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強烈的鼓聲,歡快、健美的舞姿,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徵和坦蕩熾熱、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
歷史發展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么《易.繫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鍾、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民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民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民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鑑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由來介紹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鏇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民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民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 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裡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民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準備春耕生產了。
類別種類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複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複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彩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鏇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民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民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風格特徵
1、鼓手有股能勁:是安塞腰鼓的基本特點之一。它主要指動律變化和舞者的內心激情。表演時,舞者儀態瀟灑,氣概英俊,舞姿挻拔。加上舞者情不自禁微搖頭、晃肩、扭腰,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做到有機地統一,達到神形兼備,精氣合格。
2、揮槌有股狠勁,著重指舞者雙臂揮舞的動律。無論是上打、下打或者纏腰打,都要將鼓槌甩開。雙手揮槌舞動時,做到狠而不蠻,挻拔渾厚。但又不失其細膩的風度,使雙手交替擊打出激動人心的鼓聲和節奏變化。
3、踢腿有股蠻勁,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躍動作很多。無論大踢、小踢和蹬腿,都要有股"蠻勁”,以突出腰鼓的精獷動律。安塞腰鼓後起之秀白廣東(1960年一)的擊鼓風格,主要以蠻而著名。他的"單腿蓋耳”(十梅花)動作,在邊踢、邊蓋的同時還要猛轉身一百八十度,使動力腿在空中左右擺兩下(別人只能擺一下)。他的動律複雜,技巧非凡,節奏歡快,難度特大。從這些高難技巧中,形象表現了安塞人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性格。
4、轉身有股猛勁,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踢腿的蠻勁與轉身的猛勁,構成了擺蹈表演的有機整體。在舞蹈中有蹲、有踢也有轉、轉身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快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變化。因而,轉身時的猛勁,突出安塞鼓表演的風格。
5、跳躍有股虎勁,安塞腰鼓的動律形態複雜,跳躍的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複雜的踢踏跳躍,增強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上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緾腰過檔”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真有股龍騰虎躍之勢,蛟龍出海之力。充分顯示了舞者們具有頑強拼搏精神。
6、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安塞腰鼓以獨特的風格,感人的魅力,豐富的動作和矯健的形象,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讓人聽了情緒振奮,讓人看了精神煥發。它所產生出那種"力”與"美”的藝術形象,充分展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風貌。
安塞腰鼓是人民民眾創造的民間藝術,在長期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著。特別是80年代《安塞腰鼓》經編創後首次搬上舞台,先後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得大獎,表演一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聞名於世。1987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元旦、春節文藝晚會。參加電影《黃土地》,中日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的拍攝,以及1988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和1990年在北京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表演,先後還參加了香港、澳門回歸活動。而且對安塞民眾性的腰鼓活動有了較大的促進和提高。當地民眾在表演時,刪除了"拉花”,更突出了大型的純男性的腰鼓表演,成為一種具有我國西部粗獷、質樸、奔放的民間舞蹈,活躍的陝北黃土高原上。圖案變化
安塞腰鼓的隊形圖案變化,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有機整體。豐富多變的隊形圖案,增添了表演珠氣氛和陣容。安塞腰鼓的隊形圖案和陝北秧歌近似,特別是新秧歌運動後,民眾創造了"紅五星”、"五大洲”等具有新的隊形圖案,豐富了腰鼓的圖案變化,據初步統計傳統的隊形圖案約有二百多種。其中反映古代戰圖的有"龍門陣”、"出征”、"萬里長城”等;反映民間祭祀有"神樓”、"和尚游門”;反映勞動人民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有"富貴不斷頭”;還有反映人民生活用具和花鳥百獸,房屋建築有的"房套房”、"插花”等真可謂絢麗多姿,豐富多彩,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性。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組織部分。
安塞腰鼓表演中,各種圖案隊形的變化和口銜接,全憑著傘頭和頭路鼓子引導,並根據演員的人數場地的大小,即興式地率領腰鼓隊員自如地發展變化。但必須突出隊形圖案的整體美和完整性。
安塞腰鼓的音樂伴奏,由嗩吶和打擊樂組成。樂隊一般由嗩吶兩支,大鼓一面,大鑔一付,小鑔一付,京鑼一面、小鑼一面等組成。嗩吶音域寬廣,音色明亮高昂,具有典型的陝北風味;大鼓音質渾厚、響度大,穿透力強,適於廣場上表演,成為安塞腰鼓伴奏中的主要樂器。小鑼、小鑔等,均屬色彩性樂器,使得整個伴奏更加熱鬧,富有活力。嗩吶吹奏的曲牌有"得勝回營”和"民歌”之類。表演時根據舞蹈變化的需要,嗩吶藝人可隨心所人慾地吹奏。一首曲牌可連續反覆,也可組織多曲聯奏,以達到烘托腰鼓表演氣氛和情緒為目的。
總之,安塞腰鼓和一切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前進,它隨著時代節拍的奔騰。安塞腰鼓是有著廣闊前景和無限的生命力的。
音樂
安塞腰鼓的伴奏樂隊編制為嗩吶兩支、大鼓、大鑔、小鑔、小鑼、乳鑼各一件,有條件地方,打擊樂器可適當增加。大鼓音質渾厚,音量大,穿透力強,適用廣場表演,是伴奏中的主要樂器。小鑼、小鑔等均屬色彩性樂器,使得整個伴奏熱情明快,富有活力。嗩吶可根據舞蹈情緒選擇熱烈歡快的曲牌。一首曲牌可反覆演奏,也可與其它曲牌聯綴,以達到與舞蹈緊密聯合,烘托表演氛圍目的。
表演風格
安塞腰鼓風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隊鼓”、 “場地鼓”之別。腰鼓隊一般由“傘頭”、 “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組成。“傘頭”為腰鼓隊之首,由兩個人妝扮成“老者”,各舉一吊綴有花穗的長把“燈籠傘”領隊開路。“踢鼓子”為男角擊鼓隊,鼓者上穿緊身箭衣,下著緊口燈籠褲,頭扎英雄巾,腰系紅綢帶,強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隊,舞者著彩衣,飾彩頭,舞紅綢,且扭且唱,矯健風流。“列隊鼓”以行進表演為主,邊走邊打。那鼓聲,似春雷,在黃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陣列,似彩龍,在黃土高原的村村寨寨騰舞游戈。可以說,惟有安塞的“列隊鼓”,才能釋放出黃土高原奇偉的能量;惟有黃土高原,才能經得住安塞腰鼓驚心動魄的搏擊。
“場地鼓”以廣場表演為主,分單打、對打、群打。場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剛健、純厚、豪爽的性格特徵和精補風貌。動作凝鍊、灑脫,領舞隊員蹦、跳、翻、躍、踢、蹬、踏、蹺,千姿百態,加上演員即興的搖頭擺尾、抖肩顫胯,使整個舞蹈顯得雄渾強健,瀟灑舒腿,高潮迭起。
“文鼓”鼓點清揚,動作嫻雅,步態瀟灑,節奏明快。單打單舞,對打對舞,多以即興表演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統一的節奏和情緒中,隨興漫鼓漫舞,悠然自得。
“武鼓”一般人數較多,有時可達數百人。場而宏大,氣勢)壯觀,鼓點沉重激越,動作豪邁遒勁。打到高潮時,鼓聲、歌聲交融一起,驚天動地,給人以一種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的感受。武鼓,是感情的渲瀉,力量的爆發。揮槌,那股狠勁;踢腿,那股蠻勁;轉身,那股猛勁;跳躍,那股虎勁。黃土高原養育出來的陝北人民,是那么喜歡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不可壓抑的情緒啊!也許正因為這樣,在安塞腰鼓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這種“武鼓”了。
歷史評價
安塞腰鼓---“解放的腰鼓”!1942年的延安文藝整風之後,它隨著新秧歌運動的普及,遍傳各個解放區,此後,又隨著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傳遍了祖國大地。安塞腰鼓——“勝利的腰鼓”!1951年,在全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日子裡,首都天安門廣場上,滾雷般響起了安塞腰鼓那激情澎湃的鼓點。
安塞腰鼓——“友好的腰鼓”!1952年,在布達佩斯世界青年和學生聯歡比賽中,它又獲得特級嘉獎,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好評。
安塞腰鼓---“新時代的腰鼓”!1936年,安塞腰鼓以它獨特的韻味和風格,又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獎,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揚。
中國第一鼓
安塞腰鼓之所以被稱為 “中國第一鼓”,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地方特色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表演風格。在鼓樂中,最能代表黃土地特色。其表現力豐富,最能激盪人心,激起歡樂情緒。亞運會上,一曲安塞腰鼓樂,以快樂的節奏,鏗鏘的聲響,恢宏的氣勢,壯美的形象,掀起了亞運會的序幕,便國人振奮,海外矚目,被譽為黃河的精魂、民族的風骨、生活的鏇律、時代的節奏。安塞腰鼓參加者一般為男性,分為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路鼓,即行進中邊走邊打,姿勢有雙手纏腰、跑跳步、倒踢場及單過街、正八字、倒八字等;另一種是場地鼓,在廣場、舞台及指定地點表演,有二人對打、四人對打、八人雜打等,佇列有三角馬八鬃等,變化奇妙。表演者都是當地農村小伙子,二人、五十人、上百人不等,視表演場地而定。小伙子把鼓固定在腰間,兩手執鼓槌,在大鼓、大鑼和銅鐃的伴奏下,左蹦右跳,躍上騰下,生龍活虎,意氣風發,令觀眾眼花繚亂,充分體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那種 “能勁”、“虎勁”、“蠻勁”,顯示了陝北高原農民的熾熱情感,是健與美的凝聚和爆發,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安塞腰鼓,從1951年在天安門廣場表演後,先後在國內和國外參加了多次比賽和表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86年正月,由安塞農民800人組成的腰鼓隊參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的拍攝。安塞腰鼓現已成為大型民間藝術活動的保留節目。
安塞腰鼓大事件
20世紀40年代,安塞縣高橋鄉等處的腰鼓隊、秧歌隊曾多次到延安棗園、楊家嶺給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和紅軍將士拜年。
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魯藝的文化工作者對安塞腰鼓進行改造,安塞腰鼓的內容,形式藝術性等方面都有深刻變化,服飾上結束古代武士風格,“牡羊肚子手巾紅腰帶”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徵,婦女從此進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隊伍。
1947年至1949年,由安塞腰鼓改編的“勝利腰鼓”被紅軍將士即解放軍帶到了大江南。
1951年10月1日,安塞縣馮家營的蔡維傑、郭家卯子的曹懷勇等腰鼓手,來回步行50多天,以“陝西赴京演出團”的名稱,在天安門廣場為剛剛成立兩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祝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和首都各界民眾觀看了演出。演出期間,中央青年文工團的演員們和安塞腰鼓手學習了安塞腰鼓技藝。
1952年在布達佩斯世界青年和學生聯歡藝術節上,中國青年文工團表演的安塞腰鼓獲得金質獎章,為新中國贏得了榮譽。
1959年,安塞腰鼓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拍攝。
文化大革命期間,特別是破四舊期間腰鼓等民間藝術受到一定衝擊,腰鼓活動幾乎消失。
1974年起,安塞腰鼓開始調演匯演,各鄉鎮(公社)注重動作、技藝訓練的同時,為比賽獲勝,在服裝的色調、款式及頭飾等方面進行了大改革,腰鼓也從“模仿戰鼓結構,將柳木截斷, 鏤空城筒狀,蒙牛、羊皮於其上 ”的自製階段走向社會購買階段,腰鼓自製式樣不統一的歷史在安塞基本結束。
1979年由安塞文化館於志明等人為“安塞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編排的安塞腰鼓,在陝西省民眾業餘文藝調演中獲表演、創作甲等獎。
1981年,延安市(現寶塔區)粱村出土了一批宋、金時期的腰鼓、秧歌畫像磚。
1982年春天,中央、陝西省等有關單位來安塞攝錄有關安塞腰鼓的場面。
1983年春天,中央歌舞團在延安慰問演出時,專程到西河口山王河村觀看腰鼓表演,並從舞蹈的角度給腰鼓手們進行了指導,正月十五日,再次來到山王河村和腰鼓手們進行聯歡。
1983年,以安塞縣譚家營鄉的腰鼓隊為代表,參加了延安地區秧歌腰鼓及民歌調演,獲第二名。
1983年,甘泉縣雨岔鄉出土宋朝時期的秧歌、腰鼓畫像磚,動作、步伐、步態、道具和如今的秧歌、腰鼓幾乎一樣。
1984年,安塞縣以西河口鄉的腰鼓隊為代表隊,參加了延安地區秧歌、腰鼓調演,獲第一名。
1984年前後,榆林地區的綏德、米脂等地相繼出土了一部分東漢畫像石,其中的“擊鼓跳丸舞”、“鞴鞭鼓舞”都有今天腰鼓的身影。按時間推算,應該是公元初年,距今大約兩千年。
1984年3-4月,安塞縣國小少兒腰鼓隊參加全國少兒歌舞電視調演賽,獲陝西省二等獎,全國二等獎,在西安表演時與日本兒童聯歡。
1984年5月,以農民為主體安塞腰鼓隊參加了由陳凱歌任導演,張藝謀人攝影的故事片《黃土地》拍攝。鼓手們彩排,表演共兩天,每人報酬7元。安塞腰鼓手們首次得到工資。
1986年2月,800餘人的腰鼓隊在縣城東三里外的白坪山上和保小灘為中國、日本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表演。安塞腰鼓的影頭和黃河壺口瀑布一起作為該片的片頭鏡頭。
1984年8月,香港、澳門暑假師生旅遊團100餘人專程來安塞觀看安塞腰鼓表演。
1986年12月7日,安塞腰鼓手劉延河、譚海則、白光東等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參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央電視台共同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電視大獎賽”,以絕對優勢獲大獎。從此,“安塞腰鼓”這一名稱在全國叫響。
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獎。
1987年春天,安塞腰鼓參加了中央電視台聯歡晚會,並且是第一個出場表演的節目。鼓手有劉延河、譚海則、白光東等8人。
1989年9月,300餘名腰鼓手,在首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上進行了表演;同年秋天,260名腰鼓手參加了在西安舉行的中國旅遊節文藝節目演出活動。
1989年9月,安塞腰鼓手參加了北京國際電視周活動,在中國大劇院等處進行了多次表演。這次表演的鏡頭,作為中央電視台“鏇轉舞台”片頭之一用了近三年。
1990年9月22日,425名安塞腰鼓手參加中國政府舉辦的首次大型國際運動會,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相聚在北京”大型文藝演出,受到參加亞運會的各國貴賓和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等官員的盛讚,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也觀看了演出。
1991年8月21日,安塞腰鼓參加了陝西省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
1992年5月,安塞腰鼓參加了瀋陽國際鼓文化藝術節。
1993年4月,安塞腰鼓參加了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以工代殿舉行的中國國際時裝節閉幕式大型文藝演出。
1993年9月8日至9月11日,安塞舉行了“首屆腰鼓、嗩吶、民歌大獎賽”,18支腰鼓隊參加了比賽。
1994年10月,第一本全面介紹安塞腰鼓的書籍《安塞腰鼓》,由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張新德。
1994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45周年國慶的的天安門廣場慶祝活動。江澤民及時任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委員及黨政軍領導,各國駐華使節及首都各界民眾觀看了演出,中央電視台也進行了實況轉播。10月2日,安塞腰鼓隊又專門到人民大會堂為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志做了專場演出。
1996年11月,安塞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腰鼓藝術之鄉”。
1997年9月,安塞縣舉辦了第二屆民間藝術節。全縣20支腰鼓隊在縣體育場腰鼓大賽中一決高下。
1997年7月1日,安塞腰鼓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香港回歸慶典上做了精彩表演,7月2日又冒雨上街為香港各界民眾表演。香港20餘萬居民冒雨觀看了演出。
199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認真考核了安塞腰鼓等民間藝術及全縣文化建設等工作後,授予安塞縣“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
1999年9月,由安塞腰鼓藝人教練的澳門中學生腰鼓隊,在澳門回歸慶典上進行了表演。
1999年9月10日,600名安塞腰鼓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次城市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1999年9月13日,300名安塞腰鼓手在延安為中央電視台國慶文藝晚會外景組表演。
1999年9月25日至10月5日,40名安塞腰鼓手參加了“昆明世博會”陝西周的演出活動。
1999年10月1日上午,“陝西”號彩車上的17名安塞腰鼓手,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閱兵式之後的民眾遊行彩車方隊中,向中央領導、駐華使節及首都各界民眾演出。這是安塞腰鼓首次在懸空移動的彩車上表演。
1999年10月1日晚7時30分,120名安塞腰鼓手在天安門廣場與各省級中央各部委的文藝代表團體共同歡慶建國50周年。安塞腰鼓是第一版塊中的第一個節目。安塞腰鼓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慶祝活動總指揮部”評為優秀演出團體。
1999年10月2日,137名安塞腰鼓手在工人文化宮太廟前參加國慶慶典的全國、全軍、勞模英模代表演出,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一同觀看了演出。
1999年12月29日,180名安塞腰鼓手參加了陝西省“千面鑼鼓迎接2000年”大型慶祝活動。
200年元月5日,260名安塞腰鼓手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文藝節目錄製表演。
2000年4月,安塞腰鼓參加了由中央電視台在無錫中央電視台影視基地舉辦的“中華鼓王”大賽,獲“中華鼓王”稱號。
2001年春節,安塞民間藝術團首次整體走出陝西,在廣西旅遊藝術節上表演以安塞腰鼓為代表的節目。
2001年4月10日,安塞民間藝術團在西安東西部貿易洽談會開幕式上表演安塞腰鼓等節目。
2001年5月31日,安塞民間藝術團表演的安塞腰鼓等9個節目,在寶雞捲菸廠職工俱樂部禮堂,被國家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中國對外演出總公司、德國柏林市政府官員驗收通過,確定安塞民間藝術團為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柏林亞太周”中國周的文藝團體之一。
2001年9月20日至10月1日,安塞民間藝術團在柏林皇宮廣場、得月園、賓士大廈及文化廣場表演了安塞腰鼓等節目,轟動了柏林,也傾倒了德國觀眾。
2001年10月,安塞腰鼓到湖北宜昌進行商業演出。
2001年9月20日至11月20日,安塞民間藝術團以安塞腰鼓為主打節目,在上海豫園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商業性演出。
2002年春節期間,以安塞腰鼓為主打節目的安塞民間藝術團,在香港海洋公園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商業性演出,並參加了香港各界慶祝新年的踩街活動。
2002年6月,安塞腰鼓隊代表延安市政府參加了浙江嘉興“紅船藝術節”。
2002年7月,安塞腰鼓參加了江蘇南京市文化旅遊藝術節。
2003年2月,高占祥等20餘名中國民間文藝活動權威人士齊聚安塞,共同商討了安塞腰鼓的旅遊開發等相關事宜。
2003年8月,陳培亮和兒女陳永紅、陳強、陳剛、陳紅梅、陳磊6人為張藝謀執導的奧運宣傳片拍攝組表演安塞腰鼓。
2003年9月,安塞腰鼓參加了青島國際啤酒節,及青島啤酒百年慶典慶祝活動的文藝表演和廣場大型慶祝活動表演。
2003年11月,安塞縣民間藝術協會向國家工商局商標管理局成功的申報了“安塞腰鼓”的商標註冊,共申報註冊了12大類111個商品的商標。
2003年12月第一本安塞腰鼓攝影作品集《安塞腰鼓》由香港正軒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謝妮婭。
2004年元月12日至元月17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協會、《人民攝影報》社、安塞縣委、安塞縣人民政府合辦的,旨在宣傳安塞腰鼓和民間藝術的“陝北過大年”全國攝影黃金周,暨“安塞杯”全國攝影大獎賽成功舉辦,安塞近千名腰鼓手進行了廣場、山地、過街和老式、中年、女子、少兒腰鼓等表演。活動取得了極大成功,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十幾家電視台和全國各地報刊播、刊出50餘組專題和新聞和近100幅各類圖片。共有280餘名全國各地和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地的攝影家參加了這次活動。
2004年元月20至2月3日,安塞民間藝術團應泰國政府邀請,在泰國曼谷參加了中國政府打造文化品牌宣傳活動。
2004年2月6日至9日,應紐西蘭政府邀請,安塞腰鼓在紐西蘭奧克蘭市艾伯特公園參加了紐西蘭第五屆中國傳統新年燈會。三天時間內表演18場,紐西蘭國家元首-總理克拉克女士專程坐飛機從首都惠靈頓趕來,看完安塞腰鼓表演後,她接見了所有腰鼓手,和大家一一握手併合影留念。在這次活動中,安塞腰鼓還和象徵紐西蘭的毛利舞蹈共同演出30分鐘。
2004年6月,高22米,嚴格按照腰鼓比例設計、建造的巨型安塞腰鼓,在安塞縣城東墩山上破土動工。該巨型腰鼓是“黃土風情”休閒旅遊度假村的一部分,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類建築。
2004年內2月3日,攝影家們在拍攝安塞腰鼓表演。2月2日至2月7日,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舉辦“陝北過大年”攝影黃金周活動,來自海內外的數百名攝影家聚集一起,拍攝安塞腰鼓、剪紙和陝北婚嫁等民俗活動。
2004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大型文藝晚會的演出。
2005年1月21 日安塞腰鼓參加“天鼎杯”黃河風情攝影大賽。
2005年5月1日陝西民俗文化暨民間藝術巨龍特展。
2005年12月12 日安塞腰鼓參加重走長征路。
2006年1月28日安塞腰鼓參加第23屆北京龍潭廟會開幕。廟會為期8天,充滿了濃郁的民俗、民風、民情。
2006年3月11日400名腰鼓手參加中超開幕式。
2007年2月15日,安塞腰鼓參加在馬爾他首都瓦萊塔舉辦的"2007瓦萊塔中國春節"系列活動。
2007年9月15日安塞腰鼓第十八屆上海旅遊節開幕式。此次活動由21輛花車和33支境內外表演隊伍,近140餘項活動,為歷屆最多,另有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法國、德國、盧森堡、巴西、墨西哥、日本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表演團體。共吸引46萬中外遊客參加.
2007年11月2日參加第二屆中國-嘉興江南文化節。
2008年2月10日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參加當地政府舉辦的“2008中國春節巡遊活動”。
2008年5月9日參加青島舉辦的“扭起秧歌迎奧運”巡遊表演。
2008年7月2日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革命聖地延安傳遞儀式
2008年9月安塞腰鼓參加了首屆中國·安塞黃土風情文化藝術節。
2009年2月9日,具有中國民族風情的陝西安塞腰鼓隊在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前表演。他們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奏響著春的祝福。
2009年3月30 日中國-無錫陽山(國際)桃花節開幕式。
2009年4月20日安塞腰鼓參加第十屆中國-山東國際蔬菜博覽會。
2009年5月23日安塞腰鼓參加了中國第二屆中國詩歌節。
2009年6月24日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銀幕上的歌”紅色經典演唱會。
2009年8月6日安塞腰鼓參加第十一屆全運會聖土採集第五站——延安站聖土採集儀式。
2009年8月27日安塞腰鼓參加重走長征路勝利結束儀式。
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參加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民眾遊行。
2009年10月17日,中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暨第六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開幕晚會《大地飛歌·2009》。
2009年11月18日,安塞腰鼓參加第九屆中國海南歡樂節。
2010年3月24日,安塞縣成立了第一家專門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弘揚安塞腰鼓的文化公司—安塞陝之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6日,陝之北安塞腰鼓公司組織的40名腰鼓隊員參加了第三屆安徽滁州農民歌會開幕式。
2011年6月11日,山東青島城陽市民節邀請陝之北安塞腰鼓公司的50名腰鼓隊員參加開幕式。
2011年7月1日,安塞腰鼓參加了第二屆中國·安塞黃土風情文化藝術節。
2012年2月元宵節,河南靈寶市政府邀請陝之北安塞腰鼓公司120名腰鼓隊員在函谷關景區為市民表演。
2012年2月元宵節,山西陽泉市盂縣政府邀請陝之北安塞腰鼓公司100名隊員表演安塞腰鼓。
古代娛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古代的活動流傳至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人的娛樂方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