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1882年6月24日,生於浙江嵊縣浦口鎮。
1898年,馬寅初到上海讀中學(在今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
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選學礦冶專業。同年與張團妹結婚。
1906年,赴美國留學。
1910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191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15年,馬寅初回國,在北洋政府財政部當職員。
1916年,任國立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
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學(現上海財經大學)第一任教務主任,曾兼任中國銀行總司券(總發行人)等職。
1923至1925年,在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任教,教授銀行貨幣和國外匯兌。
1927年,到浙江財務學校任教並任浙江省省府委員。
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員。
1929年後,出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陸軍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1932年至1936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大學商學院任院長兼教授,著重研究中國戰時經濟問題。
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任教。
1948年,當選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並先後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51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1960年1月4日,因發表《新人口論》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居家賦閒。
1979年4月19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學黨委召開會議,為其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1979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題為《黨組織為馬寅初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1979年9月,平反後擔任北京大學名譽校長,並增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81年2月27日,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顧問。
1981年3月29日,當選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
1982年5月10日,馬寅初因病逝世。
1993年8月,獲首屆中華人口獎“特別榮譽獎”。
主要著作有: 《通貨新論》(1944)、《戰時經濟論文集》(1945)、《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1958)、《中國國外匯兌》(1925)、《中國銀行論》(1929)、《中國關稅問題》(1930)、《資本主義發展史》(1934)、《中國經濟改造》(1935)、《經濟學概論》(1943)、《新人口論(重版)》(1979)、《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1981)等。 早在50年代初, 他就注意並開始研究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實際問題。在著名的《新人口論》中, 較系統的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 認為1953~1957年, 中國人口很可能已超過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為20‰的結果。如果按1953年統計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後同實際的人口數字一比, 就會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並分別從加速積累資金、提高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業原料等方面, 對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進行了論述: ①人口增長與資金積累的矛盾。他認為, 因為中國人口多, 消費大, 所以積累少, 只有把人口控制起來, 使消費比例降低, 才能多積累資金; ②搞社會主義, 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 多搞大工業, 搞農業電氣化、機械化, 然而, 為安排好多人就業, 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業, 農業搞低效率勞動, 實際上是拖住了高 速度工業化的後腿; ③和工業原料的矛盾。大辦輕工業可以有效地積累資金, 但是輕工業原料大多數來自農業。由於人口多、糧食緊張, 就騰不出多少地種諸如棉花、蠶桑、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同時, 也由於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 就不能進口很多的重工業成套設備, 影響了重工業的發展; ④全國人均不到3畝地, 大面積墾荒短期內又做不到, “就糧食而論,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銳地指出, 控制人口實屬刻不容緩, 不然的話, 日後的問題益形棘手, 愈難解決。政府對人口若再不設法控制, 難免農民把一切恩德變為失望與不滿。他提出了定期舉行人口普查, 把人口增長納入第二個、第三個五年計畫的建議。
抗戰時期
1927年(民國16年)3月,北京政府的張作霖封鎖北京大學,蔡元培投奔國民政府,來到杭州,任浙江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兼代理主席。蔡元培招聘北京大學教授馬寅初、蔣夢麟等人參加浙江省建設。馬寅初出任禁菸委員會委員,從事取締鴉片工作,並且準備創設農民銀行。但不久,張靜江(張人傑)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員,蔡元培、馬寅初等北京大學教授被逐出浙江省政府。馬寅初乃任教於杭州財務學校,併兼任上海
浙江興業銀行總稽核。
1928年(民國17年)10月,馬寅初成為立法院立法委員。翌年,當選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財政委員會委員長。他還兼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上海國立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馬寅初發表《長期抵抗之準備》一文,批判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安內政策。1934年(民國23年),針對引發物價大混亂及對外金融政策失當問題,馬寅初在立法院會議上激烈責難財政部長孔祥熙。
抗戰勝利後,馬寅初先後在北京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任教。分別擔任北大經濟系主任、教務長,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繼續反對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義,痛斥國民黨政府出賣民族利益。當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訊息傳來,馬寅初憤怒萬分,寫了遺書,告別大家,孑然一身穿藍布長衫赴南京中央大學講演,用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罪行。當講到物價飛漲時,指名道姓、抨擊蔣介石,公開發表演講,嚴正抨擊蔣介石政權的戰時經濟政策,痛斥孔、宋貪污,要求開徵“臨時財產稅”,重徵發國難財者的財產來充實抗日經費,字字句句鏗鏘有力的演說,矛頭直指“四大家族”。馬寅初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大無畏的舉動,惹惱了蔣介石,因而被捕,並被關入了息烽集中營。因而罹罪,於1940年12月6日被捕,先後囚禁在貴州息烽和江西上饒。在社會輿論壓力和中國共產黨的營救下,1942年8月出獄,但仍被軟禁在歌樂山上,限制與外界接觸。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統區的反蔣愛國民主運動。他成了舊中國時代一個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
在舊中國,馬寅初不僅是享有盛譽的經濟學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他挺身而出,寫文章,作演講,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通貨膨脹,反對出賣民族利益和獨裁統治。因為這些愛國行為,馬寅初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被囚禁於集中營達數年之久,最後逃出。
建設中國
1948年底,馬寅初借道香港,轉赴北京,參加新中國的籌建。
馬寅初是中國共產黨的諍友。新中國成立之時,馬寅初為新中國的誕生歡欣鼓舞,並積極投身於共和國的籌劃和建設之中。1949年3月25日,在歡迎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從西柏坡遷至北平的儀式上,馬寅初竟不顧會場秩序,跑向周恩來乘坐的吉普車,大聲對周恩來說:“遵照你的指示,我已
平安來到北平。”喜悅心情溢於言表。
馬寅初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說過的,自1939年開始“無時無刻不與共產黨在一起”。建國後,他以一個學者的專長,以主人翁的態度進言獻策。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9月,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0月,被任命為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12月,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5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54年9月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新人口論
1953年,中國大陸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60l,938,035人,估計每年要增加1,200萬人到1,300萬人,增殖率為20‰。
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的注意,他對人口普查的結果表示懷疑。因為這次人口普查是採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即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得出實際增長率。馬寅初認為這種調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據他了解,僅上海一地的人口淨增長率就是39‰,能否用一個簡單的算術公式就能說明中國的人口增長率為20‰呢?
馬寅初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口的增長率是每年增長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達30‰,這實在是太高了。如此發展下去,50年後,中國將有26億人口。由於人多地少,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於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召開,馬寅初將寫好的文章作為發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組討論徵求意見。馬寅初曾描述過當時的情況:“小組會上除少數人外,其餘的代表們好多不表示意見,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認為我所說的是馬爾薩斯的一套,也有的認為說話雖與馬爾薩斯不同,但思想體系是馬爾薩斯的。雖然他們的意見我不能接受,但我認為都是出於善意,故我自動地把這篇發言稿收回,靜待時機成熟再在大會上提出來。”
9月,周恩來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為了保護婦女和兒童,很好地教育後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榮,我們贊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適當的節制。”馬寅初看過報告後非常興奮,他認為節育問題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議事日程,看來可以公開談論控制人口的問題了。
1957年2月,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問題發表了自己的主張:“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計畫經濟,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計畫之內,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實行計畫生育,那就不成其為計畫經濟。”馬寅初的發言當即受到毛澤東的讚賞。他說:“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計畫地生產,這是一種構想。這一條馬老講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從前他的意見,百花齊放沒有放出來,準備放,就是人家反對,就是不要他講,今天算是暢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鄉人民均有此要求,說沒有要求是不對的。”毛澤東還特別注意到,積極倡導計畫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對馬寅初的支持。毛澤東一語雙關地笑著說:“邵先生,你們兩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馬寅初聽毛澤東這么一說,互相看了看,也開心地笑起來。
3月,在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三次會議上,邵力子就計畫生育問題做了長篇發言。他強調指出,現代人在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計畫,在生育方面也必須有計畫。他針對衛生部嚴格限制人工流產規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權力限制人工流產”,建議修改婚姻法第四條“男20歲,女18歲,始及結婚”的規定,主張提高結婚年齡,宣傳遲婚。他還主張大力向農村推行節育工作,不要對持久性避孕手術進行限制,等等。邵力子的發言,立即得到醫學專家鍾惠瀾的支持。同時,也得到馬寅初的大力贊同。但是,馬寅初在計畫生育採取什麼方法的問題上卻與邵力子有一點分歧。他們都主張避孕和推遲婚齡,但馬寅初堅持反對人工流產。他認為有比人工流產更好的辦法。這就是“最好是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對只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加以獎勵,而對超過兩個孩子的父母要抽稅”。
4月27日,馬寅初在北京大學大飯廳發表人口問題的演講,這是他1949年後第一次公開的學術演講。在講演中,馬寅初講述了幾年來調查研究的結果。他懷著憂慮的心情說:“解放後,各方面的條件都好起來,人口的增長比過去也加快了。近幾年人口增長率已達到30‰,可能還要高,照這樣發展下去,50年後中國就是26億人口,相當於現在世界總人口的總和。由於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國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處,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這句話,很快就傳到了毛澤東的耳朵里,毛澤東見到馬寅初時,嚴肅地對馬寅初說:“不要再說這句話了。”馬寅初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馬上寫了一張大字報,貼在北大校園裡,公開做了自我批評。後來,他在撰寫《新人口論》時,就確實沒有再提出上述觀點。6月,馬寅初將《新人口論》作為一項提案,提交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全文發表於7月5日《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從10個方面論述了為什麼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問題。
然而,這時一場由毛澤東親自發動和組織領導的波瀾壯闊的反右鬥爭,已經開始席捲全社會。馬寅初當然也被波及,有人說他是借人口問題,搞政治陰謀,也有人說《新人口論》是配合右派向党進攻……,在這場撲面而來的急風暴雨中,馬寅初弄不清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麼幾個月前計畫生育問題剛剛受到毛澤東的讚揚,而現在卻又受到人們的批判……
實際上毛澤東對於人口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內心一直是矛盾的。直到“大躍進”開始,糧食衛星飛上天,毛澤東的思想才確定下來,毛澤東說:“現在看來,搞十幾億人口也不要緊。”
此時,馬寅初並不清楚,他的理論已經面臨著最高決策層的挑戰。陳伯達在北京大學舉辦60年校慶的大會上,就指名道姓地說:“馬老要為《新人口論》做檢查。”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次會議上作報告時,也不點名地批判了馬寅初。
7月9日,毛澤東召見邵力子、陳叔通、黃炎培、章士釗、李濟深、張治中等黨外人士,聽取他們對“大躍進”的意見。為遭到批判的馬寅初而擔憂的邵力子,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主張,他抓住時間向毛澤東進言,希望毛澤東支持節育,毛澤東堅持自己的觀點說:“人口問題,目前還不嚴重,可以達到八億時再講人口過多。”但又應付了一句:“但對計畫生育,仍應實施”。
而此時的馬寅初面對對他不公正的批判卻變得愈加冷靜。他認定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並於當年5月9日和7月24日—31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再談我的平衡理論中的‘團團轉’理論》和《再談平衡論和團團轉》兩文,但馬寅初也並沒有認為自己的理論已經十全十美,所以,從8月開始,他多次走出校門,到外地搞調查,以求證實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1959年,廬山會議後,全國再次掀起批右高潮。周恩來特意約馬寅初談了一次話,勸馬寅初不要過於固執,從大局著眼,還是寫個檢討好。別人勸馬寅初,馬寅初還可以不放在心上,周恩來勸馬寅初,馬寅初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
這次談話後,馬寅初仔細地對《新人口論》進行了梳理,看看是否真有什麼錯誤。但梳理的結果,證明並沒有錯。他仔細閱讀了報刊上發表的批判他的文章,對這些文章的主要觀點一一進行反駁,又寫成5萬餘字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一文,文章的後面還有兩篇附帶聲明,其一是“接受《光明日報》的挑戰書”,其二是“對愛護我者說幾句話並表示衷心的感謝”。馬寅初將手稿送到《新建設》雜誌編輯部,要求儘快發表。
馬寅初的倔強是出了名的。馬寅初常對人說:“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難。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新建設》雜誌編輯部收到馬寅初的文稿後,不敢擅自作主,將文稿送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理論小組審閱。當時任中央理論小組組長的是康生。
康生是靠整人起家,善搞“莫須有”的老手,有兩種人他是絕不放過的,一種是對他的政治前途有影響的人,一種是可以為他的政治生涯鋪路的人,馬寅初當然就屬於這後一種的人。
自從毛澤東發動“大躍進”以來,對人口問題有過多次論述,特別是毛澤東在上年8月講“人口的觀念要改變”,康生就一直等待機會,當他看到馬寅初的文章和附帶聲明中的:“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就大發其火,決定向馬寅初動手了。
10月24日,康生召集理論界和有關報刊負責人開會,部署對馬寅初的全面批判。他得意地說:“馬寅初送給《新建設》的文章,原來我擔心他會把辮子藏起來,改變觀點。現在看全部未變,他的觀點暴露出來了,有辮子。對馬寅初過去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文章進行批判,沒有正規地搞,《人民日報》沒有搞,還沒有正規戰,只是游擊戰。現在他挑戰,應當應戰。”
他還要《新建設》趕快把這篇文章登出來。一次全文發表,而且要快發表。為了掩蓋他的鬼魅之心,他還布置對黨外先不要講“批判。”
11月初的《新建設》全文刊登了馬寅初的文章,發表編者按。12月初就組織大批判。康生指使說:“批判他的文章不一定多,份量要重,可以和他過去的理論聯繫起來批判。馬寅初是一個代表,要花點功夫把他的經濟理論看看。不要說他胡說八道,資產階級學者就是這個水平。”還指示,“北京市委、中央宣傳部要考慮:馬寅初還當不當得成北大校長?批判完了要準備換人。可以儘量揭露,不要給他戴錯帽子,但是適當的帽子不可不戴。”
馬寅初的文章發表後,報刊上就開始發表批判文章,北大也組織了“批馬”座談會。一天,康生親臨北大座談會現場,聽到發言者都不能擊中要害。他越聽越覺得有必要“定個調子”加以引導,於是他打斷別人的發言說:“馬寅初曾經說過,有人說他是馬爾薩斯主義者,但他不同意。他說馬爾薩斯是馬家,馬克思也是馬家,而他是馬克思的馬家。我看這個問題,現在是該澄清的時候了。我認為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毫無疑問是屬於馬爾薩斯的馬家。”在康生的直接指揮下,北京大學掀起了圍剿馬寅初的高潮。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布滿了北大校園,連馬寅初的住宅燕南園36號也貼滿了大字報。全校的批判會連續不斷,語言越來越粗暴,帽子越扣越大。對此,康生還不滿意,12月23日,康生以個人名義給理論界和有關報刊負責人寫了一封信,指使他們:“在批判《新人口論》的時候,要學習毛主席的六評白皮書,特別是《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要像批判美帝國主義分子艾奇遜那樣來批判馬寅初。”
遭到批判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這是為什麼?》,此後,中共領導的整風運動轉入反右。1957年11月11日,《光明日報》社務委員會邀請各民主黨派中央負責人及馬寅初等無黨派人士舉行會議,決定正式撤銷右派分子章伯鈞的《光明日報》社社長職務、右派分子儲安平的《光明日報》總編輯職務,任命楊明軒為社長,陳此生為副社長兼總編輯。馬寅初及其人口論並未受到中央層面的重點批判。從1957年至1959年,《人民日報》僅發表了三篇涉及批評馬寅初的文章。1957年10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李普的《不許右派利用人口問題進行政治陰謀》,1958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權仲”的《我國人口和就業問題》,1959年4月15日發表署名“若水”的《人口與人手》。這三篇文章中,署名“權仲”的《我國人口和就業問題》點了馬寅初的名字,其他兩篇未直接點名。三篇文章的批判重點都不是馬寅初。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了民主黨派整風和高校“雙反”運動。1958年1月,馬寅初的《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一書出版。其後,《計畫經濟》發表了針對馬寅初的經濟理論進行商榷的文章,《經濟研究》和《教學與研究》也啟動了刊發商榷文章的活動。1958年4月19日,民主黨派共同主辦的《光明日報》以反映全國“雙反”運動的形式,在新開闢的“讀書”欄目第3期上以“選自北京大學的大字報”的方式,刊登了韓佳辰的《“團團轉的聯繫”不是唯物辯證法——評馬寅初著〈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以及中國革命史教研室周家本、強重華的《評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這兩張大字報,由此揭開了批判馬寅初的序幕。5月9日,《光明日報》刊登了馬寅初《再談我的平衡論中的“團團轉”理論》一文,文中馬寅初進行了申辯。此後,《光明日報》刊登了一批批判馬寅初的文章。6月1日,《光明日報》以“學術動態”綜述的方式刊發了《是無產階級思想?還是資產階級思想?學術界對馬寅初論著展開辯論》,提升了批判調門。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權仲的《我國人口和就業問題》點了馬寅初的名字後,《光明日報》一度加速刊登批判馬寅初的文章。11月29日,《光明日報》在“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標題下,發表了“北京大學經濟系批判馬寅初經濟思想小組”的3篇批判文章,此後,《光明日報》暫停了對馬寅初的批判。截至1958年11月份,《光明日報》發表了37篇批判馬寅初的文章,其他中國各報刊(2家報紙,10家學報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了30篇批判馬寅初的文章,合計67篇.這些批判指控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源於馬爾薩斯人口論,企圖懷疑社會主義優越性,蔑視人民大眾,等等。
1959年,馬寅初仍然正常參加各種國事活動。3月12日,繼續當選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4月12日,當選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4月27日,當選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5月2日,馬寅初作為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參加了中蘇友協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並當選為新一屆理事。5月3日,馬寅初參加首都紀念“五四”40周年紀念活動,在主席台前就座。9月15日,馬寅初參加了毛澤東主席邀請各民主黨派團體負責人會議。9月28日,馬寅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祝大會上和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主席台就座
1959年底之前,僅有《新建設》、《經濟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各刊登1篇批判馬寅初的文章。
1959年3月,馬寅初要求《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全文轉載其分4天刊登在《光明日報》的《再論平衡論和團團轉》。《新建設》1959年11月號和《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同時發表了馬寅初寫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一文。此後,《光明日報》1960年1月開始、《新建設》1959年12月號等報刊接連發表批判文章。1959年12月19日,《新建設》雜誌向中共北京大學黨委(陸平任黨委第一書記)發來一封信函,內稱馬寅初送來《重申我的請求》一文,要求發表在《新建設》1960年1月號上,《新建設》雜誌將該文隨此信函寄給中共北京大學黨委,希望後者審看。12月24日,北京大學“人口問題研究會舉行學術講演會”“批判馬寅初‘人口論’”。自此至1960年1月,北京大學的北京大學毛澤東經濟思想學習研究會、北京大學毛澤東哲學思想學習會、北京大學人口問題研究會掀起了批判馬寅初的高潮。1960年1月11日,上述三個學會聯合召開“馬寅初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討論會”,會上除了一些教師發言外,校辦秘書韓苹卿揭發馬寅初持有巨額股票,並揭發馬寅初反對土地改革,同情右派分子羅隆基和章伯鈞、章乃器。韓苹卿的揭發激起了與會者的公憤,馬寅初遭到與會者圍攻。
1960年1月12日,馬寅初血壓升至190,住院治療。1960年1月13日,《北京大學校刊》報導了上述三個學會聯合批判馬寅初的會議情況,以及陳岱蓀等人在會上的批判發言。此後,北京大學再無關於馬寅初的訊息發表。
1960年,《新建設》1960年1月號發表了馬寅初《重申我的請求》,內稱,“過去二百多位先生所發表的意見多是大同小異,新鮮的東西太少,不夠我學習”。1960年1月,馬寅初請辭北京大學校長職務。3月28日,國務院決定免去馬寅初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此後,馬寅初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均未發生變化,仍任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職務。1962年1月,馬寅初到浙江嵊縣視察,“患肺炎,此後元氣大傷,雙腿行動不便”。1963年又被免去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職務。此後長期蟄居寓所,撰寫探索中國農業經濟規律的巨著——《農書》,至1965年完成初稿,約100萬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1965年,馬寅初一條腿癱瘓。1964年底到1965年初,兩會召開,馬寅初卸任全國人大常委,改任全國政協常委。1965年8月7日,周恩來主持茶話會歡迎歸國的李宗仁,馬寅初應邀出席。同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籌委會成立,劉少奇為主任,馬寅初等人為委員。
晚年生活
1972年,因患直腸癌,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天津市人民醫院院長、“反動學術權威”金顯宅率醫療小組為90歲的馬寅初做直腸癌切除手術。手術後,馬寅初下半身全部癱瘓。
1976年周恩來逝世後,馬寅初到醫院向遺體告別。1977年5月1日,馬寅初參加了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出席的遊園活動,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度社會各界首次舉行的重大活動。1978年初,鄧小平第3次復出後,擔任第五屆全國政協主席,馬寅初被安排為全國政協常委,並為全國政協大會執行主席之一。
1979年9月,平反後擔任北大名譽校長,並重新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81年2月27日,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1981年3 月29日,當選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
1982年5月10日,馬寅初走完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駕鶴西行,魂歸道山,享年101歲。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仁者壽。
馬寅初教授畢生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穩定物價、控制人口等重大問題獻計獻策,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科學、人口科學學科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通貨新論》(1944)、《戰時經濟論文集》(1945)、《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1958)、《中國國外匯兌》(1925)、《中國銀行論》(1929)、《中國關稅問題》(1930)、《資本主義發展史》(1934)、《中國經濟改造》(1935)、《經濟學概論》(1943)、《新人口論(重版)》(1979)、《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1981)等。
1、《馬寅初經濟論文選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中國之新金融政策(上)》商務印書館1939
3、《通貨新論》商務印書館1947
4、《新人口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馬寅初人口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財政出版社1958
7、《新人口論》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
8、《馬寅初抨官僚資本》重慶出版社1983
9、《馬寅初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0、《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
11、《馬寅初經濟論文選集(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12、《馬寅初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財政學與中國財政:理論與現實》商務印書館2001
14、《財政學與中國財政:理論與實踐》商務印書館1948
15、《中國國外匯兌》商務印書館1930
16、《中華銀行論》商務印書館1929
17、《馬寅初演講集》商務印書館1933
18、《經濟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46
19、《馬寅初戰時經濟論文集》作家書屋1945
20、《中國經濟改造》商務印書館1935
21、《馬寅初經濟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32
22、《中國關稅問題》商務印書館1935
23、《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作家書屋1947
24、《中國當前之經濟問題》:馬寅初講演膠濟鐵路同人學術研究會
25、《馬寅初演講集》商務印書館1928
馬老墨寶
1934年,國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第三屆畢業生籌印紀念刊,遍請當時學界、商界和政界名流題詞,馬寅初欣然題寫了“經濟匡時”四個大字。1935年10月,國立上海商學院在江灣的新建院舍落成,馬寅初十分興奮,致函祝賀,並再題詞一幅,可惜這一題詞尚未找到。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著手國立上海商學院的恢復工作。1946年3月,國立上海商學院復校籌備委員會成立,馬寅初為籌備委員之一,並主持了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為這所國立商學院的恢復出謀劃策,使之很快於當年11月正式開始上課。
家庭生活
回鄉完婚
1901年,馬寅初回鄉度假,順從父母之命,與家鄉姑娘張團妹結婚。張團妹目不識丁,生性忠厚、善良,擅長口味醇正的家鄉菜餚;她為自己能嫁給會讀書的丈夫心滿意足。婚後,孝敬公婆,善待馬家兄妹。馬寅初見妻子賢惠體貼,頗為滿意,夫妻和諧。
婚後一年,雙喜臨門,張團妹生了個胖兒子,馬寅初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學,遠出求學。
妻妾共聚
馬寅初獨處海外10年,未因兩地分居而移情別戀,但也未擺脫舊社會“一夫多妻制”的影響,1917年,馬寅初回國兩年後又與嵊縣姑娘王仲貞結婚。從此,馬寅初的家裡就有兩個妻子,並先後接到北平團聚。馬寅初對兩位妻子很好,張團妹和王仲貞也非常融洽,互相關心,體貼照顧,這類家庭在當時相當少見。
家庭成員
會稽馬氏原為書香門第,世代耕讀。因明朝滅亡,女真入關,乃承父訓“守耕耘,三世不應舉”。自馬寅初的太高祖馬元傑開始,以釀酒轉入商業,家族從事釀酒業的歷史自馬元傑到馬寅初的侄輩共歷七世。
太高祖:馬元傑(1719年-1782年),字國英,號聖宗,清朝初年紹興吳融人,原本務農,後成為釀酒業商人,致富後樂善好施,常為鄉民排解困難及紛
爭。
高祖:馬子明(1757年-1831年),字輝庭,乾隆朝的國子監生,也是乾嘉時紹興的巨富,為釀酒業大商人。
曾祖:馬大榮(1793年-1860年),字文燮,號理堂,又號炳煌,從九品出身,國子監生。釀酒業大商人、巨富。道光時,翰林院編修、御史、徽州府知府馬步蟾(馬一浮的曾伯祖)欽命巡視西城,舉馬大榮,馬大榮獲敕封“修職郎”。
父:馬慶常(1851年-1909年),字棣生。同治五年,隨兄馬慶辰(字賡良,馬大榮的長孫)到嵊州創辦“馬樹記”酒坊。
妻:張團妹。1901年在嵊州與馬寅初結婚。育有一子三女,其中兒子夭折。
妾:王仲貞,1904年生,浙江省新昌縣人。1917年在嵊縣與馬寅初結婚。國小畢業的王仲貞比馬寅初小22歲,結婚時年僅13歲(中國自古盛行早婚,女子十三歲結婚在清末民初是正常現象),育有二子二女。
長子:姓名不詳,1903年夭折,不滿周歲。
次子:馬本寅,馬寅初次小的孩子。
三子:馬本初,馬寅初最小的孩子。1945年,不到19歲的馬本初自重慶大學機械系應召入伍,為駐前沿部隊的美軍陸空聯絡小組擔任翻譯。抗戰勝利後,馬本初返校學習,1948年畢業後獲得兩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他遵從父命留在杭州。文革中,因曾加入國軍而被反覆審查。
長女:馬仰班,1953年逝世。
二女:馬仰曹,後赴英國。
二女婿:是中華民國駐英國的代表,1949年後留在英國。
三女:馬仰惠,1918年生。1945年與徐湯莘在重慶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北京生活,後來長期擔任馬寅初的生活秘書。
三女婿:徐湯莘
四女:馬仰蘭,在聯合國總部工作,定居美國。
五女:馬仰峰,在上海生活。
(需要說明的是,馬寅初雖然子女較多,但其最小的孩子馬本初生於1926年,距離他提出新人口論還有30年。)
馬老軼事
堅定鬥士
1947年5月23日,上海大、中學校學生為了聲援南京“520慘案”舉行罷課。當時在中華工商學院執教的馬老毅然貼出一張聲明:“本教授遵照上海市學聯罷教一天。”接著又準備到南京演講,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出賣民族利益等罪行。據說有人威脅說:“馬寅初敢去演講,就幹掉他!”馬老不顧個人安危,只身前往南京,臨行給家屬留下了遺囑。
1947年冬天,馬老在學校小禮堂做演講。會前,發現校內有特務跟蹤,馬老從容不迫走進會場,義憤填膺的說:“我曉得人群裡面有特務,用手槍瞄準我的胸膛。我不怕!怕就不會到這裡講話了。我反對國民黨貪污腐化,反對蔣介石的獨裁……我不要當立法委員……有人罵我當學生尾巴,有人卻當了美國人的尾巴,那才是可恥的……”會場上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
馬老曾經當過蔣介石的老師。在抗日期間蔣介石送來名片,用委員長的名義請他赴宴。馬老對來人說:“委員長是軍事長官,我是個文職,文職不去拜見軍方!再說我給委員長講過課,他是我的學生。學生不來拜見老師卻叫先生去拜見學生,豈有此理!他如真有話說,叫他來找我!”蔣又派人遊說:“委員長說了,您是他的老前輩,既是老師,又是浙江同鄉。委員長推薦您任財政部長,或者是中央銀行行長。”馬老笑道:“你們想弄個官位把我嘴巴封住,辦不到!”來人說:“那么,請馬老先生買些美鈔吧,政府批給您一筆外匯,這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啊!”馬老答道:“不,不!這種豬狗生意我不做!我不去發這種國難財!”來人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風趣對話
馬寅初曾斬釘截鐵地跟主席講:“中國人口太多是因為農村晚上沒有電!”。毛主席回答:“你馬寅初生了七個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沒有電啊?” 馬寅初滿面通紅,無言以對。
又一次說詞,有一次在中南海開會時,馬寅初向毛澤東提出請求:“要‘兄弟’把北大辦成第一流學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澤東笑著問:“馬老,您要怎樣的支持呢?”馬寅初說:“不要別的,只希望主席能批准,‘兄弟’點名邀請誰到北大演講,就請不要拒絕。”毛澤東高興地答應了馬寅初的請求。
有一個佐證,1951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學的民主廣場舉行校長馬寅初就職典禮,場面莊重熱烈,馬寅初在致辭中仍然自稱“兄弟”,他說:“‘兄弟’既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努力完成我們的任務。”
長壽秘訣
讓大腦常運動
馬老在大學讀書時,就因勤於鑽研、學業成績優異被保送留學美國,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1915 年回國後,就任北京大學教授。他曾先後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經濟和財政委員會委員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等職。雖然工作繁忙,但他仍堅持寫作,發表文章。勤於用腦使他長壽。英國的神經生理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後認為,人腦緊張工作開始得越早,持續的時間越長,細胞的老化過程就發展得越慢。人的大腦受訓練越少,衰老也越快。
登山健身益壽
馬老極喜歡爬山運動。他每到達一地,首先打聽附近的地理山勢,以便早晨爬山選擇登山路線。他在四川時常常爬山,後來到了北京仍堅持爬山,無論寒暑,從不間斷。
冷水浴有助長壽
馬老一生堅持冷水浴達70年。由於長年堅持冷水浴,以至他在76 歲時,到協和醫院做全面檢查,結果除了體重超重外,內臟各個器官的功能都很正常,和30歲的壯年人差不多。馬老認為,這與他長年堅持冷水浴是分不開的。
體育鍛鍊不可缺
馬老平時非常重視身體鍛鍊。1956 年,他的一條腿不幸癱瘓,他每天拄著拐杖,拖著癱瘓的腿堅持行走五六千步。後來病情嚴重,拄拐也無法邁步時,他就每天圍著茶几轉上幾百圈,堅持鍛鍊了7年。1972年,兩條腿都癱瘓後,他仍以驚人的毅力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進行上肢的鍛鍊。
寅初排骨
原料:豬小排300克 紅棗10顆,雞蛋2個,麵粉四兩,蔥姜蒜各適量
調料:醬油50克,糖75克 醋一兩 紹興黃酒100毫升
將豬小排洗淨,放入用黃酒、醬油、蔥姜蒜泡好的調料中,再沾上麵粉後裹上蛋液,入油鍋炸至全熟,糖用水化開,加醋及少許黃酒倒入鍋中翻炒,再將翻炒後的糖醋調料澆在炸好的排骨上。
特點:香美可口,肉酥爛
相傳馬寅初從小家境貧寒,父親以釀酒養豬為業,一日馬寅初學成歸來,父親殺豬燒肉為其接風洗塵,不料烹飪間將糖當鹽倒入鍋中,馬寅初竟大覺好吃。於是此菜流傳下來,名為“寅初排骨”成為嵊縣一大名菜。杭州慶春路上的馬寅初紀念館中有此菜的詳細記載,並且還出售馬寅初喜歡吃的東坡肉和排骨。
民族之辨
【認為馬寅初是漢族的理由:
在2006年以前,關於馬寅初的任何可信的傳記與年譜,均未提及馬寅初是回族。而從2006年以後,“馬寅初是回族”一說甚囂塵上,一些人甚至據此攻擊馬寅初的“人口論”是企圖讓漢族“亡族滅種”的陰謀,使馬寅初背上了不白之冤。事實上,從可信的記載來看,馬寅初顯然是漢族人,而“回族說”全部來自網路,但沒有一條註明了可靠的證據,全部是根據馬寅初姓氏(馬姓)的臆斷。
馬寅初是漢族,有以下證據:
(一)馬家世代相傳,賴以為生的家族產業是酒業,馬寅初的父親畢生經營的事業恰是釀酒與賣酒,以伊斯蘭教的教義來看,這是和豬肉一樣不可原諒的行為。馬寅初不可能是回族。
(二)馬寅初紀念館在杭州慶春路上,館中介紹馬寅初生平的文字中,明確說明他是漢族人。
(三)浙江為數不多的標註為回族身份的居民都是近代從外地遷入。馬氏是浙江嵊縣的世家大族,並不是近代遷入,而且其後人聲稱有明確的漢人源流。據谷來鎮馬村《馬氏宗譜》記載,嵊州馬姓應該是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的後裔,後來才改姓“馬”。
(四)從“寅初排骨”的來歷可見,馬寅初從小吃豬肉,家裡還養豬,根本不可能是回民。
(五)在馬寅初的老家嵊州的官方網站上(這是當地官方指定的唯一新聞網站),明確指出他是漢族(見右側網站截圖)。馬先生是哪個民族,他老家的人最清楚。
(六) 馬寅初同鄉專門撰寫了闢謠文章--人口學家馬寅初回族說毫無根據--嵊州新聞網
附:認為馬寅初是回族的依據其實只有一個網頁
,網頁上把馬寅初列為回族,並且說他被收錄在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少數民族人物傳》第四卷中。
但實際情況是什麼呢?同樣在民族出版社的網站上,提供了該書的線上閱讀,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四卷根本沒有馬寅初(見下方截圖)。
雖然在第四卷前言(也見於二、三卷)中還留有“回族的馬寅初”這句話,但是請注意這個前言寫於該書出版前一年,在第一卷重寫的前言中已經去掉了這句話。為什麼去掉馬寅初,因為他不是傑出人物嗎?顯然不是這個原因,而應該是在審定過程中確認馬寅初不是少數民族。再舉一例,最初的名單中還有羅炳輝
,說他是彝族,其實羅將軍是漢族,所以最後成書的時候也沒有收錄他。我們舉證的時候應該以文章最近的版本和圖書正文為準。
這本書是由民委直屬的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並經過權威機關審看,是一本權威的官方文獻資料。但這本《人物傳》恰恰沒有收錄馬寅初,更沒有說他是回族。至於那個網頁將馬寅初列為回族的依據是什麼,不得而知。
對於部分提及馬寅初是回族的參考資料的質疑:
《無黨派代表人士:馬寅初
》和《中央財經大學六十年史 上編》正文第14頁
:
這兩篇文分別發表於2010年和2009年,和那段時間本詞條的文字基本重合,疑似從詞條摘錄而成。如果是這樣,那么此二文就不能再反過來作為馬寅初是回族的證據。
《滄浪之水起狂瀾
》:
該文講的是1925年湖南常德農民修水利的故事。1925年馬寅初正在北京工作,沒有資料顯示他當時去過常德,而他的工作也和水利毫無關聯,所以此文中提到的馬寅初應為常德一位同名同姓的農民。
】
【認為馬寅初是回族的理由:
由民族出版社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共同策劃的書籍《中共黨史少數民族人物傳》第2、3、4卷
中的“編者的話”第1頁正文第12行,有文字內容“回族的馬寅初”,據此,馬寅初是回族。見右側截圖:
“對上文認為馬寅初是漢族的理由的辯駁
上文認為是漢族的理由中指出了一個網站說是馬寅初是漢族,卻沒給網址,我給大家指出,該網站即嵊州新聞網
,該網站的可信度又有多大呢?經查,實際上該網站是一個企業,絕非是政府的官方網站,也不是馬寅初的老家嵊縣的官方網站。
上文認為是漢族的理由中說
上文認為是漢族的理由中辯駁說第一卷有新前言替代了第四卷的前言,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這所謂的兩篇前言本身就是性質不同的兩篇文章,而且它們還有不同的名字,它們本身根本就不叫前言,第一卷的所謂前言真正的名字叫做‘出版說明’,而第四卷的所謂前言真正的名字叫做‘編者的話’。”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門處理民族事務的政府網站說馬寅初是回族
。該網站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
中共北京市宣武區委統戰部網站文章《無黨派代表人士:馬寅初
》提及馬寅初是回族。
常德史志網文章《滄浪之水起狂瀾
》提及馬寅初是回族。
鳳凰網援引河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守謙文章《人工照明與晚清外交
》提及馬寅初是回族。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中央財經大學六十年史 上編》正文第14頁
對馬寅初的介紹中提及馬寅初是回族。
有些人以馬寅初不符合宗教習慣說馬寅初不是少數民族人,他的依據是回族人全民信教。可是,回族人並不是全民信教。因為回族人有很多共產黨員。以宗教習慣來辨別一個人的民族成分是錯誤的。】
紀念
寅初亭
在重慶大學校園內,有座綠色琉璃瓦六角亭,名“寅初亭”,經數十年風雨顯得滄桑,看上去極尋常,亭子也不大,然而在重大師生心中,卻是光芒四射。馬寅初這個名字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上,與孔子、老子、魯迅、蔡元培等並列為“四十位中國文化巨人”。
馬寅國中學
馬寅國中學始建於1990年10月,是隸屬於浙江省嵊州市的完全中學,現有國中部和高中部兩個校區,國中部位於嵊州市區剡湖以南,面臨剡溪,高中部位於剡溪江畔,鹿胎山下,風光秀麗,環境優美。 馬寅國中學以“繼承馬老遺志,弘揚馬老精神”為宗旨,以馬老倡導的“剛正、博學、強身、創新”為校訓,以“勤學、精思、慎問、求真”的學風,勤奮教育,成績卓著。先後被認定為浙江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文明學校、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全國適合學生髮展的實驗學校等。
馬寅初墓
馬寅初於1982年北京逝世,遵其遺願,部分骨灰送回家鄉浙江嵊州,安葬於嵊州仙岩鎮下王舍村母親王太夫人墓旁。
馬寅初墓碑文是他的子女寫的,內容為:先父馬寅初生於浙江紹興,後遷嵊縣,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為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及教育家。先母張桂君,浙江嵊縣人,賢淑仁惠,勤儉持家,堪稱賢內楷范。先父留美九年,先母獨承家務,仰侍俯畜,克盡婦職,其後先父在國內各地供職,先母始終伴隨,甘苦與共。先父去世後始南遷至滬,倆老共同生活八十餘年。杭州系其久居之地,今遵遺願,擇葬於此,謹綴語,“國之賢良,家之德配,偕老百年,盛世人瑞。”
北京故居
馬寅初北京住所(現稱“馬寅初北京故居”):位於北京東城區東總布胡同32號,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南小街和建國門北大街,長600多米,南側自西向東分別與頂銀胡同、貢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側自西向東分別與大羊宜賓胡同、寶珠子胡同、北總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明代,與西總布胡同統稱“總鋪胡同”,因胡同內有總捕衙署而得名;清乾隆年間改稱“總部胡同”,宣統年間以朝陽門南小街為界,西段稱“西總布胡同”,東段稱“東總布胡同”。
東總布胡同32號,舊時是東總布胡同62號,在胡同中段南側,整座建築為西洋風格。圍牆較高,西式街門,面北,有五步台階;院內主要建築是二層西式樓房,樓房與圍牆之間樹木繁茂,構成典雅、寧靜、宜居的庭院風貌。
據房屋檔案記載,馬寅初北京故居占地1092.7平方米,有房屋43間,其中樓房30間,建築面積為444.1平方米。1950年5月,經修葺由馬寅初全家居住。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北京大學自東城區沙灘遷至海淀區燕園,為避免遠道奔波,馬寅初改在燕南園63號居住。
馬寅初燕南園住所:坐落在燕南園東南部的63號院,是一座別致的中西結合、中國南北方風格的‘凹’形平房建築。正門面南,有大片開闊園地。整個建築坐落在虎皮石台階上,周邊環繞花崗岩條石,仿木結構的鋼筋混凝土半圓形柱子,兩扇大門,兩側各有四扇中式窗戶,相當對稱;窗下坎牆是中式凹形,建築頂層是西式鋼筋屋架,呈直線三角形,上鋪機制大瓦,有中國傳統尊貴廡殿屋頂風格。房屋高度從台階到檐口有4米左右,屋檐下突出仿中國傳統梁頭,沒有彩畫和雕刻,體現著傳統建築的幽雅與寧靜。(摘自陳芳:《燕東園和燕南園話舊》)
紀念館
2000年10月,經浙江省委、省政府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同意由浙江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在馬寅初舊居建馬寅初紀念館。經過3個月的試開館後,2004年9月22日,馬寅初紀念館正式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修繕後的舊居基本保持了原貌,現一樓和二樓闢為展廳,並恢復了馬老的書房和臥室。館內展出馬老各個時期的照片、史料、著作及手跡,分“負笈西洋”、“民族衛士”、“共商國是”、“一代宗師”、“人口宏論”、“堅持真理”、“光耀人間”等10個專題,展示馬老百年絢麗人生。展廳陳列的書桌、書櫃、檯燈、高凳和躺椅、輪椅及陳列的衣帽等等,均為馬寅初生前使用的原物。
2005年馬寅初紀念館被命名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理論宣傳教育基地。 2006年馬寅初紀念館被民政部授予“全國民辦非企業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先進單位”的稱號。
研究會
2004年6月24日,浙江省馬寅初研究會在嵊州成立。
評價
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經稱讚:“你這個馬寅初啊,可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噹噹的一枚‘銅豌豆’。”當時輿論界認為:“今日馬寅初先生在中國經濟學界的聲望和地位,可與過去文學界的巨人魯迅相比。在爭取國家自由、民族解放的過程中,馬寅初與魯迅一樣,遭受著惡勢力的仇恨,但卻雄視闊步於各種壓迫之下,始終敢說,敢笑,敢怒,幾十年來態度一貫。”
在馬寅初的葬禮上,有人送上這樣的輓聯——馬師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饒,堪為晚輩楷模。
馬寅初這位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和人口學家,在婚姻生活上,留下了封建的時代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做出好的榜樣。
影視形象
小說:《馬寅初》由著名劇作家張波創作,張波是學者型的劇作家。
影視劇:《馬寅初》被演繹為8集電視連續劇。《馬寅初》以正劇的結構,悲劇的命運,喜劇的結局,為真善美催生,為生活隱患作警示,謳歌了社會主義祖國,張揚了不朽的共產主義精神。
越劇:《馬寅初》是為紀念中國當代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馬寅初130周年誕辰和逝世30周年,在越劇故鄉、馬寅初故鄉——浙江省嵊州市排演的大型現代越劇《馬寅初》並分別在杭州、北京演出。
北京大學歷任校長
人物 | 任期 | 人物 | 任期 | |
孫家鼐 | (1898年7 月----- 1900年春) | 許景澄 | (1900年春----- 1900年8月) | |
張百熙 | (1902年1月----- 1904年1月) | 張亨嘉 | (1904年1月----- 1906年2月) | |
李家駒 | (1906年3月----- 1907年8月) | 朱益藩 | (1907年8月----- 1908年1月) | |
劉廷琛 | (1908年1月----- 1911年12月) | 柯劭愍 | (1910年12月----- 1911年12月) | |
勞乃宣 | (1911年12月----- 1912年2月) | 嚴復 | (1912年2月----- 1912年10月) | |
章士釗 | (1912年10月----- 1912年12月) | 何燮侯 | (1912年12月----- 1913年11月) | |
胡仁源 | (1913年11月----- 1916年12月) | 蔡元培 | (1916年12月----- 1927年7月) | |
劉哲 | (1927年8月----- 1928年6月) | 李煜嬴 | (1928年6月----- 1929年1月) | |
陳大齊 | (1929年1月----- 1929年8月) | 蔡元培 | (1929年9月----- 1930年12月) | |
蔣夢麟 | (1930年12 月----- 1945年10) | 胡適 | (1945年10月----- 1948年12月) | |
湯用彤 | (1949年5月----- 1951年9月) | 馬寅初 | (1951年9月----- 1960年3月) | |
陸平 | (1957年10月----- 1966年5月) | 周培源 | (1978年7月----- 1981年3月) | |
張龍翔 | (1981年6 月----- 1984年3月) | 丁石孫 | (1984年3月----- 1989年8月) | |
吳樹青 | (1989年8月----- 1996年8月) | 陳佳洱 | (1996年7月----- 1999年11月) | |
許智宏 | (1999年11月----- 2008年11月) | 周其鳳 | (200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