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整體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采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外形
屬小型鼠類,體型比小家鼠更小,耳殼短而圓,向前拉僅達眼與耳距離之半,耳殼內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尾細長,多數接近體長或長於體長。
毛色
巢鼠的毛色變化較大,常隨著環境、氣溫、濕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色。繁昌縣的一隻標本,背毛呈深黃色,臀部毛色更為鮮艷,呈棕紅色,且具光澤。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采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頭骨
頭骨狹小,腦顱較隆起,顴弓細弱,顴弓比小家鼠窄,鼻骨比小家鼠短小,鼻骨後緣達不到前頜骨後緣連線,無眶上嵴和顳嵴,頂骨和頂間骨的聯合縫在中部平直,麗側成兩鈍角而小家鼠頂骨和頂間骨的縫不平直而成一銳角。
牙齒
門齒後方無缺刻,上頜笫一臼齒具3橫嵴,第一橫嵴上有3個齒突,中齒突最大,外齒突最小,內齒突仲向下方。第二橫嵴與第一橫嵴棚似,第3橫嵴3個齒突較發達,但齒突問距離較小,因而齒突高度顯得較短。第二上臼齒與第一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較小,第三橫列齒突不明顯。
科學分類
巢鼠是鼠科最小的一個種類,中國已知有三個亞種:
屬四川亞種M.m.pygmaeus Milne-Edwards,1874,其主要特徵為尾較長,尾長約為體長的125 %。
東北亞種M.m.ussuricus Barrett—Hamileon,1899。
台灣亞種M.m.takasagoensis Takuda,1940,分布於台灣。
分布範圍
巢鼠產於歐亞大陸北部。巢鼠屬歐亞大陸寒濕型種類。多棲息於森林邊緣的灌木林、草原帶及.農田附近的草甸及灌木叢中。喜棲息於水塘、河谷周圍的灌叢雜草中。在秋收季節大量遷到田間盜食莊稼。
本種廣布於歐亞大陸,中國見於南北各地,如東北三省、河北、陝西、甘肅、福建、廣東、廣西、台灣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
生活習性
食性
雜食性。喜食玉米、穀子、大豆、稻穀,也吃漿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其後則啃食糧食。盜食小麥時先將麥穗咬斷,吃掉一部分,其餘拖入巢內。曾有報導可捕捉蝗蟲、蜻蜓,巢內亦曾發現昆蟲殘片。巢內貯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種植物。飼養條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活動範圍
通常夜間活動,有時晝夜均活動。白天常見幼鼠在巢內,而母鼠出洞。體小靈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協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條間攀緣覓食。偶爾也可在淺水中游泳。棲息地
巢鼠在淮河以北或長江以南的山區、平原均有分布。巢鼠有時築巢於蘆葦上,常棲居於麥田中,作窩於麥秸之上。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地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以及東至縣的湖灘草地中均有捕捉到的記錄,另外,繁昌縣江灘葦地也有捕獲。巢穴
築於草叢中,材料因地而異。巢球狀,是葉片造成,每個巢由20~30片葉子精巧搭築。營巢時用牙齒將葉片撕成許多細條,順從葉子的趨勢捲曲;巢壁分為3層,外層粗糙,中層較細,內層細軟。有的用草莖架在一起,內襯細軟草葉。巢距地面約40cm,通常只有1個出口。從洞口的開閉,可判斷是否有鼠。有鼠則出口封閉。繁殖期鼠巢擴大。巢的數量分布不均勻,一般每平方米為1~6個,數量高時,達8、9個。
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窩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盤狀,體積小,巢壁厚,中間有凹陷。如被破壞即在窩下用草重建圓團狀的地面巢。有洞口3~5個,洞道簡單或複雜。複雜的洞穴有倉庫,可儲0.5~1.5kg貯糧。春、夏季節巢鼠會將其廢棄,另築新巢。
繁殖
每年3~10月為繁殖期,妊娠期為18~20天。每年可產1~4胎,每胎產5~8仔。幼鼠出生後8~9天睜眼,15天即可獨立行動。種群數量高峰與農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
危害
在數量高峰年對農作物和蔬菜危害嚴重。
可傳播野兔熱、土拉倫菌病、丹毒、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鏇體病及鼠疫等疾病。
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
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①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哺乳類瀕危物種
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人類和動物生存在這個大家園裡,應該相互彌補和諧共存,然而,由於人類的捕殺和肆意的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導致了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在這裡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些瀕危的哺乳類動物! |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