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長臂猿

銀長臂猿

銀長臂猿,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雨林和密林,樹棲性、日行性。生活在高大的樹林中,採用“臂行法”行動,像盪鞦韆一樣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樹枝的反彈力可以達8-9米,且速度驚人。但是它們在地面上卻顯得十分笨拙。

基本信息

簡介

【食性】:雜食性,以樹葉、水果、果實、花苞為食。

銀長臂猿,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雨林和密林,樹棲性、日行性。生活在高大的樹林中,採用“臂行法”行動,像盪鞦韆一樣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樹枝的反彈力可以達8-9米,且速度驚人。但是它們在地面上卻顯得十分笨拙。

由於爪哇島人口的增長,而雨林正在迅速消失中。只有百分之四的銀長臂猿的棲息地仍然存在。除了gununghalimun國家公園可能生活著1000隻以上的銀長臂猿,其他地區只有分散的小種群,很難維持其生存繁衍,目前野生的銀長臂猿數量不滿2000。

形態特徵

銀長臂猿銀長臂猿
外表特徵:公母的毛色皆為銀或灰色,且有黑色的頭帽。眉毛與下巴處也會有白毛分部。

8 -10 歲達性成熟,每胎1仔,壽命約 25 -30 歲,頭及體長:44 - 64 公分,體重:公長臂猿 5.3 - 9.6 公斤,母長臂猿 5 - 7 公斤,毛濃密,體毛銀灰色,叫聲WOW..WOW...。

繁殖期時,雄性和雌性可用聲音來建立彼此之關係並建立領域。在敵人(掠食者)出現時,用尖叫(大聲尖銳)來警報同伴。

銀長臂猿,主食水果,也吃葉子和花。用懸掛方式運動。在樹上休息和睡覺。一夫一妻制。有社會制度,主要結構為一雄一雌和其後代,成年後會離群,移居他地。個體相互打扮接觸來強化個體間關係。

生活習性

銀長臂猿是動物中的高空“雜技演員”兼“歌唱家”,雖然體形纖小,站立起來身高不足1米,但前肢特別長,兩臂伸開時可達1.5米左右,站立起來,兩手下垂幾乎可以觸到地面,兩條靈活的長臂和形的長手,使它們穿林越樹如屢平地,無論覓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全部在樹上進行。行動的時候,能用單臂把自己的身子懸掛在樹枝上,雙腿蜷曲,來回搖擺,象盪鞦韆一樣盪越前進,一次騰空移動的距離就有3米遠,每次可以連續盪越8-9米。雌長臂猿還讓剛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腳抱在自己的胸前,帶著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飛速行進。它們的動作靈活、自然、輕鬆、優美,如同飛鳥一般,使人感到驚心動魄。

銀長臂猿銀長臂猿

銀長臂猿的喉部長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時候,喉囊可以脹得很大,使喊聲變得極其嘹亮。它是哺乳動物中的“歌唱家”,特別喜歡鳴叫,形式有雄獸的“獨唱”、雄獸和雌獸的"二重唱"和雄獸及其家庭成員的“大合唱”等等。

特別是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獸首先發出引唱,然後成年雌獸伴以帶有顫音的共鳴,以及群體中的亞成體單調的應和,“嗚喂,嗚喂,嗚喂,哈哈哈”,音調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動山谷,幾公里之外都能聽到。

它們的這種習性,既是群體內互相聯繫,表達情感的信號,也是對外顯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遺憾的是,它們高昂悅耳的歌聲也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因為偷獵者正是根據歌聲尋找到它們的。

銀長臂猿是最重感情的動物,當猿群中有受傷、生病或死亡者時,在相當的時間裡,它們就不再歌唱和嬉鬧,是動物中“感情最豐富”的動物了。

所屬科目簡介

銀長臂猿銀長臂猿
長臂猿科Hylobatidae是現在分布於東南亞森林中的小型猿類,有1~2屬5~10種。為樹棲類人猿的一科。長臂猿最顯著的特徵是兩臂極長,在樹枝間用臂性的方法移動,動作非常敏捷。長臂猿喉部有聲囊,善於鳴叫,聲音洪亮。

長臂猿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猿類,共有3~4種出現在我國境內,每一種的數量都不過幾十至數百隻,瀕於滅絕。不同種類的長臂猿體型習性基本相似,屬於鑲嵌分布,不同種類很少出現在同樣的地區,只有體型最大的合趾猿Hylobatessyndactylus和其它種類的長臂猿的分布區大面積重疊,分布最廣的白掌猿Hylobateslar也出現在其它長臂猿的分布區,有人認為很多種長臂猿實際上只是白掌猿的亞種。

長臂猿的起源尚不清楚,我國發現的醉猿Dionysopithecus可能屬於早期的長臂猿類。長臂猿科1屬9種,亦有學者主張將合趾猿獨立為一屬。產於亞洲,無尾,手腕關節靈活,擅於作手臂渡越的動作,動作快速靈巧,有森林特技家的美譽。長臂猿皆為終身的一夫一妻配偶聯繫制,營小家庭群居生活,雌雄無體差,但部分品種有毛色差異。個體排他性高,常於清晨或黃昏大聲鳴叫宣告領域;各種長臂猿的叫聲雖不相同,多有固定「曲式」反覆鳴唱,且只要族群中一頭起唱,其餘個體都會跟進加入大合唱,熱鬧異常。進化程度高,屬小型類人猿,懷孕期7-8個月,壽命可達25年以上。

種群現狀

隨著近代人類經濟活動領域的擴大,原始森林不斷被開發,加上無端的亂捕濫殺,使長臂猿的分布範圍越來越小,數量顯著下降,白頰長臂猿的分布僅限於雲南南部的幾個縣境內,僅剩70隻左右。白掌長臂猿分布在雲南西南部的幾個縣境內,是我國長臂猿中數量最少的一種,僅剩下30-40隻左右。白眉長臂猿生活在雲南北部,的野外數量也僅有100隻左右。

我國黑長臂猿分布的變遷,大體經歷如下幾個階段:在18世紀以前開始減少,例如在三峽等地絕跡,但主要開始於18世紀。這一時期,陝西鳳翔府的種群已經絕跡,其各地也在逐步減少,安徽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種群也在這一時期消失。19世紀黑長臂猿種群繼續減少,在長江以北只剩下陝西的周至、戶縣、鎮坪,河南的光州,四川的萬源,江北廳等少數地點還有殘存;長江以南的湖南西北部、西南部,江西東部的袁州,安徽安慶、六安州,浙江天目山等地的種群相繼消失,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分布區也有很大的縮小。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江以北分布的殘存地點統統消失,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的種群也相繼滅絕。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黑長臂猿僅見於雲南、廣西和海南等地,其中分布於廣西龍州大青山地區的黑長臂猿尚未開展研究,就已經於50年代絕跡。生存在雲南的黑長臂猿的數量也在不斷下降,全省僅有不足1000隻,其中有三分之一棲息在景東的哀牢山、無量山一帶。

致危因素

銀長臂猿銀長臂猿
1、致危的主要因素在於棲息地被破壞,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森林砍伐的規模越來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當地民族的刀耕火種也威脅著大片的長臂猿棲息地;

2、狩獵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3、種群分布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近交衰退嚴重,造成後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性能降低;

4、性成熟脫離群體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

造成我國銀長臂猿資源面臨毀滅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森林的破壞和氣候的變遷。銀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動物,棲息於熱帶或熱帶性原始森林中,它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失去了森林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因此,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它們很快就會在我國的土地上消失!

建議保護措施

1.加強調查研究,特別是爪哇島地區,以提供保護管理決策資料;

2.加強現有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培訓人材,給以資金和技術的保證和支持;

3.通過國際合作,在分布地區建立禁獵區和禁伐區,保護其生境和該地區殘存的種群。

哺乳類瀕危物種

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人類和動物生存在這個大家園裡,應該相互彌補和諧共存,然而,由於人類的捕殺和肆意的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導致了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在這裡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些瀕危的哺乳類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