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19年 6月8日創刊於上海。同年10月,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即轉為後者主辦的刊物。戴季陶、沈玄廬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參加撰稿的還有孫中山、廖仲愷、李大釗、陳獨秀、李漢俊、胡適、劉大白等。8開4張,出專號時則增加張數。設 “評論” “主張” “短評” “思潮”“世界大勢”“研究資料”“隨便談” “詩” “小說”等欄目。宣傳新思潮,介紹各種社會主義;支持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在第 18期與 19期之間增出“雙十節紀念”號;第47期出“勞動日紀念”專號。除由民國日報館派送外,另銷1000份,後增至數千份。1920年5月1日出版第47期後,因北洋政府禁止銷行,並截留寄給此刊的郵件,又因戴季陶離職赴粵,遂於同年6月6日停刊。共出版53期。影響
該刊側重研究、介紹社會主義與勞工運動問題,反映中國工人的生活、勞動、工資、工時和罷工鬥爭,介紹歐美、日本的勞工運動,對提高中國工人覺悟,促進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它並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作了大量宣傳和評介。該刊因此而在進步知識分子中頗負盛名。新文化運動主導人物及重要期刊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為學術界一種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
主導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 |
重要期刊:《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星期評論》、《建設》、《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少年中國》、《新社會》、《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覺悟》; |
重要社團:五四以前的重要社團有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湖南的“新民學會”;湖北的“互助社”;五四以後出現的重要社團有三四百個,重要的有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湖南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北的“利群書社”、“共存社”;廣東的“新學生社”;天津的“覺悟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