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形特徵
毛耳飛鼠口又叫毛足鼯鼠、皮氏飛鼠,體長18~26厘米,尾長10~16厘米,後足長約3厘米,耳長約1—2厘米。它的體重為150克左右,是小型鼯鼠中較大的一種。耳後緣有缺凹,其基部前後各有一個長的毛簇,體毛密厚柔軟;頭部上面及體背面呈光澤的紅褐帶橙色,並有黑色閃光,有的呈棕褐色,也有的呈淺黃帶赤色,雜以褐斑或花自細斑紋;飛膜較大,背面黑褐色,略帶赤褐色,其前端邊緣呈鮮銹褐色,尾毛蓬鬆,略呈左右對分狀態,尾上面淡栗褐色或灰褐色。體腹面一般為淡赤褐色或淺黃色或淡棕黃色,有時白色。前後足呈暗褐色或黃褐色,足被以長毛,將每一個爪部分遮蓋起來。顱骨略為狹窄,其寬約為長的60.5%,鼻骨長明顯超過眶間寬,其後端中間尖突,略超出前頜骨後端。眶後突不發達,短而尖細,其前方無凹刻。腦顱甚為拱隆;齶骨後緣中間有尖突;頰齒齒冠低,第一上臼齒前方的1個前臼齒齒冠不超過第一上臼齒的齒冠面積。
毛耳飛鼠的身體比小飛鼠大。外形也有所不同:耳基部前後有長的毛簇。頰齒構造甚為複雜,但齒冠較低;另外最後上前臼齒比臼齒小,不超過第一上臼齒的齒冠面。臼齒的基本式樣與小飛鼠很相似,但齒嵴皺褶、有深溝和凹陷。第一上前臼齒位於第二大前臼齒前齒尖的內側。陰莖骨短而寬,從上面看約呈長方形,與鼯鼠屬的相似,但較短。
生活習性
毛耳飛鼠是一種熱帶型的小鼯鼠,一般成對夜間活動,無冬眠習性黃昏即出洞尋食。主食多種植物的嫩枝、樹葉、花芽和果食,如榕樹果、芒果等。
毛耳飛鼠多以樹洞為穴,巢的結構頗精緻,分為三層,外層及巢底用枯樹枝編成,中層是用一種淺白色乾枯枝的長纖維織就,內層是頭髮狀的纖維絮系牢,不易折散,巢直徑約20厘米,橢圓,巢頂部尚有遮掩體。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8月,每年一胎,每胎2~4仔。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的原始闊葉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阿薩姆和錫金、緬甸等東南亞一帶。中國分布於廣東、海南、雲南和台灣等地。
種群現狀
個體小,數量也不多。因其生物學資料不全,具體數量不詳,但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
亞種分化
該種已記載的有5個亞種。中國已知的有2個亞種。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命名年 |
---|---|---|---|
1 | 毛耳飛鼠指名亞種 | Belomys pearsonii pearsonii | Gray, 1842 |
2 | 毛耳飛鼠中國亞種 | Belomys pearsonii blandus | Osgood, 1932 |
3 | 毛耳飛鼠台北亞種 | Belomys pearsonii kaleensis | Swinhoe, 1863 |
4 | 毛耳飛鼠緬甸西部亞種 | Belomys pearsonii trichotis | Thomas, 1908 |
5 | 毛耳飛鼠印度東北亞種 | Belomys pearsonii villosus | Blyth, 1847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數據缺失(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