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肉血腸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鮮嫩爽口。
白肉血腸名聞東北的吉林地方菜。以豬肉、血腸為主要原料,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血腸脆嫩綿軟,熱湯鮮香味醇,作料五味俱全,膾炙人口,馳譽吉林食苑已有幾百年歷史。工藝:燉 口味:鹹鮮味
主料:豬肋條肉(五花肉)(1000克) 豬大腸(1000克) 豬血(1000克)酸白菜(250克)
調料:砂仁(8克) 桂皮(8克) 鹽(50克) 肉豆蔻(8克) 丁香(8克) 味素(5克) 醬油(20克) 辣椒油(15克) 腐乳(紅)(20克) 大蒜(15克) 蝦油(10克) 香油(10克) 香菜(15克)
製作過程
1、帶皮豬五花肉皮朝下用明火把皮燒焦,在溫水中泡半個小時取,刮淨焦皮,下開水鍋中煮開後,用小火煮透,趁熱抽去肋骨,晾涼後切薄片裝盤。2、豬肥腸治淨,皮朝內翻出,一頭紮緊。
3、鮮豬血澄清,上部血清加1/4清水、鹽、味素及用砂仁、桂皮、企邊桂、紫蔻、丁香合制的調料面攪勻,倒入豬腸中,紮緊封口,下開水鍋用小火煮至浮出,撈出晾涼切片,下水鍋中焯透撈如湯碗只,加蔥花、薑絲、味素等調料及肉湯,隨白肉一同上桌即可。
製作工藝
1.白肉製法:①將肉叉於鐵叉之上,用中火烤,烤出浮油,將毛烤淨;
②把烤好的肉放入水中浸泡10分鐘後,用刷子刷3~4遍,刷淨污染,吊起擦淨污水;
③肉皮向下,開水下鍋,水開後,移至微火煮至六七成熟,抽出筋骨,再煮熟為止;
④將煮好的肉切片,每片1.3~16厘米長、0.5厘米厚。
2. 血腸製法:
① 將豬腸加鹽、醋,攪拌見起白沫,用水洗淨白沫和污物,放入冷藏箱待用;
② 取殺豬時流出的鮮血,坐清兩次,把清血和混血分開;
③ 混血與清血加水各125毫升、鹽10克、味素1克、砂仁、桂皮、肉寇20 克;
④ 把豬腸從冷藏箱內取出,用水洗淨,一頭用馬蓮紮好,從另一頭灌血,灌好後,將口扎住,再從中間扎住,分為兩段;
⑤ 開水下鍋,煮10 分鐘左右,見血腸浮起撈出。放入冷水盆內,把煮熟的血腸用刀切1.3~1.6 厘米的片;
3. 酸菜去外層老葉,洗淨,切成細絲;
4. 將白肉、血腸、酸菜絲,下鍋同煮3~4 分鐘即可;
5. 蘸調料食用:調料用醬油、韭菜花醬、辣椒油、腐乳、蒜泥、蝦油、香油、香菜末合成。
工藝提示
1. 要選用肉質鮮嫩、膘厚薄適當、帶骨帶皮的豬肉;2. 烤好的肉要在水中排酸。冬天用熱水,夏天用溫水;
3. 肉切汁時,趁熱由外向里四面切,稍涼回鍋,再換另一塊熱肉切;
4. 用豬鮮血風味才好,灌腸時,將血上下攪拌;
5. 制韭菜花醬時除韭菜花外,加適量的嫩韭菜、蘋果、梨、小黃瓜等,清香可口,別有風味;制辣椒麵用辣椒,先用淨布擦淨灰塵,用剪刀剪成細圓圈,連粉一起炸成椒油,有糊香味;
6. 血腸的製作過程中需要用鹽50克、醋100克醃製去白沫和污物。
菜品口感
此菜色澤紅白、糊香可口,味道多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碎,鬆軟鮮嫩,冷熱均可,美味實惠,風味獨特。食譜營養
豬肋條肉(五花肉):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豬大腸: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因其性寒,凡脾虛便溏者忌食。
豬血:豬血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營養不良、腎臟疾患、心血管疾病的病後的調養都有益處,可以防治缺鐵性貧血,並能有效地預防中老年人患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症;豬血還能較好地清除人體內的粉塵和有害金屬微粒對人體的損害;豬血不宜食用過多,以免增加體內的膽固醇;凡有病期間忌食。
酸白菜:酸菜中的乳酸能開胃提神、醒酒去膩,還能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可以促進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同時,白菜變酸,其所含營養成分不易損失。但酸菜只能偶爾食用,如果人體缺乏維C就應少吃,長期貪食,則可能引起泌尿系統結石,使紅細胞失去攜氧能力,導致組織缺氧,出現皮膚和嘴唇青紫、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嚴重者還能致死。
食譜相剋
豬肋條肉(五花肉):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
豬血:豬血不宜與黃豆同吃,否則會引起消化不良;忌于海帶同食,會導致便秘。
酸白菜:酸菜不宜與柿子同食,會導致胃石症。
健康提示
豬肉性味甘、鹹、平。蛋白質含量為16.1~16.7%,同時還含有脂肪、灰分。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B2、C、煙酸等成份,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消渴、贏瘦,燥咳、便秘等;豬血有補血益中功效,適宜用於中風眩暈。脘腹脹滿、嘈雜、宮頸糜爛,貧血等;豬腸具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適用於虛勞贏弱、瀉泄、下痢、消渴、小便頻數、小兒疳積等。那家館白肉血腸
那家館的原名叫吉興園,始創於清同治末年,即1874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那吉有祖籍瀋陽,滿族正白旗人。那吉有根據東北民間及滿族人逢年過節喜愛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慣,在其電試營“白肉血腸”菜種,並逐漸形成獨特風味,結果顧客盈門,名聲大震。至清末明初,即1912年,正式掛牌"那家館“。日寇侵占瀋陽時那家館一度遷往北京,直到1957年那家館又重新在瀋陽開張。那家館經營的傳統風味白肉主要有兩種:一是“蒸白肉”。它選用皮薄肉嫩的腰排上的五花肉,將其切成長6寸,寬4寸的肉方,洗淨後上鍋煮至七八成熟,撈出晾涼。然後再切成剎那感薄片,再放如屜內蒸片刻即成。肉片略呈卷狀,肥而不膩,肉爛香醇;另一白肉是“抽刀虎皮白肉”,其用料、刀工與蒸白肉相同,其不同之處是將肉方煮四五分鐘後,取出用爐火烤成金黃色,然後放入鍋中煮熟。肉片呈金黃色,肉爛醇香,肥而不膩。那家血腸選用新鮮豬血製成。腸衣用豬的明腸並經過多次不同的洗滌方法去除其污物和異味。血腸灌好後開水下鍋慢煮,煮好出鍋用冷水浸泡即成。其特點是血腸明亮,味美鮮嫩。食時佐以韭菜花、腐乳、蒜泥等輔料 更加 醇香鮮嫩,風味絕倫,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百年老字號
“那家館”(飯店名)坐落在瀋陽市內故宮西側,以經營東北民間和滿族風味的白肉血腸而馳名關內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清同治年間,皇太極的親娘舅葉赫那拉氏阿什達爾罕後裔(屬正白旗的一支)那吉有辭去朝廷官職,到今天瀋陽市風景秀麗的小河沿魁星樓前開設了一家專門經營滿族風味菜餚的“吉興園”飯館。後來飯館又遷至大東門裡,擴大了店面。那家根據東北民間及滿族人逢年過節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俗,在原有溜肝尖、溜三樣等菜餚的基礎上增添了白肉血腸這一品種,並不斷加以改進提高,逐漸地“吉興園”的白肉腸聲名遠揚,受到了遠近顧客的一致讚譽。
民國初年,那吉有的大兒子那文貴繼承父業開始經營“吉興園”。那文貴將“吉興園”擴建為一棟二層樓房,並更名為“那家館”,正式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除一直保留頗受顧客青睞的白肉血腸外,那家館又增添了壇肉米飯、三套碗、六碗六碟、滿漢全席等菜餚,這時那家館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了。抗日戰爭結束後,那家館從瀋陽遷到了北京的皮褲胡同。
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那氏後人又重新在瀋陽開辦起了那家館。特別是1979年以後,不但重新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而且還恢復了傳統的操作方法,使越來越多的顧客能夠品嘗到白肉血腸這一正宗的滿族風味佳肴。
那家館白肉血腸的特點是: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鮮嫩,膾炙人口。
民族淵源
美醇香,營養豐富的白肉血腸,早以成為了民眾雅俗公賞的風味名菜。白肉血腸產於何時,是由何人創的,以難於考證。但白肉血腸和滿族世世代代用豬祭祀還願的民俗是分不開的。和白肉血腸相連繫的祭祀有兩種;一種是滿族的大祭(俗稱燒香答祖宗,即跳神還願)獻豬於神,舉行“領牲”,“擺件子”的典儀,必須在夜間吉時進行。天亮前儀式結束。
另一種是滿族祭天典禮(俗稱給外頭,也叫還願),日出開始,先“念桿子”後“擺案子”。在敬供天神後,人食。須當天將全豬吃淨。日落前,告終。
滿族祭祀為大喜事,人客多,不興上禮,凡來者,一律白吃,為拉大夥吃的好吃的全使賓主男女老少,同食共樂。鍋頭當眾單腿跪把片肉的小菜墩放在膝蓋上,用片刀飛快的把肉片成薄片,供大家吃。(食祭肉時蘸佐料,禁酒,不辦席。)這新宰的豬,煮的這樣的嫩,片的那么薄,吃著滿口香。五花三層的白肉片,新血灌的鮮血腸,有清血腸,混血腸,煮熟拉那個可口香,從此便留傳了白肉血腸。在滿族的故鄉至今仍有專做白肉血腸的飯館,一些從外地來的人往往把品嘗這獨具風味的白肉血腸同遊覽白山黑水的美好風光,共加贊賀。
全國地方特色小吃
生活中我們地處五湖四海,在全國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小吃,當我們到一個地方旅遊的時候,除了想知道什麼地方最好玩,我想大家也肯定想知道什麼東西在當地是最出名最好吃的吧^_^ 怎么樣,是不是已經在開始想像那些好吃的東西啦咧,可不要流口水喔^_^讓我們來為這些好吃的東東製作出他們最完美的介紹吧^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