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是美國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包括加利福尼亞中部山谷,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地區,德克薩斯帕索西部,並向墨西哥北部地區延伸。在中美洲和阿根廷部分地區有流行灶區。易感者通過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塵埃獲得感染。由於旅遊和臨床表現出現較晚,有時要到流行區外才出現明顯的感染症狀。
當粗球孢子菌孢子被吸入後,在37℃便轉變成大的組織侵襲性小球(直徑約30~100μm)。隨著小球增大破裂,每個小球釋放出無數的小內孢子,可形成新的小球體。病理學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肉芽腫反應,伴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完整的真菌小球體周圍通常被淋巴細胞包圍,伴有漿細胞,上皮樣細胞及巨細胞浸潤,但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在小球體的破裂處常見,受感染肺可見空洞或錢幣樣肉芽腫病變。1958年,中國甘芾等在天津首先報告一美國華裔患者的耳部局限性球孢子菌病。男女老少均可發病,但男多於女,青壯年和室外工作者居多數。避免進入流行區是預防本病的有效辦法。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可自流行地區的土壤中分離出來,在乾燥砂土中也能生存。動物如牛、羊、狗等也可被感染。此菌屬雙相型,在37℃組織內為酵母型,28℃培養基上則為菌絲型,它可斷裂成關節孢子,其傳染性很大。多數自呼吸道傳入,但少數也可從皮膚感染開始。一般男多於女,各年齡組均可發病。可發生實驗室內感染,但尚未見有人與人或人與動物間的直接傳播。組織損傷或發生炎症時易被感染,機體抵抗力低下也是致病條件之一,此時且易發生播散。粗球孢子菌的孢子直徑約10~80μm,平均為40μm,較芽生菌、隱球菌或著色真菌的孢子大得多。孢子為球形,具厚壁及顆粒狀結節,常通過內孢子形成而繁殖,並位於球狀大孢子內,後在壁破裂時,內孢子即被釋出。球孢子菌為雙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極強的感染性。僅僅吸人單個孢子就可引起皮膚試驗陽性。人類主要通過吸人土壤中的關節孢子或實驗室中培養的孢子而感染少數也可能通過污染物傳播。病理
重要病理改變
a 病原體在組織內表現為球體,又稱球囊,位於巨細胞、膿腫或壞死組織內,
b 球體圓形或卵圓形,雙層厚壁,直徑20μm~200μm,成熟期內有很多2μm~5μm大小的孢子,未成熟期球體內部空虛,
c HE染色,內孢子和細胞壁均呈嗜鹼性,PAS染色內孢子著色,但不能使囊壁著色,GMS和GF染色能使內孢子和囊壁都著色且對比明顯。
一般病理改變
a 本病組織象與病期、組織內孢子的繁殖周期密切相關,
b 明顯的限局性化膿性炎症出現於成熟球體破壁後釋放內孢子的階段,
c 凡由淋巴細胞、漿細胞、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構成的肉芽腫,則為孢子成熟期,
d 同一視野中可見球體不同繁殖階段,即在同一切片內可見急性化膿性直至慢性肉芽腫性炎症的延續,
e 機體抵抗力增強,肉芽腫代之以纖維化,偶或鈣化,反之,則迅速進展至化膿過程。
病理鑑別診斷
鼻孢子菌病:孢子囊較大,內孢子大小不一,整個著色,且含球狀小體。
症狀體徵
從受感染體液或組織標本的培養或在痰液、胸腔液、腦脊液引流竇道的病變滲出物直接檢查,或在用銀或PAS染色的組織活檢標本中,檢出粗球孢子菌的小球體便可確診完整小球體的直徑常為20~80μm,厚壁,充滿小的內孢子(直徑2~4μm)從破裂的小球體釋放並進入組織的內孢子可被誤認為是無芽酵母菌。補體結合試驗檢測抗球孢子菌IgG抗體仍是最有用的試驗血清滴度≥1:4表明存在現感染或新近的感染,更高滴度(≥1:32)表示極有可能已發生肺外感染。然而免疫抑制病人卻可能出現低滴度。成功的治療滴度應當下降。腦脊液中出現補體結合的抗體可確診球孢子菌腦膜炎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僅極少數病例可呈培養陽性。
其他抗體試驗包括更新、更敏感和特異的免疫學試驗均不能判斷預後,用處不大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在感染後10~21天內可出現對球孢子菌素或小球體素引起的皮膚遲發性變態反應,但進行性疾病則特徵性地缺乏該反應。由於該試驗在地方性流行區多數人呈陽性反應所以,主要用於流行病學研究而不是用於診斷。
原發性球孢子菌病通常無症狀,有時可出現類似流行性感冒和急性支氣管炎的非特異性呼吸道症狀,或偶爾出現急性肺炎或胸膜積液。症狀按發生頻度依次為:發熱,咳嗽,胸痛,寒戰,咯痰,咽喉疼和咯血。體徵可能缺如,或只有散在的囉音,可伴有或不伴有肺葉叩診濁音區。常有白細胞增多,有時會有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症。有些病人對局灶性呼吸道球孢子菌感染過敏,表現為有關節炎,結膜炎,結節紅斑或多型紅斑的沙漠風濕綜合徵(desert rheumatism syndrome)。原發性肺部病變有時會自行消退,留下錢幣樣結節狀病變,必須與腫瘤,結核或其他可形成肉芽腫的感染相區別。有時出現殘留的空洞病變,其大小隨時間變化,通常為薄壁狀。儘管這些殘留病灶不會發生播散,但是有少部分空洞不能自行閉合。偶爾會因咯血或有破入胸腔的威脅需要外科治療。
原發性感染可在離開流行區很長時間後才發生,而進行性球孢子菌病則可在原發性感染後數周,數月,偶爾數年發生。進行性球孢子菌病男性比女性常見,並且其發生可能與hiv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妊娠後半期或產後,老年及某些人種背景(以相對易感危險性依次為:菲律賓人,美籍非洲人,土著美國人,西班牙人和東方人)相關。
症狀常無特異性,包括低熱,厭食,體重減輕及無力。廣泛的肺部病變可引起進行性發紺,呼吸困難,粘液膿性痰或血痰。肺外病變多為局限性,可在骨,關節,皮膚,皮下組織,內臟,腦或腦膜形成一處或多處病灶。較深部位的病變有時常以引流竇道與皮膚相通。有時在似乎已成功完成了抗真菌治療很長時間後,局限的肺外病變常可變為慢性並經常復發。
臨床特點
a 發病以青壯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於女性,
b 病因為粗球孢子菌感染所致,
c 原發性皮損多在接種感染1周~3周發生下疳樣損害,以後形成結節,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絲菌病,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結腫大,多數可自愈,
d 繼發性皮損好發於鼻、頰和頭皮等處,表現為多發性無痛性結節,中央部破潰,間或呈疣狀增生,
e 黏膜及全身各臟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肌肉及消化道、肺,重者可致死,
f 分原發性球孢子菌病,和繼發性球孢子菌病等,
g 真菌鏡檢可見圓形厚壁孢子稱球體,其中可充滿內孢子,真菌培養為雙相菌,
h 球孢子菌素皮膚試驗陽性,血清學試驗陽性。
i 血象白細胞數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數目增加,嗜酸性細胞數明顯增多,血沉持續加快。
臨床鑑別診斷
原發肺感染與感冒,支氣管肺炎等鑑別。
繼發性感染與結核、腫瘤及其它真菌感染、梅毒鑑別。
檢查化驗
1實驗室檢查 真菌直接鏡檢可見內有孢子的孢子囊。室溫下真菌培養,可見菌絲關節孢子。
2血清學檢查:
(1) 檢酸IgM炸為本病急性感染的診斷指標大多數患者可在感染前4周內被檢測出特異性的IgM,在2個月時消失,提示患者已經發生播散性感染
(2) IgG抗體:在感染後4d至12周升高在播散性感染後.IgG抗體持續陽性,病情一旦恢復即消失。
(3) 組織病理檢查 原發性皮膚球孢子茵病為慢性肉芽腫.內有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小膿瘍,內含有內有孢子的孢子囊;進行性格散性球孢子菌病則為膿瘍形成,可見於酪樣壞死在異型巨細胞內可見內孢子囊。
診斷
本病診斷除典型臨床症狀外,主要根據①皮膚球孢子菌素試驗,一般於感染後2~6周即呈陽性,尤其是有皮損時更易陽性;②真菌檢查,痰及皮損處找到球孢子菌當可確診,然陰性還不能排除本病;③病理活檢;④血清學檢查包括沉澱反應及補體結合試驗等。 在流行區本病應與其它任何非特異性疾患相鑑別。原發肺感染應與感冒、支氣管肺炎等相鑑別。繼發感染應與結核、腫瘤、其它真菌感染、梅毒等相鑑別。
併發症
據報導,由吸入帶有本菌的關節孢子的塵土而受感染者,具有兩種情況:①完全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繼之感染完全吸收,對再感染具有很強的免疫力。②發生感染後呈慢性進行性或急性播散而迅速死亡。後者約占0.5%,稱為繼發性球孢子菌病。 一般臨床分類如下:
(一)原發性球孢子菌病 1.肺 (1)無症狀的肺部感染 僅在皮試陽性時被發現。患者僅有感冒樣症狀,X線檢查肺部可見有小的纖維化或鈣化病灶。 (2)有症狀的肺部感染 常經過10~16d的潛伏期後即可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痰白色,有時呈膿性或帶血。當有胸膜滲出性改變或發生肺部病變時可有胸悶、呼吸困難等。70%~90%的患者
(二)繼發性球孢子菌病 1.肺部病變 約2%~8%有症狀的原發感染患者可以殘留有薄壁空洞,具有液平面。也可呈球孢子菌球。偶爾可因之引起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膿胸、氣胸、胸水等。有時病變可繼續發展,引起多發性空洞形成,或發生結節、浸潤甚或大葉肺實變。 2.腦膜炎 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約見於25%的繼發性球孢子菌病患者中,僅次於結核性、隱球菌性的慢性肉芽腫性腦膜炎,不治常死亡。 3.慢性皮膚病變 較多發生於深色種族人群中。最早出現於鼻唇溝、面、頭皮或頸部。初為結節,丘疹或水皰性原發疹,逐漸增大變為疣狀,形成典型的疣狀肉芽腫,有如慢性皮膚芽生菌病或贅生的上皮瘤。關節部位常發生頑固性潰瘍,有如皮下或骨骼灶的竇道。 4.全身性病變 可於多數臟器內發生粟粒性病變,淋巴結可被侵犯,有時發生纖維化,脾臟病變可呈肉芽腫性、腫瘤樣或化膿性。約1/2的播散性病變患者伴有骨髓炎,常波及肋骨、脊椎及四肢骨骼,有如芽生菌病。可發生關節炎,間或侵犯橫紋肌、腎上腺及心包等。
治療
未經藥物治療的彌散性球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腦膜炎則預後尤其如此。在確診後的1個月中,感染病人的死亡率超過70%還不能確定治療能否改變這一狀況。
低危病人的原發性球孢子菌病不必進行治療高補體結合滴度表示已發生播散,則需要治療。輕中度非腦膜肺外受累,應當用氟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療,嚴重病例最好用兩性黴素B靜脈注射根據感染程度連續用藥,直至總用藥量達到1~3g。與伴有組織胞漿菌病一樣愛滋病伴有球孢子菌病時要採取維持療法以防止復發,200mg/d唑類藥常是足夠的,不能耐受唑類藥的病人可用兩性黴素B每周靜脈注射。如用兩性黴素B治療球孢子菌腦膜炎需經皮下通道裝置從腦池鞘膜下注射或腦室鞘內注射。然而,氟康唑已替代兩性黴素B用於治療大多數的球孢子菌腦膜炎>400mg/d可能更有效,曾實驗性試用過800~1200mg/d,但最佳的治療方案仍未確定腦膜球孢子菌病需長達多月乃至終生的治療。球孢子菌骨髓炎可用外科手術切除受累骨骼。
原發感染者可通過休息、加強營養等而很快恢復。變態反應性病變嚴重者可考慮套用皮質類固醇治療,但應防止因而引起病菌播散。殘留的良性肺部病變為避免發生反覆咯血,可考慮予以手術切除。 對繼發性感染者應從速進行兩性黴素B、廬山黴素、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治療,療程宜長,且用量必須足夠。
預防
目前仍沒有任何可以防止球孢子菌病方法建議人們儘量避免參與會在環境中產生很多粉塵的活動,例如建築等工作。如果你不得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就要採取一些措施,例如配戴口包或面罩。就醫指南
北京友誼醫院 上海傳染病醫院 增城市人民醫院 深圳市西鄉人民醫院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深圳市人民醫院 大連金州傳染病醫院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廣州空軍醫院 深圳市園嶺醫院 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
權威醫生
醫生姓名: 陳毅剛性別: 男
所在科室: 傳染科
工作醫院: 深圳市西鄉人民醫院
臨床職稱: 副主任醫師
擅長疾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炎雙重感染 小兒結核病 B肝 病毒性肝炎 腸結核
有近30年臨床工作經驗擅長於傳染病的診斷和治療。1986至1987年在北京解放軍302醫院進修傳染科1年。曾多次參加中國內科傳染科醫學高級研討學術會議,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曾當選湖南省永洲市結核病防治協會理事任二甲醫院傳染科主任多年,對各類肝炎、結核病及發熱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