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鵯

白頭鵯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或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白頭殼仔(台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為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多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白頭鵯性格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白頭鵯 白頭鵯

【中文名】:白頭鵯(bēi)

【拉丁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Bulbul

【中文別名】:白頭翁

【物種分類】: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鵯科 Pycnonotidae 鵯屬Pycnonotus

【體型】:雄性體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體長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長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長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遷徙: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物種概述

(圖)白頭鵯 白頭鵯

白頭鵯主要棲息於中國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經常出沒於平原區的灌木叢中,在丘陵地帶也能夠看見它的身影,還有人在針葉林里看到過白頭鵯。它的性格歡快活潑,甚至不畏懼人類。它們在寒冷的冬季會結集20-30隻友伴一起出去覓食,主要吃一些樟、楝樹上的果實。到了夏季,它們只會結集一小部分夥伴一起外出。白頭鵯喜歡生活在矮樹籬和高處的灌木叢中,在那裡它們可以隨意捕捉到飛在空中的昆蟲,然後把它們帶到自己棲息的地方,高聲鳴叫。它的聲音變化萬千。白頭鵯屬於雜食性質的鳥類,它即吃植物類的東西,又吃一些昆蟲,而且吃的食物還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春夏兩季吃昆蟲類,秋冬只吃一些植物來填飽肚子。食用的昆蟲大多為鞘翅目昆蟲,例如,步行甲、瓢甲等。食用的植物是一些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櫻桃葡萄等。

地理分布

(圖)白頭鵯 白頭鵯

【分布範圍】: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國內分布】:中國分布於西至四川、雲南東北部;北達陝西南部及河南;東至沿海一帶,分括海南和台灣;南及廣西西南等地。為留鳥。白頭鵯是我國特有鳥類,是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常見鳥類,繁殖季節幾全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意義甚大。目前種群數量還較豐富。

生活習性

(圖)白頭鵯 白頭鵯

【習性】: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食物】: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葡萄等。

【生活環境】: 常呈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形態描述

【鳥種描述】:描述:中等體型(19厘米)的橄欖色鵯。眼後一白色寬紋伸至頸背,黑色的頭頂略具羽冠,髭紋黑色,臀白。幼鳥頭橄欖色,胸具灰色橫紋。 虹膜-褐色;嘴-近黑;腳-黑色。叫聲:典型的嘰嘰喳喳顫鳴及簡單而無韻律的叫聲。

【野外鑑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7-22cm。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兩廣亞種無此白環,頭頂至枕全黑色)。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上體灰褐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

【形態描述】: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後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後和枕全白色(兩廣亞種無白色枕環,額至枕全黑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後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顯的淡灰褐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羽緣黃綠色,形成稀疏而不明顯的黃綠色縱紋。

亞種分化

1、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於中國的中西部(四川、陝西、長江流域、廣西、廣東,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韓國。 

2、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東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布於台灣(不包括太魯閣峽谷南部和東南沿海)。 

4、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於琉球群島沖繩和八重山島)。 

經濟用途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為保護鳥類。

人工選育 

鳥的選擇

鵯科鳥類多食蟲、兼食果實,較難達到人工繁殖。一般飼養白頭鵯是為聽其悅耳鳴聲,故多選擇雄鳥。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較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根據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稍發污等特徵鑑別出來。幼鳥頭灰褐、背橄攬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容易跟成鳥區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小,不易馴熟,故通常掏長羽芽的雛鳥或將離巢的幼鳥飼養。

籠的特點

白頭鵯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鳥籠的底宜為亮底,下邊有托糞板,便於糞便漏下和清刷。可自制竹籠,圓型(直徑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的厘米)。在北方,亦可用點頦籠飼養。  白頭鵯(圖12)

飼料餵法

飼養白頭鵯可以一種粉料做為常備飼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3的比例混勻餵給,或者餵點頦粉(綠豆面、玉米面、熟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配合);經常補充些水果和昆蟲幼蟲及蛹。

管理調教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餵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白頭鵯(圖13)
紅耳鵯、白喉紅臀鵯、黃臀鵯等鵯科鳥類,均可以參照上述方法飼養。

飼養要求

白頭鵯適合吃一些柔軟細嫩的食物,它用的水罐很容易被污染,每天都要給它清洗水罐,還要保證它總是喝到乾淨的水質。當天沒喝完的水一定要換掉。夏季要提供白頭鵯洗浴用的水漕,春秋也需要,它會自己梳洗。鳥籠要隨時保持乾淨,每周都要徹底清洗一次。白頭鵯是害怕寒冷的,在北方飼養這種鳥類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生活環境的溫度,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物種繁殖

【繁殖】:繁殖於3月至8月間。產卵至少二次,巢於桑樹茂密的綠葉叢中,或油茶樹上及各種灌木叢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築在高大喬木上的,距地高度約在6米至6.5米之間。巢呈深杯狀,用草莖、雜葉、蘆葦、草穗及少量細根、石松等構成,內墊以細柔的雜草。卵每產3—4個,呈橢圓形,色淡紅,其上更有深紅、淡紫等色的斑點。

飼養方法

白頭鵯適合吃一些柔軟細嫩的食物,它用的水罐很容易被污染,每天都要給它清洗水罐,還要保證它總是喝到乾淨的水質。當天沒喝完的水一定要換掉。夏季要提供白頭鵯洗浴用的水漕,春秋也需要,它會自己梳洗。鳥籠要隨時保持乾淨,每周都要徹底清洗一次。白頭鵯是害怕寒冷的,在北方飼養這種鳥類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生活環境的溫度,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