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泡五趾跳鼠

巨泡五趾跳鼠

巨泡五趾跳鼠,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 學名:Allactaga bullata,為跳鼠科五趾跳鼠屬的動物。是生活在乾旱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帶的一類中個型齧肯動物,其分布西起東南歐、北非,經中亞、蒙占、我國的百北、華北北部一直到東北三省西部地區,為古北界特有的種類。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主要生活於荒漠草原或礫漠。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五趾跳鼠五趾跳鼠

體形和五趾跳鼠極相似,長約115-145毫米,但較五趾跳鼠稍小。後肢較前肢長二倍以上。後足具五趾,兩側趾不達中間三趾的基部。觸鬚非常發達,最長的兩根可達股的前中部。

耳長,其長超過顱全長。背毛沙黃灰褐色,並帶有黑色波狀紋,毛基灰色,中段沙黃色,毛尖深褐色;耳殼覆蓋著污白色短毛;耳基前緣為土黃色,後緣有一小塊白色區;體側為灰白色,間或雜有褐色毛尖;腹部、前肢、頦部及股內側為純白色;吻鼻部毛較短,為灰褐色;尾被短毛、上面為沙黃色,下面色較淺,尾端為褐黑色和白色長毛形成的毛束,但不如五趾跳鼠的毛束髮達,尾端毛束腹面被一白色線條隔開;尾端毛束褐黑色的前端和後端為白色毛區。

腦顱較小,微隆起,最寬處在顱骨中部,腦顱後部比較圓滑,無任何棱嵴,乳突部比較明顯;顴弓纖細,其上有一垂直分支與淚骨相接;鱗骨的顴骨突扁平,接顴骨末端。聽泡大,前端彼此相距很近。門齒孔較長,其後緣超過前臼齒而達第1上臼齒前緣。齶孔較短。下頜骨形狀和五趾跳鼠相似。

生態特徵

為典型的荒漠種類,在礫石戈壁中較為常見。夜出性。活動範圍廣,不集群居住。洞道結構簡單,有分支但不多。有冬眠習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亦食昆蟲

據野外解剖觀察,五月發現不少孕鼠,五月中下旬有的胚胎長達30毫米。孕鼠在7、8月份仍有發現。故其繁殖期為5-8月。一年繁殖一次,每胎1-6仔。天敵有狐、鼬等到食肉獸類及猛禽。

分布範圍

省內分布於敦煌安西、玉門、肅北馬鬃山、嘉峪關、酒泉等地;國內分布於內蒙古新疆;國外分布於蒙古。

防治方法

可採用化學防治和人工捕打兩種滅鼠方法。採用化學防治時,用毒餌或熏蒸的方法都可收效。人工捕打分為兩種方法,一是挖洞法;二是火誘法:在其密集地區,在無月的夜晚,點燃火堆,當跳鼠發現火光後即會前來,此時,人們可手持樹枝等工具緊貼地面橫掃其足,使其腿部受傷,不能跳躍,乘機捕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