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政治學術團體少年中國學會的機關刊物。1919年7月15日創刊於北京。月刊。原為豎排,自第4卷第1期起改為橫排。第5期起改在上海印刷發行。

《少年中國》

李大釗、王光祈、黃演存先後任編輯主任。1921年編輯部遷《少年中國》上海後,由左舜生主持編輯工作。因會員分散,經常採用按地區分組輪流編輯的方法。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釗、 惲代英、 張聞天、左舜生、曾琦、李璜等。主張“本科學精神,為文化運動,以創造少年中國”。以文化教育界和高等學校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著重刊登自然科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理論文章。期發行量5000份左右。1921年後,宣傳國家主義的文章漸多,會員思想分歧,遂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4卷。

配圖

相關連線

新文化運動主導人物及重要期刊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為學術界一種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主導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
重要期刊:《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星期評論》《建設》《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少年中國》《新社會》《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覺悟》
重要社團:五四以前的重要社團有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湖南的“新民學會”;湖北的“互助社”;五四以後出現的重要社團有三四百個,重要的有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湖南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北的“利群書社”、“共存社”;廣東的“新學生社”;天津的“覺悟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