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歷史沿革
清末建村於苦竹林邊而得名"苦竹寨"。 苗族來自貴州省,清代中葉,因躲避戰亂和因災流離先後遷入。苗族的到來,對於本地高寒山區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苦竹寨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新華鄉馬鹿塘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新華鄉東南邊,距離村委會2.6公里,距離鄉政府12.4公里。國土面積有2.21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氣候
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2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資源
有耕地458畝,其中人均耕地3.52畝;有林地260畝。人口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戶,有鄉村人口130人,以苗族為主,其中男性70人,女性60人。到2008年底,全村享受農村低保人數25人,占總人口數的19.23%;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1人,參合率46.92%;其中農業人口130人,勞動力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7人。經濟收入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8畝(其中:田48畝,地410畝),人均耕地3.5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9.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4畝,主要種植杉樹、草果等經濟林果;草地536.7畝;荒山荒地1201畝,其他面積859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玉米、生豬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6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04%。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6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20萬元,占總收入的82.01%;畜牧業收入2.30萬元,占總收入的9.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0頭,肉牛2頭);林業收入0.50萬元,占總收入的2.03%;第二、三產業收入0.50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2.03%。農民人均純收入16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3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11.11%),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6人。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產業。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5戶通自來水。有3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1.4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戶(分別占總數的80.00%和71.43%)。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2.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4公里,全村擁有機車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18戶。該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8畝,有效灌溉率為10.48%,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馬鹿塘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6公里,距離中學12.4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6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2.4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28.57%。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