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余華,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蘇童、格非等人齊名。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慄》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騎士勳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電影。
閱讀過的作品
在國小畢業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裡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還有《牛虻》、《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古典的現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全部讀完了,以後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誌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誌的發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誌,只要是雜誌,就是文學類的,什麼破雜誌都能賣30多萬份。後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給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在的一百多種文學雜誌。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了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現在我發現,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並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鬆、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湧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裡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人物創作
余華生於浙江杭州,長於海鹽。父母都是醫生。1973年國小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曾在一家鎮上的醫院任牙醫。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處女作《星星》發表在《北京文學》1984年1期。後就讀於魯迅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現定居北京,從事專業創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鮮血梅花》,《在劫難逃》,《世事如煙》,《古典愛情》,《黃昏里的男孩》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他是“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說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以極其冷酷的筆調揭示人性醜陋陰暗的角落,罪惡、暴力、死亡是他執著於描寫的對象,處處透著怪異奇特的氣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觀的敘述語言和跌宕恐怖的情節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生存的異化狀況有著特殊的敏感,給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後創作的長篇小說與80年代中後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使他享有盛譽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逼近生活真實,以平實的民間姿態呈現一種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歷史的另一種敘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題,極端化處理仍時隱時現。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有2500多名文學藝術界代表及嘉賓與會,共商我國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大計。第八次文代會有47個代表團、12個藝術門類的約1500名代表和港澳台嘉賓出席。第七次作代會有38個代表團、953名代表與會,並特邀港澳台嘉賓及海外華僑華人作家嘉賓出席。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十 八歲出門遠行《北京文學》(1987-1)
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北京文學》(1987-5)
死亡敘述《上海文學》(1988-11)
愛情故事《作家》(1989-7)
往事與刑罰《北京文學》(1989-2)
鮮血梅花《人民文學》(1989-3)
兩個人的歷史《河北文學》(1989-10)
祖先《江南》(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學》(1993-7)
中篇小說
四月三日事件《收穫》
一九八六年《收穫》
河邊的錯誤《鐘山》
現實一種《北京文學》
世事如煙《收穫》
難逃劫數《收穫》
古典愛情《北京文學》
此文獻給少女楊柳《鐘山》
偶然事件《長城》
夏季颱風《鐘山》
一個地主的死《鐘山》
戰慄《花城》
長篇小說
《呼喊與細雨》(《在細雨中呼喊》)《收穫》
《活著》
《收穫》
《許三觀賣血記》
《兄弟》
散文
虛偽的作品《上海文論》
川端康成與卡夫卡《外國文學評論》
我,小說,現實《今日先鋒》
作品特點
余華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此前他發表了二十幾篇小說均沒有多少影響,這篇作品發表後,深得李陀等著名評論家的好評,余華於是一舉成名。此後,他在《收穫》等國內重要刊物上接二連三的發表了多篇實驗性極強的作品,令文壇和讀者震撼,在評論家的密切關注下,他很快成為了馬原之後中國先鋒派小說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余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余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由於先鋒文本讀者甚少,成名之後的余華及時地做出了調整,自《在細雨中呼喊》開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澀難懂,而是在現實的敘述中注入適度的現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儘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
余華的早期小說書要寫血腥、暴力、死亡,寫人性惡,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現象。他小說中的生活是非常態、非理性的,小說里的人物與情節都置於非常態、非理性的現實生活之中。正如謝有順指出:“暴力是余華對這個世界之本質的基本指認,它也是貫穿余華小說的一個主詞。”
余華說:“那時期的作品體現我歐冠世界結構的一個重要標誌,便是對常理的破壞。簡單的說法就是,常理認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裡是堅實的事實;而常理認為可能的,在我那裡無法出現。導致這種破壞的原因首先是對常理的懷疑。很多事實ijing表明,常理並非像它自我標榜的那樣,總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規律,世界彬飛總在常理的推斷之中。”
余華認為:我更關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在敘述態度上,余華追求羅伯-格里耶的“零度狀態寫作”,即“無我的敘述方式”。
結構上,余華採用時間結構小說,他把物理時間轉換為心理時間,幾個時間交錯敘述,把時間進行分裂、錯位,呈現出多重象徵。
余華的小說在形式和語言上做過大膽的試驗與探索,語言感覺與法國新小說相似。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
代表作品
《活著》
《活著》是余華改變風格之作。在敘述方面,他放棄了先鋒前衛的筆法,走向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然而結構上,仍能給讀者劇力萬鈞、富於電影感官和想像的感覺。 據最新訊息,曾獲義大利文學大獎——格林扎納·卡佛獎、台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由著名作家余華創作的長篇小說《活著》,自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來,至7月底,已發行約20萬冊。並且據首都各大書店介紹,該書自上市以來,脫銷是常有的事。其實,《活著》早在1993年11月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但1993至1998年該書發行量還不到一萬冊。同一本書,為什麼兩次出版會遭遇不同的市場命運呢?
據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活著》1993年版的責任編輯周季勝介紹,當初他一看完這部書稿,就決定立即採用。但是,眾所周知,90年代初期,各大出版社仍處於由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渡期,市場意識還相當薄弱。因此,該書出版後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宣傳、介紹,使許多讀者沒有直接的機會得以了解。而且,當時國內的純文學市場正處於低迷狀態,普通讀者關注的仍是港台武俠與言情。所以,《活著》雖然當時一出版,就引起圈內人士的關注,並得到相當高的評價,可是,《活著》誕生5年了,對普通讀者而言,仍然是個陌生者。但是,《活著》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來,不到一年時間,已得到約20萬讀者的“接受”,並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據《活著》1998年版的責任編輯楊雯透露,出版社幾乎是以每個月加印一萬冊的速度來滿足此書的市場需求。當記者問到,《活著》一書重版後的宣傳有否採用現今流行的炒作方式時,楊雯編輯邊搖頭邊介紹道,現在的讀者意識敏銳,有著自己獨立的判斷力,對圖書的炒作方式往往比較反感。《活著》之所以有如此好的銷售量,原因有三點:首先最根本的一點是《活著》這本書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圖書也是商品,其“質量”優劣永遠是第一位的;其次,現今讀者的整體閱讀水平比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提高,近幾年多部純文學作品的熱銷也足以證明這點;最後,該書在封面設計、版式裝幀以及宣傳介紹等方面,把握準市場因素,好的內容還需要好的形式,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它。
另外,《活著》的創作者、著名作家余華也就此書的兩種市場命運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國內文壇並不缺乏好的作品,缺少的是把這些好作品介紹給普通讀者的途徑。《活著》現在已“幸遇”20萬讀者,這是得力於90年代中期以來圖書市場二渠道,即除新華書店以外的經銷渠道的逐漸拓寬。二渠道的經銷,使很多民營書店、個體書攤等零售市場能夠及時、迅速地滿足市場的需要,讓讀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書。此外,余華也說到圖書的宣傳介紹是必不可少的程式,同時還認為張藝謀的電影《活著》確實對該書重版時最初的銷售產生過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廣告宣傳、媒體推動的作用只是一時的,一部書命運的掌握者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讀者,讀者會作出自己明智的選擇。據業界人士分析,《活著》遭遇的兩種市場命運再次說明,在圖書運作中,一部書的本身價值是最重要的,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費時費力的圖書炒作是毫無意義的。同時,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如何作好圖書的宣傳工作,如何開拓更寬更廣的途徑讓普通讀者接觸到新的作品、好的作品,這些問題也是值得關注和努力解決的。
《兄弟》
《兄弟》一開始並不在余華的寫作計畫內。“5年前,我開始寫作一部望不到盡頭的小說。2003年8月,我去了美國,在那裡東奔西跑了7個月。回來後,發現自己失去了漫長敘述的欲望,於是中斷了那部大長篇的寫作,打算寫一部稍短些的作品,以幫助自己逐漸恢復敘事能力。《兄弟》就是這樣開了篇。” 余華把《兄弟》稱為“兩個時代相遇以後誕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當代的故事,那是一個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日的歐洲。”余華認為,一個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而一個中國人只要40年就經歷了,400年的動盪萬變濃縮在40年當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余華寫的兄弟倆就是連線這樣兩個時代的紐帶,他們異父異母,來自兩個家庭重新組合成的新家庭。“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天翻地復,最終恩怨交集自食其果。”余華對於這兩個時代的第一次正面描摹,是他本人引以為傲的。
余華認為《兄弟》是他寫作至今最為厚重、自己也最滿意的一部作品。“起先,我的構思是一部10萬字的小說。可是敘述統治了我的寫作,篇幅最終突破了40萬字。寫作就是這樣奇妙的,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頭無路,從一條羊腸小徑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作家和時代的相遇,作家和作品的相遇,是機遇,也是時機。”
在這部小說當中,余華不自覺地增強了敘述的強度,“增加了敘述強度也就增強了閱讀強度,這會加強小說的可讀性,像19世紀的文學作品那樣,像偉大時代的偉大作品一樣,令讀者激動。我一直很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他們的
作品就很令人激動,敘述非常樸實,就算運用了寫作技巧,那種技巧也是爐火純青。”“對一個作家來說,文學技巧用得越多,說明他本身的作品越沒有力量。”《兄弟》的寫作讓余華往前跨出了一大步,“靠技巧來寫作,好像一直在念研究生,永遠也成不了大師。我現在能拋開技巧寫作,感覺自己研究生畢業了,非常欣喜。”
並非“十年磨一劍”
有人稱《兄弟》是余華“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余華對此矢口否認:“我是4月份開始寫作這部作品的。雖然寫作過程中經歷了為數不少的失眠的夜晚,但完全談不上是‘十年磨一劍’。此前,我一直在進行隨筆寫作。”
相比於十年前《許三觀賣血記》出版時的冷清,《兄弟》尚未出版,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余華覺得“十年磨一劍”這種說法,會給讀者一種心理暗示,從而對作品產生過高的心理期待。雖然余華對這部作品有著非比尋常的信心,但仍然希望讀者能夠以平實客觀的心態來閱讀它、進入它。“本來這部作品就比較厚重,而且我的風格也有所轉變,我會擔心某些老讀者無法適應這種轉變。‘十年磨一劍’的說法等於把我推到了懸崖邊上。”
初寫美妙愛情
余華很少寫愛情,但是在《兄弟》中,他寫下了自認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愛情。“每個人的愛情,都必定與他的時代緊密相連。”余華說,“‘文革’那個時代,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婦父母子女之間的互相背叛和出賣。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家庭是空前團結的。就像我的小說里寫的一樣,有一男一女,他們互相需要,相依為命,缺了對方就地活不下去。這樣的愛情非常實,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這樣的愛情才能永遠。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代,誰缺了誰都沒啥大不了,是不可能產生美妙永久的愛情的。
個人語錄
1、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我覺得作家和批評家是有很大區別的,批評家就是在面對經典作家時,仍然想方設法找到他們作品中的破綻。作家不一樣,作家總是更熱情地去發現同行的優秀品質,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質。所以同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在作家那裡會獲得毫無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幾個精彩的篇段感動了他,也已經足夠了。在批評家那裡,即使是最慷慨的讚揚都是有保留的,批評家總是更多地去關注那些不足之處,事實是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評家總是理直氣壯。
3、“我在虛構現實的同時,也被現實虛構。”
4、一個人對世界基本的圖像就是在童年時建立起來的,以後長大成人和歷經生活後逐漸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對這基本圖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無法改動的。當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會修改的少一些。
5、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他們帶走……那是溫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6、起初我的構思是一部十萬字左右的小說,可是敘述統治了我的寫作,篇幅超過了四十萬字。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7、“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墳里的爛骨頭,也不會向你要飯。”
“這鋼鐵能造三顆炮彈,全部打到台灣去,一顆打在蔣介石床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吃飯的桌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家的羊棚里。”
8、迎面而上的寫作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9、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10、痛苦是很難表達的,關鍵是你如何表達對痛苦的承受。”
網路榮譽
2010年12月29日,由騰訊網攜美濤品牌合作舉行的騰訊網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國家體育館舉行,“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頒發給了余華老師。作為目前最具社會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余華在騰訊微博的150條發言平均轉發量都在千次以上,話題觸角從文學、哲學深入至政治、社會等領域,信息含量豐富,極富啟發性與感染力,互動性強,充分體現微博的社會話題屬性。
著名作家余華暌違七年推出的長篇小說吊足讀者胃口,但是在上市首日就引起爭議。,不少讀者在網路上吐槽,“起初幾頁翻下來,差點真以為是中國版《百年孤獨》,讀下來才發現其實是新聞雜燴。這恐怕是余華出道以來最差小說。”
更有“毒舌”稱此為小說中的《富春山居圖》。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不解,“寫得很好啊,文字流暢又有共鳴,難道大家不滿寫得太現實太血淋淋?”
記者拿到《第七天》的首印版,該書的編排極為簡潔,沒有前言,也沒有後序。確如余華之前在微博中透露過的:“這部小說藉助《舊約·創世記》開篇的方式,講述一個人死後七天的經歷。”
大概是由於余華的市場號召力,很多讀者在第一時間就搶著讀完了這部小說,但很多以“失望”收場,“一口氣讀完,好生失望。知道的說是余華新作,不知道的只怕要疑心是過期報刊文摘出書了。”
讀者劉放吐槽道:“余華,曾經寫出過《十八歲出門遠行》、《許三觀賣血記》等經典,這次好歹還是指望能讀到點新東西的,哪怕是一點點深層次的感受也好啊,沒想到會糟糕到這種程度。一句話,這恐怕是余華出道以來最差的小說。”
著名作家陳村直言,“余華不怕你們黑他,《兄弟》就是負面評論推動大賣。”不少網友在看到此類評價後都跟帖表示好奇,“有這么差?倒是想看看了。”
人物探討
作家成名不宜太早
聽說“80後”的小作家埋怨前輩作家不願交出“文壇接力棒”,余華付諸一笑:“他們還年輕,不明白。其實文壇的認可始終要比市場的認可晚十年左右。我80年代初開始寫作,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壇認可。現在回頭來看,我覺得作家成名不應太早。”
“由於成名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長期對作品精益求精,養成了不斷修改的習慣。”余華透露,此次出版的《兄弟》上部,他曾不厭其煩地修改過3次,才最終定稿,“我寫作的時候文思噴涌,難免有粗糙的地方需要改動,修改的習慣非常好。作家如果太早成名,對作品的要求就不會那么高。特別是一旦得到市場認可以後,作家可能就會不斷地為市場去寫作,像一台複印機,而不是真正地去創作。這樣非常不好,年輕人也許無法意識到。”
余華說,其實人的一生成名的感覺只能有一次,“我年輕時給很多地方投稿,天天郵差過來,往我家信箱里塞東西。我父親如果碰上厚重的來信,就知道是我的退稿。某一天,我一下子收到了十幾封約稿信。我突然明白,我成名了,以後幾乎再也不會有退稿了,心情非常激動。但是此後,我對這再也沒有強烈的感覺了。所以人家問我,盛名之下有無壓力,我覺得是沒有的。而現在的‘80後’,也不必太在意成名的問題,好好寫作就可以了。他們這代人中,必定會有大師出現。”
人物評價
余華是“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說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以極其冷峻的筆調揭示人性醜陋陰暗,罪惡、暴力、死亡是他執著描寫的對象,處處透著怪異奇特的氣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觀的敘述語言和跌宕恐怖的情節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生存的異化狀況有著特殊的敏感,給人以震撼。
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創作的長篇小說與80年代中後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使他享有盛譽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逼近生活真實,以平實的民間姿態呈現一種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對歷史的另一種敘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題,極端化處理仍時隱時現。
余華蟄伏十年分上下兩冊推出自己的最新長篇《兄弟》,使人們關心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熱度從持續到。面對十年巨變的文壇與圖書市場,《兄弟》在迅速成為暢銷書的同時,也遭遇了文學界無情的批評,甚至有專著《給余華拔牙》隨之出版。《兄弟》能否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余華還能否占領自己在文壇上的地位,一切大約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
2011-2013中國作家富豪榜
簡介:中國作家富豪榜(WRITERS RICH LIST)是由吳懷堯在2006年創立,華西都市報發布,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榜單受到文化部、作家群體、出版機構、書店、媒體、億萬讀者的廣泛讚譽,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界奧斯卡盛典,具有無可匹敵的超級影響力。
2013年 第八屆 | 第1-5名:江南(版稅2550萬)| 莫言(版稅2400萬)| 鄭淵潔(版稅1800萬)|雷歐幻像(版稅1780萬) 楊紅櫻(版稅1750萬 ) 第6-10名:張小嫻 | 沈石溪 | 郭敬明 | 韓寒 | 柴靜 第11-15名:饒雪漫 | 伍美珍 | 張德芬 | 劉同[光線傳媒節目總經理] | 南派三叔 第16-20名:易中天 | 樂嘉 | 辛夷塢[作家] | 孟非 | 孫皓暉 第21-25名:裟欏雙樹 | 當年明月 | 安東尼 | 流瀲紫 | 桐華 第26-30名:尹建莉 | 曹文軒 | 劉慈欣 | 寒川子 | 霍達 第31-35名:六六 | 趙闖和楊楊 | 陸琪 | 余華 | 小橋老樹 第36-40名:楊瀾 | 37芮成鋼 | 饒雪莉 | 馮唐[作家] | 蘇岑 第41-45名:孔二狗 | 龍應台 | 蔡駿 | 顧漫 |王黎偉 第46-50名:玄色 | 安妮寶貝 | 岳南 | 張羽 | 袁騰飛 第51-55名:任志強 | 滄月 | 白岩松 | 笛安 | 賈平凹 第56-60名:落落 | 陳忠實 | 姜戎 | 蘇童 | 馮小剛 |
2012年 第七屆 | 第1-5名:鄭淵潔(版稅2600萬)|莫言(版稅2150萬)|楊紅櫻(版稅2000萬)|郭敬明(版稅1400萬) 江南(楊治)(版稅1005萬) 第6-10名: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韓寒 | 安東尼 | 南派三叔 | 當年明月 第11-15名:笛安 | 饒雪漫 | 黃曉陽 | 落落 | 蔡駿 第16-20名:桐華 | 安意如 | 裟欏雙樹 | 劉震雲 | 小橋老樹 第21-25名:尹建莉 | 黃易 | 玄色 | 張德芬 |九把刀 第26-30名:岳南 | 蘇小懶 | 何馬 | 鳳歌 | 陳坤[演員] |
2001年 第六屆 | 第1-5名:郭敬明(版稅2450萬)|南派三叔(版稅1580萬)|鄭淵潔(版稅1200萬) |
2006-2010中國作家富豪榜
簡介:中國作家富豪榜被媒體譽為“中國文化界的奧斯卡盛典”,每年通過深入調研,發布當年度中國版稅收入作家財富排名,均引發巨大轟動,迅速吸引億萬讀者火爆熱議作家群體,關注文學原創。自2006年由吳懷堯首創至今,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文化盛會,每年引爆全球媒體關注,在華人世界迅速形成現象級話題。
2010年 | 第1-5名:楊紅櫻(版稅2500萬)| 郭敬明(版稅2300萬)| 鄭淵潔(版稅1950萬) |
2009年 第四屆 | 第1-5名:鄭淵潔(版稅2000萬)|郭敬明(版稅1700萬)|楊紅櫻(版稅1200萬) |
2008年 第三屆 | 第1-5名:郭敬明(版稅1300萬)|鄭淵潔(版稅1100萬)|楊紅櫻(版稅980萬) 饒雪漫(版稅800萬)|馬未都(版稅745萬 ) 第6-10名:郭妮 |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何馬 | 石康 | 滄月[作家] 第11-15名:明曉溪 | 王曉方 | 余秋雨 | 王立群 | 當年明月 第16-20名:蔡駿 | 麥家 | 韓寒 | 楊志軍 | 海岩 第21-25名:池莉 | 安妮寶貝| 易中天| 畢淑敏 | 李西閩 |
2007年 第二屆 | 第1-5名:郭敬明(版稅1100萬)|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版稅1060萬) |
2006年 第一屆-- | 第1-5名:余秋雨(版稅1400萬)|二月河(版稅1200萬)| 韓寒(版稅950萬) 蘇童[作家] (版稅900萬)|郭敬明(版稅850萬) 第6-10名:唐浩明 | 易中天 | 鄭淵潔 | 楊紅櫻 | 姜戎 第11-15名:安妮寶貝 | 王蒙[國務院參事] | 陳忠實 | 賈平凹 | 鐵凝 第16-20名:海岩 | 周梅森 |張平 | 余華 | 莫言 第21-25名:阿來[作家] | 池莉 | 張悅然 | 劉心武 | 劉震雲 |
中國著名作家一覽
作家是以寫作為工作者,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按照創作題材來看,作家主要有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理論評論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