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吉安縣古稱廬陵縣。《水經注》說它是因瀘水而得名。夏、商時代(約前21世紀~前1066),地域處揚州西境,周朝(前1066~前221)地屬吳、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始設廬陵縣,隸屬九江郡,縣治在今泰和縣西3里。高祖元年(前206),秦亡,楚漢爭霸,英布為九江王,廬陵縣屬九江王國。
漢高祖五年(前202),穎陰候灌嬰渡江平定楚地,分九江郡立豫章郡,領18縣,廬陵縣屬豫章郡。新始建國元年(9),改豫章為九江郡,改廬陵為桓亭縣。建武元年(25)。桓亭縣復名廬陵。初平二年(191),分豫章立廬陵郡,縣名高昌,屬廬陵郡。
三國屬吳國領地。
晉太康元年(280),司馬炎平吳,廬陵郡治遷石陽,縣屬沿舊。鹹康八年(342),廬陵太守孔倫移廬陵治於今吉安市區,石陽縣隨徙。
北宋元佑七年(1092),廬陵的同水鄉與吉水的順化鄉互易(順化鄉即純化鄉)。南宋景炎二年(1277),忽必烈設立江西宣慰司,改吉州為吉州路,廬陵縣隸屬如故。元代元貞元年(1295),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於此,相傳意取“吉泰平安”之義,廬陵縣仍屬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 朱元璋兵取 江西,改吉安路為 吉安府, 廬陵縣屬 吉安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廬陵縣屬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崇禎十六年(1643)十一月, 張獻忠克吉安,改吉安府為親安府,改廬陵縣為順民縣。次月,復稱吉安府廬陵縣。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西道廢,吉安府直屬省。雍正九年(1731),廬陵縣隸屬贛南道吉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撤道,民國三年(1914),改廬陵縣為吉安縣,設廬陵道於宜春,吉安縣屬江西省廬陵道。民國十五年,廢廬陵,吉安縣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江西省劃分13個行政區,吉安縣隸屬第九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江西省縮編為8個行政區,吉安縣隸屬第三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區,吉安縣仍屬第三行政區。 1949年7月16日吉安縣解放。7月28日,奉令析吉安縣石陽鎮置吉安市,同屬吉安分區。1949年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1958年11月,吉安縣併入吉安市,次年6月,縣、市仍分治。1968年,吉安縣專區改名井岡山地區,吉安縣屬井岡山地區。1979年改井岡山地區為吉安地區,吉安縣仍屬吉安地區,同年11月,縣治從吉安市五嶽觀遷至新縣城 敦厚鎮。
地理位置
老縣城
秦及西漢時,縣名廬陵、桓亭,縣城在今泰和縣西3里處,城址無存。漢初平二年(191),置廬陵郡,縣名高昌,縣城在今泰和縣西北30里處,城址無存。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並高昌入石陽,縣城在今吉安市城南一里的孔家灣,其城址無存。
隋開皇十年(590),改石陽縣為廬陵縣,廬陵為附廓縣,遷城郭於今吉安市趙公塘、青石街、甘泉門等處,城址無存。
唐永淳元年(682),縣城移至今吉安市北門街、弓箭街故城範圍。民國十七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夏(1928-1936),城牆拆毀。
1979年11月,吉安縣治所從吉安市區徙新縣城敦厚鎮。
新縣城
吉安縣城處於吉泰走廊中心,城域面積約2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萬。縣城至吉安市12公里;至南昌225.6公里;南至贛州218公里;東距京九鐵路3.5公里,距永和贛江航運碼頭8公里;西至井岡山119公里。是大吉安“一城三片、兩江三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級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互為依託,基本形成了以“一個機場(井岡山機場距縣城20公里)、一條水道(贛江航道)、兩條鐵路(京九、吉衡)、四條高速(大廣、武吉、泰井、吉蓮)”為構架的輻射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的6—8小時經濟圈。吉安縣“五橫六縱”路格線局全面形成,吉安大道北延、南延和君山大道西延全面建成,縣城所有出境道路實現“白改黑”,對外形象大大提升。二是山水添綠工程。大力實施環城植綠、沿湖造綠、順街鋪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工程,高品位建成了天祥公園、將軍公園、生態公園、曙光公園等6個公園,縣城實現每500米有一個大公園目標,城區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三是產業興城工程。按照“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的思路,我縣加快推進吉安汽車城、億都國際家居博覽城、贛大物流園等專業市場建設。廬陵商業大世界、美博購物廣場投入使用,肯德基、蘇寧電器等100多個國內外品牌紛至沓來。
行政區劃
吉安縣轄12個鎮、7個鄉:敦厚鎮、永陽鎮、天河鎮、橫江鎮、固江鎮、萬福鎮、永和鎮、桐坪鎮、鳳凰鎮、油田鎮、敖城鎮、北源鄉、大沖鄉、里田鄉、梅塘鎮、登龍鄉、安塘鄉、官田鄉、指陽鄉。共有16個居委會、314個村委會。鄉鎮 居(村)委會
敦厚鎮 房山、文山、金家、泉塘、高塘、梨山、荊嶺等7個居委會,敦厚、禾埠、瑤池、瑤前、羅家、厚豐、馬甫、嵊山、竹山、金家、對門、烏石、南街、廖家、連山、店下、社前、蒼田、梨塘、下嶺等2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高塘。
永陽鎮 永陽居委會,下邊、樓南、蔣坊、涯湖、水滸、長湖、院背、新塘、鄧家、龍虎、荷蒲、東園、江南、成瓦、渡頭、高洲、車湖、趙家等18個村委會。
天河鎮 天河居委會,毛田、常林、東坑、流芳、田家、天河、窯棚、白泥、橫林等9個村委會。
橫江鎮 橫江居委會,壕瀠、凍丘、高隴、屋頭、范家、橫溪、彭家、老屋下、白沂、良梘、大洲、橫巷、富寺、南窗、仕洲等15個村委會。
固江鎮 固江居委會,西源、小富、坊下、長水、東風、田西、松山、紅星、楓江、瑞溪、井溪、蘆西、沿江、賽塘、南湖、島潭、古巷等l7個村委會。
萬福鎮 萬福居委會,萬福、大杏、逢塘、白竹、栗頭、官溪、永春、梅溪、梘下、谷塘、炯村、井頭、瑤江、梘口、麻陂、余家、塘東、留田、雅池、許家、淨坑、麻塘、圳上、老岡、嶺頭、地前、鶴洲等27個村委會。
永和鎮 永和居委會,永和、永安、小湖、張巷、五星、下村、嶺上、行山、彭家塘、超果、南山、龍山、白沙、尚書、林洲、西坑、錦源、習家、南安、窯背、周家等21個村委會。
桐坪鎮 桐坪居委會,桐坪、黃山、下田、大栗、楊山、山頭、林源、下陳家、臻源、金竹、花溪、什香、楓岡、都塘、栗背、社上、倉邊、福田、河山、張家、上溪、樟坑、合田、黃塘等24個村委會。
鳳凰鎮 鳳凰居委會,鳳凰、猴家、車頭、康家、龍陂、屋場、土洲、倉下、曲塘、石塘、九龍、錢塘、村前、曾家坊等14個村委會。
油田鎮 油田、大廟前、鹽田、大園、河源、樓下、屯山、路西、七里、板陂、龍洲、大江下、院山、橋邊、安下、青觀、福塘、丁田、花橋、芳頭、隍北、江前、松江等23個村委會。
敖城鎮 敖城居委會,芳徑、版塘、毓芳、茶園、乾上、曠家、消洲、大村、功閣、瀘富、高車、禮溪、夏徑、流江、禾水、湖陂、上山、雙江等18個村委會。
北源鄉 郭家店、北源、樹院、漁塘、下里家、峨田、義豐、亭前、半江、官塘、合和、下院、南坑、南源、壕源、瓜塘等1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郭家店。
大沖鄉 草結橋、下沔、性田、鶴江、大沖、大沙、森塘、東汶、凍頭、前村、新溪、鋪下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草結橋。
浬田鄉 浬田、塘下、仙峰、上湖、高陂、高峰、橋東、歷山、沂塘、井岡、清水、濯田、石南橋等13個村委會。
梅塘鎮 栗塘、舊居、斂溪、前岸、膽源、同睦、東門、謝坊、梅塘、西湖、靈源、琶塘、醪村、固源、村背、小灌、中板、河源、土坊、裴家等2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粟塘街。
登龍鄉 龍岡、棟頭、清江、巷口、廟前、塘邊、郭家、牡塘、田心、泮塘、泗塘、高源、黃陂、朗石、青山等1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龍岡。
安塘鄉 竹垣、淡江、廣化、薴陂、安塘、早橋、赤陂、答橋、顏家、水西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竹垣。
官田鄉 官田、觀中、梅花、同完、林下、英村、夏派、田南、平田、湖霞等10個村委會。
指陽鄉 新橋、湖仙、介富、水北、袁家、金田、長豐、老居、石坑、顧禮、蒼前、石下、瀨源等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火門嶺。
人口
2013年年末,全縣戶籍人口為495857人,多為漢族 江右民系。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07693人,占總人口的21.72%。全縣男性人口261314人,占總人口52.7%;女性人口為234543人,占總人口47.3%。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全縣人口計畫生育率為79.13%,政策內生育率78.33%,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全縣人口出生率13.2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4‰,多孩率4.21‰,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4.55,長效避孕節育措施落實率達85.6%,各項指標全面達到省、市政策要求。
經濟概況
全縣轄區內職工人數為16589人,比上年減少269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18252.2萬元,比上年增長1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96.74元,比上年增加58.42元。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鎮新建住宅面積3.9萬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達18平方米;農村人均新建住宅面積2.0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達28.5平方米。老區建設步伐加快。全縣用於老區建設扶貧投資總額為2369.30萬元,其中用於種植業14.6萬元,用於養殖業10.7萬元,用於農田建設224.4萬元,用於交通建設676.9萬元,用於其它行業生產等490萬元。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縣總人口為43.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17人。其中鄉村人口為35.39萬人,占總人口的80.6%;城鎮人口8.52萬人,占總人口19.4%。全縣男性人口22.93萬人,占總人口52.2%;女性人口為20.98萬人,占總人口47.8%。全縣人口出生率12.22‰,死亡率2.62‰,自然增長率為9.60‰。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億,達到22.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800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82500萬元,增長24.5%;第三產業增加值66649萬元,增長18.3%。全年人均生產總值5145元,比上年增加805元。工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健快速發展勢頭,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4.1:34.6:31.3調整為33.98:36.51:29.5。第二產業超出第一產業2.53個百分點,成為縣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全縣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達到20913萬元,比上年增長24.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995萬元,比上年增長18.33%,全縣財政總支出完成31768萬元,比上年增長32.60%。物價水平基本趨於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略有上升,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3.4%。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3.7%。衣著類價格下降1.2%。醫療衛生用品下降0.5%。居住類上漲4.3%。其它類別價格基本持平。經濟成長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農業內部結構仍不合理、農民增收渠道還比較單一,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就業與再就業壓力較大,部分民眾生活困難。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5603萬元,可比增長1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738萬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679113萬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293752萬元,增長11.4%。全年人均生產總值達24313.5元,比上年增加1910.5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20.2:55.5:24.3調整為19.3:56.3:24.4,二產、三產比重分別比去年底提高0.8和0.1個百分點。
財政總收入在全市率先跨入20億元行列,達20.37億元,增長19.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2億元,增長23.6%。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列全省第21位。全年稅收收入完成14.3億元,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23%,比上一年提高0.6個百分點。
農業
2004年,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業經濟形勢明顯升溫。全縣農業現價總產值120587萬元(不變價產值57962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農業產值51586萬元,比上年增長17.2%;林業產值13064萬元,比上年增長16.5%;牧業產值39434萬元,比上年增長3.1%;漁業產值8419萬元,比上年增長19.6%。2004年,全縣繼續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這一中心,著力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努力擴大高效優質的農產品生產,千方百計使農民增產增收,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朝著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
林業生產平穩發展。全縣完成造林面積57000畝,完成林木育苗165畝,幼林撫育面積6000畝,完成退耕還林整地面積57000畝。科技興林進一點發展,森林防火、防病工作不斷加強,保持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6.5%,比上年增長3.5個百分點。畜牧業生產總體平穩。
工業
轄區內全部工業現價總產值233000萬元,增加值685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7%和53.6%。其中縣屬工業現價總產值184017萬元,比上年增長15.8%。一批重點骨幹企業作用突出,支撐全縣工業發展的作用力加強。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現價總產值6744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3.8%。工業企業效益明顯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6792萬元,實現利稅總額8952萬元。建築業發展速度加快。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4531萬元,比上年增長35.6%,全年資質等級四級以上的建築施工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1058萬元,比上年增長36.57%,施工房屋面積30.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9.2%。
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隨著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業園、高新區等投資載體迅速擴張,外商投資已成為我縣經濟成長的主動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10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9826萬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國有基本建設投資48393萬元,同比增長15.1%;更新改造投資4058萬元,比上年增長25.6%,其它投資完成29684萬元,同比增長33.0%,房地產開發完成7691萬元,比上年增長66.1%,全年新增固定資產88882萬元,比上年增長70.8%。
貿易、招商與個私經濟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0650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縣及縣以上37637萬元,增長17.8%,縣以下43013萬元,增長17.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引進外資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投資的主渠道。全年實際利用內資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9%;實際利用外資1466萬美元,同比增長31.4%。全年還爭取上級投資超過2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較快。全縣工商登記的個體私營企業4629戶,從業人員為8572人。其中個體工商戶4327戶,私營企業302戶,從業人員3711人。
金融
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0264萬元,比上年末增加36167萬元,增長18.6%。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5322萬元,比上年增加30825萬元,增長20.0%。貸款規模明顯擴大,年末貸款金額為87520萬元,比上年增加8667萬元,增長11.0%。全年金融機構累計現金收入500924萬元,累計現金支出493880萬元,收支相抵,累計現金回籠7044萬元。全縣財產保險金額181012萬元,累計保費收入800萬元,累計賠款支出612萬元,期滿返還金額為5萬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4629萬元,比上年增長13.6%,賠款支出141萬元。比上年下降9.6%。全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15626人,全年發放養老保險金額為1912萬元,比上年增長4.87%。
交通、郵電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序開展,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全縣公路客運周轉量達13113萬公里,比上年增長9.8%;公路貨運周轉量達3164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1.6%,貨物運輸量達334萬噸,比上年增長29.0%。郵電通信水平不斷提高,新型業務發展快速。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743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全年完成通信業務總量3548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年末城鄉電話用戶達56046戶,比上年新增13303戶,增長31.1%,年末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發展到6224戶,比上年增加140戶,增長2.3%;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達50265戶,比上年末增加10510戶,增長26.4%。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24萬人,比上年增長70.0%,全年旅遊總收入1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70.0%,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3萬美元,與上年持平。
社會事業
縣城建有6個公園,一千米以內有一個公園、五百米以內有一個休閒園林,吉安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3.2%,是全國造林百佳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全國園林縣城。
醫療衛生
2012年,吉安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5個,其中醫院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98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吉安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25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66人,註冊護士477
人。共有床位數1115張,其中醫院520張,鄉鎮衛生院535張,婦幼保健院60張。截止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35.33萬人,參合率98.31%,比上年度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共報銷醫藥費9366.57萬元,其中住院報銷8782.76萬元,政策補償比75.17%,一次性報賬率達98.4%,統籌基金使用率95.6%;紮實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累計為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30.55萬份,電子建檔率69.5%;規範管理65歲以上老年人2.6萬人、0-6歲兒童3.15萬人、孕產婦0.52萬人、高血壓病人2.19萬人、2型糖尿病人0.70萬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0.12萬人。民政優撫
2012年,投入4.74億元,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民生工程任務。發放小額貸款1.08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0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39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4.5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8.3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4.6萬人,參保率97.3%,參加新農合農民35.3萬人,參合率98.3%,一次性報帳率98.4%;免費救治尿毒症、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及白內障患者649名;發放城鄉低保金4111萬元、醫療救助金1581萬元;移民搬遷2107人,天河浪棟等扶貧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建成廉租房、公租房1356套,城市、國有林場棚戶區改造564套,農村危房改造1032戶;落實農機購置補貼1220萬元。
2012年年末吉安縣全社會從業人員22.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10.3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員8.5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4.1萬人。城鎮就業人員102890人,新增19239人,下崗再就業586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087人,登記失業率為1.99%。截止2012年底,吉安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9050人,比上年末增加450人,其中參加失業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213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
吉安縣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14958人,年平均工資為36528元。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9元,增長15.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60元,增長23.87%。
全年縣財政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資金1025萬元,發放民生資金1971.56萬元。發放城鄉低保金5097.77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1678.11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4105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83498人,工傷保險參保37512人,生育保險參保26805人。全年108個貧困村規劃項目393個,總投資3254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080萬元,已完成381個,占項目總數的96.9%,在建項目12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32戶,危房維修202戶,興建廉租住房700套。
文化建設
2012年新建改建校舍6.3萬平方米;敦厚鎮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聯考二本以上上線916人,高中教育承載力顯著提高;發放1173名邊遠山區教師津貼181萬元,125名教師享受職稱地方獎勵。文化體制改革順利完成,舉辦了首屆中國吉州窯文化研討會和第二屆藝術節,開展農村民眾文化活動156場,送戲下鄉107場,送電影下鄉4608場,建設農家書屋43家。2012年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共演出178場次,文化館(站)20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站19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0.3%,電視轉播台1座,全面完成縣城有線電視數位化平移,有線電視節目108套,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4.1%。
吉安縣共有教育單位數272所,其中高中4所,普通國中20所,國小137所,幼兒教育100所,特殊學校1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5671人,教職工1903人;國小在校學生37603人,教職工1800人。2012年聯考吉安縣二本以上上線1141人,增長13.1%,一本以上上線490人。
基礎設施
2012年,完成10座小(1)型、22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官田、敖城等4個集中供水主體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2.55萬畝;新修通村水泥路103.9公里。歷史人文
吉安,古稱廬陵,素有"金廬陵"、"文章節義之邦"、"將軍縣"、"燈彩之鄉"等美譽。湧現了文天祥、周必大、劉辰翁、《明史》循吏第一人陳灌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演繹了"十萬工農下吉安"的壯闊英雄史詩,誕生了余秋里、肖望東等45名共和國開國將軍,以曾山為代表的無產階段革命家。
開國將軍名錄24人:中將:劉西元、肖望東、吳富善、余秋里、周彪、周貫五、彭林、彭嘉慶、蔡順禮。
少將:鄧龍翔、劉華春、杜文達、李元、李銓、肖大荃、肖榮昌、張太生、羅文坊、胡云生、郭延林、郭金林、曾光明、曾如清、歐陽家祥
另:由於行政區域的調整原屬吉安縣劃給吉州區的有5人:少將王茂全、劉紹文、胡備文、舒行、謝斌。
青原區有16人:中將袁昇平、梁興初、梁必業、李作鵬,少將王力生、任昌輝、劉昂、劉世湘、劉華香、劉賢權、李木生、楊懷珠、羅通、錢江、黎有章、梁仁芥。
廬陵文化
江西吉安,古時又稱廬陵。發端於這裡的廬陵文化向來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關注,許多研究成果為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作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秦及西漢時,縣名廬陵、桓亭,縣城在今泰和縣西3里處,城址無存。漢初平二年(191),置廬陵郡,縣名高昌,縣城在今泰和縣西北30里處,城址無存。南朝梁天監元年(502),並高昌入石陽,縣城在今吉安市城南一里的孔家灣,其城址無存。隋開皇十年(590),改石陽縣為廬陵縣,廬陵為附廓縣,遷城郭於今吉安市趙公塘、青石街、甘泉門等處,城址無存。唐永淳元年(682),縣城移至今吉安市北門街、弓箭街故城範圍。民國十七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夏(1928-1936),城牆拆毀。1979年11月,吉安縣治所從吉安市區徙新縣城敦厚鎮。
新縣城位於縣境中部敦厚鎮盤龍嶺。東起馬甫,西止金家嶺,南抵連山,北臨禾水,城域面積約1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1萬。縣城至吉安市12公里;至南昌225.6公里;南至贛州218公里;東距京九鐵路3.5公里,距永和贛江航運碼頭8公里;西至井岡山119公里。客車直通各鄉鎮,交通可謂四通八達。
敦厚原稱圳溪村,1924年改名圳頭,1931年取圳頭的諧音為敦厚,即誠懇、淳厚之意。1971年開始城建,1979年初具輪廓。10月,吉安縣設立敦厚鎮,11月,吉安縣革命委員會從吉安市遷入敦厚鎮。
城區海拔60~80米。街道縱橫,形似棋盤。二七路、吉州路、文山路、廬陵大道、東昌路、贛江大道、君山大道東西橫穿;福華路、天華路、白雲路、鳳凰路、高昌路、興華路、南北縱貫;富川路、贛中大道斜切城區。
廬陵大道(系吉井公路1段),東起丁家洲,西止三山岡,全長3500米,寬43米,其中車道寬16米,瀝青路面。中共吉安縣委、吉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及革命烈士紀念館坐落在廬陵大道西段北側。縣直機關大多布設在廬陵大道南北兩側。金融、商業主要集中在廬陵大道西段。
縣城供電有地區變電站。供水有縣水廠,日產飲用水2700噸。城內程控電話與國內外聯網。縣屬工廠環城而立,主要有吉安化肥廠、吉安啤酒廠、吉安糖廠、井岡山捲菸廠、廬陵水泥廠等。駐縣工廠有省屬廬陵製藥廠,地屬江西汽車工程塑膠廠,吉安市屬贛江無線電廠。城區有吉安縣委黨校、吉安縣中學、吉安縣老師進修學校、吉安縣職業技術學校、敦厚中學、高塘中學、城關國小、敦厚國小、吉安縣保育院及廣播站、廬陵電視台、文化館、圖書館、廬陵電影院、工人俱樂部等。醫療設施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所。飲食服務設施有廬陵賓館、金陵飯店、林業局招待所、糧食局招待所、農機公司招待所等。私營酒家飯店及飲食攤點星羅棋布。
士文化
廬陵地方歷來重視教育的興盛。經書啟人智,智慧創奇蹟。廬陵全境有序庠與學宮,民間有塾館、義學與書院。家藏詩書,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誦相聞,山間茅屋也聞琅琅書聲,人謂“茅屋底下出公卿”。唐開元年間,吉州通判劉慶霖在其治所創建了篁寮書院,開吉州書院講學之先河。山間學士,紛紛仿效,於是,山鄉閭巷大辦書院,名流學者講學其中。自宋至清,廬陵大興理學,布衣野老也來參會,所以有“江西理學在吉安”之說。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間,廬陵城的白鷺書院成為江西四大書院之冠。
廬陵歷代狀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歷代進士3000多人。“隔河兩宰相”、“一門六進士”、“百步兩尚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傳為佳話。
農文化
南唐西台監察御史周矩與其子周羨,用竹筏攔江,修築了槎灘陂。為江西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經歷代維修,解放後,在陂上又擴建了水電站,灌溉良田4萬畝,使用至今,已有1000餘年。北宋進士曾安止,棄官返鄉,荷鋤耕作之餘,潛心研究水稻品種和農業生產,著書《禾譜》。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
工文化
吉州向朝廷進貢的土特產中,有唐開元年間以水苔為原料的紙品陟麓,有宋代以山竹為主原料生產的吉州竹紙。
古吉州城南郊的永和鎮瓷窯始於唐五代,盛於南北宋,衰於元末,至今遺存24個窯包。據《景德鎮陶瓷錄》記載:景德鎮自元朝以來所創的青花瓷,是從吉州窯彩繪中脫穎而出的。(圖本覺寺塔)
吉州居贛江中游,境內江河多,因故造船業興盛。南唐保太三年五月,吉州鐵鑄的十字錨,長2尺,重650公斤,系戰艦或木筏用。北宋天禧末年,江南及西北造船2916艘,吉州525艘,占38%。南宋建炎二年,據史載“全國造船2676艘,其中吉州造船898艘,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
《新唐書》所載的吉州貢品中,有絲葛苧麻布。紡織業的興盛,促進了印染業的發展。光緒十六年,全國有染工匠1000餘人,最大的染坊在吉安,工匠100多人。吉安的桐子青布聞名遐邇,銷往全國各地。
商文化
商貿業和手工業是一對孿生兄弟。自古“吉安老表一把傘,走出家門當老闆”。湖廣、雲貴川通都大邑,都設有廬陵同鄉會和會館。廬陵商幫主要經營綢緞布匹,南北雜貨,也開典當錢莊。廬陵人周富九是上海的大富商。清初,吉安商人劉爾凱,在武漢、長沙擁有數百的商號和工廠。乾隆皇帝封他為大夫。他在家鄉建造民房60幢、大祠堂5座。歷史上廬陵商人曾修過一條青石板路,從吉安通湖廣。路上,十里一亭,遇江建橋,遇河設渡。
名勝古蹟
“二·七”會議舊址位於文陂鄉陂頭美陂村,座西向東,分前後兩棟,中有2.2米寬的走方廊小院,為磚木結構。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主持的紅四軍前委,意向西、贛南特委,五、六軍軍委,在此舉行聯席會議。舊址經維修原貌未變,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辭典》。東固平民銀行舊址位於東固鎮街道中心南側,座東南朝西北,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占地面積189.51平方米。1928年10月—12月,東固平民銀行和東固消費合作社在此相繼建立。1987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四軍總部舊址位於文陂鄉美陂村永慕堂。座北向南,是一棟三堂二塹吞口式磚木結構的古式祠堂。占地面積1204平方米。祠堂大門上端雕樑畫棟,翹角重檐,高10.2米,門口兩側存有石獅一對。永慕堂建於清朝光緒十一年(1855年)。,1930年2月中旬紅四軍總部住於此。1983年重修。1985年已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地幹部訓練班舊址位於文陂頭圩萬壽宮。1930年2月中旬,贛西南特委為了貫徹“二·七”會議精神,在此舉辦了土地分配幹部訓練班。1985年列為縣級保護單位。文天祥紀念館
位於新縣城當緬山,1984年動工,1991年底竣工,1992提1月正式開館。總建築面積1398平方米。廣場465平方米。整個建築,分為主體建築、正氣堂、配套建築4展廳。均為磚混結構仿古建築。正氣堂座北朝南,紅牆黃瓦,翹角重檐,藻井天棚,欞花窗扇,雕樑畫棟,斗拱疊加,臨門99級台階,周圍松柏四季常青。正氣堂為序廳,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莊嚴威武。四壁嵌8幅大型壁畫,描繪文天祥生平佳績。序廳設有一全館整體模型盤,年均接待參觀者5.5萬人。
青原山淨居寺
青原山位於老縣城(今吉安市)東南9公里,贛江之東。屬嵩華山脈,海拔116米。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雲居”之說。詩人楊萬里贊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峽共35處。有游噴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疊、飛龍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鷓鴣、西華、華蓋等奇峰,還有試劍、石漱、青峽、墜字石、劍台、滴水崖、飛雲石等名勝,處處留下古人興吟詠的手筆詩章。唐代名臣、大書法家顏真卿篆書“祖關”二字,刻石碑嵌在進淨居寺山門之首。山門鑲有文天祥手書“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親筆長詩《游青原次韻周元翁》,後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寶殿二側。宋朝抗金名相李綱的《游青原山記》也分刻在四十二通石碑上,嵌於淨居寺的老齋堂壁間。以上名人墨跡,被歷代譽為“青原墨跡四寶”。另外,明代著名理學家王守仁手書的“曹溪宗派”石碑,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手書的“天在山中”,都是古蹟墨寶。據“青原山志略”載:歷代游青原者,討好唐代名相姜公輔,重臣段成式,南宋名相周必大,名臣胡銓、向敏中,名詞人劉辰翁;明代名臣李東陽、湛若水;清代名家施閏章、翁方綱、蔣之奇等,詠青原山的詩篇近500首。
唐朝神龍年間,佛教傳入青原山,於唐神龍元年(705年)建寺。初名“安隱寺”(因傍安隱山而得名)。宋徽宗賜名“安隱寺”,沿用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宋代文天祥有詩:“活大參禪筍,清泉透佛茶。……夜影燈前客,江西七祖家”。唐代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過吉州時,參禪青原山。淨居寺僧徒曾達千人,成為江西一大名寺。淨居寺迭經歷代修葺,寺內有金剛殿、大雄寶殿、毗廬閣、地藏殿、念佛堂、藏經樓、藥樹堂、七祖塔亭以及左右禪房,占地約1萬平方米。大三結合寶殿四面環水三橋拱立,富有河南庭院色彩。解放後劃歸吉安市管轄。
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系老縣城東(今吉安市)贛江中突起一洲,兩頭尖,中間大,呈梭形。南起習溪橋碼頭,北至井岡山大橋(原為梅林渡)。占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西臨沿河路與青原台想望,原有渡船,後有浮橋,今有鋼混橋。洲的前言右峙神崗山,左挹青原山諸峰,洲後螺子山,諸山拱立。江岸上10公里長街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然而白鷺洲的聞名,是南宋寧淳元年知吉州江萬里在此創建白鷺洲書院,得到朝廷獎掖,理宗還親御書:“白鷺洲書院”的匾額,懸掛在書院大門,幫馳名全國。創立以來,曾被江水戰禍圮圯毀數次,但都得以復興。現存“風月樓”紅石柱一對聯:“千萬間廣廈重開,看傑閣層樓勢凌霄漢;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東箭輝映江山”,便是生動的寫照。吉安素經“文章節義邦”著稱,被奉為江南望縣,文天祥、鄧光薦、劉辰翁等古代忠節先賢,皆出於此。宋代大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曾講學其間。明朝大臣、名儒鄒元標、狀元劉絳等也長期主講其間。歷代名人從游白鷺洲都大都留下了詩文,今存《白鷺洲志》。解放後劃歸吉安市管轄。
青原台
青原台(即鐘鼓樓)位於縣城東,贛江西岸的革命烈士公園內。與白鷺洲的“風月樓”隔江相峙,系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由吉州太守各祁所建。下面築了9尺土台,在土台上建築三層樓台,每層樓有翹角重檐拾級而上。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鄭作肅與尚書劉才邵曾在青原馴作詩唱和,後人把這些唱和詩刻在樓台四壁,還刻有陸游稱之為“天下詩僧第一”的吉州如壁和尚的游青原台詩:“王馬胸中是丘壑,小車決遣有餘樂,似言新廣青原台,不減滕王舊閣”。把青原台與滕王閣相提並論,可見青原台在當時何等雄偉瑰麗。明代青原台改稱“鐘樓”(後稱“鐘鼓樓”無考),並在三樓中央懸掛宣德年間(1426—1435)所鑄的銅鐘一口,晨昏各敲一次,藉以報時。清同治年間知府何栻為抗拒太平軍,把銅鐘溶鑄為炮,改縣鐵鐘。同治間復修,仍額以古青原台,光緒二年邑人劉梅重修,民國十五年縣人康桂林再修。“古青原台”四字是當時吉安縣政府的一名叫歐陽青的吏員所書。“古青原台”石碑嵌在樓台東壁,解放後劃歸吉安市管轄。
吉州窯位於永和圩西側,自輔順廟至窯門嶺,寬1.5公里,塔里前至林家園長2.3平方公里內,展布24座古窯堆。吉州窯創於晚唐,鼎盛於南宋,衰於無末。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江西文物工作隊對吉州窯進行了考古發掘,重點發掘了本覺寺窯床和桐木橋作坊,其餘23處窯作了逐個調查和探溝試掘,出土各類瓷器和窯具標本4503件。本覺寺窯床屬斜式“龍窯”,平面呈船形,走向25°,傾斜12°,斜長36.8米,寬0.42~3.95米,窯頭米膛保存完好,距封土表層深約1.5米。出土的窯具有鐵削刀、匣缽蓋、匣缽、墊圈、泥團支釘、托座、墊子、輪軸帽、碾槽、坩堝、瓷土、擂缽、網墜。出土的瓷器有晚唐、五代的醬褐釉碗、罐、注壺、盞,乳白釉碗、盞。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蓋、盞、高足杯、缽、粉盒;黑釉碗、罐、注壺、杯、盤。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蓋、盞、粉盒;黑釉碗、罐、瓶、注壺、碟、器蓋、杯、鼎爐、盤;彩繪盆、鼎爐、枕;綠釉碗碟。元代的乳白釉碗、瓶、碟、器蓋、高足杯;黑釉碗、罐、瓶、盆、器蓋、杯、鼎爐;綠釉碗,瓶、盆、碟、鼎爐、枕。吉州窯是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景德鎮錄》云:“江西窯器,唐在洪州,宋時出吉州。”“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今景德鎮陶工故多永和人”。吉州窯陶工對景德鎮瓷業燒造技術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都觀吉安縣位於永和鄉桐木橋村。創建於南唐年間(937—975),磚木結構,占地面積411.68平方米。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春,清都觀三字為66歲的蘇東坡北返游永和時手書。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清乾隆十七年(1752),光緒十年(1884)曾3次整修。有碑記,1985年3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資國寺(院)位於梅塘鄉土坊劉家村。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寬90米,長99米。唐創建,歷經多次重修,唐代宗賜為長興寺,德宗時建塔於院內,唐太各2年(828)改為長興禪院,宋大中祥符2年(1009)改稱資國院。現存寬47米,長79米。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因果寺位於興橋鄉丁塘村,磚木結構,寬21米,長41米。祠堂廟宇式。創建年代失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現存有香爐畫、經文、鐵鐘基本完好。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覺寺塔位於永和鄉窯嶺曾家南西端,唐開元年間建,塔高36米,磚木結構,八面九層,第一至第五層中空,有螺鏇台階拾級而上。1984年省撥款整修,塔頂發現銅錢、佛像,佐證建塔年代無誤。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收入《中國名勝辭典》。
鳳凰塔
位於固江鎮谷塘村,建於清代,塔高18米,24占地平方米,六面九層,鐵塔尖,塔頂上有6隻小石獅。塔身為磚石結構,堅固雄偉,基本完好。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斜塔
位於曲賴鄉蘆家洲。始建於明,六角形,共五層,以青磚砌成,高20餘米,整修造型敦厚而穩重。傾斜度為1米左右,1985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昌井
位於永和鄉橋頭村。建於宋代,紅石、磚塊砌成。井口紅石刻有“東昌井”3字,相傳為蘇軾自海南島北返途經永和飲用過此井水。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墓
位於富田鄉鶩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墓,明弘戊申(1488)奉詔修理。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重修。1983年11月,省縣撥款重修。墓前有二層共106級紅條台階,墓封土高1.4米,墓腳平地新立一塊文天祥簡介字碑。1987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收入《中國名勝辭典》。
周忱墓
位於長塘鄉山前村。明景泰四年(1453)立墓。周忱為明朝宣德、正統年間工部右、左侍郎,正統九年(1444)任工部尚書。巡撫江南諸府二十一年。墓前有石俑、石獸、石柱等墓表六道。1985年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日升墓
位於浬田鄉劉家村。劉日升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墓前有石俑、石彪、石象、石柱、華表等。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胡銓墓
位於值夏鎮天梁山西北面的陂松山。傳說胡銓墓葬18處。此墓《舊志》有載。“文化大革命”其間此墓被夷為平地。現已建值夏中學體育場。場邊殘留石俑、石馬。
陳灌墓
位於長塘鄉山前鐘山。陳灌(1325-1371)明開國功臣、《明史》循吏第一人。首創戶帖,為政清廉,受百姓愛戴。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河系發達,禾水、瀘水、桐江等是贛江的一、二級支流,水量充沛,可開發利用的相應年發電量近2.2億度。
植物資源
吉安縣生物種類達500餘種,縣內大量種養的濕地松(71萬畝)、吉固芷、車前籽、吉安黃牛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商品價值。
礦產資源
吉安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30餘種,具有潛力開發利用價值的有煙煤、無煙煤、磁鐵、錳、鋁鈦、鉛、銅、白泥、焦寶石、石灰石、高嶺土、瓷土、水晶、油頁岩及地熱等。
交通
縣城至吉安市12公里;至南昌225.6公里;南至贛州218公里;東距京九鐵路3.5公里,距永和贛江航運碼頭8公里;西至井岡山119公里。吉安縣城處於吉泰走廊中心,是大吉安“一城三片、兩江三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級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互為依託,基本形成了以“一個機場(井岡山機場距縣城20公里)、一條水道(贛江航道)、兩條鐵路(京九、吉衡)、四條高速(大廣、武吉、泰井、吉蓮)”為構架的輻射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的6—8小時經濟圈。
江西行政區劃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
新中國的搖籃之十大紅軍縣調查
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 |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 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19個市轄區、10個縣級市、70個縣 |
南昌市 | 東湖區 | 西湖區 | 青雲譜區 | 灣里區 | 青山湖區 | 新建縣 | 南昌縣 | 進賢縣 | 安義縣 |
景德鎮市 | 珠山區 | 昌江區 | 樂平市 | 浮梁縣 |
萍鄉市 | 安源區 | 湘東區 | 蓮花縣 |上栗縣 | 蘆溪縣 |
九江市 | 潯陽區 | 廬山區 | 瑞昌市 | 九江縣 | 星子縣 | 武寧縣 |彭澤縣 | 永修縣 | 修水縣 |湖口縣 | 德安縣 |都昌縣 |
新余市 | 渝水區 | 分宜縣 |
鷹潭市 | 月湖區 | 貴溪市 | 餘江縣 |
贛州市 | 章貢區 | 瑞金市 | 南康市 | 石城縣 | 安遠縣 | 贛縣 |寧都縣 | 尋烏縣 | 興國縣 | 定南縣 |上猶縣 |于都縣 |龍南縣 | 崇義縣 | 信豐縣 | 全南縣 | 大余縣 | 會昌縣 |
吉安市 | 吉州區 | 青原區 | 井岡山市 | 吉安縣 | 永豐縣 |永新縣 | 新幹縣 | 泰和縣 | 峽江縣 | 遂川縣 | 安福縣 | 吉水縣 | 萬安縣 |
宜春市 | 袁州區 | 豐城市 | 樟樹市 | 高安市 | 銅鼓縣 | 靖安縣 | 宜豐縣 | 奉新縣 |萬載縣 | 上高縣 |
撫州市 | 臨川區 | 南豐縣 | 樂安縣 | 金谿縣 | 南城縣 | 東鄉縣 | 資溪縣 | 宜黃縣 | 廣昌縣 | 黎川縣 | 崇仁縣 |
上饒市 | 信州區 | 德興市 | 上饒縣 | 廣豐縣 | 鄱陽縣 | 婺源縣 | 鉛山縣 | 餘干縣 | 橫峯縣 | 弋陽縣 | 玉山縣 | 萬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