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芒臘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臘自然村隸屬於勐董鎮白塔社區,屬於壩區。位於勐董鎮東邊,距離勐董鎮3公里。國土面積有0.9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8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240.6畝,其中人均耕地1畝;有林地1907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1戶,有鄉村人口170人,其中農業人口170人,勞動力9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4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0.6畝(其中:水田239.6畝,旱地1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907畝;水面面積2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3萬元,占總收入的50.16%;畜牧業收入13.8萬元,占總收入的31.0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3頭,肉牛2頭,雞428隻);漁業收入0.49萬元,占總收入的1.12%;林業收入0.9萬元,占總收入的2.02%;第二、三產業收入6.01萬元,占總收入的13.52%;工資性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3.95%。農民人均純收入221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10.2%),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6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41戶通自來水,有3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0.24%和90.2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51.22%和39.02%)。
該村到勐董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4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9畝,有效灌溉率為99.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3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1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14萬元,占總收入的53.65%;畜牧業收入12.15萬元,占總收入的21.6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8頭,肉牛0頭,雞476隻);漁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89%;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78%;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7.8%;工資性收入14.6萬元,占總收入的25.99%。農民人均純收入29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占勞動力的14.56%),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滄源縣內。2010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8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3.94%。該村已在發展小區域經濟作物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42戶,共有鄉村人口181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81人。其中農業人口181人,勞動力103人。該村是漢族、傣族、佤族混居地,其中漢族4人,傣族164人,佤族1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勐董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勐董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底,該村未建有國小。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375個(勞均4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97萬元,有固定資產22.7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18]編輯本段基層組織
截至2010年底,該村有新農村建設理事會1個,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7人。村幹部1人,組幹部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沒有產業發展資金和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及機耕路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組建施工隊一個,加大剩餘勞動力輸出;二、發展泡核桃及養殖業;四搞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五、種植烤菸。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遞增12%
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芒臘自然村
村情概況
芒臘村隸屬於威遠鎮南景村,屬於壩區。距村委會5公里,距鎮政府15公里。國土面積1.9平方公里,海拔102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3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91畝,其中人均耕地1.4畝;有林地15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5戶,有鄉村人口64人,其中農業人口64人,勞動力4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6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9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1畝(其中:田26畝,地65畝),人均耕地1.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畝,其他面積13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接通了電,14戶農戶擁有電視機;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5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畝,有效灌溉率為39.5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1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47.37%;畜牧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31.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頭,肉牛3頭);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5.26%。農民人均純收入180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5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林木經濟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戶,共有鄉村人口64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31人。其中農業人口64人,勞動力47人。該村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彝族64人,占總人口的100%)。
人口衛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4人,參合率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距村委會衛生室5公里,距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南景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威遠鎮中學。該村距國小校5公里,距中學1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人,其中小學生7人,中學生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30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情況、村務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男性),有團員2人
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集體經濟薄弱,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項目;
2、農田水利、道路差等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搬遷戶田地少,產業結構調整難;
4、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主要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在鞏固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經濟作物;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人居環境;
4、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積極發展蠶桑產業;
5、大力開發以松脂、野生食用菌為主的林木經濟。
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