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科名:松鼠科(Sciuridae)學名:Marmotacaudata(Geoffroy,1844)
異名:ArctomysaureusBlanford
Arctomyscaudate
MarmotacaudataJacquemont,1844
形態
體長426~670mm;尾長162~210mm;後足長(不連爪)63~92mm;耳長19~30mm;顱長87~105mm;顴寬55~66mm;乳突寬39.8~44.3mm;眶間寬21.1~25.5mm;鼻骨長27.5~33.2mm;吻較寬短,寬19.4~22.2mm;齶長42.4~5lmm;聽泡長16.7~20.1mm;上齒隙長22~26.4mm;上頰齒列長20.6~24mm。下頜骨高37~44.6mm。體形粗壯,略小於灰旱獺,尾長,平均為體長的38%,故稱長尾旱獺。體背面毛較長(35~45mm);被毛長而蓬散,粗糙而少光澤。整個體軀和四肢幾乎是一色銹紅一色棕黃。體背、體側及腹面毛色無明顯差別,頭頂為黃褐色,口圍黑色,尾上下均為淺棕或黃褐色,尾端毛黑色。
顱骨不甚寬,寬僅為顱長的57.8%;吻短而寬。顴弧前部明顯比後部狹窄。顱骨上面呈弧形。鼻骨較短,僅為顱長的32%,其後部與中部幾乎等寬,後端中尖或平直。超出前頜骨後端或約在同一水平線,但不越過眼眶的前緣。聽泡不大,長約為顱長的19.2%。上齒隙略長於上頰齒列。
亞種
已記載的有3個亞種。分布在中國的僅紅旱獺金色亞種1個亞種,也稱長尾旱獺帕米爾亞種,模式標本產於新疆葉爾羌附近(KaskasuPass,Mt.ofYarkand)。體較小,顱長小於100mm。體背面無黑色。生態
棲息地的自然條件十分嚴酷,棲息于海拔2900~4500m的高山裸石冰雪寒漠帶邊緣,棲息區十分狹窄,平均密度為0.36隻/hm2。喜在土層深厚,植被較為豐富的河谷階地和緩坡的坡腳等處築洞。家族群居。洞群由居住洞和臨時洞組成,居住洞又可分為冬季東、夏季洞和冬季夏季混用的永久洞。洞道曲折而複雜。洞深2~3m,洞長多為30m左右,長者可達50m以上,窩巢多在洞道的盡端處。臨時洞短淺,無分支和窩巢。通常於4月中旬出蟄,9月上旬入蟄。在地面上活動時間約5個月。白天活動,每天7:00~10:00和17:00~20:00時為地面活動高峰期。以多種牧草為食,秋季也取食一些未完全成熟的草籽和少量昆蟲。繁殖
性成熟較晚,一般需經2次或3次冬眠,即生後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具有生育能力。每年繁殖一窩,每窩仔獺4~5隻。危害
棲息於優良的牧場,挖洞築穴,食量很大,對牧場有一定危害。功用
獺皮可制裘,但其質量遠不及中國其他旱獺的好。獺脂、獺油也可食用和藥用。藥用
藥名:長尾旱獺
詳細說明
功效:1.祛風除濕 2.解毒。
主治: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筋骨疼痛。手足麻木,皮膚潰瘍,臁瘡、濕熱瘡毒。
性味歸經:辛、甘、苦,寒。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15克。外用:適量研末塗敷。
別名:旱獺(《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長尾旱獺僅見於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