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唐代石刻。位於湖北省鄂州市小北門外長江邊。這裡原是江心中的一個小島,唐永泰年間 (765)裴鶠在此卜地建亭,李陽冰將其命名為怡亭,並用小篆書寫了序言,由裴虬撰寫銘文,李莒用隸體書寫銘、款,一併刻於巨石之上,被宋人蔣之奇稱為“三絕”。此銘在宋歐陽修《集古錄》、《大明一統志》、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吳榮光《筠清館金石記》、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中皆有記述。由於常被江水淹沒,歷代傳拓較少。現怡亭早已無存,僅存石刻。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刻銘巨石通高4.5米,寬3.7米,形如蹲猴。文字刻在一個高0.88米、寬 1.7米的平面上,分序、銘、款三部分,從右至左直書。序 6行22字;銘5行40字;款3行20字。全文為:“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陽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銘之曰(以上篆書):崢嶸怡亭,磐礴江汀;勢壓西塞,氣涵東溟;風雲自生,日月所經;眾木成幄,群山作屏;願余逃世,於此忘形。永泰元(年)乙巳歲夏五月十一日隴西李莒囗囗直上西南”(以上隸體) (見圖)。此刻是中國古代石刻中的精華。此石保存基本完好,但已處於江岸之下,為防止江水沖刷,在其周圍修建了一道防水石牆,以資保護。
歷史
鄂州市老城區小北門江邊,矗立著一處巨崖,巨崖如小島,上刻有被世人譽為“三絕”的“怡亭銘”,即“怡亭銘摩 崖石刻”。該崖突兀江畔,舊名“觀音崖”,因其形似猴狀,人又稱“猴子石”。它東望江心的龍蟠磯,西瞰西山腳下的釣魚台,是鄂州城區沿江一帶的三大“奇石景觀”之一,論其名聲和歷史、藝術價值,則又在龍蟠磯和釣魚台之上。
說起怡亭銘摩崖石刻,先要提及“吳王散花灘”。公元 221 年,吳王孫權建都武昌。其實,觀音閣崖處有不少逶迤起伏的石頭延伸到江中,形成一座三面環水的小石島,島後是一片寬闊的沙灘池,泥土淤積,地勢平曠。東吳靠水軍立國,孫權常在此地檢閱水軍,迎送將士。每逢將士征戰凱鏇,孫權又 總要在這塊沙灘上舉行散花犒軍儀式,“吳王散花灘”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