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廟會

仙姑廟會。

仙姑廟會約定俗成,每年三月十八為小潮,四月初八為大潮。赴會者除張掖地區山丹、民樂、張掖、高台、肅南縣的民眾以外,還有武威、酒泉、內蒙阿拉善右旗的牧民。特別是臨澤全境至張掖、高台縣鄰近的村寨,幾乎全都趕赴四月八的廟會。解放以前,四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五更鳴火,早起早浴早食,女的梳洗打扮,穿戴一新,男的套車備馬(驢),帶上食物香資,求仙還願者還要按照特殊的需要,準備香表炮蠟以及願許之物,打早扶老攜幼登程上路。以北路為例,四月八這一天,張掖城鄉百姓,自山丹橋,過兔兒巴灘,經靖安堡匯成如潮人流,其中有大軲轆車,有高頭大馬,有玲瓏小驢,還有個別坐轎之人,更多的是徒步而行青年男女。一路人頭攢動,嘩聲陣陣,塵土飛揚,連大車路都被踩得面目一新。早去晚歸的人流,把春的原野喧鬧得熱氣升騰。
四月初八太陽有一竿子多高,東起板橋堡到柳樹堡長四公里的大路上人流匯集。車馬難行。香客中有的尋親訪友停車歇馬,有的臨時找一閒灘空地安放腳乘,徒步擁向廟門,彼此摩肩擦背,接踵而行。及至山門廣場,左右“八”字形的牌坊偉岸挺撥,與山門相對的戲台上金鼓齊鳴,本地或外地的藝人登台表演,多為古裝秦腔,演絡“黃河陣”“財神圖”“劈山救母”“取洛陽”等劇目。趕廟會做生意的在廟門四周,戲台左右選一風水寶地,以帳圍牆,劃地為域,或賣零食小吃,乾果雜品,或兜售兒童玩具,新鮮百貨,臨澤的紅棗兒、杏皮茶、麻花、涼粉、油塔兒最為時興。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千百種雜貨琳琅滿目,引得少見世面的婦女兒童應接不暇,顧此失彼,游性盎然。
廟會的中心地點在老母殿,進得大門,先見兩座兩米高的生鐵獅子,中間置一米五高的香爐。香客近前,操持香火事務的道人便遞上香燭,客人燒香跪拜方好進殿。宏偉的殿堂翹角飛檐,彩繪雕花,顯得肅穆威嚴。步入大殿,迎面可見大紅錦緞傘幔上刺繡的“八仙”金像,個個形象逼真,各有千秋。大殿兩側及背面有聖母殿,三霄殿,觀音殿,送生殿,痘疹殿,其中送生殿有精雕細琢的“萬花山”,送生奶奶眉笑顏開身背襁褓,裝著一個個可愛的嬰幼男女,送給心誠意篤的善男信女。
前殿到後殿有九曲迴廊式的天橋相連。因後殿供奉仙姑娘娘,遊客至此必到後殿燒香。香姑殿五進三開,三層飛檐,藍瓦鋪頂,青磚扶壁,中有兩根大柱直通殿頂,上塑彩繪盤龍戲珠。殿正中供奉仙姑菩薩銅像,流金鍍面,光彩照人。銅像下面三米高的蓮花托盤,雕有仙姑座花樓,刀工精緻,構圖細膩。前一供桌供有木質西瓜,面質桃梨,供香姑長久享用。殿內掛滿匾額,原有於佑仁先生題寫的“慈航普渡”最為引人注目。退出殿門,兩側各樹高達6米的生鐵圍桿,上有鐵斗,周有三角鐵旗,頂有三股鐵叉直刺青天,為仙姑展目護衛。圍桿前中央置銅鼎香爐,菸灰起堆,燃香如林。守殿道人,手敲木魚、銅磬,口誦“善人,香錢丟得,兒女修得”禪言謁語,提醒香客上前布施。朝仙姑廟會的客人到此毫不吝嗇,或多或少誠心奉獻,古今一理。
仙姑殿東西北三側,建有“關煞洞”,實為仙姑殿一部。遊人從東側進口,西側出口。洞內塑有佛像三十六尊,壁上畫有十殿閻君,十八層地獄。左角有白無常,右角有黑無常塑像,披頭散髮,面目猙獰可布,一盞油燈似明似暗,令人毛骨悚然。洞中為仙姑菩薩銅像底坐空間,高三米,寬五米,形似一間房子,有一道人守護,香菸不絕,油燈長明,各種法器叮噹作響,增加了該洞的神幽氣氛。告戒世人,生要與人為善,積德行善,否則多行不義,死後在劫難逃。
仙姑殿正北,古長城腳下,還有一殿,名日:“藥王殿”,內有藥王孫思邈塑像。藥王爺坐騎彩雕臥虎,左手撫虎背,右手持銀針,為蛟龍針炙治病,造形別具巧奪天工。廟前六棵梧桐,正值枝繁葉茂,遊人采其枝葉,煎煮服用,據說可以消災治病,延續至今。
歷史上的仙姑廟會,文化內函頗豐。本地文化教育界的儒人學子,借廟會之機展示各自的各種技藝。本縣中國小競辦板報、壁報。儒人學子包括名人吏仕,題詩寫匾,顯身揚名。外地的江湖藝人,趕仙姑廟會獻技賣藝,多為賺錢謀生。在眾多的文化現象中,由張掖道教協會主辦的“放河燈”堪稱仙姑廟文化之最。四月初八這一天,夜幕低垂,黑河北岸觀燈者逶迤數里。一班道士披掛行香,吹打念經,一路燒香化紙,灑花米淨水,有專人背著木板蠟燭,行至黑河岸邊,誦經完畢,先以內燃蠟燭紙人紙馬為嚮導,後將蠟燭安插在木板之上點燃,依次放入水中,板隨水飄,光照水亮,燭光水色,相映成趣,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