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色芽生菌病

著色芽生菌病

著色芽生菌病是由暗色真菌侵入皮膚和皮下組織引起的疾病。形成肉芽腫和化膿性感染。主要侵犯四肢。農民及工人較多見,男多於女。致病菌種在中國北方以卡氏枝孢霉,南方以裴氏著色霉為多見。暗色真菌常發生於植物、土壤等處,經外傷進入皮膚而感染。開始為小丘疹,擴展形成暗紅色疣狀斑塊,許多損害互相融合,或擴大而形成大片皮損。有的形成潰瘍,繼發感染,也有的中心癒合向四周擴展。膿液檢查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即可確診。培養可鑑定菌種。併發症可因瘢痕收縮、毀形影響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腫。組織病理真皮有肉芽腫改變。巨細胞內或膿腫中可找到棕色厚壁孢子。早期損害切除、植皮,局部熱療;大片損害口服氟胞嘧啶,合併靜滴二性黴素B,然後切除、植皮;或口服氟胞嘧啶加酮康唑,近來試用氟康唑、伊康唑有效。

基本信息

疾病病理

著色芽生菌病著色芽生菌病

一組暗色真菌引起的疾病。這些真菌在顯微鏡下呈棕黑色,故名。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形成肉芽腫和化膿性感染。病程慢性,頑固難治,可並發細菌感染、肢體毀形、功能障礙或象皮腫,主要侵犯四肢。患者以青年工人、農民較多,男多於女。常有外傷史。本病呈世界性散發,以熱帶亞熱帶發病率較高。在中國,以山東章丘地區和河南滎陽縣發病率較高。

致病菌種在中國北方以卡氏枝孢霉、南方以裴氏著色霉為多見。另外,還有疣狀瓶霉散在分布,比較少見的菌種為緊密著色霉。委內瑞拉為本病的地方流行區,以卡氏枝孢霉為主,但南美、中美諸國如墨西哥、巴西等地卻以裴氏著色霉為主。

暗色真菌多寄生於植物(如樹木稻草)及土壤等處,經外傷進入機體而感染。初發皮損常常是一個癢性或不癢的小丘疹,逐漸向周圍擴展蔓延,並高起形成暗紅色的疣狀斑塊。也可以在皮損周圍正常皮膚上出現新損害,這常常是由於搔抓造成自家接種或淋巴轉移所致。

著色芽生菌病著色芽生菌病

淋巴轉移的損害多從皮內開始,表麵皮色正常,以後逐漸發展至表面,這些新損害可以相互融合,也可與初發損害融合,形成大片皮損。足部容易形成疣狀損害。有的因繼發感染而形成潰瘍,個別的皮損可以中央癒合而向周圍擴展。病程慢性,應與皮膚結核進行鑑別,膿液檢查到棕色壁孢子即可確診。培養鑑定菌種也有助於診斷。本病的併發症可致患肢毀形或影響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腫。極少數則可播散至遠處皮膚或內臟,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引起死亡,但屬罕見。

組織病理呈肉芽腫改變,在真皮全層可見由巨細胞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組成的肉芽腫,也可見小膿腫,在巨細胞或膿腫上常可找到棕黃色厚壁的真菌孢子,它們單個或成簇存在,分裂繁殖,很難見到芽生繁殖。早期皮損應全部切除,對較大損害可切除後植皮。損害內注射二性黴素B,但須結合液氮冷凍或電灼,方可奏效。局部熱療,連續數月有效。對於較大面積損害,口服氟胞嘧啶(5-FC),合併靜滴二性黴素B效果較好,但須連續治療3個月左右。

臨床特點

一、病因:常有外傷史,致病菌常見的有卡氏枝孢霉裴氏著色霉疣狀瓶霉

二、好發部位:四肢,尤下肢。

著色芽生菌病著色芽生菌
三、好發人群:熱帶及亞熱帶農民,男性多見。

四、皮疹特點:早期為丘疹或結節,逐漸融合成斑塊,表面增生呈疣狀或菜花狀。皮損周圍可有衛星狀損害,表面可見小黑點及小膿瘍。新舊損害交替存在,陳舊瘢痕可致淋巴回流障礙,形成橡皮腫,影響肢體功能。

五、自覺症狀:輕微瘙癢、疼痛。

六、病程:病情頑固遷延不愈可達數十年,造成肢體殘廢。

〖組織病理〗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增殖皮炎、多數炎細胞浸潤。在表皮微膿腫及多核巨細胞內可見棕色厚壁孢

〖實驗檢查〗分泌物痂皮內可查到棕色厚壁孢子,真菌培養有暗色真菌生長。

〖鑑別診斷〗皮膚結核、腫瘤

〖預防治療〗

一、注意防止外傷,早期發現損害後及時治療。

二、伊曲康唑100~200mg1/日餐後服,連續3個月以上,減量後維持用藥半年至1年。

三、氟康唑200~400mg1/日口服或靜滴,連續3個月,減量後維持用藥半年至1年。

四、酮康唑200mg/日連續3個月以上,與5~FC1.5~2g/日配合套用。

五、手術切除適用於局限的損害,面積較大者可考慮植皮。植皮前一般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1個月左右),再施行手術。

六、局部溫熱療法:用熱水、石蠟中藥坎離砂等方法加熱至43~45℃,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局部外用:10%~30%冰醋酸,3~6mg/ml二性黴素B二甲基亞碸液外用。

病理學研究

著色芽生菌病著色芽生菌病
重要病理改變

a巨細胞內或細胞外的膿瘍中可見單個或成堆棕色圓形厚壁分隔孢子,又稱硬核體(Scleroticbodies),直徑5μm~12μm。

b皮損處直接鏡檢易找到成群天然棕色的厚壁孢子,

c偶見經表皮排出現象。

一般病理改變

a表皮增生明顯,常見假上皮瘤樣增生,常伴表皮內微膿瘍,

b偶在表皮淺層或痂中發現分枝分隔的棕色菌絲,

c真皮內顯示多形性細胞肉芽腫及結核樣肉芽腫,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d皮下型著色真菌病表皮變化輕微,主要病變位於深層,為慢性化膿性肉芽腫結構,外有增厚的纖維層圍繞,

e腦內如有病變,為多數小膿腫,內含孢子、菌絲,周圍繞以由上皮樣細胞、多核巨細胞組成的肉芽腫結構。

病理鑑別診斷

孢子絲菌病:可見典型的“三帶結構”,可有乾酪樣壞死,無硬核體,菌體可為星狀體、游離孢子吞噬孢子、雪茄型孢子。

球孢子菌病:可見大的厚壁孢子,其中含內孢子,直徑2μm~5μm。

芽生菌病:雙層厚壁芽生孢子,單芽、粗頸,直徑10μm。

副球孢子菌病:多芽孢子,如海輪駕駛盤,直徑30μm。

a好發於青壯年農民、泥瓦工、林業和採礦工人,男性多於女性,

b病因是由多種暗色孢科真菌引起,

著色芽生菌病著色芽生菌病
c多侵犯下肢、前臂,

d原發皮損為丘疹,繼而緩慢發展成疣狀乃至乳頭瘤樣增生性損害,

e皮損呈污穢色,常有潰瘍,並結褐色痂,壓之有少量膿液流出,皮損表面呈黑點(經皮排出現象),此為特徵性皮損,

f原發灶可經淋巴管擴散,引起衛星狀損害,偶或經血行或淋巴途徑擴散至腦及其它臟器,

g自覺症狀輕微,

h病程慢性,遷延不愈,可造成肢體殘廢,重者可致命,

i分疣狀皮炎、腦膿瘍綜合徵、囊腫性及非特異性著色芽生菌病三型。

疾病大全(一)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殺手,了解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一直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預防疾病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在這裡讓我們通過對一些疾病的了解來加強人類對疾病的防範意識,杜絕疾病的發生,減少人間的慘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