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英特爾在95年1月公布了擴展AT主機板結構,即ATX(AT extended)主機板標準。這一標準得到世界主要主機板廠商支持,目前已經成為最廣泛的工業標準。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ATX主機板針對AT和Baby AT主機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主機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礎上鏇轉了90度,其幾何尺寸改為30.5cm×24.4cm。 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記憶體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最佳化了軟硬碟驅動器接口位置。 提高了主機板的兼容性與可擴充性。 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ATX(全稱AdvancedTechnologyExtended)主機板規格由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這是多年來第一次電腦機殼與主機板設計的重大改變。ATX取代了AT主機板規格,成為較新電腦系統預設的主機板規格。ATX解決了以往AT規格中,令電腦組裝人士煩惱的問題。其他衍生的主機板規格(包括microATX、FlexATX與mini-ITX)保留了ATX基本的背板設置,但主機板的面積減少,擴充槽的數目也有所刪減。2003年,英特爾發佈全新的BTX主機板規格,以其作為ATX的替代規格。雖然如此,直到如今ATX規格仍為組裝電腦最通行的主機板規格,而另一方面,BTX規格則開始應用在品牌電腦中,諸如戴爾電腦、Gateway與惠普都有使用。自英特爾在1995年發表最初的ATX官方規格後,此規格經歷多次變更;最新2.2版本規格[1]於2004年發表。標準的ATX主機版,長12英吋,寬9.6英吋(305毫米x244毫米)。這也容許標準的ATX機箱容納較小的microATX主機板。
主機板分類
ATX主機板主要分ATX大板和MicroATX小板,它們的尺寸分別是305x244mm和244x244mm 。大板插槽多,擴展性強,小板體積小,可用各種漂亮的小機箱一般以集成顯示卡的多。一般來說大板的用料足,價格高點,一線大廠或主流主機板肯定是大板,而小板集成度高,經濟實惠,對於喜歡小機箱不需要太多擴展的用戶來說很合適。ATX與BabyAT區別
首先,BabyAT主機板在主機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機板引出接口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接口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越來越強、對外接口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其次,BabyAT主機板上CPU和I/O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性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里CPU位於擴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後阻礙CPU風扇運轉。記憶體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計算機記憶體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機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記憶體插槽安放在機箱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記憶體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機板,很不方便。記憶體條散熱條件也不好。最後,BabyAT主機板軟硬碟控制器及軟硬碟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碟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可靠性。甚至由於硬碟線纜過長,使很多高速硬碟的轉速受到影響。
ATX主機板針對BabyAT主機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
首先,ATX主機板外形在BabyAT的基礎上鏇轉了90度,調整幾何尺寸為30.5cm×24.4cm;
其次,ATX主機板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記憶體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最後,ATX主機板最佳化了軟硬碟驅動器接口位置;提高了主機板的兼容性與可擴充性;並且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
舉例:ATX(ATeXternal)板型,是Intel公司提出的新型主機板結構。它的布局是"橫"板設計,就象把Baby-AT板型放倒了過來,這樣做增加了主機板引出連線埠的空間,使主機板可以集成更多的擴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