的時候,記道:路從“疊磴夾縫間,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兩崖夾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搗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捫天,水若爭道躍壑,兩不相遜者。夾中古木參霄,虬枝懸蹬,水聲石色,冷人心骨”。這段古道的奇、險,仍基本如此。雲梯路腳,是平坡。這裡是一個百戶左右的小山村,緊貼在陡峻的羅朗山腹。名雖帶“平”,實際仍是“坡”,只不過坡度稍緩罷了。山村雖小,過去卻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自滇緬公路通車後,這裡才逐漸冷落下來。出平板坡村,沿著山坡北上,一路儘是茅草荒坡,絕少樹木。行約3里可到蘭津渡口。
題刻
(1)題刻“西南第一橋”。陽刻,楷體,直書,字高0.75米,寬0.55米;通體高3.65米,寬0.67米。據《滇南雜誌》記載,為浙江秀水明嘉靖進士、督導使吳鵬(字萬里)題。
(2)題刻“滄水飛虹”。陽刻,行書體,直書,字高0.56米;寬0.53米,通體高2.80米,寬0.62米。書法遒勁流暢。傍題“督學吳鵬書”,高0.80米。
(3)題刻“壁立萬仞”。陽刻,楷體,橫書,字高0.75米,寬0.60米;通體長3.85米,高1.05米。氣勢雄偉。左書“嘉靖甲辰春二月,燕山南渠書,永昌知府錢嘉猷古田□□□”字樣。
(4)題刻“霽虹橋”。陰線勾邊,橫書,通體高1.10米,長3.25米,字高1米,中書“霽虹橋”3字,右書“康熙癸未冬”,左書“張其眉”。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其眉遼寧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保山知縣。
(5)題刻“天南鎖鑰”。陰線勾邊,楷體,橫書,通體高1.32米、長4.15米,字高1.05米,寬0.95米。中書“天南鎖鑰”4字。右直書“康熙五十三年孟春之吉”,左分兩行書“鎮守永順總兵,西秦段騰龍題”。
(6)題刻“潭清壁立”。孫人龍題,陰刻,楷體,直書,通體高.9米,長1.65米,中書“潭清壁立”,右書“欽定指督雲南全省學院大文宗孫偉人龍實任”,左書“乾隆三年清和月穀旦永昌太守徐本仙同保山縣令張福昶暨永順六學師生公主”。
(7)題刻“玉尺冰壺”。陰刻,楷體,橫書,通體高0.50米,長1.20米,字高0.30米,寬0.28米,上眉刻“督學院葉大宗師”7字,右直行題“乾隆庚寅二月吉日”,左題“永順六學新生敬立”。
(8)題刻“天南玉尺”。陰刻,楷體,橫書,通體高0.60米,長1.30米,字高0.30米,寬0.23米,眉書“督學院葉大宗師”,款式與前條相同。左書“乾隆辛巳年七月吉旦”,右書“□□高題”。
(9)題刻“恩永江流”。陰刻,楷體,橫書,通體高0.69米,長1.10米。右書“恭頌”,左書“乾隆乙巳孟冬穀日,永順二府學生重敬立”,眉書“督學院何大宗師”。
(10)題刻“懸崖奇渡”。陰刻,楷體,橫書。刻於摩崖高處,字高1.2米左右。右書“乾隆乙巳仲秋”。左題“滇黔使者富綱題石”。富綱,乾隆間任雲貴總督。
(11)題刻“表里山河”。陰刻,楷體,直書,通體高1.75米,寬0.55米,右書“光緒二十有八年秋八月”,左書“嶺西江蘊琛題並書”。
(12)題刻“德蔭金昌”。陰刻,楷體,直書,通體高1.25米,寬0.50米,字高0.36米,寬0.25米。右書“幼侯謝老公祖,少衡韓老父台大人德政”,左書:“永保紳商士庶公頌”。
謝宇俊,字幼侯。韓熙華,字少衡,曾任保山知縣。
(13)題刻“要塞天成”。勾邊陽文,楷體,橫書,通體高0.70米,長2.45米。右書“民國二十年春”,左書“保山縣長趙道寬題”。
(14)題刻。陰刻,楷體,直書,通體高4.80米,寬0.65米,中書“廉明仁恕保山邑侯史大宗師遺愛”,右書“公諱增,字學江南常州府武進縣人戊戍進士”,左書“永昌闔郡紳士公鐫”。可能是晚清題刻。
(15)題刻“澤溥瀾滄”。陽刻,楷體,直書,通體高1.60米,寬0.65米。右書“朝卿韻川公德政”,左書“保山紳商士庶等公頌”。可能是晚清題刻。
(16)題刻“金齒咽喉”。陽刻,楷體,直書,通體高1.77米,寬0.43米,左書“郡丞李文淵題書”。可能是晚清題刻。
(17)題刻“人力所通”。陰刻,楷體,橫書,字高1.80米,寬6.30米。作者和年代款不清。
(18)詩刻“蘭津渡”。陰刻,直書,由左至右,共15行,通體長1.95米,高0.70米,明嘉靖乙巳(1545年)九月保山知縣孫術刻石。其詩如下:
山形環抱哀牢國,千崖萬壑生松風。
石路真從漢諸葛,鐵柱或傳唐鄂公。
橋通赤霄俯碧馬,紅含紫煙浮白龍。
漁梁鵲架得有此,絕頂咫尺樊桐宮。
禺山外史張含題
(19)詩刻“永昌刺史帥諸儒迎我瀾滄橋亭,緬懷先哲,遂勖諸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楊思震詩,胡光時書,陰刻,楷體,直書,書法諳熟,通體高1.35米,長3.22米,共27行。其詩如下:
節彼博南山,瀾滄出其下。
遠悌一溝懸,臨流三峽瀉。
中有霽虹橋,白日蒼龍跨。
漢使渡旌旗,明時通教化。
鐵柱插銀波,斯人伊呂亞。
振鐸我剛來,炎炎當仲夏。
夷道愧逢迎,驅聚不遑舍。
北望袞衣垂,絕城都棄拓。
為語青衿人,營營休日夜。
舟揖濟洪川,詎但茲梁架。
秦和胡堯時書
(20)詩刻“過蘭津橋拜武侯祠”。陰刻,楷體,由右至左直書,共10行,通體高0.90米,長1.00米。其詩如下:
江流石壁兩爭雄,想像當年佐漢功。
八陣風雲憑掌上,三分天地自鑒中。
南荒香火產遺圮,兩蜀丹青肖舊容。
堪笑薛能詩膽放,妄言只合臥為龍。
萬曆辛丑秋月楚人江盈科
(21)詩刻“丁未春瀾滄江鐵橋成記之此詩”。陰刻,楷體,由右至左直書,通體高0.95米,長1.10米,書法頗精。其詩如下:
千尋鐵鎖付波臣,欲濟無梁我愴神。
歸物任隨流水去,捫心有黍之類身。
生將白石駕黿鼉,百鍊鋼絲笑謝他。
橋底乖龍應帖耳,倘教段手復如何。
望洋慷慨髮長嘆,此是西南要害關。
不見古人與來者,向誰堪表里河山。
永昌太守謝宇俊題石》
丁未年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此詩可證當時鐵橋曾經大修,配置鐵索。
(22)詩刻“丁未仲夏”。陰刻,行書體,由右至左直書,通體高0.40米,長0.94米。其詩如下:
重言政事屬雷同,澹寫滄江五霽虹。
幾廢幾興工浩大,豐紳豐官計將窮。
幸齎不假他人才,點石無忘太宇功。
物我變遷難預料,者番砥柱永沉江。
海州韓熙華書
(23)詩刻“蘭津橋”。陰刻,行書體,由右至左直書12行,通體高0.80米,長1.55米。其詩如下:
鐵作瓦梁跨至虹,日南重澤交華通。
丹崖百轉懸天畔,銀漢雙津入斗宮。
尋冰東來神禹績,渡瀘西下武侯功。
午乾今際君王照,擬頌皇閣賦未工。
劍安以許公高
此件詩刻,書法、詩句皆屬上乘,許公高者有待進一步考證。
(24)對聯。陰刻,楷體,通體高1.73米,寬0.32米。聯曰:“怪石倒懸侵地隘,長江諸曲傍山多。嘉靖庚申春,監察御史王大任題”。
尚有“天上星橋”、“功施利跋”題刻2條和光緒三十年(1904年)“修路碑記”、“重修保瀾滄江橋碑序”碑刻2通,有的因位置過高,有的被泥土埋藏,無法拓錄,有待進一步完善。
現狀
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周向東的文章《牽掛雲南霽虹橋與摩崖石刻的命運》。2004年春節前後,由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調查小組5人前往霽虹橋和摩崖石刻進行半個月考察和測繪。
2005年4月,華能集團(小灣水電站業主)發布了“公司斥資三千餘萬元,妥善保護小灣電站水庫淹沒文物古蹟”的訊息,文中明確了“對霽虹橋遺址需要保存的建築、碑刻,設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張。
2006年10月,霽虹橋邊的摩崖石刻:雨水的沖刷加上人為的破壞——原址上方修建新橋,為此需要新修一條路。結果修路的泥沙向下傾倒,埋沒了部分摩崖石刻。原來在幾百米之外就能看到的“西南第一橋”五個大字,僅僅能看到兩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