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rachiones przewalskii Buchner
別名 短耳沙鼠
形態特徵
體形是沙鼠中最小的一種,體形小,體長僅100mm左右。尾短於體長,平均為體長的76%,耳殼隱於毛被之內,不顯露,其長度僅為後足的1/3。後足趾面被毛。尾二色;體背沙黃色;吻部,眼周,耳周及體側毛色較淡;背毛基灰,中段沙黃色,毛尖黑色,散雜黑褐色毛;尾部上面沙黃色,色較背毛淡,下面白色,尾末稍有少數黑褐色毛尖;後足背面稍有淺沙黃色,足掌毛色全白。觸鬚白色;爪灰白或淡褐色。頭骨寬而短,略呈三角形。吻鈍短。鼻骨較短,前部寬於後端。額骨較寬眶間部不狹縮。頂骨微拱。聽泡發達但其前外角與鱗骨顴突相距較遠而不接觸。門齒孔短,其後緣不達第一上臼齒列前緣;上門齒垂直向下,每枚上門齒靠外各有一條縱溝;上門齒前面為黃色;上臼齒咀嚼面比較平坦,這些齒的內外琺瑯質壁向內伸入成角突,將齒冠分割成一系列菱形;其中每第一臼齒咀嚼面分為三個菱形,第二臼齒咀嚼面分為二個菱形,第三臼齒咀嚼面近似圓形,成體臼齒有齒根。本種分化為三個亞種,甘肅分布一亞種。本亞種以體背沙黃色微沾淡棕,區別於B.p.arenicolor.&B.P.callichrous.生態特徵
本種為典型荒漠地區種類。棲息範圍狹窄,多在生長紅柳與胡楊混交林,活動於低矮蘆葦、苦豆子、甘草、梭梭固定沙丘。常與子午沙鼠,長耳跳鼠,三趾跳鼠等同棲於同一生境,但不呈大面積的連續分布。穴居,洞道比較簡單,多為單出入口,2-3出口較少見。洞口直徑4-4.5厘米。洞道長2-3米,有1-2分支。距地面50-100厘米處的主洞內築有窩室,內置有由乾枯雜草構成的窩。洞穴分散,不形成洞群。年繁殖2次,5月解剖2隻雌鼠均已產仔,觀察子宮斑分別為5個和7個。食植物綠色部分,種子及昆蟲。天敵有狐、鼬、及猛禽。分布範圍
省內見於敦煌南湖;國內分布內蒙西部額濟納旗及新疆。防治方法
在草原高密度的條件下,可採取30米行距條狀投放磷化鋅和敵鼠鈉鹽等急性或慢性無殼穀物毒餌。在農區最好能採取綜合防治的辦法:先在春季發動一次捕鼠運動,降低基礎鼠數;收穫前用藥物進行第二次滅鼠;秋收時快拉快打,撿淨地里的谷穗;消滅毗連地沙鼠的棲息處所。此外,冬灌和深翻等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