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縣

清澗縣

清澗縣古名寬州,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地處東經109°55′27"~110°38′50",北緯36°57′30"~37°25′,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55千米。面積1881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0.91%,占榆林市總面積的4.31%。神延鐵路、210國道穿境西而過,渭清公路、210國道交匯於縣城。全縣下轄7鄉8鎮1街道辦事處,640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至2010年底清澗縣人口22萬,農業人口有19.1萬人,非農業人口1.93萬人,(占總人口的9.2%),人口密度為112人/ 平方千米。清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轄7鄉8鎮1個街道辦事處,64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粉條之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獫狁被晉文公攘居西河圁(禿尾河)洛間,史稱白狄,本境由白狄族居住。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屬秦。秦時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
西漢時屬漢上郡、圁陰。莽新為方陰縣。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占據。
三國至西晉,匈奴與漢錯居。魏黃初元年(220)地為魏國并州所轄。西晉統一後,屬晉國并州。
清澗縣清澗縣
東晉十六國時,先後為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領地。義熙三年(407)匈奴酋長劉勃勃叛秦建夏,本境隸夏。南北朝時先後為北魏、西魏和後周所轄。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內首設朔方縣,屬東夏州朔方郡。神龜元年(518)置城中縣。西魏大統十二年(546)設綏德縣(治今縣折家坪鎮境)。廢帝元年(552)析置延陵縣。
隋代先後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福縣。
唐武德元年(618)屬并州道綏州。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二年屬延州。九年(635)境內置渾州,後渾州寬州並設寬州。後梁屬忠義軍。後唐隸延州彰武軍。
北宋初歸陝西路,繼屬永興軍路。北宋至道年間,為西夏所據,縣廢。康定元年(1040)築土城。慶曆元年(1041)隸鄜延路。元豐七年(1084)設青澗城。元符二年(1099)隸綏德軍。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青澗歸蒙古汗國。元代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青澗歸明,隸綏德州。四年(1371)縣名改為清澗。成化九年(1473)隸延綏鎮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屬延安府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領陝西,改清澗縣為天波府。
清順治二年(1645)復稱清澗縣,仍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領清澗、米脂2縣。
民國間,隸屬幾度變化。1913年,清澗縣屬陝西省榆林道。1926年廢道,為省直管縣。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屬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陝北省所轄。1937年12月,為統一戰線區所轄。1940年3月,屬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1949年5月,隸屬陝北行署綏德分區。
1950年1月,屬陝西省綏德分區所轄。1956年10月隸榆林專區。1958年12月,併入綏德縣,1959年3月,清澗成為中心鄉,仍隸榆林專區綏德縣。1961年,恢復清澗縣,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2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榆林市轄縣。

地名來源

慶曆元年(1041年)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採取范仲俺的守策。范仲俺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等相應的措施。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俺的部下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古寬州的故壘上築城。這裡地處要衝,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范仲俺採納了這個意見,派種世衡率兵前去修築,夏兵來爭,種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於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於是取名為青澗城。

行政區劃

1
清澗縣清澗縣
950年12月,清澗縣撤併調整為城關、玉家河(原東陽區)、高傑村、解家溝、店則溝、石嘴驛、折家坪7區(依次稱一、二、三、四、五、六、七區),38鄉(市)。1952年秋,增設寨溝區(八區)、李家塔區(九區);清澗縣為9區52鄉(市)。1956年3月,原9區合併為城關、石嘴驛、店則溝、玉家河、解家溝5區,26個鄉。1958年9月,撤區並鄉,建立城關、郝家墕、石嘴驛、樂堂堡、折家坪、下二十里舖、李家塔、店則溝、玉家河、雙廟河、解家溝、高傑村和寨溝13個人民公社。12月,清澗併入綏德縣,城關公社改稱清澗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復縣制前夕,增置東拉河、老舍窠、二郎山和石盤4個公社。1964年10月,城關公社更稱師家園則公社,並析設城關鎮。1984年行政機構改革中,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產大隊,清澗縣轄4鎮、14鄉,639個行政村,700個自然村。
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個居委會,師家園則、西武家溝、劉家鹼、樓灣、西溝砭、赤土溝、下七里灣、石台寺、棗林、呂家鹼、白家圪嶗、韓家鹼、南武家溝、東門灣、雒家鹼、劉家灣、惠家廟、大岔、小岔、坡底河、賀家鹼、葛家岔、陳家塔、任家坬、麻谷岔、樓則塔、柏樹坬、上十里舖、高家溝、朱家溝、周家店則、苗家溝、馬家溝、李家溝、上七里灣、牛家灣、小牛家溝、康家圪台、加家圪台、西郝家溝、王家灣、豐太腰、鮑家渠、鮑家溝、呼家河、下劉家川、上劉家川、呼家岔、四合隊、王家溝、李家河、辛家崖52個行政
石咀驛鎮
清澗縣清澗縣
轄石嘴驛、慕家河、李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鹼、盆則溝、馮家渠、王家堡、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王家砭、郝家南溝、張家渠、二郎岔、柳溝、中莊、橋渠、徐家河、惠家河、糜山河、神咀河、寺則河、宋家坪、呼家塌、高郝家溝、盤石岔、榆灣則、拓家灣,郝家墕、洞則溝、湫池溝、徐家圪嶗、曹家塌、郝家寨則、芝芳皋、郝家上山、郝家興莊、賀家灣、唐家河、駝巷、郭家咀、高里寺、康小慕家溝、趙家灣、前馬蘭岔、後馬蘭岔、郝西家溝、大碾河、慕家興莊、賀家岔、孫家河、武家溝、老莊裡、郝家山、楊小慕家溝、郝家灣60個行政村
折家坪鎮
轄折家坪、西袁家溝、清水灣、白家坪、小折家溝、白家岔、西馬家溝、丁家溝、馬家岔、景家河、惠家岔、挑嶺山、王家崖、王化家溝、西賀家溝、馮家溝、滴水崖、前張家岔、中張家岔、後張家岔、大折家溝、王家塌、白家峁、井道咀、薛家東溝、賀老溝、陳家坪、大陳家溝、麻池溝、西溝、胡家溝、小陳家溝、大咀山、楊家溝、寺賀也、代家坪、李家咀、白家溝39行政村
樂堂堡鄉
轄樂堂堡、趙家溝、柳溝、主腰坪、楊家畔、高山河、奧林寺、榆山溝、張家坪則、麻則岔、李家溝、劉家河、曹家溝、師家溝、楊家溝、薛家坪、寨則灣、大陳家河、上廿里舖、坡家溝、董家溝、李家岔、高家鹼、薛家渠、李家石磕、澗溝峪、周家圪嶗、陳家圪駝、陳家澗溝29個行政村
玉家河鎮
轄舍峪里、李家畔、冷水坪、李家窪、趙家畔、馬家畔、劉家畔、王家河、野橋畔、王家窪、師家坪、賀家溝、樓溝、趙家窪、趙家溝、賀家窪、前張家河、呼家坪、惠家坪、劉家山、棗坪里、後張家河、辛家溝、王家坪、陳家河、何家山、棗山里、腰裡、寺家山、莊河裡、老莊裡、北山里33個行政村
高傑村鎮
轄河口、玉家山、張家畔、辛關、李家崖、高坪窪、羊曲山、大有坪、高家窪、南窪里、賀家灣、崖頭、馬其山、瓦窯溝、木家山、白家山、後坪里、高傑村、賀家山、南山里、井家山、後山里、前劉家山、莊頭、麻家山、東白家畔、東連窪、鹿塬、李家也、呼家山、棗坪塌、圪桐窪、袁家溝、井窪山、趙家山、西白家畔、崔家塌、劉家窪、鄧家窪、井家窪、胡昌坪、進士頭42個行政村
李家塔鎮
轄李家塔、軍家屯、三合、軍莊、大舍溝、鐵連溝、樓上、長柏溝、腮羅也、董家溝、惠家圪嶗、前蔣家塌、後蔣家塌、王家溝、東郝家溝、西惠家園則、交草溝、劉家圪嶗、邵家坪、高柳樹、李家川、郝家石鹼、前韓家山、張家溝、西山里、韓家辛莊、後韓家山、賀家圪嶗、鄧家圪嶗、席家圪嶗、安家畔、李家坪、高家溝、李竇家渠、樊家岔、馮家莊、西里坬、劉家石磕、李家溝、井河峁、東拉河、東陳家山、郝家溝、生家坬、韓家溝、惠家圪嶗、沙家河、呂家山、林家圪嶗、上山里、梁家渠、榆樹坬、左家山、郝家畔、王馬家圪嶗、黃土坬、曹家坬、後崾里、西則坬、榆樹崾、薛家渠、韓家坪則、西王家山、霍家溝、關家溝、李虎坪、東楊家渠、閆家圪嶗、下山里、葛家渠、薛家山、上石峪、寺家塔、小莊則畔、家山、呼家坬、郝家坪77個行政村
店則溝鎮
轄陳劉家山、高家畔、相家渠、張家渠、黃薛家山、楊曲山、中山里、蓮花山、王家渠、胡家圪嶗、東劉家河、惠家園則、石家也、高家渠、店則溝、李家渠、任家畔、西北山、李家窪、劉國家山、薛家樓、鄧家川、鄧馬家圪嶗、牙圪坨、高家川、蘇家塌、東陳家河、郝家畔、王家畔、崔家岔、馬白溝、吳家坪、吳家溝、吳家河、杜家圪台、劉家山、高家峁、高石峁、文家窪、王家峁、家窪、張家石鹼、園則溝、第八家山、張家圪台、馬家西溝、棗坪則、李家鼻、岳家岔、崖腰溝、陳家圪台、榆皮溝、暖泉窪、安橋溝、上高家窪、峪口56個行政村
解家溝鎮
轄解家溝、樹桐溝、南山里、劉家塔、棗林山、王家山、賀家坬、彩珠山、寺也里、郝家坬、劉家山、龍兒溝、河渠里、安則畔、安則山、花岩寺、坪福腰、宋家山、橋溝里、馬家塔、郝家山、家溝、片家坬、王家坬、葉則咀、呼家山、學武、渠則圪台、白家川、薛家川、李家渠、窯則上、張家川、寨溝、党家川、蘇家渠、張家砭、党家桐、石畔、合石溝、鄧陽山、梁家山、周家山、上峁里、楊家山、劉家坬、高家溝、劉家塔、石溝、辛家山、李家塔、官道山,二郎山、杏坬里、薛家渠、小黃畔、吳家山、黃家畔、下榆山、南溝里、王家塬、榆上山、榆下山、河坪溝、西莊裡、白家塬、魚家塬、大東山、樓則峁、桐樹峁、小馬家山、大馬家山、呂溝里、計家溝、下朱家山、上朱家山、賀家山、劉家畔、東賀家溝、麻家畔、家山、郝村、韓家山、李家坬84個行政村
下廿里舖鄉
轄師家灣、八斗岔、梁家岔、梨家灣、鮑家溝、崔家溝、前進村、下十里舖、鄧家溝、賀家川、營田、韓家塬、張家鹼、高家鹼、霍家坪、槐卜鹼、韓家鹼、賀家塬、惠家村、下賀家溝、寨家溝、後蔣軍溝、老柳卜、玉瓦塬、趙家崖腰、背峁河、先進村、寺家鹼、李家圪台、朱家崖腰、康家圪瘩、張家坪、王家鹼、前蔣軍溝、徐家溝、劉家鹼、任家河、韓家窪、鮑家塬、王家寺、霍家河、下廿里舖、雷家圪嶗43個行政村
雙廟河
轄徐家塬、下張家山、賀家畔、呼家山、郭家河、安家畔、師建莊、劉家腰、石家河、前郝家山、打居河、桑浪河、東溝河、王山河、王家山、後長咀、藺家窪、麻雁塌、高界裡、棗咀河、雙廟河、楊家渠、房家河、後郝家山、董家山、寨腰裡、惠劉家山、肖家山、高家畔、龍坪、曹張家山、井家渠、韓家溝、李家山、郝家河、趙家河、惠家溝、呂家河、王家溝、支山窪、南窪里、前惠家河、後惠家河、惠家山、惠家塬、劉家河、尚家山、劉張家山等53個行政村
老舍窠鄉
轄王宿里、盤低里、邢家塌、川口、白家渠、小腰畔、馬家山、寨山里、西山里、官停河、柴空畔、直川山、常家窪、後窪里、白家圪塔、石橋山、窨則溝、楊溝、化家山、井高坪、楊家山、龍頭山、老舍古、芋則溝、霍家下山、曹家渠、劉青家畔、白李家河、羅河、前梅家坪、後梅家坪、石鹼里、陳家山、辛家河、邢家溝、寨山石坪、寺家崖、東師家溝、白郝家石鹼、西王家窪、窪舍溝、陳家溝、辛家山、楊塌里44個行政村
石盤鄉
轄馬花坪、韓家山、曹家窪、窯則上、棗莊溝、上喜畔、碌碡峁、上坪、西山里、黃沙峁、劉家畔、黃家山、周家山、劉井畔、郭家峁、王而腰、郭家圮嶗、寺塌里、普陽溝、陽溝里、石盤、窯則山、大舍古、柏咀里、鐵里溝、家坡、李家也、姜家灣2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清澗縣地處陝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黃河中游、無定河下游。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9°55’——110°38’,北緯36°57’——37°25’。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石樓、柳林2縣隔河相望,西濱子長,南接延川,北靠綏德,西北與子洲毗鄰。距西安508公里,距榆林178公里。

地形地貌

清澗縣清澗縣
清澗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清澗縣除有小面積川台地和殘塬地外,絕大部分是峁梁溝壑。地勢西北偏高(海拔高度900——1200米),東南較低(海拔570——900米)。以無定河為界,可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部地區,東臨黃河,為峽谷丘陵,地理意義較明顯。其東距黃河比西距無定河近,且侵蝕基準低。河流溝道相對切割深度150——200米。溝谷狹窄,溝谷坡度35°——75°。水土流失嚴重。
西部地區黃土層厚,相對切割深度100——200米。多峁梁,峁小梁短,峁多梁少,溝壑發育,地面破碎。流水和重力侵蝕嚴重,溝谷的中、下段多切入基岩,溝底常有一級沖積台地和洪積台地。秀延河、無定河(高傑村以上)兩岸為沖積川道,地勢平坦。

自然氣候

清澗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乾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因極地大陸氣團減弱,暖氣團漸強而北進,大地回春,氣溫漸高,降水日多;但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日差較大,易有寒潮、霜凍和大風等天氣,常有春旱出現。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雨量集中,多雷陣雨,並伴有強烈大風,雨量分布極不勻稱,常有夏旱和伏旱發生。秋季為暖濕氣團與乾冷氣團交替期,中秋多大風、寒潮和霜凍,氣候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冬季受強大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團控制,氣候寒冷、乾燥,雨量極少。

資源

土地

清澗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66.69萬畝。水能蘊藏量3.5萬千瓦。經濟性植物300多種,其中楊、柳、榆、槐、柏、桑、棗等各類林木80餘種,小麥、穀子、高粱、玉蜀黍、馬鈴薯、棉花、花生、向日葵菸草等農作物80多種。

生物

清澗縣有茵陳蒿、柴胡、遠志等野生藥材植物100餘種。有高等動物資源80種以上,其中飼養動物有牛、驢、騾、馬、豬、羊、狗、兔和雞鴨等24種,野生動物有花鼠、岩鴿、鵪鶉、鯉魚、甲魚和蛇類等50餘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鳶、燕隼等7種。

礦產

清澗縣礦產資源相對貧乏,但已探明了一定儲量的赤鐵、黃鐵、錳、煤、油、天然氣、鹽等10餘種礦產,有待進一步開採。

交通

清澗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100Km,其中210國道52Km,205省道15Km,縣鄉公路1033Km(其中三級油路34Km,四級油路56Km,通車村數達627個);神延鐵路過境30.5Km,設有四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交通運輸事業取得較大成就。1990年,清澗縣共有各級公路103條,18個鄉(鎮)370個村莊通了汽車,通車總里程755.7公里;有各型公路橋樑135座,全長2138米;各種汽車292輛,拖拉機619台,機車158輛;年貨運量16.11萬噸,貨運周轉量1963.22萬噸公里。
“十一五”期間,清澗縣全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共改建通鄉油(水泥)路199.6公里,完成投資7854萬元;建通村油(水泥)路280.25公里,總投資5972.97萬元;實施通達工程827.13公里,完成投資9271萬元。

人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經濟文化、文化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清澗縣人口死亡率由建國前的20‰降至1990年的5.12‰,平均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左右增至1990年的68.93歲(男66.96歲,女70.98歲》。出生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最高達40‰以上。人口由1949年的87241人增加到1990年的195045人,41年翻了一番,淨增10.78萬人。從人口規模看,清澗為榆林市中等縣。
據《榆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清澗縣人口128938人,人口占榆林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5.63%下降到2010年的3.85%。

經濟

清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上半年,清澗縣實現生產總值14.7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71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5.90億元,增長41.3%;第三產業增加值8.12億元,增長15.4%。

第一產業

清澗縣清澗縣
清澗縣境內,農業生產活動歷史久遠。在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中,屢有農業工具和人類活動的蹤跡。
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本境土地肥沃,草木叢生。春秋之際,白狄族曾在此放牧。秦漢時期,大批漢人遷入屯墾,農業逐漸興起。公元前179——157年,漢文帝採取“募民徙塞下”政策,漢人應募遷於上郡,進行大規模墾殖,農業迅速發展,縣境遂為半農半牧區。漢末至隋,漢人南遷,畜牧復興。唐時,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大批貧苦農民逃至今陝北,墾荒毀林,擴展耕地,森林、草原受到破壞。宋代朝綱不振,西夏掠奪,農業停滯不前。蒙古人南侵,貴族廣占農田,專放孳畜,農桑凋敝。明時,陝北常有重兵駐守,糧食多靠本地供應,燃燒森林,大量墾荒,倒山種田變為常年耕種。清朝,改軍屯、商屯為民屯,封建王朝層層盤剝,人民生計艱難。民國時期,戰亂迭起,賦稅繁重,農業萎縮。1933——1935年,開展土地革命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澗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農業合作化,進而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農業生產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清澗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386元,接近2005年1450元的3倍,年均增長26.6%。
2013年上半年清澗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247萬元,比上年增長8.7%(現價增長)。其中,農業產值3814萬元,增長16.7%;林業產值1336萬元,增長16.2%;牧業產值5847萬元,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50萬元,增長8.7%。

第二產業

清澗工業起源於古代。明清時期,除傳統的糧油加工外,還可生產農具、土布、絲線、皮張等;行業稀少,設備簡陋,工藝簡單,多為家庭季節性生產,自製自用,偶有出售。民國年間,城鄉個體手工業略有發展,主要行業為絲綢、印染、鐵器、小五金、磚瓦、木器、皮麻以及米麵、食油、肉食加工等10餘種,從業人員不多。其中絲織業占有突出地位,30年代,花綢等產品馳譽臨近省區。在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中,上萬名婦女紡紗織布,推動了清澗縣紡織工業的發展。由於工具落後,交通不便,部分行業盛衰不定,發展緩慢。1949年,清澗縣工業總產值5.3萬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澗縣工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50年代初,手工業戶和從業人員增加。1955年始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清澗縣第一個集體工業企業縫紉社。1956年,先後成立鐵業、五金木業生產合作社及車馬挽具社,手工業實現合作化,促進了生產發展。當年,清澗縣工業總產值達87.1萬元,比1949年增長15.43倍。
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清澗掀起大辦工業熱潮,興辦鋼鐵、磚瓦、石灰、土肥等工廠以及果乾、果脯品加工等92個企業。同年創辦的清澗縣第一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縣綜合廠,從事發電、麵粉加工及小型農具、五金家具修造。在上述企業興辦中,由於脫離實際,盲目冒進,原料、設備、資金和技術嚴重匱乏,同年12月清澗縣併入綏德縣後,這些廠子大多下馬。1960年縣絲綢廠建成投產。1961年,清澗縣有10個工業企業,總產值由1960年的127.5萬元下降為51.5萬元。1962年,縣麵粉加工廠上馬。1963年起,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導下,設有火電、採煤、農機、農具、縫紉等項目。至1966年底,清澗縣有工業企業13個,其中全民所有制4個,集體所有制9個,工業總產值達108.7萬元。70年代,相繼興辦規模較大的水電、建材等重工業以及印刷、食品加工等輕工企業,同時對一些原有企業進行擴建和改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營工業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鄉鎮工業興起,縣內初步形成電力、煤炭、機械、建材、食品、絲綢、縫紉、木材加工、造紙、印刷等一系列工業門類。1990年,清澗縣工業企業93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9個,集體所有制17個(縣屬5個,鄉辦10個,其他2個),村及村以下工業913個(村辦6個,個體850個,其他57個),職工總數3571人;總產值1896.1萬元,比1949年增長356.8倍,比1978年增長3.38倍;全員勞動生產率5310元。清澗縣26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229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015.2萬元,固定資產淨值1673.6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004.8萬元。
2013年上半年,清澗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32億元,增長33.2%。規下工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同比增長9%。

第三產業

遠在原始社會,清澗境內就出現了商品交換。秦漢時期,半兩、貨布等9種貨幣廣為流通。北宋時,青澗城主種世衡重視發展商業。清乾隆年間,清澗縣紅棗被“里民販往山西、榆林、寧夏等地,計值在萬金以外”(乾隆《清澗縣續志·地理志》)。道光初,街頭小賣,習以為常。“會看街道三日集,兒童爭賣飯錢錢”。因生產落後,交通不暢,信息閉塞,民眾商品意識同外地相比,還很淡薄。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開放,清末和民國初,縣內私人字號和店鋪逐漸發展起來。1933——1936年,國民黨對清澗蘇區實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商業幾瀕停滯。抗日戰爭初期,公有商業從無到有,個體商業發展較快。1940年清澗縣解放後,隨著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商業企業日漸活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國營和供銷商業居於主體地位,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於“左”的影響,1956年後排擠甚至取消私營商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營體制進行改革嘗試,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市場空前活躍,國營和供銷商業面臨挑戰。
2013年上半年,清澗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9億元,同比增長1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億元,同比增長12.6%。批發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80億元,同比增長15%;住宿餐飲業實現銷售額0.55億元,同比增長24.8%。

特產

清澗紅棗

紅棗紅棗
清澗紅棗為世界紅棗原產中心之一,植棗歷史3000年以上,有6個品種群17個品種,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一,1995年就被國家農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清澗紅棗個大、肉厚、絲長、味美,營養頗為豐富。清澗縣現有紅棗面積53萬畝,年均增長20%,正常年景產值達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紅棗加工產銷兩旺,保持了工業產品的主體地位,紅棗產業龍頭作用愈加突出,紅棗加工位居榆林市第一,在國內外市場極為搶手。

洋芋粉條

清澗粉條加工歷史悠久,久負盛名。以口味地道,晶瑩透亮,入口爽滑,吃法多樣而出名,暢銷西安、山西、寧夏、甘肅等十多個省市。粉條同清澗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結下了不解之緣。粉條加工業已成為清澗縣的主導產業之一,年加工粉條產品達3萬砘,產值萬元1.2億元。粉條產業在促進清澗縣經濟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清澗縣人們親切譽為"吉祥三寶"(紅棗粉條石板)之一。每年的冬閒季節,清澗縣大多數農戶都會挑選最好的洋芋磨碎濾製成粉芡,加工成有圓有扁,有粗有細的粉條,村村落落一掛一掛銀絲般的粉條晾曬織成一片雪白的世界,構成清澗農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風景。清澗家家有粉條,人人個個都愛吃,用粉條炒、燉、蒸、燴等吃法,是清澗人的拿手好戲,形成了以粉條為原料的眾多的炒菜和小吃,諸如有肉炒粉、豬肉燉粉條、涼拌粉條等舉不勝舉,小吃有三鮮燴粉、油粉蒸餃、粉條韭盒等。

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在陝北是一種很普遍的民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旅遊

路遙紀念館路遙紀念館
清澗縣古遺址遍布全境,陶器、銅器和漢畫像石時有出土,商城遺址與商代青銅器聞名遐邇,宋元瓷器頗具特色。清澗起義、土地革命及黨中央、毛澤東在此的戰鬥生活,留下豐富的革命文物。清澗縣共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石刻及其他古蹟328處,革命舊址22處。
清澗擁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劉家川仰韶文化遺址、老莊裡龍山文化遺址、王家崖古將台、各個朝代墓群,石台寺魁星樓、大佛寺、白草寺、東山寺等古寺觀建築,盤石岔萬佛洞、倒吊柳白乃貞故居、筆架山生態公園、河口風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嶺山古文冠果以及縣文管所商代青銅器、漢畫像石等文物、名勝

現代文物

革命活動舊址:
清澗起義指揮部會議室舊址:在今縣人民政府大會議室處。原有小樓一座,70年代拆除。1927年10月11日清澗起義在此發起。
西北育新毛織廠舊址:設於石台寺村魁星樓和村南小環溝。1928-1932年間,此處是中共陝北特委的一個秘密交通站。
紅2支隊成立大會會址:在東王家山村王道全宅院。1933年8月5日2支隊成立於此。
黃河紅軍東征渡口:1936年2月20日夜,紅一方面軍從房兒溝和王家河一帶東渡黃河,翌日毛澤東由房兒溝渡河。
警備三團團部住址:為高傑村白公平住宅,二層舊式小樓。1938年夏,八路軍延安總部留守處警備三團移師清澗。
抗大二大隊隊部住址:1943-1945年間,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大隊隊部移住縣城痘神廟。
毛澤東舊居:
雙廟河舊居:1936年2月4日,毛澤東同志在該村陳家傑12孔窯洞的第一孔內居住一晚。
袁家溝舊居:白育才宅院5孔窯洞的中窯,占地20平方米。毛澤東在東征中於此工作和生活10餘個晝夜。1978年12月毛澤東誕辰85周年時正式開放,陳列品有用具、地圖、貨幣和照片等。其當年用過的書桌今展於延安革命紀念館。毛澤東居於此時曾寫下了著名的《沁園春·雪》。
徐家溝舊居:1947年3月19-21日,毛澤東住在徐家溝村高竹英家。
高家鹼舊居:高家鹼村張玉高的窯洞。1947年3月21-24日毛澤東住於此。
棗林則溝舊居:位於棗林則溝村後,原為村民吳進智家宅。窯洞2孔,圍牆為建國後所砌。1947年3月29日-31日,毛澤東住於西窯,並在此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1978年12月舊居開放,展出用具、照片等。
陵墓紀念碑:
白明善烈士陵墓:位於高傑村西南棗樹坪,占地0.36畝,1985年10月落成。內有墓碑及習仲勛、劉瀾濤、馬文瑞、白如冰、白棟材、趙倉壁等題詞。
清澗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城西北的牛家灣村,占地10畝,1990年底紀念塔竣工,由王震副主席題詞。

清澗十景

東峰晴空:城東東山巔,昔建東嶽廟,松柏林立。山路迂迴,“雨霽天晴,暢人心目”。
文昌春陽:文昌祠位於種公將台(今縣醫院內)之上,初建於明洪武年間。春陽下,祠台巍然,古柏參天,倍感奇麗。
石台壁立:石台寺魁星樓高聳入雲,砥臨雙水,為城南盛景。
濟橋霜天:普濟橋在城南秀延河上。初冬寒霜,雞聲殘月,遊子登程,別有情味。今清澗大橋人來人往,盛況空前。
鍾岡皓月:清澗河西鐘樓山,昔專人打鐘,“以節晨昏”樓前秋霄夜朗,四望無遮,令人思緒萬千。
佛岩涼夏:鐘樓山西北有觀音閣,澗水縈下,炎夏清涼,故又稱清涼岩。
筆架遠眺:筆架山在城西,狀似筆架,清流下繞,綠林掩映,登臨遠望,頓覺眼見開闊,城內景致歷歷可數。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白雪山、儲漢元諸墓。為清澗縣遊覽勝地。
草場冬雪:城內草場山(寨山),種世衡曾於此儲放糧草,東北城牆石包,陡絕險固,山頂平坦。“縣治枕山,靈秀完聚”,玉雪蓋地,冬景甚佳。今窯房密布,僅有氣象站空地一方。
官山奇聳:官山即九里山。其“萬山旋繞,二水襟裾”,天然高聳,上築烽火台,為歷代兵家相爭之地。西夏南侵,占據綏德,固守此寨,清澗安寧。
無定洪濤:河口無定河“每遇山水涌漲,其流橫截黃河,直衝山西右岸,黃河為之逆流;若有狂風,吼聲如雷。後有商城遺址和東方水電站,為清澗旅遊要地。

名人

清澗縣路遙
路遙:(1949.12.3——1992.11.17),著名作家。先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在困難的日子裡》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完成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榮獲茅盾文學獎。
賀振金:全國勞動模範
師建國:西安曲江醫院、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西安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陝西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白如冰:(1912.3——1994.4)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
白明善:(1891——1932)字樂亭,清澗起義指揮員,中共陝北特委領導成員。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