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山背後自然村隸屬於南美拉祜族鄉多依村委會,屬於高寒山區。位於鄉政府北面,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鄉政府17公里。國土面積2.13平方公里,海拔2,113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2,12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蕎等農作物以及泡核桃、茶葉、白花木瓜等經濟作物。有耕地587畝,其中人均耕地3.5畝;有林地2,063.8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4戶,有鄉村人口166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85人。以漢族為主(是漢族、拉祜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35人,彝族、回族31人。其中農業人口162人,勞動力7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1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市。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02%。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5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使泡核桃、白花木瓜等產業儘快發揮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農村穩定和諧。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路、行動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44戶通自來水,基本實現了生活用水入戶(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0.9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戶(分別占總數的36.36%和25%);2008年未實現有線電視節目收看。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目前尚未有農戶安裝太陽能、建設有小水窖及實現“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村內目前未建有公廁、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和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農戶。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587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3.5畝,主要種植玉米、蕎等農作物以及泡核桃、茶葉、白花木瓜等經濟作物;擁有林地2,063.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22.3畝,其中:茶園面積255畝(其中:可採摘面積200畝)、核桃面積534.3畝、木瓜464.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7.55畝,主要種植核桃、木瓜等經濟林果;草地100畝;荒山荒地300畝,其他面積150畝。至今尚未發現有開採價值的礦藏資源。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市。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02%。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3萬元,占總收入的50.84%;畜牧業收入14.1萬元,占總收入的35.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9頭,肉牛20頭,肉羊56頭);林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9.02%;第二、三產業收入0.1萬元,占總收入的0.25%。農民人均純收入116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2.7%),省外務工。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