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排山鄉芒翁村委會芒翁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翁自然村隸屬於四排山鄉芒翁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山區,距離四排山鄉政府16.00公里,(是芒翁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16.42平方公里,海拔1,300.00米,年平均氣溫24.00℃,年降水量1,500.00毫米,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4,502.00畝,其中人均耕地6.43畝;有林地11,915.00畝。有農戶175戶,有鄉村人口703人,其中農業人口702人,勞動力42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21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502.00畝(其中:旱地4,502.00畝),人均耕地6.43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1,91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50.00畝,其中:茶園面積10畝(其中可採摘面積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63畝,主要種植甘蔗等經濟林果;(其中:種植甘蔗4200畝);水面面積119.00畝,其中養殖面積40.00畝;荒山荒地1,500.00畝,其他面積6,591.00畝。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0.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5.39萬元,占總收入的84.76%;畜牧業收入14.36萬元,占總收入的6.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3頭,肉牛45頭);漁業收入0.07萬元,占總收入的0.04%;林業收入4.94萬元,占總收入的2.62%;第二、三產業收入10.07萬元,占總收入5.34%;工資性收入2.96萬元,占總收入的1.57%。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人(占勞動力的2.6%),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5人。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75戶通自來水,有26戶飲用井水,無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農戶。有175戶通電,有7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2.28%和42.2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3戶(分別占總數的42.85%和36%)。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6.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33輛,機車2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戶;無裝太陽能農戶;未建小水窖;無“一池三改”。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61.00畝,有效灌溉率為44.9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6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8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5戶居住磚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甘蔗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2.2%。該村發展甘蔗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芒翁自然村的村民生活場景(6張)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388戶,共鄉村人口1570人,其中男性911人,女性659人。其中農業人口1570人,勞動力924人。該村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1540人,漢族3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0.0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2人,參合率79.56%;享受低保156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戶12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沒有人畜混居農戶。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7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1人,在校學生286人,距離四排山鄉中學16.00公里。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6人,其中小學生189人,中學生9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8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221.0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00萬元,有固定資產96.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7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財務。
基層組織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51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8人。該村黨支部2005年被評為五好村黨組織;2004年先進集體;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先進集體等。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芒翁組、芒傘組、芒美組等10個村民小組。村內有1個婦女組織,10個治安聯防隊。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1人。
人文地理
每年陽曆5月20日左右都要舉行盛大的“佤族青苗節”,這是當地佤族民眾祈盼來年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的一種方式。芒翁村委會阿佤人民編織的“毛肚毯”是友誼和愛情的象徵。阿佤少女愛上心中的小伙子,總愛贈送自己精心編織的毯子,表達自己的一片深情。至友親朋也經常互相贈送“毛肚毯”。“毛肚毯”的圖案多種多樣,有方格的、柳條的、波浪的,還有維妙維肖的花鳥等。編織一張“毛肚毯”,要傾注不少心血和汗水。
發展重點
該村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內人畜飲水、道路、公廁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後,致使本村人畜飲水難。基礎設施較薄弱,村民出行難、看病難等問題較為突出。同時,由於該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甘蔗產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農民增收困難。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切實打牢一個基礎產業(農業),鞏固一個支柱產業(甘蔗),培育四個新興產業(核桃、養殖業、運輸業、高桐子)如: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00頭、牛5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形成相補相承的產業格局,努力使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818元增加到2823元。
昌寧縣斯鎮龍潭村委會芒翁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翁村隸屬於卡斯鎮龍潭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卡斯鎮北邊,距離龍潭村委會2公里,距離卡斯鎮1公里。國土面積有0.69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893毫米,適宜種植香料煙、甘蔗、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122.84畝,其中人均耕地0.7畝;有林地830.8畝,荒山荒地7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3戶,有鄉村人口176人,其中農業人口170人,勞動力1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2.84畝(其中:田61.51畝,地61.33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香料煙、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83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2戶飲用井水,有4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2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1.42%和95.2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23.8%和11.9%)。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汽車1輛,有拖拉機1輛,機車1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1.53畝,有效灌溉率為5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6萬元,占總收入的55.75%;畜牧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0頭,肉牛5頭);林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86%;第二、三產業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24.24%;工資性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86%。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農民收入以香料煙、甘蔗、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5.5%),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香料煙,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香料煙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香料煙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香料煙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共鄉村人口176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90人。其中農業人口170人,勞動力10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71人,少數民族5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人,占人口總數的12.35%(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4.7%;享受低保9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47.6%。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2.8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0.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潭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卡斯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6人,其中小學生18人,中學生8人。該村無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1人。團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戶與戶間道路不暢通,人畜飲水困難,人畜混居突出,居住條件差,經濟發展緩慢,看病難,上學難,產業單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香料煙、甘蔗、畜牧業為支柱產業,發展蔬菜、熱帶水果等經濟作物,爭取新農村項目,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發展豬1100頭、牛1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5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3100元增加到3800元。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平鎮岔河芒翁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翁自然村隸屬永平鎮岔河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位於鎮西南邊,距離村委會7公里,距離鎮政府29公里。國土面積6.47平方公里,海拔1290米,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45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340畝,其中人均耕地1.34畝;有林地9352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2戶,有鄉村人口259人,其中農業人口259人,勞動力19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7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松脂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0畝(其中:田170畝,地170畝),人均耕地1.34畝,主要種植糧食、果蔬等作物;擁有林地9352畝;水面面積10畝,其他面積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72戶通自來水;有72戶通電,有6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3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4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7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4畝,有效灌溉率為42.3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畝。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有2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6.9%;畜牧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頭,肉牛7頭);林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42.4%;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3.4%;工資性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的0.3%。農民人均純收入967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松脂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松脂、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9%。該村計畫大力發展蠶桑、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2戶,共鄉村人口259人,其中男性132人,女性127人。其中農業人口259人,勞動力192人。該村259人全部為傣族。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參合率67.6%。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9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5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鎮第二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景谷二中。該村距離國小校14公里,距離中學29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黨員總數3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其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0人;團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產業單一,道路基礎設施差,生產生活條件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蠶桑和畜牧業。
賀派鄉芒抗村民委員會芒翁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翁自然村隸屬於賀派鄉芒抗村民委員會,屬於壩區。位於賀派鄉東北邊,距離村委會5.00公里,距離賀派鄉8.00公里。國土面積0.30平方公里,海拔1,100.00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1,303.60毫米,適宜種植甘蔗、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71.00畝,其中人均耕地3.98畝;有林地25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1戶,有鄉村人口43人,其中農業人口43人,勞動力2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7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1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1.00畝(其中:旱地171.00畝),人均耕地3.98畝,主要種植甘蔗、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05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草地3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1戶通自來水。有1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4.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54.55%和27.2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4輛,拖拉機1輛,機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00萬元,占總收入的69.57%;畜牧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4.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4.35%;第二、三產業收入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1.74%。農民人均純收入2,51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2006年主產業甘蔗銷售總收入1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5.2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戶,共鄉村人口43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20人。其中農業人口43人,勞動力27人。該村以佤族為主,有佤族4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3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6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公里,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芒崗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賀派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11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和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畜飲水亟待解決;2、需建設基礎設施(文化室、衛生室);3、道路設施需改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蠶桑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5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60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517元增加到2600元
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