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青海田鼠
拉丁名:MicrotusfuscusBuchner,1889
野外鑑別特徵:體形中等,耳小,尾短,爪強大,體背暗棕灰色。
形態
青海田鼠適應挖掘活動。吻部短,耳較小而圓,其長及後足長,約為體長之1/3左右。四肢粗短,爪較強大,足掌裸露呈黑色。軀體被毛較長而軟。吻、額、背和臀部毛色呈暗棕灰色,毛基灰色,毛端棕黃色,並混雜黑色長毛。腹面呈灰黃色,毛基灰色,毛端淡黃色或土黃色。耳殼後基部的棕黃色斑相當明顯。尾顯然雙色,上面毛色同體背色,下面沙黃色,尾端具黑褐色毛束。前後足上面同體背色或稍污暗,足掌及趾(指)明顯的黑色,爪黑色或灰黑色。頭骨粗壯,上頜骨突出於鼻骨前端。鼻骨前端不甚擴大。邪惡間部顯著狹縮,左右眶上脊緊相接觸。齶孔顯較粗大。上頜門齒斜向前下方伸出。第三上臼齒之前葉甚小,其內緣不具凹角。第一下臼齒橫葉之前具4個閉鎖的三角齒環,第五齒環常與前葉相通。第二下臼齒橫葉前的3、4齒環常溝通。
生態
本種棲息于海拔3700-4400米的沼澤草甸地帶。群居性,白天活動。以牧草為食。
地理分布
目前僅見於通天河及黃河上游地區的沱沱河、曲麻萊、稱多、清水河,瑪多扎陵湖畔、瑪沁等地。
經濟價值
對牧場有一定破壞作用,但危害的嚴重性遠不及高原鼠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