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棲息地:低地和山區的熱帶雨林,包括龍腦香樹林和泥炭沼澤森林。棲息在樹上,主要獨居。
體形大小:體長雄性為97厘米,雌性78厘米;身高雄性為137厘米,雌性115厘米;體重雄性為60~90千克,雌性40~50千克。
體態:體毛長而稀少,毛髮為紅色,粗糙,幼年毛髮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赤裸,為黑色,但是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牙齒和咀嚼肌相對比較大,可以咬開和碾碎貝殼和堅果。蘇門達臘猩猩體型偏瘦,皮毛比較灰,頭髮和臉都比婆羅洲猩猩的長。手臂展開可以達到2米長,可用於在樹林之間擺盪。
食性:吃果實(比如榴槤、紅毛丹、木鳳梨、荔枝、芒果、倒捻子、無花果)、嫩枝、花蕾、昆蟲、蔓生植物;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
繁殖:雌性約在10歲達到性成熟,到30歲停止生育。每3~6年產一崽,懷孕期約為235~270天。幼崽需要哺乳3年,7~10歲的時候才完全獨立。
壽命:野外的壽命約為35歲,人工條件下約為60歲。
保護狀況:蘇門達臘猩猩被IUCN列為嚴重瀕危級,婆羅洲猩猩被列為瀕危級。猩猩的種群受到了棲息地破壞的威脅,它們在過去還被捕捉到動物園或者賣作寵物。
簡介
猩猩是亞洲唯一的大猿,現在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蒸汽繚繞的叢林裡。在靈長類當中,猩猩的兩個品種有許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動物。猩猩被認為是社會的隱居者,而且性生活非常獨特,它們建立的地區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類早期的文化。猩猩(在馬來語中是“森林中的人”的意思)在樹上攀爬的時候十分謹慎。由於太重而無法跳躍,它們穿越森林頂篷間隙的方式是在一棵樹上來回地擺盪,直到能夠抓住另一棵樹,而且它們總會用兩個前肢抓住樹枝。這種行動方式是通過它們長長的手臂和比較短的腿(比手臂短30%)以及長長的鉤狀手掌和腳掌實現的,它們的手臂和腿能夠在許多方向上自由地活動。猩猩幾乎從不下到森林的地面,但是成年的雄性婆羅洲猩猩除外——它們多達5%的時間都是在地面度過的(也許是因為婆羅洲的老虎——猿類的主要掠食者——現在已經滅絕了)。猩猩不能像非洲的猿類一樣用指關節行走,當在地面行動時,它們的手和腳是捲起的。體態特徵
分子學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萬年前從祖先那裡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類和人類的祖先。與中新世後期(1200~900萬年前)的南亞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們普遍認為它們是現存猩猩的祖先。體型巨大的更新世(100萬年前)猩猩出現在中南半島,而體型比現代猿類大30%的亞化石猩猩(4萬年前)出現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岩洞裡。更新世時期,爪哇也生活著比現存猩猩體型比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適應地棲的生活,但是現存猩猩的樹棲生活方式證明了它們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頂篷。這種紅色猿類的下巴很大,大而平的臼齒上有皺起的尖和厚厚的琺瑯質——這是一種完美的解剖學結構,有利於撕開木質的果實和帶有白蟻巢穴的樹枝,磨碎堅硬的種子以及撕下樹皮。這些大猿每天至少會建造一次睡覺的平台,它們會將一些樹枝折斷並摺疊,然後在樹的頂部將樹枝和嫩枝編織成為窩。下雨的時候,它們還會添加額外的一層防雨蓋。
種類
猩猩家族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大猩猩
靈長目猩猩科大猩猩屬唯一的種,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種。站立時高1.3~1.8米。雄性比雌性體大。體重雌性70~120千克,雄性140~275千克 。上肢比下肢長,兩臂左右平伸可達 2~2.75米。無尾,吻短,眼小,鼻孔大。犬齒特別發達,齒式與人類同。體毛粗硬、灰黑色,毛基黑褐色,老年雄性的背部變為銀灰色,胸部無毛。成年雄性的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區。
分布於赤道非洲。棲息於熱帶林區,結群,每群 5~15隻,多至40隻,在樹上或地面高草、岩石下築巢,很簡陋。雌性和幼仔睡在樹上。主要在地面活動,上樹是為看路、覓食或睡覺。食量很大,主要吃植物嫩芽、竹筍、香蕉莖、野果。妊娠期9個月,每胎產1仔,壽命約50年。大猩猩是性情溫和的素食動物。能發出大聲咆哮,在發
怒或威脅挑戰時,雙手捶打胸部,這只是一種虛張聲勢的恐嚇行為。群與群之間很少發生廝殺。大猩猩的起源有人認為與在肯亞發現的原康修爾猿大型種有關。猩猩
又名黃猩猩,紅猩猩,屬靈長目,猩猩科,產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猩猩生活于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次森林和山地森林中,主要居於樹上,很少在地上移動,只是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時,可能從地上經過。以小群活動,由一成年雄性帶領。白天覓食,食物主要是無花果、昆蟲和鳥卵等,晚上睡覺時,用樹枝樹葉搭成很大的平台做床,基本每天重搭,偶然用舊的,孕期8-9月,每胎一仔,5-7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有的可達50年。
成年雄性黃猩猩體重可達100多公斤,披一身金黃色長毛,又寬又大臉上轉動著兩隻小眼睛,活象傳說中的神龍架野人,隨時窺視著你;指頭象把鉗子,可將又粗又大的鋼釺搬彎;
大力士也比不過它。黑猩猩
屬靈長目,猩猩科,產於非洲的幾內亞、烏干達、向南到坦桑尼,黑猩猩棲息於熱帶林中,好合群,每群20-30隻,有的達80隻,白天活動,活動高峰為清晨和傍晚;黑猩猩食性較雜,食果子、樹葉、種子、蜂蜜、昆蟲、鳥卵、蛇卵,也吃偶蹄類的幼仔、狒狒和其它猴子,也曾有過帶走人類孩子的報導。
黑猩猩,性活潑,好喧鬧,摸仿性強,無固定繁殖期,孕期8-9個月,每胎1仔,5-7歲成熟,壽命35-40年,有的可達60年。
分布狀況
因為猩猩的體形龐大,相應地胃口也很大,所以其密度通常都很低(每平方千米只有1隻),但是在肥沃的河谷特別是沼澤森林,它們的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千米7隻。蘇門答臘猩猩的密度比婆羅洲猩猩的大,而且它們也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在不被捕獵的情況下,它們的密度取決於果實的產量,特別是富含果肉的果實。對於富含果肉的果實來說,其分布是峽谷比斜坡和山脊多,低地又比山上多,而地理變化頻繁的蘇門答臘島又比婆羅洲多。猩猩行進的時候很費勁,它們每天移動的距離通常不足1千米。然而,雌性猩猩的活動領域有幾百公頃大,而雄性猩猩的活動領域可以達到幾千公頃。猩猩無論雌雄都不是地盤防禦性的,它們的活動領域有很大的重疊,不過體形比較小的猩猩會避免與統治者作伴。雌性後代性成熟以後一般會留在母猩猩的活動領域附近,但是雄性在定居之前可能會在四周漫遊許多年。飲食特徵
猩猩的胃口很大,有的時候它們會花上一整天坐在一棵果樹上狼吞虎咽。其食物中大約有60%是果實——果實的種類有幾百種,無論成熟與否;猿類喜歡吃果肉中富含糖分或脂肪的果實。在生長有無花果的地方,猩猩會把這種溫和的果實當作主要的食物,因為這種果實數量豐富,也容易獲得和消化。猩猩也經常吃樹葉和嫩枝、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富含礦物質的泥土;它們在很偶然的情況下還吃脊椎動物,如懶猴。當缺少成熟水果的時候,它們會吃種子,或者樹木或者藤蔓植物的樹皮。特別是在果實歉收的時候,它們強健的齒係為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當缺少多汁的水果時,它們會喝樹洞裡面的水;這種猿會將一隻手浸入水中,然後吸食從手腕的毛上流下來的水。在蘇門答臘島的某些沼澤地中,猩猩會製作棍子一樣的工具將種子從多刺毛的利沙樹果實當中取出。它們也會利用工具挖蜂巢中的蜂蜜,或者掏樹洞中的白蟻。在使用工具的種群當中,所有的成員都具備這種技能,只不過它們使用工具的頻率不同。一個很有趣的對照就是,其他種群的成員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哪怕它們與使用工具的猩猩種群只隔了一條河。這種使用工具的當地傳統與野生黑猩猩的傳統很相似。社會行為
猩猩是一種生長和繁殖很慢的長壽動物。它們悠閒的生活史可能是為了適應在低死亡率的棲息地生活,以及度過食物稀缺的時期。在野外,雌性10歲進入青春期,但是5年後才可以生育。幼崽在1歲以前都會受到母猩猩的持續照料,當它們4歲大的時候,母猩猩才會離開。母猩猩對孩子十分耐心,幼崽在3歲斷奶以前一直都睡在母猩猩的巢中。即使在斷奶之後,幼年猩猩還經常與母猩猩來往。雌性猩猩的產崽間隔通常是8年。在野外,雌性能夠活45歲左右,因此它們一生最多能夠生產並養活4個孩子,這也許是所有哺乳動物當中數量最少 的。雄性猩猩通常在12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接近成年”)。完全成熟的雄性體型大約是雌性的兩倍,它們臉頰邊緣的纖維組織將臉部變得更寬,有著大而長的喉節,手臂和背上有長長的、斗篷一樣的毛髮;也能發出低沉的“長叫”。它們的第二性特徵出現的時間有很大變化:發育最快的未成年雄性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達到完全成熟,而有些猩猩似乎要停留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最終成熟。這種發育上的停留現象可能是一種適應性的交配策略,這種現象在蘇門答臘島更加常見,那裡的種群當中未成年與成年的比例要比婆羅洲種群的比例高出三倍。猩猩是一種相當獨行的動物,特別是生活在婆羅洲的猩 猩。成年的猩猩大部分都是獨自行動和進食的。它們的後代在斷奶之後會逐漸變得更加獨立。雄性猩猩一般到了青春期以後就會和母親斷開關係,但是雌性猩猩還會經常回來。幼年和青春期的猩猩有的時候會一起玩上幾個小時,甚至成對地在周圍走動或緊跟著家庭。當幾隻成年猩猩相遇時,比如被同一棵果樹吸引,它們幾乎不會進行社會互動,在吃完以後會各自離開。蘇門答臘猩猩之間的社會交往要多一些。除了低等級的成年雄性以外,各個階層的猩猩都是群居並一起活動的。與婆羅洲猩猩相比,蘇門答臘猩猩更多地吃水果和無脊椎動物,比較少吃樹皮,而且它們在使用工具上也具有壟斷性。這些差異最終來源於它們比較高的種群密度,這也反映了它們棲息地比較高的食物產量。在物產豐富的棲息地,集體行動和進食的代價比較低,因此它們能夠從群體生活當中受益,比如學習使用工具的技能。猩猩認識每一隻和它們的活動領域經常重疊的其他猩猩,並會與之建立社會關係。雌性猩猩會和某些猩猩優先建立關係,而這種關係也是與繁殖同步的。雖然未成年雄性之間偶爾會建立聯結,但是雄性之間的關係更大程度上是競爭性的。雄性在一天中會發出好幾次“長叫”,目的是讓低等級雄性不要靠近,但是當成年雄性相遇時,它們就會上演激烈而 富有侵略性的展示,有的時候還會導致在地面的追逐和打鬥。只要未成年雄性能夠恭敬地待在一定距離以外,成年雄性還是能夠容忍它們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即將成年的雄性就會嘗試與能夠懷孕的雌性來往,但是能夠懷孕的雌性則會選擇當地處於統治地位的成年雄性,這隻雄性一般都能夠成功地阻止大部分即將成年的雄性與雌性交配。因此,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雄性,不管是成年的還是即將成年的,當它們遇到一隻單獨的雌性時,通常會通過惡意的撕咬來制服激烈反抗的性。在婆羅洲,由雌性發起的與統治地位的雄性的配偶關係會持續幾天;而在蘇門答臘島,這種關係可能會持續幾個星期。可能與此相關的就是,過半的蘇門答臘猩猩的交配是配合的,而在婆羅洲,90%的交配活動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雌性花大量的時間尋找雄性有什麼益處仍然是個謎;可能它是在為自己的後代選擇優良的基因,也可能是為了尋求統治地位的雄性的保護。在所有的靈長類中,人工環境下的猩猩在智力實驗中得分最高。在野外的猩猩會依靠它們的智力去“發明”複雜的取食技術,有的時候涉及到工具的使用,利用工具它們甚至可以得到其他大部分雨林居民得不到的食物。它們也是很好的模仿者,可以從別的動物那裡學到技能,包括如何使用工具。和“發現”新事物相比,它們更精於模仿其他猩猩的動作,這就使得它們能夠產生當地的傳統。在不同的地方,猩猩會使用不同的築巢技術,發出不同的聲音,它們抓握食物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冬天,他們常會去泡溫泉,為對方捉虱子。保護現狀與生存環境
自從4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侵入東南亞以來,人類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競爭者。這種猿類在原先活動範圍的滅絕大部分都是由人類的捕獵活動造成的。在歷史上,人們為生存而進行的捕獵活動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連續地分布在婆羅洲和蘇門達臘島的原因。猩猩現在面臨著在野外滅絕的境地。猩猩對伐木業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已經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護區。超過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發生的經濟和政治動亂使得人們開始在受到保護的地區伐木。這場動亂最後引發了婆羅洲毀滅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該地區變得對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長期乾旱越來越敏感。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猩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超過92%,而且在1993年和2000年之間,蘇門達臘島北部的數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種群僅分布於一些小島,而且它們將繼續被隔離,因為猩猩很少向別處“移民”。因此,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滅絕,需要人類對剩下的森林進行認真的保護和積極的管理。
猩猩圖片秀猩猩家族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猩猩,又名黃猩猩,紅猩猩,屬靈長目,猩猩科,產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猩猩生活于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次森林和山地森林中,主要居於樹上,很少在地上移動,只是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時,可能從地上經過。以小群活動,由一成年雄性帶領。白天覓食,食物主要是無花果、昆蟲和鳥卵等,晚上睡覺時,用樹枝樹葉搭成很大的平台做床,基本每天重搭,偶然用舊的,孕期8-9月,每胎一仔,5-7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有的可達50年。
成年雄性黃猩猩體重可達100多公斤,披一身金黃色長毛,又寬又大臉上轉動著兩隻小眼睛,活象傳說中的神龍架野人,隨時窺視著你;指頭象把鉗子,可將又粗又大的鋼釺搬彎;大力士也比不過它。
黑猩猩:屬靈長目,猩猩科,產於非洲的幾內亞、烏干達、向南到坦桑尼,黑猩猩棲息於熱帶林中,好合群,每群20-30隻,有的達80隻,白天活動,活動高峰為清晨和傍晚;黑猩猩食性較雜,食果子、樹葉、種子、蜂蜜、昆蟲、鳥卵、蛇卵,也吃偶蹄類的幼仔、狒狒和其它猴子,也曾有過帶走人類孩子的報導。
黑猩猩,性活潑,好喧鬧,摸仿性強,無固定繁殖期,孕期8-9個月,每胎1仔,5-7歲成熟,壽命35-40年,有的可達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