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2.65畝(其中:田40.18畝,地182.47畝),人均耕地2.2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7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4.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57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410畝,其他面積32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全村有27戶飲用井水。有2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5%、7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戶(分別占總數的55.5%和48%)。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9畝,有效灌溉率為44.4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1畝。
該村到2009年底,全村農戶住房均為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37.41%;畜牧業收入6.70萬元,占總收入的39.7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頭,肉牛6頭,肉羊38頭);漁業收入0.04萬元,占總收入的0.24%;林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8.31%;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14.25%;工資性收入0.91萬元,占總收入的5.4%。農民人均純收入1301元,農民收入以蠶桑、茶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9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5.2%),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1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核桃,主要銷往縣內外。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7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蠶桑、核桃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7戶,共有鄉村人口98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48人。其中農業人口98人,勞動力58人。該村是漢族、彝族居住地,其中漢族21,彝族77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0人,參合率71.4%;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室3.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6戶,占農戶總數的96%。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竹箐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1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2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1 人,女黨員1人。該村有團員1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社公路不通,路況差;
2、電網未改造,線路老化,用電不正常;
3、農灌溝為土溝,引水路程遠;
4、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發展種植業烤菸40畝;發展養殖業,豬80頭,牛25頭,羊50隻;每年轉移勞動力11個。到"十一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1307元增加到1600元。
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