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雞(學名:,又叫凰、雉雞。性情活潑,善於奔走並善飛行,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不強,只能短距離低飛並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雜,胃囊較小,容納的食物也少,喜歡吃一點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 山雞是雜食鳥,喜歡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穀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人工養殖山雞,可以適合大群飼養環境。山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公山雞的羽毛艷麗,具有觀賞價值,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

基本信息

鑑別特徵

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較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分布在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

外形特徵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雄鳥成鳥(春羽):前額和上嘴基部的羽毛黑色;頭頂呈青銅褐色,兩側有白色眉紋;眼周和頰部的皮膚裸出,呈緋紅色;在這裸出部上,還有一小塊藍黑色短羽,位於眼的下面;耳羽簇黑色閃藍,羽端方形,活時能聳立起;頸部黑色,而有綠色或紫色金屬反光;頸部下方有一白色頸環(這白環在前頸有中斷)。上背的羽毛,軸部黑褐,羽片的大部分白色,外面具“V”形黑紋,紋的外面還有淺金黃色寬邊。下背及腰淺藍灰,靠近中央的羽毛還具有黃、黑和深藍相閭排列的短小橫斑;尾上覆羽轉為污黃灰色;腰側叢生栗黃色髮狀羽毛。兩肩及翅上的內側覆羽白色(羽乾兩側黑褐),外圍以黑色狹紋,黑紋的外圍還有紫栗色寬闊邊緣,兩翅的其餘覆羽大都淺藍灰,大覆羽的邊緣稍雜以紫栗色;飛羽淺褐,雜以淡黃近白的點斑和橫斑,中央尾羽黃灰,並具有一系列的黑色橫斑。這些黑斑轉為紫紅色,而伸入於同色而較淺淡的尾羽邊緣;外側尾羽也有黑色橫斑,但僅於外羽片才見有淺紫紅色邊緣。胸部呈帶紫的銅紅色,有金屬反光,羽端具有倒置的錨狀黑斑;兩脅淡黃,各羽在尖端處有一大形的黑斑;腹部黑褐,尾下覆羽栗色。翅下覆羽黃白色,而雜以暗色細斑。

雌性成鳥(春羽):遠不如雄鳥之艷麗。上體為黑、栗及沙褐色相混雜的羽色;頭頂和後頸均黑,各羽具沙黃色羽端;背的極上部栗色,雜以黑紋;上體餘部轉為黑色,羽緣棕黃,至腰及尾上覆羽則黑色部分縮小,各羽主要為沙黃色;中央一對尾羽中部栗褐色,邊緣轉為棕褐,其餘尾羽除羽基邊緣外,全為栗褐色,所有尾羽都具有多數黑色橫斑。肩羽黑而雜以沙白色;翅上覆羽和次級飛羽大都黑褐,具沙黃以至淺栗色橫斑;初級飛羽暗褐,而雜以棕白色橫斑。頦、喉純棕白;下體餘部淺沙黃色,胸和兩脅均有黑斑。

虹膜紅栗色(矽),或淡紅褐色(早);嘴綠黃以至暗灰褐色;跗跖暗紅以至帶褐的角灰色。雄雉腳上具短距 。

生活習性

在沿海各省,常見於大片莊稼地附近高達數十米的丘陵地上,主要棲居在山區灌木叢、小竹簇、草叢、山谷甸子及林緣草地等處。在東北,夏季時分布至海拔800一900米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嶺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時高達2900一3000米處。至秋季漸從高海拔處遷到山麓草場及近山的耕地。此時,在湖泊江河邊上的葦塘內,也柄息著很多的雉雞。至秋後,蘆葦被割掉時,它們就更易被發現,成為此時狩獵的主要對象。

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也很有力,不過飛行僅短距離,不能持久。平時多潛伏草間找吃;如受任何驚動,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竄匿,隱蔽不了時才驟然振翅飛起,在幾次拍翅後,就能飛得相當迅速,但飛得不遠,又悄悄地潛入草叢中逃去。

繁殖期每年自3—4月至6—7月間,南北方相差約一個月。一隻雄雉與1~2隻雌雉相配共處。在開始繁殖時,在山區常見到兩隻雄雉格鬥的情況,一直斗到把另一雄雉趕走為止。巢一般在草叢或蘆葦間的地面凹陷處,以柔軟松葉或茅草構成淺窩狀。在江蘇南部一帶主要在麥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兩窩。麥收之後,一般不再孵卵。卵每產6—14個,為淺橄欖黃色,呈橢圓形。北京近郊採得的一窩14個卵,平均重量為26.2(24.5—28)克,大小33.7(32.7—34.8)×41.6)(40.7—43)毫米。在動物園所產的卵,16枚平均重量為23.3(19—26.4)克,平均大小為39.7(37—44.7)×32.4(31—33.5)毫米。

雉雞的天敵,是狐、黃鼬、靈貓和鷹等。

地理分布

雉雞在雉科中,中國分布範圍最廣,除西藏羌塘高原及廣東的海南島以外,遍及全國。在國外,分布於歐洲東南部、中亞細亞、蒙古、朝鮮、蘇聯西伯利亞東南隅以及越南北方和緬甸東北隅 。

經濟價值

雌雄山雞 雌雄山雞

雉雞在狩獵鳥類中數量較多,分布較廣,是國內主要的狩獵禽之一。它的肉質堅實而肥,口味鮮美,是有名的野味。除供食用外,雉雞體上的彩色羽毛,特別是雄雉的尾羽,均可供作飾羽工藝用;全身帶羽的皮張也可作為裝飾品。

在山區,雉雞常結成小群遷到居民點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如穀類、豆類等。所以在春播期及秋收期,造成危害,可進行狩獵,化害為益。在雉雞的繁殖季節,則應予保護,禁止捕獵及揀卵等。在繁殖期中,雉雞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還兼吃蝗蝻、甲蟲及其他害蟲等,對農業無害而有益。

雉雞由於適應性強,繁殖快,近年來還被引入許多歐美各國及其他地區,成為鳥類中主要狩獵對象之一 。

人工飼養

養殖場的修建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養殖場最好選在陽光充足且乾燥的空曠地帶或樹林裡。可以利用牧草地封閉露天養殖;也可以利用舊房子改造或重新建房、搭棚養殖;但陰暗潮濕的房子(病原微生物滋生較多、陽光不足)不適宜養殖山雞。修建場房及搭棚主要是為了讓山雞有休息、避雨、避暑及投料的場所。養殖場房的大小根據養殖數量而定,一般按 2~3 只/m 實施建造。由於山雞野性十足,所建場房及運動場必需實施全封閉式網覆蓋;經濟條件好的養殖戶可用鐵絲網,一般養殖戶可選用尼龍網。山雞的運動以飛行為主,運動場地面距封閉網的垂直高度最好在 8~10 m,這樣有利於山雞自由活動,且能提高山雞肉品質及抗病能力;運動場應占整個養殖場的 2/3 或更大。

山雞的放養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放養前,必需對養殖場地進行全面的消毒,可選用聚維酮碘消毒,最好不使用有腐蝕性的消毒藥品(如漂白粉、生石灰等)。因為有腐蝕性的消毒藥品會對鐵絲網或尼龍網產生腐蝕作用,從而縮短其使用壽命。為提高成活率,應選擇 15 日齡以上、健康、有活力的山雞種苗進行飼養。山雞種苗購回後,應先投餵葡萄糖水或電解多維水,每天 1次,連用 2~3d,以抗應激。放養時間為 5月初,此時氣溫較穩定放養的前 10 d 必需每天認真觀察雞群活動情況若發現個別山雞站立發獃、不活動、不採食,應立即對其進行隔離診斷治療;若治療無效,則立即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以消滅病原體、保護雞群。

山雞的飼養管理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鳥綱動物]

山雞屬雜食性禽類,以食植物性飼料(如玉米、小麥、三角麥、麥麩、各種菜類等)為主,也捕食各種小型昆蟲(如蝗蟲、黃粉蟲等)。15~50 日齡的小山雞最好食用人工配合飼料,如正大 510A 小雞料,該料蛋白質含量達 21%,足以滿足小雞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每天投餵 3次,上午、中午和下午各 次;同時,必須為雞隻提供充足、潔淨的飲水。對 50 日齡以後的山雞逐步改投玉米、麥麩、稻穀、瓜果菜類等,直至出售;投餵必須定時、定點,每天 3次;最好設定料槽,因為手撒式投料不僅會造成浪費,而容易污染場地,導致養殖成本增高。人工養殖山雞,由於所餵飼料單一,難免會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缺乏,因此最好每天投餵 1次適量的濃縮飼料,如正大 151 濃縮飼料,可按 100 g/k飼料(如玉米粉或麥麩)投餵。山雞生性膽小,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恐慌,因此最好不要讓陌生人靠近養殖場,也不要養狗看場。因為狗的尖叫聲會讓山雞到處逃竄,易引起山雞受傷,甚至被攔網卡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日常管理中,要每天查看攔網有無破損、避雨設施是否完善等,發現漏洞及時補救;還要防止老鼠、黃鼠狼、蛇等偷襲雞群 。

疾病預防

1、白痢病:雛山雞1月齡前最易發生此病。

症狀:病雛衰弱怕冷,相互擁擠堆於熱源周圍,怕光、閉眼垂翅、精神不振,飼料減少、飲水量增加,墊料很潮濕,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特徵是拉灰白色粘液,帶有泡沫樣的稀便,並糊滿肛門周圍羽毛。解剖直腸,內壁有血絲及石灰樣塊,部分有腐爛現象。

治療:按雛雞公斤體重計算用藥,痢特靈每次每公斤7.5毫克、氯黴素每次每公斤50毫克,同時加入適量的VBCO、VC均勻混合於2小時內食完的飼料中,一天2次,連餵5天,停3天,再餵3天。注意:痢特靈、氯黴素均難溶於水,加入水中會沉澱,雛雞攝入後易導致痢特靈中毒。

預防:最有效的方法是種蛋須來自於淨化後的種禽場,而且對當天收集的種蛋及入孵前和出雛前要進行消毒,這就要求購種者須到管理嚴格、技術力量過硬的規模大種禽生產場家去購買,才能確保養殖效益。同時打掃雛雞舍,保持清潔,墊料乾爽,及時分群,減少密度也很重要。在育雛期間,水中添加0.1%的土黴素,也有一定的效果。

2、球蟲病:20~60日齡小山雞在密度大、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的情況下較易得此病。

症狀:病雞精神不振,怕冷集群,但不打堆,羽毛鬆散,翅膀下垂,嗉囊膨大軟如球,飲水、飼料均減少,糞便特徵是拉果醬樣或帶血絲的糞便,有惡臭。

治療:每隻雛雞每次用3000單位青黴素放入水中(注意:飲水須在2小時內飲用完,以防青黴素水解,減低療效),每天2次,氯丙呱每公斤料加3片,每天2次,連用7天,一般第2天即可見效。

預防:雛山雞從2~3周齡開始,用痢特靈5~10毫克/千克/日分2次配料,連用5天為一個療程。

以上2種疾病發生期間要加強護理,發現弱、病雛及時隔離,加強保溫,另加8%葡萄糖於水中,促進體質恢復,提高成活率,實踐證明效果卓著。

3、啄食癖:啄食癖是指雞之間互相啄叨或群雞集中啄叨一隻雞,大、中、小雞都會發生,若技術跟不上幾乎每批都可發生,如不及時解決損耗會較大,嚴重影響養殖效益。常見惡癖有啄肛癖、啄趾癖、啄毛癖、食蛋癖等。常見原因:光照過強、飼養密度過大、採食槽位不足、墊料潮濕、通風不良、日糧中缺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粗纖維或胺基酸不平衡都可產生啄癖。在育雛期的雛雞最易發生啄癖,成年母雞在交配後或在窩外產蛋肛門外翻時,被其它雞啄破出血,易被群雞啄造成傷亡。

啄趾癖一般發生在育雛最初幾天,雛雞足趾皮薄,血管明顯,最易引起互相啄趾,嚴重時可導致10~20%死亡率。

食毛癖常發生在高產母雞群互相啄食羽毛或自食羽毛。啄尾羽出血後,易引起啄尾症。

食蛋癖是在母雞剛產下蛋,雞群爭相啄食或啄食自己生的蛋,其原因多是雞飼料中缺乏鈣和蛋白質,產軟殼蛋或薄殼蛋弄破後易形成食蛋惡癖。

防治:1、減少密度;2、增加青飼料,特別是雛雞在2日齡後,每2~3小時投放一次細嫩的青菜,讓其採食;成年雞用稻草或青草作為墊料讓其啄食,這也是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有效手段;3、增加6~8%蛋白質或2%羽毛粉;4、雛雞可減少光照強度;5、飼料中加入2%芒硝(Na2SO4);6、做好斷啄工作。以上措施綜合運用,非常有效。一旦發現啄癖,應及時捉出被啄雞,塗上紫藥水,另外隔離飼養,投餵幾天的抗生素,即可痊癒。

4、蛔蟲病山雞蛔蟲病是由雞蛔蟲寄生於山雞的小腸內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常影響雛山雞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嚴重損失。本病主要通過感染性蟲卵的飼料和飲水而感染,雛山雞易感,成年山雞多為帶蟲者。
1.症狀雛山雞生長發育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動,翅膀下垂,羽毛松亂,雞冠蒼白,黏膜貧血,食慾減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現,有時稀糞中混有帶血黏液,逐漸衰弱死亡。成年雞多為帶蟲者,嚴重者表現為下痢、產蛋量下降和貧血等。
2.預防措施

①幼齡雞應與大雞分群飼養,不使用公共運動場,成年雞多為帶蟲者,是傳染來源。

②雞糞應集中起來進行生物熱處理,雞舍內墊草應勤換,運動場應勤換新土,飼槽、飲水器應每隔1~2周消毒1次。

③在蛔蟲病流行的雞場,每年應進行2~3次定期驅蟲,雛雞第一次在孵化後2個月內進行,第二次在冬季進行;成年雞第一次在10~11月進行,第二次在春季產蛋季節前1個月進行。對患禽隨時進行治療性驅蟲。

製作標本

山雞——日本國鳥綠雉 山雞——日本國鳥綠雉

公山雞的羽毛艷麗,具有觀賞價值,用其來剝製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在現代居室和書房中,擺設一些山雞標本,將更添情趣。山雞標本也可以作為商品出售,一具造型優美的公山雞標本,售價在150元左右。山雞標本的製作過程如下:

1.山雞的選擇

選用的公山雞必須羽毛豐滿,翼羽和尾羽不能有缺損和折斷,體態優美,喙、腳顏色正常。

2.標本製作

(1)剝離皮膚 採用口腔刺殺法將山雞宰殺放血後,以棉花塞住口腔和肛門,以免血液、唾液和糞便污染羽毛。首先分離軀幹:在山雞胸骨口正中切開皮膚,注意不要損壞嗉囊;剝離皮膚和嗉囊,將氣管和食管從頸部抽出,然後在嗉囊後方切斷氣管和食管取出體外;切斷頸椎,輕輕用力抽出頸椎;軀幹皮膚分離至肩關節處,切斷肩關節,使兩翅脫離軀幹;接著再向後剝離至膝關節處切斷,保留剔除肌肉的脛骨;分離尾部時,不要將尾羽處剝破;切斷尾骨和直腸,切除尾脂腺,使皮膚與軀幹全部脫離而取出軀幹;然後,剝離翅上的皮膚,在尺骨處將皮膚輕輕推下,直到腕關節處,留下支撐肌肉的尺骨;最後,進行頭部皮膚的剝離,從寰枕關節處反轉頭部皮膚,分離頭部骨骼各肌肉至面部,特別注意耳、眼眶處皮膚的分離,最後至喙基,剝至眼部時應將眼的四周剪開後再剝,挖出眼球,剔除頭部肌肉,抽出舌和舌骨,清除腦髓。

(2)處理皮膚和骨骼 皮膚外翻,除去殘留在皮膚上的脂肪和結締組織,然後塗布樟腦和滑石粉。對於殘留的骨骼,可用10%甲醛處理:細小的骨骼颳去骨膜後,用棉花吸甲醛塗抹幾次;較粗的骨骼則需鑽孔後向骨內注入甲醛。

(3)製作支架 軀幹和頸部支架的製作:用鐵絲彎曲成略小于山雞胴體的橢圓形,前端的兩股鐵絲交織成麻花狀,長度與頸長相等,從頸部插向頭部,末端叉開卡於顱腔,用棉花塞緊。後肢支架的製作:用兩根鐵絲從趾底剪開處向上插入,末端留5厘米,頂端與軀體支架連線並固定,固定點必須有5個以上,鐵絲長度與後肢長度相適應,殘留骨骼與鐵絲固定。兩翼支架的製作:用一根鐵絲,兩頭從肩部伸至兩翼端,每側皮膚外留約3厘米,將鐵絲與軀幹支架牢固連結成一整體,殘留骨骼與鐵絲固定。尾羽支架製作:用一根鐵絲,纏繞固定於軀幹支架後部,兩端分叉向上,插入尾骨兩側並固定。

(4)填裝和縫合 將已制好的骨架放人剝離的山雞皮中,體軸方向的鐵絲一端固定於頭骨,另一端固定於尾骨。再用無霉、乾燥、清潔的棉花、刨花、舊線等材料將山雞軀體填滿(在填充前先灑些樟腦粉、冰片等殺蟲、防霉藥品),用線縫合,最後整理胸部羽毛,使蓋好縫合部位,並裝上假眼。

(5)整形和上色 首先調整後肢關節的角度,使山雞標本成正常的立姿或呈奔跑狀,接著調整兩翼姿態,向兩側張開,或呈站立時的自然收翼狀,剪去末端伸出皮膚的鐵絲,然後調整頭頸姿態,最後用紗布將標本裹緊固定,放置通風、乾燥處陰乾。標本陰乾後需上色,即在冠、肉垂、耳垂、脛、趾等部位塗上油畫顏料,其顏色必須與山雞品種的外貌顏色一致,顏料乾後再周身上一層油或清漆,使羽色更加艷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