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沼池田鼠
學名:Microtus maximowiczii Schrenck
分類地位:齧齒目(Rodentia)倉鼠科(Cricetidae)田鼠亞科(Cricetinae)田鼠屬(Microtus)。
地理分布:莫氏田鼠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北地區,國外未見報導。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幾乎遍及全境。
形態特徵
莫氏田鼠體長100~150mm左右,掌及足庶基部生有毛,足墊6個,尾長約占體長之40%,生有密毛。頭頂及背部是黑褐色,體兩側略淺,但褐色濃,腹毛呈乳白色,與體側的深色分界明顯。毛基部深灰色,毛尖白色。前後足的背面顏色同體背色相同,而腹面較黑。尾二色,上面黑色,下面灰白色,但夏毛的尾色上下面差異不太明顯。
莫氏田鼠的齶骨後緣有骨橋,頭骨比東方田鼠狹長,且稜角明顯。眶間嵴發達,聽泡大小正常。第1下臼齒後橫齒環前面有5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前齒環外側有溝,足墊6個,與東方田鼠相比多出一個。
生活習性
莫氏田鼠主要棲息於濕生草原和沼澤草原中。在林區主要分布於沼澤地中。
莫氏田鼠巢區面積一般為452m2,越冬雄性鼠的巢區面積最大可達到1874.46±539.31M2。這種以雄鼠占的巢區最大的現象在其它鼠類如黑線姬鼠、根田鼠、布氏田鼠等也存在。但是當年鼠、越冬雌鼠與越冬雄鼠的差異不顯著。根據林區試驗結果顯示,以4次捕捉法調查計算莫氏田鼠的巢區面積為最佳,即節省人力和物力。其巢分為巢室和倉庫(1-3個)。在鑑定種群年齡組成方面,以體重、體長、顱基長和顱全長為依據,鑑定的準確率可達到95%以上。
每年的6月初,莫氏田鼠便到草甸下挖洞營巢,繁殖後代,到7月份鼠的數量便逐漸增多,至8月份數量達到最多,9月份後天氣變冷,它們便陸續遷往坡地越冬。第二年春天夏季苔草發芽時,又返回到濕地棲居。在夏秋兩季以苔草和大葉草為食。主要貯存的食物有地榆、沙參、蔥、細葉百合、百合、須龍膽等。該鼠主要在夜間活動,在濕地上有固定的活動路線,行動遲緩,但可以涉河至對岸活動。
為害特點
該鼠主要棲息於沼澤草甸、草原草甸及林區的覃叢中,曾對濕地造林幼樹和幼苗造成傷害,特別是在克一河、庫都爾、根河等林業局危害苗木,最高被害率可達67%,死亡株率為24%。
繁殖習性
莫氏田鼠的種群繁殖是從6月份開始的,7月份為繁殖高峰期,懷孕率占到52%,8月份約為12%,至9月份則無懷孕雌鼠。由此可見,6~8月份為其繁殖季節,每胎4~12仔,平均為7.7隻。
相關資料
群落類型以莫氏田鼠+棕背鼠平群落,在這種生境中,莫氏田鼠為優勢種。其捕獲量占總捕獲量的87.5%。一般捕獲率可達到20%。1991至1993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調查顯示:1991年6、7、8、9月各月捕獲率分別為4.05%,13.34%,21.09%,7.86%;1992年4、5、6、7各月捕獲率分別為0.13%,0.25%,1.75%和1.42%;1993年的6、7、8、9各月捕獲率分別為0.8,3.16%,4.20%和平共處.86%。
在選擇的幾種不同生境下,1991年的7月和8月份其捕獲率分別達到13.34%和21.89%。1991年為數量高峰年,平均捕獲率為17%,1992年為數量低峰年,平均捕獲率為1.42%。與其高峰年相比其數量相差十多倍。1993年其種群數量開始回升,捕獲率達到3.68%。1959年羅澤王旬在伊圖里河林業局調查發現,該鼠7月份以後數量開始逐漸上升,8月份達到數量高峰,1959年的8月捕獲率達到30%。
2002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庫都爾林業局莫氏田鼠從4月至10月各月捕獲率分別為1%、3.2%,3.7%,5.5%,7%,6%,1.5%。在較乾燥的白樺純林中數量較低,在森林草原內的數量低,而在林緣或被開墾的農田內數量較高,這與羅澤王旬的報導相一致。與莫氏田鼠在同一生境中生存的還有狹顱田鼠、大林姬鼠、黑線姬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