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

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東城子崖台地上,高出地面約3-5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3米。1928年發現,1930-1931年發掘。遺址內涵豐富,包含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代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考古界已將此類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遺址周圍發現夯土圍牆遺蹟。發掘工作對中國史前考古與古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享有中國考古聖地之譽,聞名遐邇。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東武原河東岸。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 3~6米。1928年由吳金鼎發現。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合發掘,李濟、傅斯年、梁思永等 7人編著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遺址屬山東歷城龍山鎮的黑陶文化遺址,也是中國學者發現並且發掘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最初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一度稱“黑陶文化”,後考古學界將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現稱山東龍山文化。有的學者則稱之為城子崖類型,作為龍山文化的地方類型之一等。龍山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它的發掘對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內涵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遺存及部分商代遺物。龍山文化的陶器多素麵、磨光黑灰陶,器表常飾弦紋、壓劃紋,流行盲鼻和橫向寬鋬。代表器型有白衣黃(紅)陶粗頸袋足鬹、素麵肥袋足甗、素麵筒腹袋足鬲、扁三角形足或烏首形足的各式鼎及扁足盆、高圈足盤、直腹寬鋬筒形杯等。石器多磨製, 有斧、鏟、鐮、半月形穿孔石刀、鏃等。骨角器有錐、針、笄、鏃、魚叉等,還有穿孔蚌刀和帶齒蚌鐮。此外首次發現由牛和鹿等肩胛骨修治的卜骨。在遺址周圍還發現版築夯土城址,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90米,牆基寬約10米。《城子崖》的編著者確認是龍山文化遺存。有的學者對此曾有異議。近年來,在中國龍山文化時代已發現多座城堡遺蹟。從其規模和建築技術等方面分析,城子崖城址屬龍山文化晚期階段是可能的。
1963~1964年,山東省文化主管部門劃定遺址的二級台地東西200米,南北350米為重點保護區,樹立了標誌,建立了保護組織。1989年冬至1990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點勘探了遺址的西部,發現有龍山文化時期和岳石文化時期的遺址遺蹟。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古城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發現與發掘

吳金鼎,山東安丘人,1901年出生,齊魯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學習,師從李濟。1928年4月,吳金鼎作為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研究生,來山東調查平陵故城,住在濟南齊魯大學。他先抵龍山鎮,在自龍山鎮東去平陵城途中,發現了城子崖遺址。翌年7月至10月,吳金鼎對城子崖及周圍地區共進行了四次調查,先後在城子崖採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稱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沒有見過,他認為是處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地圖
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殷墟的發掘無法進行,發掘工作就轉向了山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發掘。

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東國民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蹟研究會,由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主任委員,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員王獻唐任秘書。同年11月進行了發掘,翌年10月再次發掘,歷時共51天,共開探溝約90條,合計發掘面積1900餘平方米。中間梁思永美國回國,參加了1931年的發掘,在發掘中初步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在中國考古學上最早繪製了地層圖

求仁得仁,城子崖發掘果然發現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龍山鎮命名為龍山文化。一些跡象表明,它代表著一種文化體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築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較。這使他們感到,在東方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地區,發展著構成中國最早期歷史文化的“最要緊的成分”。他們認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範圍,“中國黎明期的歷史就可解決一半了”。至今來看這些說法,竟也未離大譜。

城子崖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中國考古學者首次對史前遺址進行有計畫、有目的的大規模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最早的比較科學的發掘,發掘後期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區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質,繪製了地層圖;把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區分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兩期;發現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兩座城址;發現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國考古學的第一部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新石器時代遺址》。總之,城子崖發掘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展鋪墊了重要的基石,動搖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城子崖遺址因此獲得“中國考古聖地”的殊榮。

考古新突破

城子崖遺址出土陶器
城子崖發掘畢竟是在中國考古學幼年時期的一次發掘,這次發掘距考古學的誕生只有10年,當時的考古學水平尤其是田野考古學水平還很低,認“土”、識別遺蹟、分析釋讀地層現象的技能還很薄弱。而作為考古發掘基礎的方法論考古地層學,僅僅在這次發掘的後段開始對其原理有所運用,遠未成熟,城子崖發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問題。所以人們懷疑城子崖黑陶文化城未必是龍山文化城,謹慎的考古學者都避而不談,成為考古學的一大懸案。

1980年春,山東省博物館館長任迪善提出舉辦城子崖發掘50周年紀念活動,但當時沒有籌備。1989年,城子崖發掘即將迎來60周年,將滿一甲子,這時我已擔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多年,深感有責任在民族傳統上的吉祥日期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以紀念城子崖發掘和龍山文化發現60周年。也正是我們對城子崖進行的再次發掘,解釋了考古學界一直避而不談的疑問。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1994年,城子崖探掘獲國家文物局首屆優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1991年金秋,在泉城濟南召開了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宿白、石興邦、徐萃芳、嚴文明、黃景略、黃盛璋、管東貴、秋山進午等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日本、美國的著名考古學家和專家學者70餘人歡聚一堂,緬懷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的艱苦創業和功績,回顧總結龍山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與成就,考察了城子崖遺址、考古現場、考古標本及臨淄考古中心與齊故城遺址,圍繞城子崖考古新成果、山東史前考古、全國龍山時代與中國文明起源等課題,各抒己見,熱烈爭鳴,收到了交流學術、促進學術研究的良好效果。這是山東文物考古界的首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也是全國考古界的一次盛會。紀念會後出版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龍山文化發現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工作進展的廣度、深度,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和達到的研究水平。

影響和意義

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它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位於章丘市龍山鎮政府西1公里處,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築專家揚洪勛設計,為全國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築,仿照原始社會土城之建築風格。

遠遠望去,門廳上方,周谷城先生題寫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步入館內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突出陳列了龍山西河遺址出土的文物,以紅陶器為主,距今約8000多年。

1928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者吳金先生,在城子崖發現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於1930年、1931年進行了首次發掘,並定名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成為龍山文化的命名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城子崖遺址存在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疊的事實說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築城立國的理想之地。
景點地址:章丘市龍山鎮政府西1公里處
景點門票:10
優惠價:¥8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內陳列陶器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歷史

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出土陶器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類型

城子崖遺址龍山文化陶器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係。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④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

城子崖遺址龍山文化玉璧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髮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城子崖遺址龍山文化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岳石文化

城子崖遺址岳石文化窯址
岳石文化遺址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度市大澤山鎮東岳石村東南。1959年發現。遺址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由於東嶽石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有獨特的造型和風格,故被考古界稱為"岳石文化",並進一步證實它是東夷族所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為研究龍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位於大澤山東嶽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陽水庫時,在岸邊發現該遺址。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經考證為東夷族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