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 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 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長習性
芍藥適宜溫暖 濕潤氣候條件,性喜陽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 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後當年生根,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分布範圍
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平原地帶多有種白芍。分布安徽、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 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人工栽培
種植條件
種植要求:一般多選擇排水 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500~4000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厘米,畦長可視 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繁殖技術
繁殖方式: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 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生產上套用較少。⑴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產上常用方法,生產 周期短。收穫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後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向上,放平,然後覆土5厘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 500株左右。
⑵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田間管理
管理方法: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 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 花蕾摘掉主要病蟲害
白芍病害較多,常見的有灰霉病和鏽病,可清除被害枝葉並燒毀;雨後要及時排水,保持田間通風 透光;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10天噴1次連噴3次。鏽病,在發病初期用97%敵銹鈉4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有蠐螬咬食根莖,可用90%敵百蟲拌餌料誘殺。【例】:白芍葉霉病
白芍葉霉病主要為害白芍葉片。初生圓形 褐色病斑,初生圓形紫褐色病斑,大小6—15mm,後微具淺褐色輪紋,四周暗紫褐色,葉背常生墨綠色絨霉層,後期病斑融合引起葉枯。莖染病生長條形紫褐色病斑。葉柄染病葉柄基部分叉處易拆斷。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紅色小點,後邊緣焦枯。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條件適宜時,產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葉片,後逐漸向上擴展,7—8月雨季該病發生較重。
防治 方法:
①合理密植,株間要通風透光。
②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
③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鋁250倍液。
收穫加工
根入藥。於白露至秋分節刨收。選 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頭,洗淨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嚴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度。煮沸時間根據芍根粗細而定,一般掌握芍根無白心為好。火大分量減輕,火小炸心切不成片。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療片或竹刀輕輕颳去外皮,隨即晾曬。晾曬過程中,曬半天用麻袋或蓆子蓋半天,俗稱發汗。不經發汗的白芍外乾內濕,不僅不易乾透,而且抽溝,粗糙,色澤不鮮艷,影響質量。
使用價值
白芍是常用家種大宗藥材,需求量巨大,產地集中,生長周期長,需求剛性,較容易存放,不僅是眾多藥商長期追逐的對象,也是一些資金雄厚的大戶樂於參與的品種。白芍不是特效 藥材,是很多方劑不可缺少的配伍。飲片用量也最為普遍,有一個龐大的飲片加工大軍,飲片年需要量也在4000噸左右。白芍7月份便可以採挖,產季甚至可以延長到初冬。生長周期為4-6年,也可繼續延長。4年生可產乾品500公斤,而六年生可達1噸左右。白芍在當地生產技術成熟,頭兩年可以套種其它農作物,對 氣候、土壤適應性強,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因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一般認為白芍的年需要量在1萬噸之上。
由於13年產新不多,2013年5月份華佗鎮小奈集首批黑根鮮貨已經開始產出,提前上演了“下地”搶貨。藥商13年的契約計畫量大概2800噸,但產地貨源出現嚴重不足。
影響白芍生產規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行情,白芍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高價和低價,有明顯的周期性,高價期也曾把生產蔓延到很多地區,但常常因行情而迅速消亡,唯獨亳州保持絕對的優勢和規模。亳州是全國最大的藥材市場,很多白芍農也同時是藥商,他們傳統種植習慣強,對 行情變化的意識強,抗風險、抗低價能力強, 信息來源快而廣,經營戶眾多……,所以,亳州白芍貨量“水深難測”。大批量投資運作,要研究好“亳州人”!97年浙江人炒白芍全軍覆沒,2009、2010年大戶、散戶入手亳州白芍的人員、資金眾多,造成行情暴升,但最終做贏亳州,還需要用時間來驗證。
規格質量:白芍分級較明確,黑白芍規格較少;
產地代表:亳州渦河兩岸是白芍的主要 生長地,華佗鎮小奈集為亳州最大的產地,黑根集散地,十九里鎮是最大的第一集散地。
關鍵字:低價、人為
藥名信息
別名:白芍、花子、金芍藥、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藥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藥者。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乾入藥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 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藥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乾入藥者。偏於斂血止血。
(《本草經集注》)
藥材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化學成分
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尚含苯甲酸、揮髮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等。藥性功效
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養血、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於陰虛發熱、 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症。芍藥甙有抗菌、解熱、抗炎、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血流、擴張血管、對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鎮靜、鎮痛、解痙、抗潰瘍、調節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劑能抑制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 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
宜食
血虛陰虛、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 膽結石疼痛、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自汗易汗盜汗、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症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忌食
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以及小兒出 麻疹期間不宜食用;此外,服用中藥藜蘆者也不宜食用白芍。採集方法
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乾。藥材成品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鬚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主產浙江、 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 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產。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l量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產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鬚根痕較多,質松,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 品質為次。
炮製
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 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乾。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採得後,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勿見火。"
藥材成分藥理作用
芍藥甙對豚鼠、大鼠的離體腸管和在胃運動,以及大鼠 子宮平滑機均表現抑制,並能拮抗催產素所引起的收縮;用醋酸注射於小鼠腹腔,以扭體反應作為疼痛的指標,芍藥甙有顯著的鎮痛效果;芍藥的浸膏能拮抗士的寧所引起的驚厥;白芍煎劑在試管內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菌作用,浸劑對某些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芍藥甙對小白鼠正常體溫有降溫作用,對人工發熱的小鼠也有解熱作用。對大鼠 實驗性後足跖浮腫有抗炎作用;芍藥甙在試管內或靜脈注射時對二磷酸腺苷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芍藥甙對由於緊張剌激而誘發的大鼠消化道潰瘍有明顯的 抑制作用。
四大醫療作用
白芍的作用
1、對心 血管系統的作用 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 (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黃麴黴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3、解痙作用 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制作用,顯著對抗催產素引起的 子宮收縮
4、鎮痛作用 能抑制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制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化學成分
1.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髮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 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 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3.白芍含有芍藥甙(Paeoniflorin)、牡丹酚(Paeonol)、芍藥花甙(Paeonin).亦含有苯甲醯芍藥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藥內酯甙(Albiflorin)、氧化芍藥甙(Oxypaeoniflorin)、芍藥吉酮(Paeoniflorigenone).尚含有苯甲酸(Benz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沒食子鞣質(Gal- lotannin)等 此外, 還含有揮髮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黏液質、 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
4.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白芍總甙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同時可使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過多的過氧化氫和白細胞介素-1水平下降, 並可使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所致低下的胸腺分裂原反應及脾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的能力恢復正常.提示白芍總甙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有抗炎和機能依賴性地免疫調節作用.白芍提取物能顯著抑制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對棉球肉芽腫亦有抑制其增生的作用.
5.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白芍對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強作用.每天給小鼠飼以50%的白芍水煎劑0.8ml/只, 連續5天,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每天用白芍總甙40mg/kg給小鼠灌胃, 亦能促進其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實驗證明:白芍總甙對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白芍總甙對脂多糖誘導的大鼠腹腔 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 具有低濃度促進和高濃度抑制的作用,由於白細胞介素-1在免疫調節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形成中均起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認為,白芍總甙調節白細胞介素-1的產生可能是其發揮免疫調節及防治關節炎的機制之一.亦有實驗表明:白芍總甙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白三烯 B4呈抑制作用, 並有劑量依賴關係,100mg/L的抑制作用與相同劑量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氟滅酸相當, 但 作用較緩慢.其50%抑制率為0.66mg/L;所以,白芍總甙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可能也與其影響白三烯 B4 的產生有關.
醫用
1.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 墮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人參、黃芪各3克,白朮、炙甘草各1.5克,當歸3克,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2.4克,續斷3克,糯米一撮,黃芩3克,砂仁1.5克。水煎服。方中白芍養血調肝,合熟地則補血養胎之功尤著,為臣藥。2.麻子仁丸(《傷寒論》)治腸胃燥熱之 便秘證。大便乾結,小便頻數,苔微黃,脈細澀。麻子仁20克,芍藥9克,枳實9克,大黃12克,厚朴9克,杏仁10克。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1~2克,溫開水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煎服。方中芍藥苦酸微寒,入肝脾,養血斂陰,緩急和里,為臣藥。
3.婦康寧片 白芍200克,香附30克,當歸25克,三七20克,艾葉(炭)4克,麥冬50克,黨參30克,益母草150克。取白芍80克及香附、當歸、三七、艾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餘白芍120克及麥冬、黨參、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加入上述粉末及 輔料,混勻,用70%乙醇制粒,乾燥,壓製成1018片,片心重0.25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味微苦。功能調經養血,理氣止痛。用於氣血兩虧,經期腹痛,口服,每次8片,每日2-3次或經前4-5日服用。
【摘錄】《中華本草》
用於肝炎:白芍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常與柴胡、 當歸、生地黃等配伍,有人認為白芍能促進白蛋白的合成。
主要是抗菌止痛,可以疏肝理氣、柔肝養血、緩中止痛、平肝斂陰,常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 頭痛、眩暈等病症。
白芍還有調節免疫、抗炎等作用,臨床上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腸易激綜合徵、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B型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治療坐骨神經痛、頭痛、癲癇、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作用。白芍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抗菌止痛
美容護膚功效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是流傳比較廣泛的中醫美容方法,可能要數明代(16世紀)醫學著作《醫學入門》記載的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方子最初治療傷寒虛煩,後來發現可以補氣益血、美白潤膚,遂在民間流傳開來。此方配伍精當,適於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黃褐斑、色素沉著等。中醫認為人的皮膚悅澤與否和臟腑功能有密切關係,如果臟腑病變,氣血不和則皮膚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該方劑從調和氣、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在中醫理論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無光澤。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潤膚除臭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口臭以及皮膚皸裂等。
歷史傳說
東漢神醫華佗在其後宅辟藥園、鑿藥池、建藥房、種藥草,廣為傳授、種植、加工中藥材技術。但每味藥他都要仔細品嘗,弄清藥性後,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給華佗一棵芍藥,他就把它種在了屋前。華佗嘗了這棵芍藥的葉、莖、花之後,覺得平平常常,似乎沒有什麼藥性。
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突然聽到有女子哭聲。 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走出去,卻不見人影,只見那棵芍藥。華佗心裡一動:難道它就是剛才哭的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藥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藥?”轉身又回屋看書去了。
誰知剛剛坐下,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覺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將剛才發生的事給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著窗外的花木藥草說:“這裡的一草一木,到你手裡都成了良藥,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的生命,獨這株芍藥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華佗聽罷笑道:“我嘗盡了百草,藥性無不辨得一清二楚,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藥,我也多次嘗過了它的葉、莖、花,確實不能入藥,怎么說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藥無效。她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華佗才知道他確實委屈了芍藥。
後來,華佗對芍藥做了細緻的試驗,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 滋補、調經的效果。
經典記載
芍藥( 《詩經》),又名:離草(《韓詩》內傳),余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別錄》),沒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藥性論》:臣。能治肺邪氣,腹中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 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 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開寶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本草衍義》: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藥類法象》:氣微寒,味酸。
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聖藥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時腹疼,亦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15克,炙甘草7.5克,此三味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10克。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7.5克,水二盞,煎一盞。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5克,白芍藥15克,炙甘草7.5克,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12.5克,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不利必用之藥。
《珍》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 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太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本草衍義補遺》: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後重不炒。又云: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芍藥白補赤瀉。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云: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柏;若惡寒腹痛,加肉桂0.5克,白芍藥1克,炙甘草0.75克,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7.5克,水二盞,煎一盞服。 《主治秘訣》云: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釒東)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採得淨颳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乾,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⒉《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谷,今出所用者多是 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為藥,遂暴乾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入藥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谷丘陵有生者為勝爾。"
⒊《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釒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 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家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為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⒋論芍藥酸收性能
⒋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註解傷寒論》)
⒋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
⒋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慾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為肺金之氣,郁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 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濕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
⒋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家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里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產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產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里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
⒋5黃宮繡:"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⒋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雲,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郁者,以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藥義明辨》)
⒌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聖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聖相傳之法。說者每謂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藥。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而不可制,當其沖者,實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滿痛、胸脅刺痛、支撐脹悶,無一非剛木凌脾之病。宋、元以來,治此者多尚香燥氣藥,以剛濟剛,氣行而通則不痛。非不暫圖 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陰愈耗,肝愈橫,頻發加劇,卒至肝脾之陰兩竭,而燥藥且不可復施,此行氣伐肝,適以變本加厲,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而芍藥所以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者,其全體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與伐肝之劑作一例觀也。"(《本草正義》)
⒍論芍藥止腹痛
⒍1朱丹溪:"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引自《綱目》)
⒍2虞傳:"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皮里,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備要》)
⒎論芍藥非補養之物 陳修園:"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為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 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雲益氣者,謂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本草經讀》)
⒏論產後忌用白芍
⒏1朱丹溪:"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綱目》)
⒏2李時珍:"產後肝血己虛,不可更瀉,故禁之。"(《綱目》)
⒏3張景岳:"(白芍藥)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產後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產後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產後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
⒏4張山雷:"丹溪謂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故也。頤謂產後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芍是酸寒,虛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實熱當下,硝、黃、芩、連且皆不避,又安有獨禁芍藥一味。而乃曰產後不可用芍,則凡是娩身之後,獨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謂治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則又是不問寒熱虛實而概言之,適與丹溪相反。究之有為而言,兩者之說,是是非非,各有所當,非可執死法以困活人者也。"(《本草正義》)
⒐論白芍與赤芍功用之差異
⒐1劉翰:"別本注云,此(芍藥)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開寶本草》)
⒐2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註解傷寒論》)
⒐3 李時珍:"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綱目》)
⒐4張景岳:"芍藥,白者味首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肢血。"(《本草》)
⒐5蔣溶:"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郁者則用赤芍,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萃金裘本草述錄》)
⒐6張山雷:"《本經》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本草正義》)
實用選方
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200克(黃子醋二碗,鹽50克,煮乾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10克,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藥湯)②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藥50克,當歸25克,黃連25克,檳榔、木香10克;甘草10克(炒),大黃15克,黃芩25克,官桂12克。上細切,每服25克,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150克,芍藥500克,茯苓200克,白朮200克,澤瀉250克,芎藭250克。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④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藥100克,桂(去粗皮)、甘草(炙)各50克。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藥湯)
⑤治 痛經:白芍100克,乾薑40克。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150克,乾薑25克。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10克,日再。(《廣利方》)
⑦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藥50克,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10克,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⑧治 腳氣腫痛:白芍藥300克,甘草50克。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⑩消化性潰瘍:白芍200克,甘草150克,白鬍椒20克。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飯前30分鐘口服。可連服2個月。
⑾ 骨質增生症:白芍40克,木瓜12克,雞血藤15克,威靈仙15克,甘草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⑿肌肉痙攣:杭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⒀高血壓:白芍20克,生地15克,牛膝9克,鉤藤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例食用方法:白芍燉乳鴿
材料:用料原材料: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乳鴿300克,姜10克,清水1000克。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乳鴿斬塊氽水,白芍洗淨,姜切片待用。
2、將淨鍋上火,放入清水、薑片、乳鴿、白芍、枸杞子,大火燒開轉小火燉4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作用:
白芍渴治療肝陽亢盛引起的頭暈、眩暈,陰血不足引起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也可治療營養不良、表虛自汗。
提示:
一般人群皆可食用。 孕婦不宜過多食用。
注意事項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套用。反藜蘆。1.《本草經集注》:"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⒉《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⒊《本草經疏》:"白芍藥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 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⒋《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⒌《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⒍《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產後三者禁用。"
飲食宜忌
宜:血虛陰虛之人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宜食;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盜汗者宜食;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症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緩解各種胸腹及四肢疼痛。忌: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服用中藥藜蘆者忌食。
宜忌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套用。反藜蘆。
①《本草經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③《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⑤《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⑥《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一、白芍在我國 中醫中的作用
白芍在我國有著悠久遠長的歷史,它的根可以入藥,它的花朵可以曬乾後作為一種花茶進行飲用。白芍是經常被用到的一味中藥,是很多中藥方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配藥,在我國中藥市場上需求量很大。它味道略成酸性,是屬於涼性的中藥。它對於對於人體具有補氣益血、滋養調理血氣,疏通人的肝部平復肝部虛火,止痛消炎,對人體陰氣尤其是女性具有很好地治療作用。白芍被大量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 生理期血量增加、血崩的現象。另外它的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身體上各個器官疼痛、血液不通等現象。
白芍不僅可以入中藥,白芍花茶也具有很好地保健功效,另外白芍與黃酒搭配飲用可以減輕白芍寒性,活血養血。醋白芍有保護肝部、止痛消炎的作用。身體虛寒之氣的病患不宜使用白芍。
二、現代醫學對白芍的研究
現代醫學也增加了對白芍的研究,用其 治療更多的現代病症。發現白芍不僅有保護肝部治療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等病症,還對人體心腦血管具有很好地保護和調養的作用,另外現代醫學還研究證明白芍多人體中樞神經病痛有很好地治療和抑制作用。另外白芍對於女性婦科疾病具有很好地治療和滋養作用,可以補養血氣調整女性生理期經,還具有美白皮膚、抵抗衰老的作用。
相關歷史
白芍為我國著名的傳統常用中藥材,套用 歷史悠久,芍藥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記有“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陶弘景始分白芍,赤芍兩種,曰:“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馬志注云:“此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赤、白二色”。陳承《本草別說》中載:“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為藥,遂暴乾貨賣”。可見宋代已廣泛採用栽培的芍藥入藥。
市場行情
自8月中旬白芍開始拉開產新序幕,至今,已歷經兩個半月時間,白芍採挖已基本接近尾聲,集貿市場新貨上市量也明顯下降。那么,白芍新貨產量有多大?集貿市場購銷情況如何?對於白芍新貨產量多少?不用具體 數字難以說明,具體數字又未必準確,只能用大約數來說明問題。
可以反映白芍新貨產量大小的有兩個地產藥材市場,一個是五馬鎮,五馬市場白芍主要以未脫皮鮮貨為主;另一個是十九里鎮,十九里上市貨源主要是脫皮的水鮮貨,有70%的貨源來自五馬集貿市場,欲了解白芍新貨產量大小只有通過五馬鎮地產藥材 市場。
白芍不但產新推遲,而且持續 時間短。從8月10日開始零星產新,大概有兩個半月時間。白芍產新初期十幾天內上市貨源很少,從幾百千克,到3-4噸,最多也不過十幾噸。8月10-28日半個多月內,五馬集貿市場白芍上市貨源大約有200噸。8月29日白芍迎來產新高峰,新貨上市量也逐漸增多,到10月29日兩個月時間,五馬集貿市場白芍上市貨源大約有3500噸。加上十九里鎮以及未經過集貿市場交易的貨源,白芍產出鮮貨大約有7500噸,折乾貨3000噸左右。
眾所周知,加工無硫白芍的加工戶較多,五馬集貿市場銷出的貨源有60%都是用於加工無硫貨的。這些貨源多數是有訂單契約而加工的,也就是說,這些貨源不會對市場造成衝擊。
隨著白芍產新接近尾聲,新貨上市量也日益減少,近幾集五馬地產藥材市場未脫皮鮮條只有20—30噸,十九里新陳貨加在一塊也不過40-60噸。由於白芍新貨上市量不大,大貨走動加快,價格也在震盪中小幅上揚,五馬集貿市場帶皮鮮貨售價6.5-6.7元/千克,十九里鎮水鮮貨成交價8.5-9元(5成多乾),3、4級統貨16.5-17元,標準3、4級貨要價18元,陳貨價格略低一點,上市貨源基本都能成交,購貨者以飲片加工戶為主。
近幾集十九里鎮有商販從山東、河北拉回幾十噸陳貨,也基本銷售一空,貨源多被飲片加工戶購買。白芍產新已基本結束,新貨產量不大已成定局。隨著白芍產新拉上帷幕,更多的 商家關注其未來行情走勢。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