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齋石刻

千唐志齋石刻

千唐志齋石刻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新安縣,是一處收藏有大量西晉(公元265~316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齋院,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原為1936年建成的張鍅園林“蟄廬”之齋室,因齋室鑲嵌唐人墓誌石刻千餘品,故名。主體建築為十五孔磚石窯洞及一走廊、三天井院。齋內藏石1411通,其中唐人墓誌1185品、歷代墓誌153品,另有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54品。其中有鄭板橋所書“風、雨、陰、睛”竹姿四態屏幅等。由章太炎題額和書跋。

簡介

千唐志齋石刻千唐志齋石刻
千唐志齋石刻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新安縣,是一處收藏有大量西晉(公元265~316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齋院,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新安縣西鐵門鎮,東去洛陽45公里,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鍅(字伯英)先生故里。千唐志齋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是張鍅先生自建園林的一部分。

相關事件

洛陽以北之邙山,土厚水低,宜於殯葬,遂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歷史上帝王將相、富戶巨商,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死後多葬於此,故邙山成
千唐志齋石刻千唐志齋石刻
了我國古代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清末民初,盜墓成風,加之其它的自然原因,墓中志石出土甚多,暴露荒野,無人問津。二十年代初,張鍅先生隱居鐵門、營造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陝過豫,被張鍅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千唐志齋即為蟄廬的一部分。張鍅先生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太炎、康有為等交往甚密,在他們的影響推動下,遂於三十年代初在洛陽北邙一帶廣泛收羅歷代墓志銘及書畫石刻,運至家鄉園中,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先後建成一條走廊、三座天井院、五孔磚夯窯洞,將收來的志石鑲嵌於內外牆壁上,排列有致,琳琅滿目。迄今仍存有西晉至民國年間歷代墓志銘、碑碣等1419件,其中唐人墓志銘1191方,占我國出土唐墓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國學大師章炳麟篆書題詞:“千唐志齋”,齋中所藏唐人墓誌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後唐的天夏、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才女、百姓雜家,無所不包。這些墓志銘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
千唐南齋還收藏有歷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鄭板橋米芾劉墉王鐸以及近人康有為、章太炎、于右任、李根源等人的書畫石刻。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博物館,同時還是研究唐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