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經濟發展速度較高、市場發展潛力較大的市場。美國商務部1994年研究報告把中國經濟區(包括香港和台灣)、印度、東協諸國、韓國、土耳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波蘭和南非列為新興大市場。2009年摩根斯坦利新興市場指數列出了以下21個國家(地區)作為新興市場來進行統計:巴西、智利、中國大陸、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國家]、波蘭[波蘭共和國]、俄羅斯、南非、韓國、中國台灣、泰國、土耳其。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列出的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名單與此相似,只是多了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沙烏地阿拉伯。其中,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四個新興市場被稱為“金磚四國”。

基本信息

概念

新興市場指的是開發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按照國際金融公司的權威定義,只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沒有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水平,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股市就是新興市場。有的國家,儘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DP水平已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由於其股市發展滯後,市場機制不成熟,仍就被認為是新興市場。

發展歷史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發展
從一般意義上講,新興市場的出現,並不是什麼新現象。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特別是在英國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後的150年期間,先是美、法、德相繼崛起,繼而日、俄等國追趕上來。這些國家,在當時,對老牌帝國英國來說,都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開發中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致力於改變落後貧困面貌的艱難過程中,前進步伐的快慢大不相同。其中位於東亞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台灣香港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起飛,其經濟高速增長,僅僅用了大約20年時間,到80年代基本上完成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經濟體。當今所說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新興市場國家之後的又一批新興國家。它們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興起的,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與過去歷次相比,大不相同。

1. 此輪興起的新興市場數目眾多

不像過去一定時期只有一兩個或少數幾個,此輪興起的新興市場成為一個群體。1993年9月,美國總統柯林頓推出“國家出口戰略”時曾提到美國將以經濟成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10個新興市場為主要貿易對象,它們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蘭、土耳其、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進如21世紀,西方媒體經濟學家論及新興市場時,所提到的國家就更多了。如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6年)載文提到近幾年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有32個。美國《紐約時報》(2007年)載文稱,新興市場有26個。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7年6月)發表世界銀行前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的文章稱,新興經濟體“包括大約30箇中等收入或貪困國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估計不是像柯林頓當年從美國與之發展對外貿易關係的角度,而是從世界力量對比、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提出的。

2.幾個大國受到特別重視

不論新興經濟體數目有多少,特別重視的僅其中幾個大國,即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及南非等。早在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們就把四個最大的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專門提出一併冠以BRICs(即“金磚四國”)的稱號。這些國家皆具有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和市場潛力大的特徵。它們的快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影響之巨不言而喻。

3.地域分布廣泛

本輪興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廣泛分布在亞洲非洲拉美各大洲以及東歐中亞中東等各地區,且都是各地區的主要國家和各自地區經濟組織的核心成員,這與過去的新興國家只限於某一地區(西歐北美或東亞)也不相同。它們與其他成員經濟關係密切,對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4. 經濟貿易合作關係迅速加強

本輪興起的新興市場之間有著較強的互補性。美國高盛公司曾提出,BRICs四國之間互補性強,關係密切。它們有可能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8月)載文,援引經濟界人士話語:“這四國都保持著高經濟成長率,而且它們之間己形成良性循環。”“中國和印度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給俄羅斯和巴西注入了資金,其中俄羅斯是石油生產大國,而巴西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些大國與其他新興市場之間經濟互補關係和相互促進作用也正日益增強。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具有上述種種特點,雖然它們的社會制度、經濟水平、意識形態等各不相同,但它們在全球國家分類中,被視為單獨一類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過去把全世界國家分為三大類:先進經濟體、開發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從2004年開始,將全世界國家重分為兩大類:先進經濟體(包括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其他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

作用

推動經濟的發展效果。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的橫向聯繫,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擴大投資的選擇範圍,適應了投資者多樣性的投資動機,交易動機和利益的需求,一般來說能為投資者提供獲得較高收益的可能性。

興起原因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比較
近20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如1988—1997和1998—2007這兩個十年期間,世界實際GDP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4%和4.1%,而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分別為4.1%和5.9%,均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於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例如,在這20年內,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10%,印度約為6%。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更要高得多。在上述兩個十年間,後者年均增長率分別只有2.9%和2.6%。即使增長率較低的拉美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率也高於這個水平。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發表文章談到近幾年世界經濟的發展時說:“在老的已開發國家,這是一個經濟穩步增長但增幅不大的時代。在新興世界,新興經濟體目前的經濟成長是最快的。”

促使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經濟快速或高速增長的原因如下:

1.已經經過一定的發展歷程

首先,這些新興市場,在其開始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之前,都已走過了一段不算太短的發展路程。即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們獲得獨立時算起,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有三四十年。如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國,更早在19世紀初就已獲得政治獨立。至於俄羅斯,其前身蘇聯,經濟有了更高度的發展。總之,這些國家在其經濟快速增長之前,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科技教育事業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發展,為其快速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

2.經歷過重大的波折,吸取了寶貴經驗教訓

其次,這些國家在其不算短的發展過程中,都在尋找最適當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上,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其間,有得有失。不少國家都遭受這樣或那樣的重大挫折,如中國長達十年的浩劫,拉丁美洲國家長達十年之久的債務危機,俄羅斯更是十年之久的轉軌期的沉淪。這些國家都從它們本身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中獲得了了寶貴的經驗,更吸取了深刻的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是多方面的。集中到一點,就是必須根據本國的國情和順應世界的潮流,以適當的步驟,實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走出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構建有本國特色的經濟模式。這樣做了的國家,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振興之路。

3.擁有有利的發展歷史條件

最後,具有有利的世界歷史條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立鬥爭的局面成為歷史,兩個互相平行、互相隔絕的市場開始結合成統一的大市場,世界真正邁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時期。商品資本服務、人員及科技信息在全球範圍的流動規模逐步擴大,各國間經濟的依存關係不斷加強。網際網路在全球的日益普及為世界各國間更加緊密的交往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手段,跨國公司的新一輪發展達到鼎盛時期。這一切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有利的機遇。對開發中國家和轉軌國家來說,更是如此。那些擁有相當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實行適當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國家有更大的可能,抓住這個歷史新時期的機遇,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學習和借鑑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一切有益的東西,趁勢而上,集中力量發展生產,不斷提高積累率和投資率,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成為新興市場國家。

簡而言之,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是新興國家快速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而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則是其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之源。

發展內涵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發展速度對比
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發展,只是一種現象,其內涵簡而言之,就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人類社會從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是生產力進步推動下的自然過程。農業經濟是停滯的或發展十分緩慢的,只有實行工業化,轉向工業經濟,才會出現快速增長。現在的已開發國家在歷史上都曾有過躍進式發展。這就是它們實行工業化的時期。當時勞動力大量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工業,工業生產迅猛增長。開發中國家獨立之初,也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它們也面臨著實現工業化的歷史任務。韓國等亞洲“四小龍”就先走了這一步。今天更多的新興市場國家也正在走這一步。

但是,不同歷史時期,工業化的內容和完成工業化的標準也不相同,這些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當初英國實行工業化時,主要是發展輕工業和紡織工業。過去有人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工業產值超過農業,或工業勞動力數量超過農業,這個國家就算是完成工業化了。如按這個標準,英國早在19世紀上半期,就完成工業化了;後來美、德等國進行工業化時,它們首先發展的也是輕工紡織業,但當時已是第二次科技革命興起之時,它們以更大力量發展重化工業,以及當時作為新興產業電機、石油和更先進的機器製造業。美、德在19世紀末完成工業化時,不僅工業產值超過了農業,而且這些新興部門已獲得長足發展,成為整個經濟的主導產業

再看韓國等亞洲“四小龍”工業化起步並加快進行時,正值戰後新科技革命高潮湧起之時,它們起初也曾發展紡織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但時間不長,很快就轉向重化工業和新興產業,如汽車家用電器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儀器儀表及飛機引擎等。當它們於20世紀8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時,不僅工業生產和就業人數早已大大超過農業,而且工業中重化工業和新興產業更大大增長,成為這些新興工業經濟體的主導產業。與此同時,它們的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僅出口一般的製成品,而且,其中新技術產品所占的比重也愈益提高。

目前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發展,基本內涵仍然是推進工業化。但此時與“四小龍”崛起的歷史時期又大不相同。自80年代中期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掀起高潮,以電腦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在已開發國家中,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取代了傳統產業,在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經濟從工業經濟轉變成知識經濟,社會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在這一新時期,新興國家的工業化,更不能沿著老工業國走過的老路,亦步亦趨地前進,而必須在發展輕工業重工業基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實行工業化的同時實行信息化。信息經濟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在其產業結構中,服務業有更大發展。目前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以上,而且,這些服務業也不再是傳統的商業運輸業等服務業,而是採用信息技術的、高效的、多樣化的服務業。新興市場國同樣也必須在發展現代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總之,今天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的工業化,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時並舉,互相促進的發展過程。這種工業化與傳統的工業化不同,它是一種跨越式工業化。其實,過去經歷過的工業化,也都有某種跨越性特點。正是由於具有這種特點,後來的工業化水平才更高,發展勢頭也更強勁,速度也更快。目前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工業化,與過去不同的是其跨越度更大。進行這種新型工業化,一方面,其難度會更大,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根據過去經驗,這些國家走這種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可能,而且速度會更快,道路會越走越寬廣。而這種新型工業化的進度應以怎樣的指標來衡量,怎樣才算完成,何時才能完成,更是需要多方研究的一個新興課題。目前多數人關注的更多的是新型國家的GDP總量何時才能趕上或超過已開發國家。這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工業化的特點和進程,雖有聯繫,但是不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持續發展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持續發展問題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提出四大新興國家(BRICs)時曾提到,如果這四國經濟發展順利,那么,在2025年之前,其CDP將超過六個主要已開發國家(即G-7除去加拿大)的1/2。40年內,則將超過這六大國。該公司經濟學家曾預測,到2040年中國將成為按市場匯率計算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那時,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經濟體中,將有五個是新興經濟體,即“金磚四國”加上墨西哥,如果按美元計算,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將大於G-7(英國《經濟專家》周刊,2006年9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後五年,新興經濟體的年均增長率為6.8%,而發達經濟體將增長2.7%,照此下去,在20年時間裡,新興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占全球產業的2/3。不過,這些預測都設有前提條件:“如果這四國發展順利”,“如果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增長的政策”…等等。

2003年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渡過又一次衰退後,進入了新的增長周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成長率提高。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的經濟也有了起色。根據歷史經驗,這一增長周期仍將持續幾年。這種形勢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有利。新興國家增長率的提高與此有一定的關係。近年來,影響世界經濟成長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世界原油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這對進口石油的國家不利,但對石油出口國家,如俄羅斯以及海灣地區、非洲、拉丁美洲的石油出口國來說,則是十分有利的。

對於新興國家發展來說,無論是周期波動,或是諸如石油價格變動之類的個別因素,儘管會產生一定影響,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快速發展的長期趨勢,更不會中斷這種趨勢。從歷史經驗得知,當一個國家已走上快速發展的工業化軌道,它都會持續進行下去,以至最後基本完成工業化。以產業革命為起點的英國、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以及20世紀60年代實行出口戰略的韓國等,都經歷過超越經濟周期的較長快速增長期。這並不是說在這些國家經濟周期已經不存在,而是其周期波動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其工業化快速進行的腳步。現在的新興市場國家、地區也將如此。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6年9月)載文,把當今新興經濟體加速增長帶動世界人均GDP大幅提高的狀況與1950—1973年的“黃金時代”和1870—1913年的工業革命時期相比,認為21世紀頭十年世界平均收入的增長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快的。提到,“只要新興經濟體邁向自由開放的市場,保持健全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發展更好的教育體系,它們的長期前景被看好。”美國耶魯大學數理學院教授傑弗里.加騰認為:“新興市場已從全球的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生產、貿易和金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後已開發國家免不了要發生經濟衰退,這也會對新興經濟體帶來不利影響。但是,新興市場國家不大可能單獨爆發大範圍的危機。”(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月)。

如前所述,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充滿活力,是由它們進行改革開放推進和激發的。但改革開放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會有新問題和新困難出現。必須進一步深入進行改革,採取應對措施,加以解決。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存在著社會分配不公,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貧困人口大量存在,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教育和醫療落後等問題,且官僚主義和貪腐現象,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相當普遍,如任其發展,勢必會導致各方面矛盾激化,妨礙經濟穩定、快速、健康和持續的發展。這些問題在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已引起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有可能逐步減輕和解決。

救世重任

觀研天
下訊:在歐美市場需求疲軟之時,新興市場一度是外貿企業重點開拓的目標。然而,受到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的影響,新興市場遭遇本幣貶值,再加上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讓參加廣交會的出口企業對新興市場訂單的信心也開始不足。以創新轉型來保市場份額成了中國外貿企業的必修課。

“彌補歐美市場需求不足,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的“聲音”猶在耳畔,在第114屆廣交會開幕第二天,記者就發現預想中的情勢已然逆轉,新興市場竟不再是廣交會上外貿企業口中的“香餑餑”。

本幣貶值需求下降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保住新興市場,開拓美歐日發達市場。”廣州達意隆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區域經理常悅稱。當然,上述戰略調整不排除公司自身發展的考量。但常悅也直言,今年以來新興市場表現欠佳,也是他們改變主攻市場方向的主要原因。

深有同感的還有寧波浪木電器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銷售經理余鵬和深圳市金美熙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張小娟,而新興市場本幣貶值則是他們眼中一致的“罪魁禍首”。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以來,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其中印度和巴西貨幣貶值幅度最大,都超過了20%,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貨幣貶值幅度也在10%左右。

“本國貨幣貶值,在外買東西就貴了,考慮到成本,之前買高端貨的就降級買中端貨,依次類推,買低端貨的乾脆就不買了。而新興市場不比發達市場,本幣沒貶值前,就以買中低端產品居多,這回一貶,乾脆就別買了。”常悅形象地解釋著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給公司帶來的影響。

更可怕的是,人民幣近來呈堅挺的升值趨勢。就在記者發稿之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傳出訊息:10月1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即期交易價突破6.1000元/美元,創出1994年1月1日以來的歷史新高。這意味著中國商品相對於新興市場客戶的二次“漲價”,使原本就逐漸萎靡的新興市場需求“雪上加霜”。

常悅介紹,年初一個印尼老客戶照例與他們公司簽下了訂單,但截至目前,款仍未到賬,無法發貨。

余鵬所在公司面向中東、東南亞出口洗衣機,他也直言,今年年初至今,來自新興市場的訂單量下降約30%。

張小娟則反映,新興市場貨幣貶值,人民幣升值,給他們議價帶來很大困難,當地客戶都開始要求更低價位。為了留住一些老客戶,他們不得不攤薄利潤調低價格。

競爭壓力潛在隱患

如果僅是匯兌帶來的出口壓力,用江蘇蘇美達車輪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彬的話說,“忍一忍還能過去”,關鍵是實際情況遠比此複雜得多。

陸彬擔心,新興市場貨幣貶值,會增強當地商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而這對於承受人民幣升值、國內生產成本增加的中國商品來說,影響和波及範圍遠大於新興市場需求的萎縮。

好在陸彬所在公司生產的產品走技術創新路線,擁有自主品牌,沒有受到波及;常悅所在公司,則是因為產品可以覆蓋飲料塑膠包裝生產全產業鏈機械設備及亞洲範圍數一數二的設備生產技術,就算小量新興市場訂單流失,也不會對訂單總量造成太大影響,“畢竟高質量的產品不愁賣,何況我們正在擴大自身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的市場份額,去年我們就專門成立了北美辦事處專門開闢當地市場”。

不過,並非每家企業都那么幸運。余鵬就表示,他負責銷售的洗衣機很難有技術突破,而東南亞、印度等初級手工製造商馬上就能上手生產,訂單流失現象非常嚴重。當被問及是否有好的解決辦法時,他聳聳肩說:“只能降價促銷了。”

存在問題

第一是信息少。監管機關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督查不夠,有的國家的巨觀數據、資本市場數據和行業數據也值得懷疑。對於證券分析師來說,信息少意味著猜的工作(guesswork)增加。
第二是有疑問的交易實踐。內幕交易、提前交易(front-runni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鼠倉)和劣質執行在新興市場非常普遍。一位資深市場人士曾經這樣評論捷克共和國存在的問題:“捷克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之一不是缺少書面上的法律,而是缺少執行。”
第三是不透明的會計標準。證券分析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對比同處一個行業的相似公司的優缺點,這就要求被分析公司必須使用一致的會計方法。全世界的監管者都在尋找統一會計記賬標準的方法,我國是從2012年1月1日起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會計準則披露報表。
第四是可對比的公司較少。美國市場如此之大以至於每一個上市公司都有數個可對比公司,而新興市場公司則幾乎找不到一家可對比分析的公司,分析師不得不把泰國的電信公司和印尼、印度和波蘭的電信公司比較。鑒於不同的市場環境和多變的會計系統,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缺陷。
第五是不重視提升股東價值。這種公司往往屬於家族企業,他們與美國投資者的理念明顯不同,他們不是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而是追求家族在公司的權力穩固。
第六是流動性比較差。大的機構投資者偏好交易活躍的股票使得他們可以以合理的價格進出。新興市場股票的交易量普遍不大,這阻礙了大的機構投資者大舉進行投資的信心。
第七是不確定的註冊、結算、清算和託管系統。在一些新興市場,投資者要面對證券買賣中存在的註冊、結算和託管風險,而這些風險在發達市場是很罕見的。在某些國家,證券是採用電子記賬的形式,而不是紙質票證的形式,這就加大了管理作假的風險。我國曾經發生的“327”事件,長虹禁售股提前上市和管理層持股提前拋售等情況都屬於此類。
第八是小股東權力小。華爾街有一句諺語:“小股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這句諺語隨著新興市場的興起而流傳開來,因為小股東在新興市場享有的權利要比在美國少很多。小股東對管理層行動的影響微乎其微,小股東對於遭受的不公平對待幾乎沒有追償權。為了表示抗議,他們除了選擇賣出,別無他法。
第九是文化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這些不同是併購的前景令人生畏,如果企業沒有做足功課,並且對自己的企業文化沒有信息,而過度看重對方企業文化的話,就會產生大問題。
第十是出價過高,美國公司在考慮進入新市場,特別是中國時的另一個擔憂是可伸縮性問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包括中國、巴西和俄羅斯,這些國家都是疆域遼闊,所以在那裡擴大規模變得非常昂貴。

影響意義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作用與影響
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過長短不等的一段路程,時至今日,它們在經濟水平、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經濟關係等各方面,大體上是處於已開發國家和其他廣大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位置。在這一位置上,它們與已開發國家或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互補性都愈益增強,從而與這些不同類別國家的相互經濟關係都在迅速加強。

具體地說,新興國家在當今全球經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可歸納如下:

1.新興市場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

上世紀80年代,人們認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是美國和日本,90年代主要是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對全球經濟的推動力也已明顯減弱,而新興市場的國家,特別是中國等最大和增長最快的新興國家,所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顯著加強。

2.新興市場是巨大的商品供應國和銷售市場

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正迅速提高,在過去十年中,已從約27%增長到33%以上,新興國家向已開發國家提供它們所需的原材料、能源和價廉物美的各種製成品,又從這些國家大量進口所需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從這種商品貿易中,雙方都獲益匪淺。特別是對最大的消費國美國來說,廉價商品的進口,不僅滿足了其消費需求,且對其通貨膨脹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至於經濟長期低迷的日本,近年來經濟的復甦,也是與它同中國和東亞其他新興經濟體發展進出口貿易是分不開的。新興國家生產的快速增長,對能源及各種金屬非金屬原材料的需求愈益增加,這必然對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市場的供求關係帶來新的變化,特別是中印等新興大國,正在一方面採取措施,開發國內資源,另一方面,與石油和原材料生產國,主要是其他新興國家和其他發展中的國家中的石油和原材料生產國加強合作,這種合作,對促進經濟的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3.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是全球資本的重要流入對象

據耶魯大學加騰教授的分析,自1997年以來至今的十年間,流入這些市場的資本性質在發生變化。與90年代不同,這一次不是股票債券投機,而是國外直接投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近年來,這些國家淨外來投資增加了92%,股票債券的淨投資額略有下降。目前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大跨國公司紛紛計畫今後大幅增加在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直接投資。西方大企業將業務外包給新興國家已成為一種常規現象。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帶動作用
4.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正在積極進行對外投資

加騰把這些國家的“本土跨國公司”的增多看作是一個“關鍵變化”。他說,直至20世紀末,這類公司還是鳳毛麟角,如今,主要國家的各行各業已經出現了1000多家新興的熱門企業。它們能獲取全球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同時也以低成本為當地提供產品和服務,有些則帶動當地的革新。許多公司將與西方企業建立聯繫,創建渾然一體的全球性企業。作為一種新類別的企業,它們將拉近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關係(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月)。

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的快速發展和它們對外經濟關係的加強,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積極因素,無論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會從中受益。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在當代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其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當代世界面臨的各種問題,沒有它們的參與,是難以解決的。早在1999年就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組建了20國集團,雖然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團”,而只是一個論壇式組織,但這也被認為是新興國家作為新的國家群體出現在當代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標識。在WTO多哈回合”談判中,以印度、巴西、中國等新興大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堅持反對美歐等國對其農業提供巨額補貼、嚴重損害開發中國家利益的立場,更顯示了新興國家積極作用的加強。已開發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都意識到這一點,如八國集團每年召開的首腦會議,從2005年起,邀請巴西、印度、中國、南非、墨西哥等國列席,表明以新興大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在當今全球治理和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變革中將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

新興市場國家、地區走上快速發展軌道,其經濟實力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加強,是開發中國家於半個多世紀前獲得政治獨立後,又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飛躍,雖然這一過程尚處於初始階段,但它無疑預示世界又一新時期即將來臨。

其他信息

港商逆市開拓新興市場
孔漫陽長途跋涉來到開普敦,面對陌生的客戶,他嘗試拿出公司所有的拳頭產品,從LED燈管到發電板,卻發現所有大型的政府基建早已被歐美跨國企業壟斷。他拿出太陽能充電器給手機充電,卻引來了無數注目的眼神。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在香港再普通不過的太陽能充電器在南非市場大賣,孔漫陽也第一次嘗到了開拓新興市場的甜頭。
與許多港商一樣,歐美需求的疲弱導致能源方案提供商亮中飛不得不尋找新市場,以彌補出口下跌所帶來的衝擊。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香港7月份轉口及港產品出口貿易同比下跌3.5%,跌幅較6月的2.9%繼續擴大;首7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按年輕微下跌。按目的地分類,輸往德國、英國的出口貨值急跌18%和33%,就連亞洲區內的出口亦錄得1.8%的跌幅。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更預計,香港全年出口形勢不容樂觀,若能持平已屬不易。
“但機遇仍然擺在我們的面前。”香港貿發局亞洲及新興市場首席經濟是何達權表示,在如此嚴峻的出口形勢下,中東和非洲既是港商度過難關的緩衝,也是長期增長的驅動力。
他透露,2012年1至6月,香港對中東主要市場的出口逆市實現雙位數字增長。其中,輸往阿聯的出口貨值達到22.16億美元,同比飆升22.7%;以色列9.47億美元,增長7.3%,沙烏地阿拉伯則勁升27.5%至3.79億美元。按產品類別,寶石、電信產品、電腦、珠寶和手錶分列前五位。
中東是全球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卡達人均GDP高達10.75萬美元,高居世界第一,科威特、阿聯亦分別達到4.5萬和3.1萬美元,而2011年香港人均GDP是3.42萬美元。
何達權分析說,激增的消費需求為香港服裝、電信產品和玩具提供了直接出口的巨大商機。作為中國內地與海灣國家貿易的重要中轉站,香港亦可間接受惠。
目光再轉向非洲,中產集中的奈及利亞,法制健全的坎城,東非樞紐肯亞以及金磚國家南非共同構築起非洲經濟的“鑽石區域”。
何達權表示:“儘管個別政府腐敗嚴重,社會安全成疑,但只要瞄準細分市場,加以適當的分析,非洲可謂遍地黃金。”
他舉例說,由於政府電力資源緊缺,非洲的酒店不得不自建發電設備,每天斷電10次已是家常便飯。而在試用了某港商提供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後,非洲客戶驚喜地發現供電穩定了,更省下了電費,隨即決定購買。“機會就在那,就看你是否踏出第一步。”
據悉,貿發局計畫於2012年11月組織商貿代表團前往肯亞、奈及利亞和加納進行考察,協助港商快速進入當地市場。

增持黃金

據周二(2013年6月25日)訊息,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5月繼續增加其黃金儲備,為連續第八個月上升。全球央行繼續致力於外匯儲備多元化,儘管美聯儲暗示縮減量化寬鬆政策令全球投資者對黃金市場失去信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全球第七大黃金持有國——俄羅斯黃金儲備5月黃金儲備上升6.2噸,至996.2噸;哈薩克斯坦黃金儲備上升4噸,至129.5噸。
土耳其黃金儲備5月上升18.2%,至445.3噸,為連續第11個月增加。亞塞拜然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同樣在5月增加黃金儲備,汶萊和尼泊爾分別在4月增加了黃金儲備。
與而此同時墨西哥連續第13個月削減黃金儲備,同時捷克共和國也削減了黃金儲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