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勐董鎮芒那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那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勐董社區,屬於壩區。位於勐董鎮西邊,距離勐董鎮2.5公里。國土面積有3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8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2]自然資源
截至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80畝(其中:水田480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水稻作物;擁有林地3744.2畝,其他面積1418畝。基礎設施
芒那自然村的民居(3張)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09戶通自來水,有10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9戶;安裝有線電視農戶數10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0戶(分別占總數的91.74%和55.05%)。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輛,拖拉機6輛,機車1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8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80畝,人均高穩1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1.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2.8萬元,占總收入的66.05%;畜牧業收入38.6萬元,占總收入的16.6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60頭,肉牛3頭,雞1011隻);林業收4.5萬元,占總收入的1.94%;第二、三產業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13.83%;工資性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12.1%。農民人均純收入392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7人(占勞動力的14.45%),在省內務工19人,到省外務工1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往滄源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0.6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9.2%。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芒那自然村的村民生活場景(4張)截至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109戶,共有鄉村人口478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193人。其中農業人口478人,勞動力256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其中漢族27人,傣族367人,佤族7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9人,參合率87.66%;享受低保2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教師15人,校舍面積2733.33平方米。小學生就讀到芒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永和中學、民族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1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6人,其中小學生248人,中學生48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8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2010年底,該村有新農村建設理事會1個,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9人,女黨員1人。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8人。組幹部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隨著全縣產業經濟結構調整,針對當前農民無支柱產業,加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民增收難度不斷加大。2、需解決一條硬板路(水泥路)1.5公里。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狠抓四個基礎建設,即糧食基地、油菜基地、蔬菜基地、畜牧基地,鞏固和提升一個產業。一是有535畝的高穩產田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複種指數,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打造出我縣重要糧食主產區之一和油菜基地;二是大力發展畜牧產業,鼓勵農民養牛、豬、雞、漁等,讓其成為畜牧產品基地。
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賀派鄉賀派芒那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那自然村隸屬於賀派鄉賀派村民委員會,屬於壩區。位於賀派鄉東南邊,距離村委會3.00公里,距離賀派鄉3.50公里。國土面積2.72平方公里,海拔1,100.00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03.60毫米,適宜種植甘蔗、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1,070.00畝,其中人均耕地7.05畝;有林地2,336.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6戶,有鄉村人口273人,其中農業人口273人,勞動力18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9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2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70.00畝(其中:田453.00畝,地617.00畝),人均耕地7.05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2,33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9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11畝,主要種植八角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50畝,其中養殖面積8.50畝;草地211.00畝;其他面積45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6戶飲用井水。有56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戶,分別占總數的32.14%,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戶,占總數的26.79%。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7.00萬元,占總收入的64.17%;畜牧業收入8.00萬元,占總收入的6.6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12頭,肉牛11頭);漁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7%;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0.83%;第二、三產業收入31.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83%;工資性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7%。農民人均純收入2,42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占勞動力的1.63%),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為甘蔗,全村銷售總收入6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2.5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6戶,鄉村人口共273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140人。其中農業人口273人,勞動力18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250人,漢族16人,其他民族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人,占人口總數的2.93%(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2人,參合率88.64%。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賀派中心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賀派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50公里,距離中學3.5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人,其中小學生31人,中學生9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22.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56個(勞均1個)。有固定資產1.9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5人,女黨員1人。團員4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住房條件有待改善;2、人畜飲水亟待解決;3、需建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衛生室)。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發展蠶桑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200頭、牛10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5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427元增加到2600元。
雲南省昌寧縣勐統鎮小勐統村委會芒那自然村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2萬元,占總收入的67.2%;畜牧業收入29.6萬元,占總收入的21.6%;林業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三產業收入6.4萬元,占總收入的4.7%;工資性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2.6%;其他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29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25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8畝,其中:田133畝,地185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糧、蔗、煙、茶等作物;擁有林地76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茶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360畝,其他面積3259.9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2萬元,占總收入的67.2%;畜牧業收入29.6萬元,占總收入的21.6%;林業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三產業收入6.4萬元,占總收入的4.7%;工資性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2.6%;其他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29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蔗、煙、茶,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糧、蔗、煙、茶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糧、蔗、煙、茶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糧、蔗、煙、茶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9戶291人,其中男性154人,女性137人。其中農業人口285人,勞動力16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8人;享受低保17人五保戶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8.5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立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統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8.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人,其中小學生24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25.13畝。已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農業補貼、民政救濟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7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3人。團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落後,村內道路均未硬化,對外流通及其不便,嚴重製約了該村經濟發展;
2、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無公共文化設施,導致農民思想解放不夠,信息滯後;
3、環境衛生較差,沒有垃圾處理池。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大力發展甘蔗、香料煙產業,力爭做到人均8噸甘蔗、1擔煙,確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2、爭取項目扶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為農村經濟發展、生活環境創造有利條件。
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