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是由隱球菌屬中的新生隱球菌引起的一種亞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可侵犯人體的皮膚、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臟器,但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約占隱球菌感染的80%。預後嚴重,病死亡率高。近年來由於愛滋病的出現和蔓延,隱球菌感染的發生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基本信息

隱球菌病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是由新型隱球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真菌感染。最常見的是隱球菌腦膜炎,病情嚴重,病死率高。新型隱球菌在鴿糞中大量存在,菌可在鴿糞中存活2~3年,常混於塵埃中,吸入可引起疾病。患者如有慢性疾病,免疫力差,極易感染,如愛滋病等。隱球菌病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患,主要是隱球菌腦膜炎,頭痛由間歇轉為持續,進行性加重,以前頭及頸部為重,有頸項強直,克爾尼希氏征和布魯金斯基氏征陽性;腦脊液壓力增高,可達700毫米水柱,患者呈半昏迷狀態,偶有癲癇發作,不治常死亡。肺隱球菌病常無症狀,偶然發現,可一過性自愈。皮膚隱球菌病,初為痤瘡樣,以後壞死,形成小圓潰瘍,逐漸增大,內有棕紅色膿液,炎症不著。另外,有骨隱球菌病,也可以血行播散至內臟各個組織,但少見。腦脊液、膿液、痰、組織使用墨汁塗片鏡檢,找到帶莢膜的隱球菌即可確診,鑑定菌種需作培養。對神經症狀作對症處理,抗真菌藥用二性黴素B靜脈滴注,合併口服氟胞嘧啶。套用氟康唑口服或靜脈給藥,療效好,副作用少。

疾病概述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由新生隱球菌引起的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根據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為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觸後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疾病描述

隱球菌病隱球菌病

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真菌不僅侵犯皮膚、黏膜而且侵犯深入部組織和內臟所致的疾病。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體而致病。致病真菌分為兩大類:

①原發病原菌: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芽生菌等。

②條件致病菌:如念珠菌、麴黴菌、毛黴菌等。深部真菌病常為繼發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大面積燒傷、嚴重營養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礎上發病。或長期套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內菌群失調或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

隱球菌病是一種侵襲性真菌疾病,由單相莢膜酵母菌引起。新型隱菌是人類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襲中樞神經系統,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膚黏膜、骨骼、關節和其他內臟,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齡均可發病。

症狀體徵

1、隱球菌腦膜炎是真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起病緩慢,不同程度發熱、陣發性頭痛並逐漸加重、噁心、嘔吐、暈眩。數周或數月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及顱神經受累的表現,常伴有眼底滲出和視網膜滲出性改變。有時出現精神症狀:抑鬱、淡漠、易激動。晚期可出現偏癱、共濟失調、抽搐、昏迷等。臨床表現頗似結核性膜,但有間歇性自然緩解,如隱球菌肉芽腫局限於耨某一部位,臨床表現與腦膿腫或腦腫瘤相似。

2、肺隱球菌病常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共存,亦可單獨發生。起病緩慢,常無明顯症狀而被忽略。如出現症狀、則與肺結核不易區分,如低熱、乏力、輕咳、盜汗、體重減輕等,多趨自愈。少數患兒呈急性肺炎的表現,如病灶延及胸膜,可有胸同和胸膜滲出。X線片可顯示單側或雙側塊狀病變,亦能合乎為廣泛性浸潤、支氣管周圍浸潤或粟粒狀病變,但不侵犯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肺部感染一般預後良好。

3、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皮膚黏膜隱球菌病很少單獨發生,常為全身性隱球菌病的局部表現。可能由腦膜、肺部或其他病灶播散所致。皮膚隱球菌病主要表現為痤瘡樣皮疹、丘疹硬結肉芽腫等。中央可見壞,形成潰瘍、瘺管等,黏膜損害見於口腔、鼻咽部、表現為結節,潰瘍和肉芽腫樣,表現覆蓋粘性滲出性薄膜。

疾病病因

隱球菌病隱球菌病
新型隱球菌屬酵母菌,在腦脊液、痰液和表早組織中呈圓形或板圓形,直徑約5—20μm,四周包括肥厚的膠質樣夾膜。該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不生成假菌絲,芽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成獨立個體。新型隱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存在土壤、乾鴿糞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膚和糞便中。在乾燥鴿糞中可以生存達數年之久,是人的主要傳染源。一般認為該菌可經呼吸道或皮膚黏膜破損處侵入人體,血行播散至腦、骨骼和皮膚。有80%病例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隱球菌從鼻腔沿嗅神經及淋巴管傳至腦膜所致。正常人血清中存在可溶性抗隱球菌因子,而腦脊液中缺乏,故利於隱球菌生長繁殖。

本病常繼發於白血病、淋巴瘤、組織細胞增生症X、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和接受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部分原發患者可無明顯誘因,近年,隨愛滋病發病率的迅速增高,本病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變化有兩種:早期為瀰漫性浸潤滲出性改變,晚期為肉芽腫形成,在早期病灶組織中有大量的新型隱球菌集聚,因菌體周圍包繞膠樣莢膜,使菌與組織沒有直接接觸,故組織炎症反應不明顯。肉芽腫的形成常在感染數月後,可見巨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偶見壞死灶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偶見壞死灶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組織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以基底節及皮層的灰質受累最嚴重,肺部病變可見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肉芽腫形成,廣泛纖維化。

臨床特點

隱球菌病隱球菌
根據受累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肺和皮膚的病變,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肺隱球菌病:肺部症狀可能為隱球力病的最早表現。但症狀較輕微,可類似呼吸道感染或支氣管肺炎。X線檢查可見肺中下野為主的浸潤性病變。

二、中樞神經我球菌病:為最常見的表現,可為腦膜炎型、腦膜腦炎型、肉芽腫型和囊腫型等,類似於結核性或病毒性腦炎及顱內占位病變的表現。

三、皮膚黏膜孢球菌病:多數為繼發性損害,皮損可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丘疹,結節或膿瘍,易破潰,排出少量粘性膿液,內有隱球菌。還可表現為肉芽腫樣等多種類型損害。

四、其他系統的隱球菌病:骨、關節、肝、眼、肌肉、心臟、睪丸、前列腺等器官均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症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甚至引起死亡。

〖組織病理〗損害內常可查到大量隱球菌,用粘蛋白卡紅染色可很好發顯示莢膜。病理改變過程與入侵菌的菌量和機體的反應性密切相關。主要可分為膠質性和肉芽腫性兩類,還可有囊腫、膿腫和結核樣結構。
實驗檢查

(一)墨汁染色檢查腦脊液或其它病灶分泌物的塗片,可見圓形或橢圓形帶莢膜的厚壁酵母細胞

(二)乳膠凝集試驗或ELISA法檢測腦脊液中隱球菌抗原。

(三)真菌培養有新生隱球菌生長。

(四)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外觀可混濁。白細胞數增多,糖及氯化物在病程中後期明顯下降;蛋白增高。

預防治療

隱球菌病隱球菌病
系統性用藥治療,注意尋找發病誘因,及時糾正全身抵抗力低下的狀況,治療原發病。

一、氟康唑: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的首選藥物。首劑400mg/日,以後視病情200~400mg/日靜點,一般需用藥6~8周以上。

二、伊曲康唑:200~400mg/日口服。2個月以上。

三、二性黴素B:過去一直為該病的首選藥物。用量為每日0.1~1mg/kg,從0.1mg/kg/日開始,漸遞增至0.6~1mg/kg/日,總量可達1.5~3g,每日增加2.5~5mg,兒童每日增加1~2。療程為2~4個月。本藥還可用於鞘內注射。肺部病變可用0.125%的溶液霧化吸入。

四、5-FC:常與二性黴素B或咪唑類聯合用藥。每日50~150mg/kg,分3~4口服次。一般對症治療:如降低顱內壓,減輕顱內水腫,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加強支持療法。

診斷檢查

診斷要點: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或肺隱球菌病。少見皮膚黏膜隱球菌病,多數為繼發性損害,皮損可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丘疹,結節,中央有臍窩,可似傳染性軟疣,亦可破潰,形成膿瘍,排出少量粘性膿液,內有隱球菌。還可表現為肉芽腫樣等多種類型損害。實驗室檢查,尋找病原。

隱球菌病隱球菌病
1、病原體檢查
①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簡便、可靠的方法,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取所需檢查的新鮮標本,如腦脊液痰液病灶組織或滲液等,置於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蓋玻片,在顯微鏡暗視野下找隱球菌,可見圓形菌體,外軸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莢膜,內有反光孢子,但無菌絲。反覆多次查找陽性率高,腦脊液應離心後取沉澱塗片。
②真菌培養:取標本少許置於沙氏培養基中,在室溫或37℃培養3—4天可見菌落長出。

2、血清學檢查
由於病人血清中可測到的抗體不多,因此檢測抗體陽性率不高,特異性不強,僅作輔導診斷。通常檢測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體抗原,以乳膠凝集試驗靈感而特異,且有估計預後和療效的作用。

治療原則

1.應首先在感染部位採取標本進行塗片檢查及培養,找到病原真菌時方可確診。自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培養陽性者為疑似病例。

2.根據感染部位、病原菌種類選擇用藥。

3.療程需較長,一般為6~12周或更長。

4.嚴重感染的治療應聯合套用具有協同作用的抗真菌藥物,並應靜脈給藥,以增強療效並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

5.在套用抗真菌藥物的同時,應積極治療可能存在的基礎疾病,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6.有指征時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治療方案

(一)一般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並,去除病因。

2、嚴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用藥指征,儘可能少用或不用這些藥物。

3、加強護理和支持療法,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二)抗真菌治療

隱球菌病隱球菌
1、制黴菌素

(1)局部用藥:可製成油劑、霜劑、粉劑、溶液等,濃度為含制黴菌素10萬U/g或/ml基質,依患者具體情況援用一種劑量一型局部塗擦,每日2—4次。

(2)口服:腸道念珠菌病可給予制黴菌素口服,新生兒每日20—40萬U,2歲以下每日40—80萬U,2歲以上每日100—200萬U,分3—4次飯前服用,療程7—10日。口服不易吸收,全部由糞便排出。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輕瀉。

(3)霧化吸入:適用於呼吸系統念珠菌病,制黴菌素5萬U溶於2ml0.9%氯化鈉溶液中霧化吸入。

2、二性黴素B為多烯類抗生素,與真菌胞膜上的固醇類結合,改變膜的通透性,使菌體破壞,起殺菌作用。是目前治療隱球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和全身念珠菌病的首選藥物,對麴黴素菌病效果較差。

(1)靜脈滴註:開始義用小量,每日0.1mg/kg,如無不良反應,漸增至每日1—1.5mg/kg,療程1—3個月。靜注時用5%葡萄糖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05—0.1mg/ml,緩慢靜脈滴注,每劑不少於6小時滴完。濃度過高易引起靜脈炎,滴速過快可發生抽搐,心律時常、血壓驟降,甚至心跳停搏。

(2)椎管內注射或腦室內注射:限於治療隱球菌性膜的病情嚴重或靜脈滴註失敗的病例。兒童鞘內注射,首次0.1mg用蒸餾水(不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25mg/ml(偏稀為宜)或將藥物與腰穿時引流出的腦脊液3—5md混合後一併緩慢注入。以0.5mg為止不低超過0.7mg。療程一般約30次,如有副作用可減量或暫停用藥,腦脊液內藥物過多可引起蛛網膜炎腦脊液細胞增多,暫時性神經根炎、感覺消失、尿瀦留、甚至癱瘓、抽搐,如及早停吆五,大多能緩解。

(3)二性黴素的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寒戰、頭痛、頭暈、貧血、血小板減少,血栓性靜脈炎等,對炎、腎、造血系統有一定毒性。為減輕副作用,可於治療前半小時及治療後3小時給阿司匹林,嚴重者可用靜脈滴注氫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用藥期間,應每隔3—7天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血清肌酐>2.5mg/dl時用藥應減量,尿素氮>40mg/d應停藥,停藥2—5周恢復正常,再從小劑量開始給藥,注射部位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最初輸液部位宜先從四肢遠端小靜脈開始。

3、5—氟胞嘧啶是一種口服系統性抗真菌化學藥物,對隱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糧食抑制作用。可與二性黴素B合用,治療全身性隱球菌病,劑量為每日50—150mg/kg,分4次口服,療程4—6周。嬰兒劑量酌減。口服吸收良好,血清濃度高,腦脊液濃度可達血清的64—88%,容易產生耐藥性,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皮疹、中性粒細胞核血小板減少,肝腎損害,與二性黴素B合用時可減少耐藥性,藥量可稍減,毒性反應可減輕,可縮短療程。

4、克霉唑為廣譜抗真菌藥,1—5%軟膏皮膚外用,口服易吸收,劑量每日20—60mg/kg,分3次口服。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可與二性黴菌B聯合使用。副作用有胃腸症狀、興奮失眠、蕁麻疹、白細胞減少、ALT升高等。

5、酮康唑合成的口服咪唑類抗真菌藥,系咪唑類衍生物。通過抑制麥角甾醇的合成,改變真菌細胞的通透性,導致真菌死亡。抗菌譜廣,口服體內吸收良好,毒性反應低,對念珠菌病、麴黴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等療效均顯著。開始劑量:體重30公斤以下者每日口服100mg,30公斤以上每日口服200—400mg,1—4歲者每日口服50mg,5—12歲,每日口服100mg,如小兒每日達400mg高劑量時,可有噁心、嘔吐、一過性的低膽固醇血症狀和肝功能異常。

6、氟康唑(Fluconazol)雙三唑類抗真菌藥,作用機理和抗菌譜與酮康唑相似,體內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強,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對念珠菌、隱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治療濃度>3歲每日3—6mg/kg,一次口服或靜滴,副作用有胃腸反應,皮疹、偶致肝功能異常。

疾病大全(一)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殺手,了解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一直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預防疾病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在這裡讓我們通過對一些疾病的了解來加強人類對疾病的防範意識,杜絕疾病的發生,減少人間的慘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