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高原鼢鼠,因其長年生活於地下,視力嚴重退化,俗稱“瞎老鼠”,藏語稱為“塞隆”。鼢鼠是一種活躍在海拔2800 米至4300米的耕地、草灘、森林和陽坡草場上,靠啃食草根、莖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種。其穴洞、鼠道星羅棋布,所到之處草場、森林、退耕還林地多成了不毛之地。目前,在青海省5.47億畝草場中,發生鼠害的面積已達1.46億畝,受危害嚴重的草場有1.12億畝,這種危害還在以每年不低於7%的速度增長。生理特徵
高原鼢鼠屬於齧齒目動物,身長平20厘米,體形圓通狀,肥肥胖胖的,體重達260多克,最重者達490克;尾巴較短,僅3.5~6.0厘米,覆以濃密的短毛;背部被毛柔軟豐厚並有絲光,毛色淡褐,毛尖略染銹紅色;鼻墊上方具有一塊白色區域,顯得很別致。它們的前肢粗壯強勁,掌部寬扁,指抓發達而銳利,均是挖掘洞穴的有力工具。生活習性
高原鼢鼠喜在高寒草甸草原的耕地、草灘和陽坡草場棲息,同時還要選擇土層較厚、土質鬆軟濕潤及周圍食物豐富的地段打洞造窩。在密度較高的地方每公頃可打 20隻以上,掘洞時,鼢鼠邊用露於唇外的、鑿狀的門齒咬斷土層下面的植物根系,邊用前足力爪頻頻翻挖鬆土。它那堅實的腦袋也派上了用場,不斷地把刨出的新土推在一邊,待整個身體鑽入土層後更是忙的不可開交,只有你靜侯在旁,那沙沙的刨土聲便不絕於耳,挖洞的速度之快令人吃驚,一條70厘米的道僅需12分鐘。由於每隔1—3米的距離,鼢鼠即把地面打通,然後將堆積的洞土拋出地表,於是形成一個個直徑50—90厘米的小土丘。有的學者統計過,在適宜生境中的每公頃面積內,土丘多達3000—4700個,平均每隻鼢鼠占有100—170個。
洞穴介紹
鼢鼠的洞穴結構十分複雜,作為平時覓索食物的洞道一般離地面幾近平行。其直徑約6—10厘米,這些洞道縱橫交錯,迂迴曲折,多是通向可以獲取食物的地方,若把這些四通八達的洞道加起來,總長度足有300多米,姑且把這樣的洞道稱作尋食洞道。
在尋食洞道的下層——距離地表80—200厘米的深處,築有1—2個窩,叫做老窩,其面積大小不一,有的長、寬各為20多厘米,有的則為40多厘米,窩的側旁設有1—2個糧倉及1—3個廁所,均以很短的出入洞道與窩相連;窩與尋食道之間又有許多斜向的、盤鏇層疊的洞道連線,可把這樣的洞道稱為交通洞道。
高原鼢鼠經過一番本波忙碌之後,一個結構複雜的洞系即告竣工了。它給人們繪出了這樣一種圖象:頂層為尋食洞道,中層是交通洞道,猶如立體交通一般:最底層則有老窩、倉庫和廁所,居室寬綽配套,住所冬暖夏涼。高原鼢鼠真不愧為是技藝高超的建築師。
平日裡,鼢鼠還將所有的洞口用土堵住,這樣,它的吃喝拉撒都在地下進行,可以安安穩穩地過著不愁吃住的溫飽生活,而且也為傳種接代創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
尋偶之謎
春暖花開季節,正是鼠類交尾繁殖的大好時機,這時候,縱使是挖洞穴居的小獸,有的在白天到地面活動,也有的喜在夜間出洞。不論它們的活動方式有什麼不同,兩性均可通過視覺吸引、聽覺吸引或嗅覺吸引等方法發現對方,從而達到繁殖後代的目的。然而,高原鼢鼠是根據什麼線索去發現異性的呢?我們知道,鼢鼠平時兩性分居,各有各的棲所,一般互不往裡。由於它們終年身居地下,見不到陽光,眼睛極度退化,加上雌雄兩性體色又基本一樣,缺乏異性特殊顏色的刺激作用,靠視覺尋找配偶太費勁了!它們均無外耳殼,僅有圓形耳孔及環繞耳孔的皮摺,聽力不見得很靈,通過呼叫聲來傳遞求偶信息,似乎也有點“天方夜談”。那么會不會依靠分泌一種含有特殊氣味的化學物質來引誘對方,並讓異性憑其氣味來判斷配偶所在的位置呢?需知鼢鼠的洞道既不透風,也不透光,更何況彼此洞系之間還隔著厚厚的土層,因此除非鼢鼠有著與狗一樣非常靈敏的嗅覺,否則也是不大可能的。
儘管高原鼢鼠的尋偶之謎尚未揭開,但是動物工作者無意發現,有時候兩個不同個體的洞道居然互相貫通,由此推測在繁殖期內,它們可以利用打通洞道的方法找到異性。況且有人統計過,在1000多隻的成年雌性總體中,約有80%以上的雌鼠參與了當年的繁殖,假如真是通過洞道而進行交配的話,那么或許說明它們在尋偶打洞時,決不是胡挖瞎碰的,而是有的放矢,要不怎么會有那么高的懷孕率。
就調查所知,從每年3月下旬開始,雄鼠的睪丸充分發育並下降到陰囊內,附睪管中存在大量精子,雌性的卵巢也有許多成熟的卵泡,此間一旦兩性喜結良緣,便會博下愛情的種子。雌鼠大約妊娠30天左右,1—5隻胎仔即將生在黑森森的深窩裡,一般以每胎2—4隻居多。初時母子同居,斷奶後仔鼠便與母鼠分道揚鑣而另謀生計了。
其實,高原鼢鼠與營地面活動的其他鼠類相比,其產仔數量並不高,同時繁殖期也短,多集中於4約中旬至6月中旬。但是,別的鼠類雖然每胎仔鼠多,繁殖期也較長,然而遇到的天敵也多,若無儲糧習慣的話,則仔鼠的死亡率更高;反之,鼢鼠卻很少遇到天敵,猛禽難得一見它的蹤影,食肉猛禽也難以進入洞穴中捕食,加上僅營地下生活,安全得以保障,幼鼠成活率高,因此鼢鼠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種群數量。
食性狀況
在牧區,每在春季牧草返青時,鼢鼠便沿著牧草根系的深度不斷地挖掘洞道,把洞道所及之處的根系全部咬下作為食物,導致大片牧草枯死;同時它們也採食嫩綠草葉,每年每隻鼢鼠吃掉的牧草約有120多公斤,在牧區與果園,也用同樣的方法把樹苗的幼根咬斷,嚴重地影響了林木的更新和果樹的栽培。在牧區,它們又毫不留情地把作物的根,莖等搬到地下倉庫中,真是一個“深挖洞,廣積糧”的壞傢伙。據觀察,樹根、草根、麥桿、青稞桿、土豆、花生等等,鼢鼠樣樣都吃,且多多益善。在青海東部某縣的一個村莊,曾經在兩畝地內仲夏400斤土豆,秋收時卻僅收穫80斤,但在一隻鼢鼠的洞內挖出土豆300斤;如果每畝地內有3—4隻的話,它們將會吃掉全部禾苗的30—50%,造成嚴重減產歉收。對莊稼人來講,辛辛苦苦種下的作物,到頭來倒成了虧本經營,就別提他們的心理多么難受了。
高原鼢鼠除吃各種農作物以外,其所覓取的野生植物種類至少有20種左右,且在春夏季節,喜以多澱粉的蕨麻之類為食,每日取食的重量約占總食量的1/3;入秋後,則更多的取食嫩綠多汁的蒲公英,鳳毛菊和西伯利亞蓼等。
該種鼠類的食性不僅隨季節不同而有區別,其每日的食量也有著明顯的季節變化,同時還與活動的強度有關。例如,4—5月間,每天食量平均為250多克,又每天每隻鼢鼠平均推出新土丘3堆;9月間,平均每日食量超過390克,其每日推出120多個,這說明鼢鼠在秋季不僅吃的更多,而且活動也更加頻繁,這大概與儲備食物越冬有關。
如從鼢鼠每日平均的食物量來看,足見其胃口之好,肚皮之大,每日每天吃下的食物幾乎為其體重的80%以上,甚至超過了它的體重,這在鼠類中確是無與倫比的,實在夠得上”飯桶”之最,難怪它們一個個都吃的那么又肥又胖呢。
主要危害
鼢鼠破壞牧場,盜食作物,毀壞樹苗與果苗,這是眾所周知的,此外,凡是棲息在山坡上者,因其大量的洞道及推出的土丘,又會引起水土流失且造成土壤貧瘠,所有農牧民只要提起瞎鼢鼠(眼睛細小而得名),無不恨之入骨,均欲一網打盡而後快。過去,人們絞盡腦汁,採用灌水法,弓箭法和人工挖洞法等手段來防治鼠害,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如果採用化學劑來殺鼠既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同時難免造成污染,如何有效地在大面積區域內消滅鼢鼠,確是一個令人頭痛的棘手問題。
經濟價值
可是,難到鼢鼠真是百害而無一益嗎?動物學家根據它們的生態習慣而突然想起了一個似乎想入非非的念頭;高原鼢鼠長年累月地在濕潤的洞穴中深居,竟然不患關節炎,莫非在其機體在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抗炎物質?能否把它作為動物性藥材給人們治病呢?實踐是檢驗科學真理的標準,實驗一下又何妨。
於是,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學者們,在院、所領導及醫藥系統專家教授和生產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從80年代中期始,歷經6個春秋的努力,終於在鼢鼠這一動物新藥的研究上獲得了可喜的成功。
經科學實驗證明,這種鼢鼠骨骼的藥效成分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對大鼠甲醛性足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而且,其骨骼還有明顯的鎮痛促進骨折癒合和增強機體抗疲勞及抗冷凍的作用等等。
高原鼢鼠的骨骼已被衛生部批准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一類野生動物新藥材,它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至少能與虎骨相媲美,這可真是“化害為益”和“化害為寶”了。
如今,農牧民利用空閒時間捕捉鼢鼠,這不僅控制了它們的種群數量,因而減少了對農林牧業的危害,同時還可當作藥材出售,獲得了經濟效益,確實一舉兩得,這樣的美事何樂而不為呢!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