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亮

張賢亮

張賢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男,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1936年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縣。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體文學作品:鎮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基本信息

個人生活

張賢亮張賢亮

張賢亮,1936年12月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民來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擔任寧夏文聯主席。

作品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成為中國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之一,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美國《紐約時報·書評》、

張賢亮張賢亮

《時代周刊》、《遠東經濟評論》、英國《衛報》、新加坡《海峽時報》、日本《產經新聞》、德國電視台、瑞典電視台等世界著名新聞媒體都對他十分關注,國內中央電視台及各省市電視台都對他做了大量報導。1992年12月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擔任董事長。如今公司所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著名的影視城,是寧夏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購物、體驗於一體的重要旅遊景區和中國西部題材、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拍攝基地,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被國務院和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獲得三項殊榮的旅遊景區全國獨此一家,被寧夏回漢鄉親譽為“寧夏之寶,中國一絕”。連續多年獲得寧夏旅遊局及銀川市旅遊局授予的“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鎮北堡西部影城2004年9月18日成功接待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頒獎儀式,2005年8月又成功接待了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第八次主席團會議,中國作協全體主席團成員對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景觀建設一致給予好評。張賢亮的主要文學成就是從改革開放後的傷痕文學開始,直到上世紀末的創作時期。

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個人經歷

張賢亮張賢亮

作為一個作家,通過創辦經營鎮北堡西部影城,張賢亮積累了市場經濟的經驗,總結出“文化是第二生產力”的論斷。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證明了文化在科學技術之後也是產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為我國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另一類範例。在北大國際MBA論壇上,張賢亮應邀發表《西部企業管理秘笈》的講演,介紹了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國西部地區,勞動者素質偏低的投資環境中如何管理企業的經驗。1997年張賢亮發表了20萬字的長篇文學性政論散文《小說中國》,闡述了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勞者有其資”,“為資本主義平反”和私有財產社會化的論點,首次大膽地提出“私有制萬歲”,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為我國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張賢亮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寧夏文聯名譽主席兼寧夏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委員;曾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稱號,個人曾獲得銀川市“創建優秀旅遊城市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榮譽獎,被中國文化部評為“中國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及獲得“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慈善人物”“中國十大收藏家”“中國十大才智人物”“影響寧夏50年人物”,2010年被評為“寧夏慈善大使”。

張賢亮張賢亮

自2010年初開始,張賢亮先生以個人名義每年捐贈150至180萬元對寧夏貧困的患者實施“救生行動”。近年來,救助患者達到百餘人次,他關愛弱勢群體的行動在社會中起到了巨大的反響。對於自己的員工,張賢亮先生永遠使用人性化的管理並嚴格要求,教育他們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永遠要伸出援助的手,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感恩!

人物經歷

張賢亮張賢亮

1936年生於南京,江蘇盱眙縣人。50年代初讀中學時開始文學創作。

1954年高中肄業後赴寧夏賀蘭縣鄉村插隊務農。

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創作,代表作品有《靈與肉》、《青春期》、《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誌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

1992年12月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擔任董事長。如今公司所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著名的影視城。

2009年,多年未寫長篇小說的張賢亮推出長篇新作《一億六》,以荒誕的形式,講述一個優異“人種”保衛戰的故事,再次引發爭議。

2014年9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被打成“右派”

1954年,張賢亮18歲。在北京讀高中的他因為出身“官僚資產階級家庭”,又屬於“關、管、斗、殺”分子的子女,上學時備受欺辱。畢業前夕,老師找到張賢亮,說學校經常掉東西,又查不出是誰,你的帽子多,多背一個也無妨。張賢亮為了保住讀書的機會,答應了,不久卻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學校開除。為了給“新北京”建設騰出地方,1955年7月,張賢亮攜“老母弱妹”“移民”“甘肅省寧夏專區賀蘭縣”。1957年7月,文學青年張賢亮發表長詩《大風歌》,斯時正值“反右運動”高潮,引起全國高度關注,《人民日報》發專文嚴厲批駁。張賢亮升格為全國矚目的“右派分子”,開始了自己長達22年的農場勞改生涯。1978年,時年42歲的張賢亮身在銀川附近的南梁農場,等待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變革。

【張賢亮的個人回憶】

我1957年被打成“右派”,那時候才21歲。雖然我絕對不是一個反黨反社會主義者,但全國都說我錯了,報刊雜誌對我的批判鋪天蓋地,周圍的同事大會小會都對我批評,那樣的環境使你不得不認為自己錯了。我的的確確是抱著我錯了、願意通過勞動改造自己世界觀的心態進的勞改隊。後來我才發現,不是我錯了,而是中央高層的決策錯誤,這是在1958年“大躍進”及三年“自然災害”中。

1978年改革開放,實際上1976年毛澤東逝世和“四人幫”被打倒,我就知道中國絕對將開始變化。鄧小平開始主持主要工作:第一步是解放老幹部,“文革”中受到衝擊的老幹部;第二步是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給予平反;第三步就是對“文革”以前,歷史政治運動當中的冤假錯案要給予甄別,這不叫平反了,其中就有給右派甄別。再進一步,我覺得給我震動最大———1978年12月,突然廣播喇叭里傳來,在中國農村中摘掉“地富分子”帽子,因為你不管是解放老幹部,不管是給“文革”中的冤假錯案平反,不管是給歷次政治運動當中受到冤屈的人甄別,都沒有涉及“地富分子”這個群體。

我知道平反是遲早的事情,但也著急,怎么樣才能引起高層對我的注意,早點解脫?我自認為對經濟學有一定的知識,就寫經濟學方面的文章,那時最著名的毛澤東語錄叫做“資產階級法權”,就是關於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之類的。我就寫這樣的文章,闡述按勞分配和八級工資制,投給《紅旗》雜誌。那時候很傻,真不知道《紅旗》雜誌是組稿的,不是自由投稿,所以都被退回來了。

1977年底,有一個回民朋友,兩次勞改都跟我在一起,他已經出去了,後來當了寧夏伊斯蘭教協會的秘書長。當時他下鄉來看我,說,賢亮,你傻得很啊,中國就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哪來的政治經濟學?他說你過去寫詩,你不如寫詩發到報上。他說,現在這個報紙有它的好處的,就是你投稿了編輯覺得可用,也不去調查身份。啊呀!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話點醒了我,我就寫詩。有人問我你怎么走上文學路的啊,我不想包裝自己,那個時候我必須要先出來。我為什麼要寫,就是要引起領導注意,要解救自己。

22年沒寫詩了,我就發覺自己寫不出來。詩需要有激情,“文革”讓我理性太多、激情不夠,於是就開始寫小說。第一次寫的是《四封信》,投給《寧夏文藝》———《寧夏文藝》後來屬於我領導啊(笑)———居然被採用了,而且放在頭版頭條。我一想,原來這個就叫小說啊,那我還得寫,寫了就投,投了就被刊登。可能是因為我的小說,1979年初,我從農場一線調出,調到南梁農場子弟學校教書了,教高三語文。我一邊教書一邊還寫小說,到我發表第三篇小說的時候,被一位老幹部、當時寧夏主持宣傳工作的副書記陳斌發現,他說這個寫得好,就打聽張賢亮是什麼人。結果一查,我是沒摘帽子的右派。陳斌就說,要想辦法給他摘。就因為這部小說,救了我。

就這樣,銀川市原來調查我的、把我扣上反革命分子帽子的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現在所在的單位南梁農場,和我過去所在的單位甘肅省幹部文化學校(寧夏黨校前身),這5個單位組成一個聯合調查組,來翻我的案。翻來翻去發現,我後來一系列的反革命都是因為右派分子這頂帽子而起———就說把你打成右派了,你不服,還想翻案,於是就把你升級成反革命。

1979年調入南梁農場子弟學校9個月以後,我獲得了平反。

遺體告別儀式

2014年9月27日,知名作家、書法家、收藏家,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主席的張賢亮,在他一手創辦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裡去世,享年78歲,對外公布死因是肺癌。

2014年9月30日上午,張賢亮的遺體告別會在銀川殯儀館舉行,當地政府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張賢亮的家人和朋友、鎮北堡西部影城的員工以及部分市民趕來送行,其中包括他的妻子馮劍華、兒子張公輔一家人。

精神氣質

《張賢亮精選集》《張賢亮精選集》

張賢亮在《滿紙荒唐言》這篇文章里,詳盡地敘述了他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許多關於文學觀念的見解。他特別呼籲評論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氣質。他說,“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的一小段對他有強烈影響的經歷,他神經上受到的某種巨大的震撼,甚至能決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狀態,使 他成為某一種特定精神類型的人……如果這個人恰恰是個作家,那么不管他選擇什麼題材,他的表現方式,藝術風格,感情基調,語言色彩則會被這種特定的精神氣質所支配。”統觀張賢亮的創作,可以說,他的小說就是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外化而成的哲理與詩美的結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說,應該注意他的精神氣質。 研究張賢亮的精神氣質,首先應注意到他青年時期的經歷。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個很有才氣的青年詩人的形象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他在 1957 年 4 月 7

日 寫給《延河》編輯部的信中,以一種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稱:“我要做詩人,我不把自己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別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點燃下一代的火炬,這是一種罪惡,同時,我有信心,我有可能,況且我已經自覺地挑起了這個擔子……。”這裡,我們看到青年張賢亮對人生的奮進和在文學上的宏大抱負。在他當時發表的《夜》、《在收工後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風歌》等抒情詩中,也顯露出他感情熾熱、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詩人的氣質。隨即因《大風歌》罹難,這無疑使他神經上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使他的精神氣質又滲進了一種悲劇色彩,一種憤激、悲愴的孤獨感。如同他自己所說:“心靈的深處總有一個孤獨感的核心”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難中,他從生活的底層汲取了酸甜苦辣必備的人生經驗(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環境和勞動人民的薰陶),並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這又使他的精神氣質中融進了一種對人生的哲學沉思。正是上述種種因素,對他作品的藝術氛圍、感情基調、語言色彩等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並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藝術風格。

對於文化事業,他表示:“很多人都沒有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清楚。比如說搞文化廣場、舉辦文化體育活動、辦青少年宮、辦體育館、修建公園、圖書館、博物館,這是文化事業,這是一個政府必須給他的人民提供的文化精神上的享受和場所,這是政府應該掏錢的,這是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包括了創意、設計、策劃等方面的綜合的智慧產業。文化產業的個性極強,它是個個性化的產品。政府以官員為主體,不計較投資的回報,但是我一開始我就知道,我搞這個企業,我追求的第一是利潤,第二是利潤,第三還是利潤。因為我學了20多年的《資本論》,我知道怎樣去操作一個企業,我如果還屬政府管,現在就肯定沒有辦法建立起現代化企業之路。

主要作品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龍種》、《土牢情話》、《無法甦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綠化樹》、《青春期》、《一億六》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習慣死亡》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散文集有《飛越歐羅巴》、《邊緣小品》、《小說編餘》、《追求智慧》、《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等。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1980年的《靈與肉》、1983的《肖爾布拉克》、1984的《綠化樹》),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有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牧馬人》、《黑炮事件》、《肖爾布拉克》、《龍種》、《異想天開》、《我們是世界》、《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河的子孫》)

一、《靈與肉》

張賢亮張賢亮

許靈均沒有想到還會見著父親。

這是一間陳設考究的客廳,在這家高級飯店的七樓。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藍天,抹著疏疏落落的幾絲白雲。而在那兒,在那黃土高原的農場,視窗外就是綠色的和黃色的田野,開闊而充實。他到了這裡,就像忽然升到雲端一樣,有一種晃晃悠悠的感覺,再加上父親菸斗里噴出的青煙像霧似的在室內飄浮,使眼前的一切就更如不可捉摸的幻覺了。可是,父親吸的還是那種印著印第安酋長頭像的菸斗絲,這種他小時候經常聞到的、略帶甜味的咖啡香氣,又從嗅覺上證實了這不是夢,而是的的確確的現實。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父親把手一揮。三十年代初期他在哈佛取得學士學位以後,一直保持著在肯布里季時的氣派,現在,他穿著一套花呢西服,蹺著腿坐在沙發上。“我一到大陸,就會了一句政治術語,叫‘向前看’。你還是快些準備出國吧!”房裡的陳設和父親的衣著使他感到莫名的壓抑。他想,過去的是已經過去了,但又怎能忘記呢。

二、《邊緣小說》

張賢亮張賢亮

從澳大利亞回來即病倒,躺在床上靜養。忽然接到沈寒冰先生從雪梨打來國際長途,說是他和友人要辦份消遣性的雜誌,希望我寫篇短文。想起在澳大利亞受到的熱情接待,一張張友好的面孔便浮現出來。來自大洋洲的要求,是不能拒絕的,即使病,也得在病中談消遣。其實小病也是一次消遣,這點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不過要病得恰到好處,既不要命又不會落下後遺症,而且不至於“窮病潦倒”,能付得起醫藥費,這病便是享受了,有點“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味道。

據說拿破崙是把工作當做消遣的,當然自古到今這類患工作狂的人還很多。現在的富人,在“高爾夫”球場上消遣。G.L.F——綠色、陽光、散步,多么美好!別說執桿擊球,聽聽都讓人舒服。我不會打高爾夫,卻常在球場外見愛好者拿著球桿悠哉游哉地走。

三、《初吻》

張賢亮張賢亮

暑假結束以後的新學期,我換了一所學校。媽媽說我已經是中學生了,不能像讀國小那樣,隨便哪個國小都行。媽媽說這所中學是所著名的中學,她還是託了人說情才把我送進去的,因為像這樣著名的中學一般是不收插班生的。媽媽叮囑我好好上學時,又像慣常那樣含著眼淚。我害怕看她的淚眼。媽媽平時是喜歡笑的,只要她眼睛裡湧出了淚水,那就說明她和爸爸之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我不知道那是些什麼事,但總是些可怕的事吧。她每次用淚眼望著我,我總扭過頭去,迴避她的目光,心一面怦怦地跳著,一面嚮往著外面大好的春色。那時,柳樹早已垂下了嫩綠的枝條,庭院裡的兩株桃樹也開出了一簇簇粉紅色的花;我們院子裡還有一株粗大的古槐,那上面經常停憩著各種各樣的鳥兒,在我要出門時正嘰嘰喳喳地叫得熱鬧哩。

四、《綠化樹》

張賢亮張賢亮

大車艱難地翻過嘎嘎作響的拱形木橋,就到了我們前來就業的農場了。木橋下是一條冬日乾涸了的渠道。渠壩兩旁挺立著枯黃的冰草,紋絲不動,有幾隻被大車驚起的蜥蜴在草叢中簌簌地亂爬。木橋簡陋不堪,橋面鋪的黃土,已經被來往的車輛碾成了細細的粉末。黃土下,作為襯底的蘆葦把子,齜出的兩端參差不齊,幾乎耷拉到結著一層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來橋面要比實際的寬度寬得多。然而,車把式仍不下車,儘管三匹馬呼哧呼哧地東倒西歪,翻著乞憐的白眼,粗大的鼻孔里噴出一團團混濁的白氣,他還是端端正正地坐在車轅上,用磕膝彎緊夾著車底盤,熟練地、穩穩噹噹地把車趕過像陷阱似的橋面。牲口並不比我強壯。我已經瘦得夠瞧的了,一米七八的個子,只有四十四公斤重,可以說是皮包骨頭。勞改隊的醫生在我走下磅秤時咂咂嘴,這樣誇獎我:“不錯!你還是活過來了。”他認為我能夠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蹟;他有權分享我的驕傲。可是這幾匹牲口卻沒人關心它們。瘦骨嶙峋的大腦袋安在木棍一般的脖子上,眼睛上面都有深窩。它們使勁時,從咧著的嘴裡都可以看到被磨損得殘缺不全的黃色牙齒。有一匹棗紅馬的嘴唇還被籠頭勒出了裂口,一縷鮮紅的血從傷口涔涔流下,滴在車路的沿途,在一片黃色的塵土上分外顯眼。

五、《一億六》

張賢亮張賢亮

本書敘述的是中國未來一位偉大的傑出人物是怎樣形成胚胎的。到本書結尾,這位偉大的傑出人物還未誕生,只不過在母體裡受孕了而已,所以,本書可以看作是他的前傳。

四十多年後,即到二○五○年左右,全世界每個人都會知道這位中國偉大的傑出人物。但是,目前他的父母親戚與他們的朋友情人等等,絕大多數不僅健在,有的還很年輕。為了本書中提到的所有人的生活在當前不受干擾,因而作者儘可能不寫出他們的真實名字。為了敘述方便,有的地方必須要有人的姓名及機構名稱作為符號,作者就隨意起個姓名名稱。如果今天現實中有人的姓名與機構名稱與作者隨意起的姓名名稱雷同,純屬偶然,務請不要對號入座。

六、《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張賢亮張賢亮

我多少次想把這一段經歷記錄下來,但不是為這段經歷感到愧悔,便是為覺察到自己要隱瞞這段經歷中的某些事情而感到羞恥,終於擱筆。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對立面。陽光穿窗而入,斜暉在東牆上塗滿燦爛,的金黃。停留在山水軸上的蛾子驀地飛起來,無聲地在屋裡鏇轉。太陽即將走完自己的路,但她明日還會升起,依舊沿著那條亘石不變的途徑周而復始;蛾子卻也許等不到明天便會死亡,變成一撮塵埃。世上萬千生物活過又死去,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但都追求著可笑的長生或永恆。而實際上,所有的生物都獲得了永恆,哪怕它只在世上存在過一秒鐘。那一秒鐘里便有永恆。我並不想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永恆。永恆,已經存在於我的生命中了。

七、《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

張賢亮張賢亮

一切從人的解放開始——

謹以此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乃至中國整部20世紀史上,其規模及深遠的社會影響,我認為大大超過"五四運動"。那不是啟蒙式的、由少數文化精英舉著"賽先生德先生"大旗掀起的思潮,而是一種迸髮式的,是普遍受到長期壓抑後的普遍噴薄而出;不僅鬆動了思想上的鎖鏈,手腳上的鐐銬也被打破,整個社會突然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從高層和精英人士直到普通老百姓,中國人幾乎人人有話說。更重要的是那不止於思想上的解放,一切都是從人的解放開始。沒有人的解放,便沒有思想的解放。所以,人們才將那個時期稱之為"第二次解放",並且我以為那才是真正的"解放"。

八、《老人與狗》

張賢亮張賢亮

這條狗和農村里千千萬萬條狗一樣,它並沒有什麼顯著的特點,更不是一條名貴的純種狗。這是一條黃色的土種公狗。也許,它的毛色要比別的狗光滑一些,身子要比別的狗壯實一些,但也從來沒有演出過可以收入傳奇故事裡去的動人事跡。它的主人呢,也和農村里億萬農民一樣,如果不是我在他所在的生產隊勞動過,如果不是他和他的狗的特殊關係引起了我的興趣,我也不可能注意到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農村老漢。這是一個約摸六十歲的孤單老人,個子不高不矮,背略有些駝,走起路來兩手或是微向前伸,或是倒背在身後,總是帶著一副匆忙而又莊重的神情。閒的時候呢,就一個人蹲在牆根下或是盤腿坐在炕上出神,嘴裡噙著一桿長煙鍋,吧嗒吧嗒地抽了一鍋又一鍋。他醬紫色的臉上雖然勾畫著一道道皺紋,但這些皺紋都是順著面部肌肉的紋理展開的,不像老年知識分子面部皺紋那樣細密。他的眼睛不大,眼球也有些渾濁,不過有時也會閃出一點老年人富有經驗的智慧。當然,他的頭髮和鬍子都花白了,但並沒有禿頂。總之,你只要一見到他,就能看出他雖然帶有一般孤獨者的那種抑鬱寡歡的沉悶,但還是一位神智清楚、身體健壯的老漢。他在生產上是行行都通的多面手,有時種菜,有時趕車,有時餵牲口,生產隊派他乾什麼就乾什麼,而且從不計較工分報酬。

九、《河的子孫》

河的子孫河的子孫

陽落在人面峰背後的時候,魏天貴趕的驢車剛好走到公路側坡上的那條岔路,借著一股衝力,哐嘡哐嘡地順

坡溜下了沿著河岸的古道。於是,柏油路上嗚嗚的汽車聲漸漸遠了;稀薄的暮色,從東邊,從黃河的河灘那邊倦倦地瀰漫過來。這一片淡藍色的暮靄,似乎濾去了所有的噪音。現在,只有“格——格”的蛙鳴,不時懶懶地從這裡或那裡響那么一兩聲了。走到這裡,才算走出了城市,踏上了農村的土地。西邊,越過柏油公路如長城一般的路基,可以看到綿延的群山的最高處,落日的餘輝勾勒出了人面峰的輪廓。它名副其實,真像一張仰面朝天的人臉。山頂上的平台如同寬闊的前額,一塊突出的巉岩和那下面陡峭的絕壁,構成了高聳的眉棱和深沉的眼睛。往下,一條傾斜的山樑和山樑盡頭垂直而下的高崖,是略帶傲氣的鼻子。接著,一道線條明晰的鋸齒形的山峰劃出了兩片緊閉著的清秀的嘴唇,最後,一座圓頂的高岩給整張臉安上了一個倔強的下巴,它在山脊上躺了不知幾萬、幾十萬年了。

十、《浪漫的黑炮》

浪漫的黑炮浪漫的黑炮

有人以為寫小說很困難,以為這種腦力勞動一定有什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訣竅,或是絕對地需要天才,需

要靈氣,需要超於常人的想像力。其實不然。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是故事,幾乎能俯拾即得。你看看,這條大馬路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地走著的芸芸眾生,有的悠閒自在,有的興致沖沖,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目不斜視地埋頭趕路,有的成雙成對地勾肩搭背、旁若無人地遛達……還不說那些騎腳踏車的、坐在電車上的、站在公共汽車上的和靠在小轎車舒適的沙發上的許許多多人了。你只要盯住這成千上萬人中的任何一個,如果你有一股鑽勁,有一股韌性,有一副不刨到根、不盯到底決不罷休的執拗脾氣,那么,你一定會從這個人身上得到一個甚至若干個有趣的故事。你把他的事和圍繞他展開的事原原本本地照實記錄下來,就是小說了。

十一、《青春期》

青春期青春期

到八十年代初,我已活了五十多歲,才知道有“青春期”這個詞。過去只知道有個詞叫“青春”,第一次讀

到它的時候剛剛六歲,不懂得是什麼意思。給我啟蒙的老師是重慶南岸鄉下的一位老秀才,但他並不是重慶人,母親說他跟我們一樣,也是從江浙一帶“逃難”逃到“陪都”來的,被四川當地人稱為“下江人”的一類。如今我想起他,就不由得佩服連環畫家和影視化妝師再現歷史面貌的本領,現在畫面中凡出現過去的私塾先生,都與我這位啟蒙老師十分相像,包括那頂古典的瓜皮帽,因而也使我總忘記不了他的模樣。他只教我家族中的幾個子弟,開學就念《唐詩三百首》,不像一般私塾先生以《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為教材。他好像很喜歡杜甫的詩,我學的第一首詩就是《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認識的第一個字是冷僻的“岱”,讓我好久在別處找不著它。一次,他念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時候,突然把書本捂住臉痛哭失聲,真正“涕淚滿衣裳”起來。鼻子摸得匐匐作響,聽到那樣大的響聲,誰都會驚奇此人的鼻孔非同小可。他哭得全身骨頭髮顫,特別是頷下一絕花白的鬍鬚抖動得更厲害,眼淚鼻涕隨手往書案上抹。看到一個大人,又是我們一向畏懼的老師居然跟我們一樣也會嚎陶大哭,下面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哄堂大笑,哇哇亂叫。從此我們也就不再怕他了。

十二、《習慣死亡》

我記不清楚我從什麼時候開始想殺死他。當然那肯定是我和他分離之後。但當初我審視他的時候還沒有這種想法,他變得使我越來越不能容忍,還是以後的事情。可是事情竟然也會發展到這種地步:他和我的願望最終趨於一致。在我讓他應該死的時候,他自己已欣然同意將軀體交付死亡。這省卻了我許多事,省卻了許多煩惱。在他死的那一剎那,我們終究合而為一,那一剎那無比愉快,愉快得超過了和任何女人的任何一次做愛。

十三、《無法甦醒》

直到他鋃鐺入獄他都不相信眼前經歷的一切是真正的現實。逮捕他的時候,公安人員還面帶笑容,好像來逮捕這樣一個全市有名的大企業家、著名的發明人、數項專利的擁有者,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臨上警車,警察拉開車門,還輕輕地扶了他胳膊一把,禮貌得像香港大酒店門口的“紅頭阿三”,所以他也向警察笑了笑,“還是同樣一個夢。”他想,每次做這樣的夢,做他又被逮捕又被勞改的夢,他都既害怕又惋惜。惋惜的是這樣的夢總沒有結果,做不到他“平反”就半途驚醒。一截一截拖著的夢,每段的尾巴都是懸念,使他輾轉反側再也不能入睡,“這次看來像真的似的,一定要把它做完。”於是他便順從著,絲毫不辯白不抗拒,跟著警察走,甚至走得比警察還快,仿佛他自己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而他也的確輕車熟路,果然一下子就走進了監獄。

十四、《肖爾布拉克》

1960年,年僅17歲的李世英告別了年邁的雙親和飢餓的故鄉,隻身闖到新疆謀生。為了幫助兩個素不相識的家鄉姑娘,他賣掉了身上的衣服,甚至把剛找到的工作也丟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老司機徐師傅,熱心的徐師傅收下他當了徒弟。"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感到苦悶、寂寞的李世英滿心希望建立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在車隊司機們的關心下,他匆忙地與從陝北逃荒來的姑娘巧珍結了婚。婚後,儘管李世英對巧珍百般體貼,可是巧珍卻始終是冷冰凍的。她像傭人似地侍候著李世英,臉上整日沒有一絲笑容。幾個月後,李世英終於從同隊司機們的口中得知巧珍有了外遇。他感到震驚、痛苦,不願相信。在他憤怒的質問下,巧珍終於吐露了真情。原來巧珍與春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由於家鄉鬧災荒,巧珍的爹娘都死了,她只好到新疆來投靠姨媽。巧珍寄人籬下,未婚夫又音訊杳無,只好由姨媽作主嫁給了李世英。婚後不久,春生千里迢迢來新疆找到巧珍。她愛春生,可又不忍心傷害真心愛她的李世英。為了成全這一對有情人,李世英和巧珍離了婚。7年後,有一次李世英在開車去南疆的路上,遇到一個抱孩子的年輕婦女搭車。她是上海知青,名叫葉娟,和兒子小遠回連隊駐地肖爾布拉克。路上,李世英發現小遠病得厲害,便連夜開車把葉娟母子送到庫爾勒醫院。小遠得救了,勞累了一夜的李世英卻悄悄地離去了。這使葉娟深為感動。幾天后,李世英又到醫院探望小遠,並送葉娟母子回肖爾布拉克。路上,葉娟向李世英訴說了自己下鄉後遭連長凌辱,生了私生子小遠的遭遇。葉娟在逆境中不低頭,不沉淪的堅強意志深深吸引了李世英,也點燃了他心中愛情的火花。兩顆同在苦水裡泡過、金子般閃亮的心相撞,兩個經歷過生活磨難的人幸福地結合在一起。

十五、《男人的風格》

《男人的風格》講述了:中國巨輪,乘風破浪,高歌猛進,短短六十載,已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偉大奇蹟。中國文學,風起雲湧,蒸蒸日上,流派異彩紛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樣令世人矚目。為慶祝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啟動“共和國作家文庫”大型文學工程,力圖囊括當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文學價值觀上的人民立場,展示東方文明古國的和平崛起、歷史進程、社會變遷與現實圖畫,表現中華民族的艱辛求索、勇敢實踐、創新思想及生存智慧。這套文庫,既是欣欣向榮的中國文學事業的一個縮影,也是生機勃勃的轉型期中國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示出來。我們同時相信,中國的文學事業將伴著蒸蒸日上的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更加絢麗。衷心感謝中宣部有關部門、中國作家協會和全國廣大作家、文學評論專家給予本文庫的大力支持。

十六、《我的菩提樹》

這是一個未被苦難擊倒,熱愛生命的故事,已在世界各地流傳。一個因一首抒發胸臆的詩而被打為「右派份子」的年輕人,從此展開了他長達二十二年的勞改生涯:饑寒與疲累交錯中,還必須不斷地承受精神上的折磨,他只有借一枝禿筆,偷偷抒發卑微、無力的吶喊,像一株使自己心靈澄澈的「菩提樹」。張賢亮檢視當年的日記,以注釋的方式,平靜地,甚至是幽默地敘述最蕭索荒涼的人生經驗,充沛的文字中迸發出對生命的最大熱愛,自然而然地為過去四十年中國人的苦難下註腳。他以日記禮的形式,將小說藝術推上另一高峰。

十七、《小說中國》

這本書表達了我對中國社會改革的觀點、理念及思慮,我絕不希望我的思慮不幸而言中,反而希望我是杞人憂天。在本書中我曾說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完全是建立在農民的犧牲上的。我非常高興中央開始高度關注“三農” 問題,不只取消了壓在農民身上的各種稅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更提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張賢亮是中國著名作家、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寧夏文聯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其作品被譯成英、法、俄、日、德。西班牙、希伯來等27種文字,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1994年 11月獲美國傳記學院的“國際文化榮譽獎”。說起張賢亮,對中國文壇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會感到陌生。上世紀80年代,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發表的《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以其充滿人性溫暖的故事和新銳的思想,在國人的閱讀中激起了巨大波瀾。進入90年代後,在“文人下海”的一波熱潮中,張賢亮在寧夏創辦了一個影視娛樂城,以“出賣荒涼”著稱,成為當今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現在的張賢亮已經集作家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於一身,本書精選了他的佳作5篇,從中你可以品到這位“作家與企業家”型文人的絕代風采。

十八、《感情的歷程》

本書收集了著名作家張賢亮的三部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等。張賢亮尤其擅長描寫男人和女人複雜而微妙的原欲衝動。其作品大多反映男女之間最原始、最本質的情感關係。

十九、《張賢亮近作》

本書可以說是文匯出版社出版的最具有實用價值的一本書。本書中有關企業管理及文化產業的見解對讀者將會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正在從事這方面工作的讀者。讀者會發現裡面有許多觀點和意見是新穎的。

在書業和讀者中頗具影響的“文匯原創叢書”,又推出新作了,本散文集《張賢亮近作》就是其中的一本。本書生動地描述了作者在寧夏創辦西部影城等文化產業的精彩片斷,並對西部的人物和社會現象進行了詼諧和犀利的評點。

二十、《我與鎮北堡》

鎮北堡西部影城,無可置疑地向當代人宣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作為人文科學的文化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文化藝術能極大地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後,文化藝術品將是最昂貴的商品之一!

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拍攝影視片不再需要現場的實地作為背景,所有背景甚至演員都可用電腦製作;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西部影視被來此拍片的劇組利用得無可再利用的場地了,到那時,西部影城將會成為一座電影電視劇的歷史博物館而存在,並且越來越具有歷史價值,永遠矗立在寧夏在地上,永遠是銀川的一道美麗風景。

本書是“寧夏旅遊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寧夏旅遊景點——華夏西部影視城。全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這個景點的特點一一敘述出來,並附有精美的彩頁,是一本實用的旅遊指南。

二十一、《張賢亮精選集》

說起張賢亮,對中國文壇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會感到陌生。上世紀80年代,在國人的閱讀中激起了巨大波瀾。進入90年代後,在“文人下海”的一波熱潮中,張賢亮在寧夏創辦了一個影視娛樂城,以“出賣荒涼”著稱,成為當今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現在的張賢亮已經集作家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於一身,本書精選了他的佳作5篇,從中你可以品到這位“作家與企業家”型文人的絕代風采。

二十二、《人很重要》

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過於被最親近的人誤解。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過於應該最關己、他的人卻對他最冷淡。這會使人特別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最能摧毀人鬥爭的意志。

藝術會使人陶醉,思想也會使人陶醉。如果藝術和思想都是上品,那么這就是雙料的醇酒。

中國現在面臨的是五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五千年來形成和積澱下來的東西,無論是精神方面的,還是外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都在短短的二十年間猛地一下子翻轉過來!

珍視生命、人權和自由這些人類基本的價值觀,已經逐漸替代了那些看起來頗為吸引人而實際上是反科學的空洞理想。

二十三、《土牢情話》

我震驚了。雖然我知道她沒有死,但我仍然震驚了。

我從那顆黑痣上認出是她。

我望著她,她望著我。來來往往的旅客,牆上的電鐘,巨大的列車時刻表,白的燈,綠的燈,紅的燈,一切的一切,全部化成調色板上那樣斑駁的一片雜色。只有她,在朦朧模糊的背景之前站在我對面,那樣清晰、鮮明。

“你好吧?”她朝我淒楚地微微一笑,我沒聽清她說的什麼,只是從她嘴唇的顫動上看出她說的是這句話。

我的嘴唇也嚅動著,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我又像害熱病似地顫抖起來,就像十二年前那天晚上一樣。

二十三、《壹億陸》

2010年,74歲的張賢亮發表了描寫未來精子危機的長篇小說《壹億陸》,在小說中,張賢亮以未來世界中人類遭遇精子危機為主題,描寫了社會各方人士為爭奪某個優異“人種”展開一場爭奪戰的故事,文章一發表,便引起極大反響與爭議。有人指責他的小說太荒誕,有人認為太低俗。而他的早期作品如《靈與肉》、《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也曾因“低俗”問題飽受爭議。

對於這樣的質疑,張賢亮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說,他作品中的“性描寫”不低俗、不露骨,適可而止。而且他會在小說中表達一些嚴肅的主題。“我寫到時代問題,直指當代現象,意在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比如在《壹億陸》中,我反映人類的衰亡趨勢,精子危機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許多人卻覺得有些荒誕可笑。我相信我寫得比那些美女作家含蓄。”

書法藝術

書法

張賢亮書法作品張賢亮書法作品

張賢亮是中國文學界久享盛名的文學家。不但他的文學代表作被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30多個國家發行,而且他在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上也建樹良多......

對書法這門傳統藝術有高深造詣與獨特見解。張賢亮並不是要當書法家,所以使他不刻意地游離“書法圈”外,如賀蘭山的野花任自開放,在這個喧躁的時代留給人們的是一份清雅的墨韻和思索,其書法本身的創造力在深厚的文化品格中綻放。“書法家”應首先是學問家,應具備必須的文學,文字學與歷史學的修養,否則“書法家”再超生的多,對我們的時代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而張賢亮先生的文學和書法造詣不是非要每個書法家都把他的作品作為“參照系”,而是讓一些有志於書法收藏和研究的人們明白:人品、學識與書法密不可分!作為當代紅遍大江南北,名揚長城內外的著名學者型書法家,張賢亮少愛詩書,其母賢敏博學,思想開拓宏深,使先生從小就有了很好的起點,在書法藝術方面下過苦功,後來歷經滄桑,世事變遷,先生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的書法造詣和書藝境界是特殊天賦與漫長研悟的合成物。但他沒有以書名世的念頭,胸懷淡泊,學養淵雅,是鑄成先生書法品格的重要因素。在充分肯定先生臨悟參半的功夫外,我們不得不同時認同他的學養、天賦對形成“張體”的重要作用。

風格

張賢亮張賢亮

張賢亮書法秀潤遒媚,俊逸多姿,尤擅行書,他對各體筆法均有廣泛涉獵,他讀過和臨習北碑南帖,如唐人褚遂良,晉王右軍,蘇東坡,明董其昌等。但其書法更富南帖之韻,字的點畫則時見北碑風骨,結體的欹斜及個別點畫的舒張縱遺頗類米芾、東坡和董其昌的風神。

博文精粹

文化產業

(以下均摘選自張賢亮先生的博文)

張賢亮張賢亮

一、發展文化產業的瓶頸

“文化”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文化產業”是個新課題,“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怎樣去“發展”,卻各有各的見解,我想還是刨根問底從所謂“文化產業”的源頭說起較能說明問題。

人類的正常行為(犯罪和精神病態行為除外)莫非兩大類,一類是生產活動,一類是文化活動。世界上千千萬萬數不盡的產品也無非兩大類:一類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產品,一類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產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產品就是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是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自發創作的,文化活動最早的組織者卻是原始社會的部落,部落後來演變為國家,於是企業文化活動就成了政府的重要職能。不管什麼部落或是國家,不論什麼性質的政府,實行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有一套為他服務的文化機構,舉辦以他為主的文化活動,向民眾傳播當權者的思想及主流意識形態,從最早的祭祀活動到今天盛行的“唱紅歌”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這些,我們今天稱之為“文化事業”。到生產力發展至一定水平、老百姓衣食可以基本滿足、市場經濟也開始萌芽的時候,一些不由朝廷政府主辦,而是從民間自發產生用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就應運而生。民間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如果只為大家聚在一起歡樂一下,像王羲之搞的“蘭亭聚會”,那就算了,如果民間文化活動和民間生產的文化產品是讓他人觀賞享用的,組織者、生產者必定要從需求者那裡取得某種形式的回報,即便是春節期間舞龍燈、耍社火、唱大戲,表演者也要一定的報酬,沒有經濟支撐便難以為繼,以後春節就玩不成了,這就自發地形成一種“交易”:我表演你看,看的人要付錢。這樣,舞龍燈耍社火唱大戲等等就從文化產品變為文化商品了,從歷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它們會逐漸與政府主辦的文化事業分離,自發地形成一種文化產業。

匯報提綱

二、關於文化產業及寧夏旅遊的匯報提綱

1、 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世界上千千萬萬商品莫非兩大類,一類是供給人們物質生活的工農業產品,一類是供給人們精神生活的文化產品。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和實力,不止要看他的物質生產總量,更要看他的文化生產、傳播和影響的力度。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80年代曾說,“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因為他沒有可以輸出的意識形態”,可見文化產品的輸出量已成為“大國”身份的標誌。我們現在雖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占全世界GDP8.9%,連年貿易順差,但其中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卻連年逆差,文化產品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4-6倍,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為出口額的14倍。這還是海關統計數字,據知情人曝料,走私和由遊客帶進來的西方文化產品是報關數字的8倍。逆差如此之大,不但與我國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相稱,使我們距離所謂“大國”地位差的很遠,還弱化了我國在整個世界文化格局和秩序重組中的地位,除了中餐,中國文化在世界面前幾乎處於“無聲失語”的狀態。目前文化市場上國產文化產品的實際供應量與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力存在巨大落差,國產文化產品的“戰略性短缺”已是嚴峻的現實。中國城市居民特別是中青年主幹群體的精神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費,一半以上靠外來文化產品。外來文化產品雖然對更新思想觀念和市場經濟制度建設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很大程度萎縮了我們自身的民族精神、削弱了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道德,干擾了我們構建社會主義的主流人文價值觀,使很多人信仰缺失,精神迷惘。更重要的是,根據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人均應有的文化消費量計算,有專家預測:“假定繼續按照近年來第三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20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將為42%左右,低於標準值13個百分點,大約會出現41000億元的缺口。”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已開發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會千方百計把文化消費品向中國推銷,而在全球一體化時代,我們作為WTO成員國,對洶湧而入的外來文化產品又是不可攔截的,因而我們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不但是經濟的緊迫需要,更關乎到我們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

歷史根源

【我國文化產業衰落的歷史根源的探討】

張賢亮張賢亮

中國是文明古國,文化產業一度非常發達,“四大發明”中的兩項-造紙和活字印刷,就是古代文化產業發達的標誌,而且,世界各國只有中國的英語命名是以一種文化產品來稱呼的,那就是“瓷器”-CHINA,由此可見我國文化產業當年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可是從上世紀50年代推行計畫經濟、民營企業改造為國營企業以後,文化產業就逐漸衰落以至於無,文化產業被政府的文化事業所取代。社會所有的文化活動包括精神產品的生產都歸政府領導,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政策,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所有的文化產品、文化活動都成了政治宣傳,文化失去了它應有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審美功能。這雖然對強化政治信仰起過非常大的作用,卻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由政府統管一切文化活動發展到極端終於導致“文革”,整整十年間中國老百姓沒有什麼精神享受,只感到壓抑、恐懼或者瘋狂的亢奮,扼殺了人民民眾的文化想像力和創造力,革除了舊文化卻沒能創造出新文化,使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斷層,國民素質大大下降。

3、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同與不同

我們面臨著“戰略性文化短缺”已引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將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並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別開來的是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作的報告。江澤民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交融,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4、文化產業的特殊性

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認識文化產業的生產規律,也就是馬克思說的“特殊方式”。文化產業屬第三產業,文化產品是精神、思想、審美能力、情感活動的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一樣,主要生產要素是人的頭腦,是創意、策劃、設計、發明、發現、靈感的產物,從這點來說,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同樣屬於“智慧型經濟”。但它又比高科技產業有特殊的優勢。

5、由文化產業的規律和特殊性而決定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要借鑑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我國從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國家在短短20多年中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根本原因是實行了市場經濟,承認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文化的創造力和原動力是人民大眾,要發展文化產業,更要依靠民營經濟。政府要深刻汲取過去統管一切文化生產和文化活動的失敗教訓,現在只須提供一個寬鬆的文化生態,讓人民大眾各顯身手,各盡所能,發動民眾、依靠民眾打一場“人民戰爭”,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一定會超過製造業的發展速度,“中國品牌”將會在世界市場上占有更大的份額。同時,中國的文化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藉助海外7000多萬華人的歸屬感,也必將在全世界成為主流文化之一。到那時,中國才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

6、關於寧夏旅遊

關於寧夏旅遊,政府旅遊部門會向領導同志詳盡匯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我只向領導匯報鎮北堡西部影城今明兩年的規劃,因為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長可以充分說明文化產業的特點。

鎮北堡西部影城從荒涼的古堡廢墟、一個破羊圈,經18年的努力,在歷屆區市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已成為集“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於一身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景區。當初自籌資金僅有79萬元,現已擁有近3億元固定資產;遊客量與納稅額年年上升,今年遊客量可望突破100萬人次,繳稅500萬元。影城已向社會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為周邊居民提供5萬-8萬個勞動日,並為提高寧夏及銀川市的知名度做出一定貢獻。鎮北堡西部影城說不上是利用了文物古蹟,相反,是我把鎮北堡古堡廢墟推介給影視界,已成為知名影視拍攝基地以後,文物管理部門才來掛了“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可以說我們還開發出了一個“文物”,體現出旅遊產業是一個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間接經濟效益又大於直接經濟效益的產業。

三、笑談“苦難”與“文化產業”發展

2011年8月12日下午,鎮北堡西部影城的百花堂內不停地傳出笑聲與掌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DP(中國企業經營者工商管理碩士研修班)23期學員與張賢亮互動交流。

【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淵源】

張賢亮張賢亮

說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賢亮感慨地說,自己的母親在上世紀20年代就讀於該所學校的前身——燕京大學,後隨父親到美國的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陪讀。

雖然母親在該校就讀只有短短的一學期時間,但這段淵源讓76歲的張賢亮感觸頗深。

苦難歷程之於人生的意義 說起苦難歷程之於人生的意義,張賢亮說,苦難的的確確能夠增強人的承受力,減少人的挫敗感。比如猶太人,當年,他們過著流離失所被人排擠的生活,但現在看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財富,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裡,這和他們這個民族所遭受的苦難是分不開的。但現在的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他年輕的時候就是中產階級,並沒有經歷過苦難,因此,一個人是否成功,很大程度是靠他的智商和情商決定的,而不是年輕時是不是經歷過苦難。“我也不希望在座的各位經歷像我所經歷的那些苦難。”張賢亮說。

文化產業如何發展 對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DP中心的班主任唐鈺提出的“中國文化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張賢亮細心地解釋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文化產業最大的特徵就是能夠產生高附加值。”張賢亮說,從建國以後的40多年當中,西方的文化產品大量進入中國,1993年開始,美國的文化產業的出口額已經超過了製造業等產業。據張賢亮估計,到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的缺口將達到4萬1千億美元。中國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個龐大的市場將被西方國家占領。

張賢亮還強調,文化產業只需要一個聰明的頭腦便可以點石成金。他講了鎮北堡西部影城以79萬元起家,靠他的文化預見性和文化洞察力,現在的資產已經達到了幾十個億,而這還沒有算無形資產的價值。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說到民族的傳統文化,張賢亮說,“沒有歷史的積澱,就沒有想像力的基礎,如果我們整個民族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我們整個民族將沒有想像力。”張賢亮還說,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一個“富礦”,所以我們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要用現代的眼光重讀經典。

另外,說到“搞企業”這個話題,張賢亮開玩笑說,一定要抱著“玩”的心態,否則就會“搞死你”。

公益慈善

救生行動——“救生行動”聲明

張賢亮張賢亮

貧困人士並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見肘,最可怕的是貧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這時他們急需社會的關懷與幫助。古人說“浮圖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貴的莫過於生命。我決定從2010年開始,每年捐出人民幣150萬-180萬元補助一些不屬於、或超出醫保範圍而病人家庭又無力承擔的醫治費用。我將這種行動稱為“救生行動”。“救生行動”的原則如下:

一、 “救生”對象限於寧夏地區及在寧夏工作年滿一年、確實無力承擔大額醫治費用的貧困人口和來寧的外地打工者;

二、經醫生確診繳納了醫治費用通過手術或其它治療手段即可挽救其生命或改善其命運的;

三、“救生行動”的資金經患者確認簽字後,善款直接向醫院繳付,現金不給予患者本人或其家庭;

四、“救生行動”不包括患者手術或治療中的陪護費、營養費、旅費及術後的康復費、生活費等其它費用,更不為出現醫患矛盾和糾紛的現象負責;

五、出於降低慈善成本、減少中間環節和使救治及時進行的考慮,我希望將“救生行動”辦成一項民間與政府及醫療部門合作的慈善行動,有錢出錢,在位出力,相關人士大家一起來行善。故而委託銀川市副市長李衛東牽頭,聯絡區、市有關部門及醫院與捐款人簽訂捐助協定,捐款人直接將善款匯入接受單位銀行帳戶,由民政單位與醫療機構嚴格按共同擬訂的《實施方案》的規定使用。因我時間精力有限,不接受患者的個人申請,這點務求患者及其家人諒解。

六、“救生行動”要在陽光下進行,力求完全透明,出資情況及醫治過程與費用及時在媒體和網路上公示,接受寧夏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輿論和網民的監督,使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患者得到切實的救助,從死亡線上挽救一條生命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

七、“救生行動”完全是我個人的長期行為,不募集、不接受其他任何人的捐款。

“救生行動”實施

自2010年起,張賢亮先生將對寧夏貧困大病人群開展醫療救助活動——“救生行動”。

海原一女童首個接受“救生”

為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建立一個能夠幫助大病特困家庭渡過暫時困境的救助機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救生行動”的意義

以幫助貧困民眾解決實際困難為出發點,救助患大病的貧困患者或因病致貧的患者家庭,使其得到愛心關懷渡過難關。通過“救生行動”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愛之心,從而帶動全社會參與愛心捐助活動來幫助弱勢群體,挽救生命,救濟窮困家庭。

二、工作協調機構

成立“救生行動”工作協調小組,由捐助方及相關機構組成。

組長: 李衛東副組長:田豐年保建新馬紅英

成員:徐永豪湯智勇寧夏民政廳指定一名負責人陳家華鄒嘉賓張晨光

張賢亮全權代理人:張公輔

“救生行動”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銀川市衛生局。

三、職責分工

(一)捐助方

1、負責籌措善款及對善款的分配和劃撥,確保“救生行動”的順利實施;

2、對接受善款的單位與醫療機構的善款使用情況進行審核,並予以公布。

(二)“救生行動”協調小組辦公室 (銀川市衛生局)

1、負責銀川及區內貧困大病患者的信息匯總、備案,將經核實篩選出的貧困大病患者名單通知醫院,使其及時得到救治;

2、負責組織醫療專家對上報的貧困大病患者疾病診斷、擬訂治療方式和治療費用等情況進行核實和審定;

3、負責監督醫療機構的執業行為。

(三)寧夏民政廳、銀川市民政局

1、負責對申請的貧困大病患者信息進行核實,包括患者的身份、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聯繫電話、家庭人口數、家庭年收入、是否參加低保、醫保、新農合等基本信息及家庭具體情況等;

2、負責將篩選出的貧困大病患者基本信息的核實情況送交協調小組辦公室和醫院,使其及時得到救治;

3、負責公布患者的救治情況與費用,接受捐助方對善款使用的審核及社會人士、媒體輿論的監督。

(四)醫療機構

1、嚴格按照下列“救助對象”條件,向協調小組報送急需救助的貧困大病患者名單,並及時實施救治;

2、規範執業行為,加強臨床路徑管理,嚴格執行國家/寧夏基本用藥目錄,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3、主動接受協調小組辦公室對受捐助者診療情況和費用的審查;

4、負責及時報送患者的救治效果與費用相關情況,接受捐助方對善款使用的審核。

四、救助對象

申請救助的患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寧夏戶口的城鄉居民或在寧夏工作一年以上(有用工單位證明)的來寧打工者;

(二)屬於低保、低保邊緣家庭或醫療費用自費部分超過家庭當年收入80%以上並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患者;

(三)在銀川地區就醫的,必須是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

(四)患者經診治效果良好的;

(五)願意將個人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五、資金籌措和使用

(一)資金籌措與撥付:自2010年起,由捐助方每年向銀川市民政局捐助150萬元(一期90萬元、二期60萬元),用於符合條件的貧困大病患者的救治。由銀川市民政局一期撥付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30萬元、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30萬元、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30萬元;二期視各醫院救治病人情況隨機調撥60萬元。餘30萬元由捐助方機動掌握。收款單位應給予接受善款的憑證。

(二)資金使用

1、捐助方嚴格按照以上承諾撥付善款,不足部分不予追加。受捐助的三家醫療機構應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每年善款剩餘部分可累積下一年備用。

2、每人每年只限救助一次,捐助範圍為患者醫療費用自費部分。

3、善款只能用於患者的醫療費,直接撥付給醫療機構和民政部門,不直接向患者本人及家庭支付。不負擔患者的陪護費、營養費、旅費及術後康復費、生活費等。

六、“救生行動”項目管理

(一)項目形式

根據民政部門接到的申請和醫療機構接診的實際情況,篩選符合條件的貧困大病患者進行捐助。

(二)申請

1、申請途徑:

(1)貧困大病患者可向上列三家醫療機構-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申請;

(2)貧困大病患者可向自治區或銀川市民政部門申請。

2、申請程式

符合救助條件的,由患者向上列三家醫療機構或自治區、銀川市民政部門提出申請並填寫《“救生行動”項目救助申請表》,自治區銀川市民政部門簽署意見蓋章後報送協調小組辦公室。

報送時須提供下列資料:

(1)《“救生行動”項目救助申請表》(一式兩份)

(2)患者的1寸免冠照片2張;

(3)患者的戶籍和《居民身份證》複印件;

(4)家庭收入情況證明。

(5)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低保者,需提供相關證明原件、複印件。

(三)審核。由自治區、銀川市民政局於收到登記表及時對申請救助的患者身份、家庭收入等基本信息進行核實,同時,協調小組辦公室對患者疾病相關情況進行核實。

(四)救助。捐款方與接受方(市民政局)簽訂符合法律規範的協定,善款由接受方按照規定使用。捐款方有權了解對每位被救患者的醫療效果和費用,各接受善款單位應向捐款方一人一報,年終有總結。每位患者的醫治費用應有患者簽名認可。

(五)不享受救助的範圍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市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藥品目錄支付範圍以內的費用。

2、因打架鬥毆、酗酒、吸毒、違法犯罪、交通事故等所發生的醫療費用。

3、因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以及其他賠付責任人應支付的醫療費用。

七、監督管理

1、捐助方負責監督貧困大病患者的信息審核、報送及醫療救治等情況,並將捐助情況向媒體和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的監督。

2、協調小組辦公室將不定期對救助患者的診治過程和醫療費用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如發現違規現象,將予以通報批評。

影視劇的作品

張賢亮張賢亮

張賢亮首部被搬上銀幕的小說是《靈與肉》,由李準改編,謝晉導演的影片《牧馬人》完成於1982年。影片以嚴峻、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多年的命運,從扭曲的時代中挖掘出美,從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與善的光輝。凝聚在主人公命運中的傷痕與甜蜜,痛苦與歡樂,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勞動者質樸,純真的感情與雄偉壯美的草原生活圖景相交融,抒發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影片為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淚”的特點,讓人們在酸甜苦辣中去深思和回味。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

《肖爾布拉克》是改編張賢亮作品的第二次嘗試,影片保留了小說的風格,以第一人稱質樸的敘述方式,描寫了一曲感人的抒情頌歌,又以簡煉,流暢的電影化的時空結構,展現了一幅幅情節明麗的生活畫面。它反映了六、七十年代流落新疆和赴建設兵團的男女青年的坎坷生活經歷,表現了那些在苦水和鹼水裡泡過的人,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張賢亮張賢亮

《黑炮事件》是1985年改編的張賢亮的小說《浪漫的黑炮》,由黃建新導演。影片把諷刺和痛苦奇特地結合在一起,引起人們無限的慨嘆和沉痛的笑,對歷史變革時期中國社會各種複雜的矛盾和奇異的心態,發出深沉的思索。影片成功的塑造了趙書信這個銀幕典型,通過他,民族文化心理傳統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兼而有之地表現出來。影片通過這樁莫須有事件的剖析,引起了如何對待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獲1985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故事片獎。

小說特點

張賢亮張賢亮

張賢亮的小說從“飢餓”和“性”的角度揭示出生命本能的需求,實現了人類對自身本質的不同程度地反思。

賤民與婦女

張賢亮的選材和構思,明顯的與眾不同。他同樣選取不幸中的人物,但他們不論是農民或知識青年,一概都是農村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多是“右派”、“右派”子女或地富家屬,在“文革”之前即為“賤民”。如“章永璘”、“營業部主任”等。他們身上既有悟性的自覺,又有理性的自覺。同時,理性的邏輯往往同悟性的邏輯相結合,使情味深濃的悟性邏輯閃出理性的光斑。勞動婦女形象的進入,又使張賢亮的小說蘊涵著濃濃的人情味、厚厚的真實感和活脫脫的人性化。這兩類人物形象的選擇與塑造,也是張賢亮小說創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意境和詩情在張賢亮小說中有機結合,使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辨證地統一起來,也就是用非現實主義藝術提供的某些審美潛能來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法,完善其作品的審美內涵,從而客觀上達到積極的審美效果。這又是張賢亮小說創作的一大特色。

雅言與俗語

張賢亮自己講過,他使用的語言,“要洋就洋到家,要土就土到家。”因此,雅言和俗語這兩類文學語言區分得這樣鮮明,而又結合得這樣融洽,這就使張賢亮的小說在語言上具有了雅俗相濟的寬闊風貌,也是其小說創作的又一大經驗。

被曝包養情人

微博爆料微博爆料

2012年11月,有人在微博爆料稱張賢亮保養5個情人,原文為“十一我和老太爺分手了,他就是寧夏西部影視城主席、作家張賢亮,極度變態!我是他五個情人之一、還有一個是西部影視城馬櫻花的王榮!每次給他吹簫時我都閉著眼精,雖然他是個作家,但他76了”。之後,發布這條微博的帳號“@做他的情人”已註銷。

2012年12日上午,有媒體聯繫當事人張賢亮,對方怒稱“完全是無中生有”。

網友哀悼

鸚鵡史航:張賢亮去世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食色性也,都是被他啟蒙不少,從《早安朋友》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印象最深的還是《綠化樹》,那裡的飢餓與最終找到的食物,糨糊變貼餅子,像《伊萬•丹尼索維奇的一天》。汪曾祺真是寫家常美味,張賢亮則是寫飢餓是最好的調味品。

張宏傑:張賢亮先生去世了,不知因什麼病?他的《綠化樹》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二十部小說之一,他本人也是我心目中的傳奇人物之一。幾年前在會議等場合見過兩次,感覺其人精力充沛中氣十足。以致我有一種錯覺,是否牢獄生活可以儲蓄生命力量?沒想到終年才78歲。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中國百年文壇巨星

魯迅的《阿Q正傳》打破了中國千年的八股文言文化,開始了白話文體的小說,在這一百里中國的文壇又是如何發展,有誕生了多少文化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