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與范蠡村
范蠡青年時和宛令文種入越後,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後為重要謀臣,文種為相,越王兵敗投夷,文種守國,范蠡隨勾踐入吳為質。二年中,范蠡為勾踐倍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謀劃策使勾踐化驗為夷,獲釋返回後,與文種同心協力為越國共謀良策,促進越國強盛,范蠡訓練兵將,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戳力奮鬥,越王“臥薪嘗膽”把國家建設得強盛起來滅了吳國,吳國夫差自殺,報了會稽之恥,越國成了中原霸主,周策封為伯。范蠡為上將軍,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只能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向越王“辭呈”,勾踐不允,范蠡即攜帶重寶乘舟浮海入齊,一去不返。於是勾踐表會稽山為范蠡奉邑。
入齊後改名換姓,自謂“邸夷子皮”,在海邊選了一片土地,父子們開荒種地,並引海水煮鹽,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幾年光景,致產數十萬,成為當地一名巨富。齊國國君獲悉此事,覺得此人有奇才,就任他為相。沒過多久,無不感慨地對周圍的人說“我本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當從事耕織積攢幾十萬家財,走上仕途,則官至將相高位,可謂達到頂點。若長期處於優越的地位,享受崇高的榮譽,並非好事”。停了不久,范蠡就把相印交還了齊君,把大部分資財散發給鄉鄰好友,一家人又重新遷居。
一天,他們來到了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縣),看到這裡位置適中,交通發達,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十分繁華。這正是他們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來,又改名“陶朱公”,這次除了耕作養殖之外,在城市就以主要精力從事商業活動,他特別重視物資信息,市場動態,採取薄利多銷的原則,一般不超過十分之一利潤。只要他看準了的項目,經營起來都是購銷兩旺。財源滾滾,生意越做越好,又只有幾年的功夫,創造出了奇蹟,靠商業經營積累了億萬家財。幾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這下陶朱公真是名揚天下。生意人家一聽說陶朱公的大名無不敬佩稱讚,成了商人們的楷模。
相傳,范蠡這時覺得自己年歲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給長子繼續經營,隨帶上夫人和小兒一起游山玩景,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們順著黃河逆流而上,一路經過汴梁、鄭州、洛陽等各大城市,游游轉轉,停停住住,即觀風景又了解市場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過了九嶺十八坡,又沿著羊腸小道上了十八盤坡,汗流浹背,身聳入雲,如上了西天一樣,站在青龍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個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氣象萬千,太美啦”只見沿湖的周圍山上森林茂密,松柏蒼翠,下面顯露幾處村莊,靠南岸的房屋較多,像似一個集市,各種店鋪門前人們熙熙攘攘,大樹底下擺滿了雜貨小攤,有皮毛肉類,各種山貨,山區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別有情趣。
他們進到一家飯店,喝過開水後隨便吃了點東西,又出來隨意游游轉轉,覺得這裡猶如人間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個較乾淨的地方店鋪住了下來,夫人和兒子休息,他即找老農聊天,或坐打漁小舟湖中游游,又覺得好象在江南湖上一樣,這裡很適合他們。經訪問老者,才知道這兒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那時禹王帶領民工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後水位下降留下這幾十里的大水湖,人們才在這裡安居樂業。他看到農夫們在山坡上耕耘,漁船在湖內撤網,湖邊有牲畜交易,集市上買賣秩序良好,人們勤勞樸實,好客厚道,心裡不勝歡喜。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范蠡的心動了,不如為這裡的人們辦點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兒子多次閒談議論,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隨後說乾就乾,經過幾天的接觸了解,大多數人都說劉掌柜心眼好,人實在,買賣公平,講信用,到他鋪里來買賣物品人多,范蠡就和劉掌柜交談幾次,知道劉家缺少資金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願意承擔所有投資兩家合夥做生意,雙方達成了協定,買了一塊較大的土地,請工匠們蓋起了一座較大的山貨行騾馬店,雇用了幾個生意能手,買了十幾頭騾子,找到趕腳,就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來了。
范蠡還以陶朱公的面目出現,他和劉掌柜談的很投機,就讓兒子參與經營管理,並授意劉掌柜:“咱們收購各種商品的價格都要比以往收購的價格高一些,讓賣主多占點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劉掌柜照辦了,來賣貨的人都說新來的陶掌柜家行店收購價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裡跑,還不滿一個月時間,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夫人見貨越來越多,就主動到庫房找幾個有經驗的人指導著讓大家把每種貨物都進行挑撿分類打包,把上等貨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銷貨信息與各地商賈的需求,先把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馱運出山,送往各要貨的地方出售,各處見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給個好價錢收購。得款後,他們再到市場購回食鹽、葛麻布衣和各類日用雜貨等運回。陶朱公又授意劉掌柜:“出售時,要低於以往市場價”。這樣回來的這些貨很快地銷售一空。劉掌柜把這次往返一來回的利潤一盤算,驚喜若狂,獲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沒有買到鹽的人都找掌柜的再給進鹽,沒有買到布的人要求再給進布,劉掌柜忙的應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著不同的需求進貨,儘量讓大家滿意。遠近的商販們聞風而至,供貨的,進貨的絡繹不絕,商販們到山區購回的大宗貨送來,按一般收購價再加價付款,提高了他們供貨的積極性。食鹽回來時優先批發給他們些食鹽讓他們到山區以鹽換貨,商販們見利更大,他們變成了行店的收購員一樣,也充實了人力,就這樣當地的農民也都紛紛來批發些鹽和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或換貨,學著做轉運生意,漸漸地也都富裕起來。原來這裡的幾家收購行店的人們看熱了眼,見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興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價格到遠處收購大批貨物運回交給陶家,陶掌柜和劉掌柜商意再給他們提價收存,他們也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貨源越多,光靠騾子馱運也不適應了,陶掌柜就和劉掌柜商意利用洛河有利條件採取水運辦法運貨,買了些木料請上游稍工下來給連木筏,用牛皮裝糧貨通過洛河運往洛陽等地銷售,加快了轉運速度,幾個月後,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龍駒、徐家灣一帶買了幾隻運貨大船,載貨量大更加合算,水陸並用,生意越做越紅火,陶朱公的名氣越來越大,又吸引了外地購貨的騾馬馱運隊,陶掌柜把各種中等貨都便宜供給他們,讓他們再來時帶進行店需要的商品貨物,如此又為行店增加了運貨力量和速度,店內常期掌握著大量存貨,洛河上游的人們收些大批貨物用木筏或木船運來後交了貨把木筏也賣給陶家,再批發些食鹽和各種雜貨,裝船逆水運回銷給農民,這個集鎮的生意做大了,來往的人多了,各家客店住客吃飯,各種生意都好做,有貨不愁銷,人人有利可圖,大家也都隨著漸漸地富裕起來,許多人家扒掉草房蓋瓦房,真正形成了一個各種商品的集散地,大集市。
陶朱公的經商有計畫,有預見性,他隨時了解農業生產和糧食價格的變動情況,他認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貿易的物質以將來迫切需要者為最有利可圖,夏天要預測皮毛商品,冬天要預測葛麻商品,手中還要經常掌握著實物的積蓄,手內不要多存錢,要加快資金周轉,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見《南陽古今范蠡(陶朱公)的經商之道》,他經常和他經營的好夥伴講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廣銷,大家都樂意靜聽,並跟著他學做生意。
住的時間長了,來為行里幫工的婦女們與夫人熟了,也都跟著她學縫衣服。夫人也下地教他們種桑養蠶,抽絲織布,男女老幼的衣著也有改觀,像個集市裝束,乾淨利落。
陶朱公父子們在盧氏經營了幾年收購轉運生意,為山區人民闖出了一條致富路,給商戶傳播了經營之法,又積累了幾十萬家財,他們把絕大部分資財都留給他的好朋友和鄉鄰,又散發許多錢給窮苦人,人們都感謝不盡。他臨回陶時,只帶了些盧氏的土特產品等裝了一船,來向他們送行的人在湖邊就約一二百人,有的送活雞活鴨,有的送煮熟的雞蛋,有的送臘肉,有的送核桃,還有的拉羊,鄉親們熱情歡送拿來東西不要也不行,大家只管往船上裝,都戀戀不捨,許多人感動地流下了熱淚。
當陶掌柜的船離岸時,劉掌柜說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實姓名是范蠡,就是當年扶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的領兵大將軍,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坐,給福他不享,卻來山窩幫助咱們做生意,使大家發財致富,要大家過好光景,范蠡才是咱們的活財神,大恩人,我們都要永遠記念不忘,大家齊呼“范財神一帆風順,平安富貴”。
從此,盧氏縣令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為“范蠡”,這個湖叫“范蠡湖”,載於清朝《盧氏縣誌》書上。雖然范蠡走後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啦,范蠡這個地方仍以范蠡的名字叫“范蠡街”、“范蠡鎮”,不論商戶和農民在過年(春節)時都要請財神,敬財神。祭祀這位范蠡財神,以求發財致富。
范蠡村的由來
為了更好地開發范蠡故里,在宛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三十里屯村正式改名為范蠡村。該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境內,西臨白河水,東接黃台崗,北達勾營村,南連羅莊村。村民近3千,分10個小組,南林北稼,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為豫西南濱水明珠。
范蠡村里尋范蠡
范蠡村相傳為春秋越國大夫范蠡的故里,即史書上所謂的“楚宛三戶”。春秋時期的宛城為著名的冶鐵中心,也是楚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就是在宛城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回的。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始設南陽郡,宛城為南陽郡治。宛城只是南陽的一部分,至於用宛代指南陽,是後世歷史演進的結果,且時間未久。明清以降,爭名人之風漸起,至於民國,其風漸熾。有好事者以宛代南陽,以內鄉淅川境內各有三戶為名,遂言范蠡故里在彼。豈不知春秋之時,淅川乃楚國古都丹陽所在,風頭甚至蓋過宛城,宛淅互不統屬,何來宛轄淅川之說?且看東漢版圖,宛城為南陽郡治,淅川為南鄉郡屬。而歷史上公認的權威的范蠡籍貫的記載為“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戶人也。”明確說出這句話的人有《史記》的作者太史公西漢司馬遷以及《吳越春秋》的作者東漢趙燁。此二公乃兩漢人士,若范蠡故里在淅川,斷不會加宛字於三戶之上。內鄉為西周酈國所在,春秋為楚國酈邑,距宛數百里之遙,宛酈乃平級,亦非統屬。最有說服力的是南北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詳細記載了內鄉淅川境內的三戶及其由來,卻始終不提范蠡一事,至於宛城境內,則大書特書,並肯定地說:“蠡,宛人;祠,即故宅也。”今日部分學者認為范蠡在三十里屯村住過不假,但他們認為那是范蠡得遇文種後應文種之邀而去的。且看《吳越春秋》的記載,當時的宛令文種尋訪的是“邑人范蠡”且第一次訪問即“少頃,種至”。這說明範蠡一開始就住在宛邑,且離宛城很近。淅川內鄉各近三百里之遙,宛令文種焉得少頃而至?且“文種得蠡而悅,”文武之才相伴去越,時間匆匆,怎得從容遷住址而留下如此多的記載和傳說?抗戰時期三十里屯北門門額,“古范蠡鄉”石碑被一個界中商人拉回家裡做了錘布石,三十里屯的閆授田和蓬萊府的一個人發現後因無力帶回。將其埋到土裡。為以後的發掘留下了伏筆。另外還有一個(商聖故里里既祀也)的碑尚不知去向。有待以後的發現。另外康熙時期的南陽地圖,都是范蠡在宛城境內的鐵證。
范蠡祠故址在村西,舊國小之內,西望為古之碼頭。白水滔滔千年,一路東來,至該村曲折成灣。臂膀所抱,風水上佳;寶地貴人,不可勝數。詩仙太白留詩宛城尋范蠡,將軍范曾戎馬倥傯祭先祖。夏侯風雅,親建村內范蠡廟;酈公謹嚴,村內點點注水經。古詩云:“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功成名就的范蠡,在一個風淡雲清的夜晚急流勇退,蕩舟五湖,不管那絕色的佳人是否真的相伴左右,那份飄然,那份淡泊,卻永遠糾結在文人士大夫的心頭。二千多年來,無數的詩人騷客,在范蠡留下的足跡旁流連忘返,詠嘆不已。而三十里屯,那個春秋時期的宛城三戶里,作為范蠡出生的聖地,更是留下了無盡的詩篇。西晉著名文學家,親建范蠡廟的夏侯湛贊曰:“悠悠范子,求仁在己。進報危國,退弘妙理。身與勛偕,名與身否,逸群遠遊,永齊始終。”唐李白言:“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清人曹文萃在其《范蠡廟》一詩中感嘆:“扁舟飄泊五湖間,遺廟空存白水灣。剩有西風招不得,寒煙落日薴蘿山。”清人何晉錫在《范少伯廟》詩中也頌揚說:“霸氣蔥蘢見越封,英雄由此渡江東。廿年辛苦同湖水,片楫風波傍晚虹。三徙名高芬簡帙。半途身隱道天同。於今白水讀邊廟,黃石瞻依禮未終。”此外,唐代詩人張賓作有《經范蠡舊居詩》。清朝趙土麟有《范少伯故居詩》等。
歷代名人尋訪范蠡故里
後漢初司徒鄧禹衣錦還鄉途中路過此村,里人設宴,流連忘返,佳話頻仍。
後漢末大將軍范曾村內祭祖。
西晉夏侯湛親建范蠡廟,並賦詩。
大唐詩仙李太白賦詩南陽追慕范蠡的足跡。
南北朝酈道元注水經,記載村內甚詳。
1994年,時任南陽地區文化局副局長的王建中率社教工作組來村駐隊,經過考證他提出:三十里屯就是范蠡故里,
著名軍旅作家、范蠡研究界的權威夏廷獻先生力挺三十里屯范蠡說,不僅在其長篇小說《范蠡傳》里點明範蠡故里的方位和名稱,還寫了大量的論文,從各方面論證了三十里屯即為范蠡故里。
宛城區地方史志辦主任於金獻從數年前就不遺餘力地為澄清范蠡故里,開發范蠡故里而發奮著述,為澄清范蠡故里在三十里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南陽晚報》觀點碰撞的開通,給了於先生一個大展才華的舞台。此外,餘杭、高君平等人也在公開出版物上宣揚范蠡故里在宛城區三十里屯村。
南陽市宛城區區委書記馬瑞平在各種公開場所不遺餘力地介紹范蠡在宛城,介紹宛城區開發范蠡的決心和努力。在區委區政府的部署下,黃台崗鎮政府以及三十里屯村委積極行動,群策群力,為開發范蠡故里添磚加瓦。
大河報首席記者,南陽站站長郭啟朝勇挑重任,並一度擔任三十里屯村村委書記,他利用省市媒體的便利,用他的文筆和深情向社會各界推廣范蠡故里,用他廣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壯美的藍圖。
在此,范蠡村的村民深深感謝為開發范蠡故里而不遺餘力的社會各界人士。閣下的功績將永遠雋刻在村人的心頭。在范蠡村內部,無數的熱血兒郎,也早在數年前就開始為范蠡呼籲,比如鐵匠閆中文,吳波江,范蠡村(網名),鄙吧主胡某等。此外,尚不清楚籍貫的網友周知府也在網路上為范蠡故里熱情歡呼。
碩果是累累的
《南陽晚報》觀點碰撞欄目開通,經過層層的辯論,從源頭上澄清了范蠡故里在宛城區黃台崗鎮三十里屯。
黃台崗鎮在網際網路上打開輿論宣傳戰,取得了商聖范蠡故里的域名,廣泛而深遠地宣傳了三十里屯。
2009年7月10日,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姚進忠在三十里屯宣布:“范蠡大道正式開工!”該道路北接中心城區伏牛路,南連三十里屯范蠡祠。
2009年10月25日,在南陽市第八屆張仲景醫藥節簽約儀式上,宛城區人民政府與河南恩大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簽約,達成戰略協定,河南恩大投資集團決定投資2億元建設三十里屯范蠡故里旅遊文化產業項目。該項目分三期工程,其中一期為范蠡祠工程。
2010年5月28日,創意大師陳放在南陽市南陽賓館一號會議室為南陽2012年農運會激情陳詞,其中重點提到了開發范蠡故里,開發范蠡村,以項目所在地具體特徵為依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市場打造國內規模最大、品牌影響力最大的“中華商聖”—東方財神范蠡故里主題旅遊景區,向世界展示南陽“大商故里,財智聖地”的品牌形象。 打造國內首個以“商聖-財富-成功”為主旨和主線,匯聚中外財富故事和經典商業文化旅遊、體驗旅遊、生態觀光旅遊、休閒商務旅遊、精英教育培訓基地一體化的景區。]將范蠡故里打造成代表南陽市形象第一品牌的旅遊景區,使之成為涵蓋鄭州-武漢-西安金三角,輻射中西部乃至世界的重要旅遊目的地,吸引世界商界、政界等人士前來朝聖膜拜和觀光。
村史
三十里屯現三十里屯現屬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戰國為三戶里(里--古代對小集鎮的統稱),(又叫三戶,也叫三公城)歷史上還沿用過永安寨、中雷鎮、中雷堡、小長安、屯裡、屯裡街等名稱。是商業鼻祖范蠡的故里。上個世紀初的時候,還在鎮的北寨門的上面鑲著一塊門額,還有著〈古范蠡鄉〉四個大字,寨門裡面,官道偏西一點,還有一塊石碑,地面上約有三尺高、一尺半寬。上面有四個大字(范蠡故居)背面的小字上刻著一些字。但是我能記著的是:“商聖故里,里即祀(祭祀)也這八個了”。聽老人們講,那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這裡,給揮毫留下的墨跡。1938年跑老日的時候,這塊石碑丟失了。聽說是一個界中的生意人路過時用大車順便帶回到界中家裡,做了錘布石。後來有個三十里屯有個做生意的,叫閻受田的(筆者的父親)在1947年,到四川採購藥材,路過界中歇腳,偶然之間看到了這塊石碑。為了這塊石碑,他和夥計還同那家人吵了一架,由於太重也沒辦法有帶回來。回到家以後他和村長閻鴻鎮說了,想讓閻鴻鎮出頭,把石碑運回來。當時村長卻不去辦理。還說:“要那一塊爛石頭好乾什麼”。閻受田再次南下去的時候。利用晚上的時間,和他的合伙人(周八營人),加上兩個夥計一共四個人。把石碑抬了出來,挖了一個坑給埋到了地下。準備以後有機會再運回三十里屯。但是他們說後面的字已經讓錘布的給錘光了。閻受田和他的合伙人都在之後的一年內去世了。兩個夥計現在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知道他們的姓名。線索到此就斷了。也不知道這塊石碑還能再見天日嗎?(這是筆者的父親親口告訴的,應不會是訛傳。(筆者的村史成文時間在1983年。)果然,這塊石碑在 年被發現後珍藏在縣文物局)傳說現在的東大坑。是范蠡領著西施離開政治舞台後,偷著回到故鄉,以後去山東去做生意以前,在故鄉暫短居住時洗梳、化妝的地方,所以人們叫東大坑為“西施鏡”。裡面的鯉魚吞食了西施殘留的胭脂以後,逐漸轉變成紅色的金魚。這就是金魚的起源。三國時期曹操曾屯兵於此,距宛城城南三十里,故名三十里屯。古名中雷鎮,也叫中雷堡。前清時還叫永安寨;聽說這些在南陽解放前的舊縣誌上還有記載。
三十里屯,是個古鎮。北距南陽縣城三十里,南去新野縣境四十五里(界中街四十二里),縣城九十里。西頻白河,冢頭水寨,再往西為臥龍崗盡頭,崗上有小廟一間。前有拜殿,叫“斬龍廟”。冢頭白河之間有沐垢河,在鎮西南的白河西岸沙窩李莊注入白河。鎮東三里許有溧河古渠道,(那是漢朝時南陽的兩個著名的太守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在南陽上任時實行惠政,修築的水利工程,南陽人由此告別了旱作,無虞旱魔的威脅變成為魚米之鄉。玉皇廟的碑文有“稻香十里,桑麻掩映”的描述。他們為人民辦了好事,人民不會忘掉他們,南陽府衙的東西轅門上牌樓額書“召父”、“杜母”就是對他兩的認同。到了明朝,唐王被封江南,路過南陽,看中了南陽這個富庶的地方,就留下不走了。這個腐朽的唐王只知花天酒地,敲詐百姓,哪裡還顧及民眾的疾苦。以致水利失修;水田又變成了旱地。)那水由北邊的玉皇廟迤邐南來在鎮南三里許西折匯入白河。古驛道跨古渠道而過,大橋為三孔。可以想像到當年水流不小。橋南路東側,豎丈高石碑,書寫徑尺大字“唐府重修通濟橋”。路面低於碑基約三尺,碑身向西傾斜“千年古路變成河”可見水土流失的情況。東岸有一墳,高大異常,俗叫“管家墳”卻是明代唐王管家的冢,歷經幾百年的滄桑竟然還有那么大,由此可知那唐王是赫赫之勢。)周圍村莊稠密。自北而東為萬彎,勾營,折向南去為蓬萊府,小凰台,大凰台,凰台岡再向西是官莊,吳庵,大小景莊。它的對岸沙窩李莊在三十里屯西南方,為沐垢河入白河處。它的西面為冢頭,為水寨。河西的宋馬營在三十里屯的西北方向。村民們在白河兩岸的沙地上廣種花生,柳線條。所以多操編織業。每年有大量的柳貨(籮筐,簸萁,笆斗,草帽)上市。為南陽一特產。沿河兩岸,上起城東,的盆窯村,下迄鎮南的平樂村,有連綿不斷的沙丘,多種蔓荊。果實叫蔓菁子,入中藥。總稱“四十五里蔓菁山”。河灘沙地野生莎草,根結塊,叫香附。路邊地頭野生蒺藜都是地道的中草藥。還有老鸛草,以根泡酒,治風濕性關節炎;見腫消草,煎水洗,可消腫氣。牛屎蒲團,草根治老年虧症。翻白草,魚腥草,星星草均可入藥。河灘上又廣出茵陳。俗言:“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拔了當柴燒。”就是指這個說的。
南北穿街而過的大道,自秦漢到清末是京`洛汴許南下湖廣川滇黔的古驛道。鎮南里許有驛站。村民們叫“堂兒”。有驛官驛卒;廄養馬,背不下鞍。專差傳遞文書。俗稱為“文書馬”。例行普通文書(檔案)晝行夜宿,急件晝夜兼程。我記得中法戰爭諒山大捷的訊息就是通過這條一道傳到北京的。捷報到北京時和議已成。安南遂倫為法國的殖民地。暹落國(今泰國)進貢的大象,也經過這裡送往北京。光緒皇帝赴北京承繼大統,曾駐蹕北大店。因而有“北大店,沒臭蟲。”近乎神話的傳說。
三十里屯的寨垣是清朝鹹豐,同治年間修築的。當時太平天國的軍隊於鹹豐三年(1853)元月攻克武漢。中原震動。大小地主驚恐萬狀紛紛修築寨牆,自衛保家。三十里屯周圍的十里舖,欽賜田,禹王廟,尤橋,包營,陸官營,冢頭,上范營和三十里屯一樣都修築了寨牆。這些寨牆的修築都上都適應了清王朝防禦太平軍和捻軍的需要。如此,之間互為犄角之勢。地方基層政權機構取“守望相助”之意叫“守望社”。是防範盜竊的民眾組織。(漢書:食貨志上:“守望相助,疾病相救”)
當時作為防守的主要是一些非常笨重的火藥武器;最大的叫“榆木噴”鐵茼、口徑約十公分、長約三米,外裹渾材榆木,下有四輪車床,便於運行。抬炮:鐵茼、口徑約三至五公分不等、裹以木托,可兩人抬著燃放,所以叫抬炮。土裝:鐵茼、口徑約一至兩公分、筒底有“炮台”、機頭。扳機頭使它張口。再扳機,使機頭砸在“炮台”上的引火藥殼,使火藥爆炸射出“炮子”《生鐵鑄成的彈丸》。另外還有單筒、雙筒、等短武器可以插在腰間。三眼銃:將三個鐵筒集束在木竿上,三筒炸藥一起點燃放射,它的威力更大。按:原始的”喀秋莎“火箭發射器。
三十里屯寨垣周長約三里;高約五--六米;地基寬有四米多,上寬一米多。東,南、北共有三個寨門。均為石拱券。石料是扒鎮南的唐王橋上扒下來的。南門的門額為書法家許奎草書“永安寨”、北門的門額上有《古范蠡鄉》、東寨門的門額為揩書的〈古中雷鎮〉四個大字。由於西面寨牆以外九是白河碼頭。所以沒有西門。南北的門樓上都供有神胎。上可住人。(我幼年時南門樓上住一個流落江湖的小爐匠,“製造”“當十”、“當二十”的假銅角子。)四角各有一個突出的土墩。距寨牆外三--五米不等是修築寨牆時挖土形成的壕溝。俗稱“寨河溝”。可用來蓄水阻敵。現在是從東門外向南繞寨西去的農田排水的渠道。再向北折而西流入白河。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止日寇占據做為據點,統令拆除。現在的寨牆基礎上大都建成民宅了。解放前村的東北偶、東門裡、南門裡、東夾道都是大片的空地。現在都建滿了民宅;甚至發展到了寨外建了新村。可見人口增長勢頭是多么迅猛。
三十里屯的房舍、鋪面都是瓦房;街中南北通衡。有一過街閣;閣東偏、早年有樓梯。樓毀後該房成為冬夜值更人員的宿舍。人叫“更庵”。地方結構對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先行拘留於此。值更制度;燃香計時;鳴鑼巡查。臨夜人腳初定,鳴鑼兩下叫做定更。以後鳴鑼一長兩短“當---噹噹”叫二更;依次一長三短為三更。------一夜五更。如遇盜賊、火警、土匪等則不分點的連敲。人們聞警而起。如鑼聲突然停止,人們可揣想事出有因;各加戒備。值更人員一般兩或三人;報酬為年終付;全村村民因該戶的經濟情況隨意樂捐;或錢或實物沒有定例。鎮上的房舍北頭古老、南頭的三個大院是鹹豐年間新建的。有幾所住宅被土匪燒掉後,再也無力修建。民國以來,民生凋敞;后街多草房。近年來出現了蓋平房、修樓房的高潮。
大約從鹹豐年間開始,由縣府委派守望社社長。人選多為地方豪紳;亦間有開明人士。其編制為社長一人;社員一人襄助社長;先生一人,總理財務、勤雜;局勇二----四人;後改稱保全團(也叫局)。(局勇、俗稱小隊兒)守望社、保全團的名義各用在何時?沒有明顯的界限。在辛亥革命前還叫守望社。三十里屯屬沙渠地方,轄五十二個自然村。寨有寨長,俗稱寨主。清末時的寨主是閻營之,之後是閻時熙承襲寨主。又蒹理沙渠守望社。一般守望社(保衛社)都設在三十里屯。偶爾也有隨社長所居住的地方而不在三十里屯的。各村設村長,都是該村的有頭臉的光棍兒的人物。不是正式委派的。這些人的作用主要是上派下攤、收交財物。有許多貪污、不法經告發而被撤消的。在這個地方行政機構之下,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畸形人物---名叫“地方”,也叫“鄉地”。這些人身份低賤、品質惡劣。見上級搖尾乞憐,是活靈活現的哈巴狗;對一般的眼子戶,卻是威風是十足;稍不如意,就戳你個灰指頭(嫁禍於人)就讓你吃罪不起。輕則丟人、喪財;重則頃家蕩產。他雖然不是正式的行政人員,不吃俸祿;但他能廣開財源。一般農戶只怕惹不起,就隨事經常給些方便、好處。一年三節、紅白喜事,禮物豐闊。對富豪、權威人家他又有一付可憐相,見面必稱某老、某爺;到屋裡必恭必敬;只有站的;沒有坐的。自稱“娃子”。年終時拉上大車到大戶人家去,乞求賞賜(俗稱“鄉地告助”)。三十里屯最後一個鄉地叫苗光林於1942年死去後就再沒有"鄉地"了。
到了1938年改稱蓬萊鄉。三十里屯設“五權鎮”閻鴻鎮為鎮長。次年閻烘鎮與其父閻恩元(子玉)被周八營許星橋、孟顯富等率眾進宅所槍殺。五權鎮也隨之撤消。轄區仍為五十二村。到後來國民黨統治時期屬瓦店區;施行保甲制度。三十里為一個保,下有二十個甲。甲設甲長。當時縣裡設兵役科,實行徵兵制度。老百姓都不願當兵為反動派賣命當炮灰,就央人托己、送禮請客、說情賄賂那些保甲長們。農民大量的血汗錢就這樣裝入保甲長、鄉長的腰包中了。對於那些沒人情、沒錢送禮的人家的青年,則被他們繩捆索綁、強行拉壯丁。娘母號哭、妻泣兒叫、慘絕人寰。當兵後待遇惡劣;吃不飽、穿不暖、挨打受罵,《杜工部》的《史壕吏》中的描述實難述其萬一。民眾口語:“不怕官、只怕管”、“滅門知縣’就是對那些壓迫、敲詐、搜刮勞動人民血汗的縣、鄉保甲長們的憤怒又無可奈何的心情的表述吧!(5)居民
三十里屯的居民大部分是閻姓。其他的尚有張、王、李、趙、聶、賈、楊、岳、侯、海、錢、裴、盧、余、薛、劉、黃、柳、吳、呂、陳、景等姓。解放後其中的岳、侯、海、錢、魏等姓已經沒有人了;呂、劉、柳是六十年代遷來的;而楊、景、岳、陳則是清朝時期晉南的人在這裡經商落戶在這裡的。(景姓尚住景莊、羅莊;陳姓住蓬萊府。)
閻姓在南陽的始祖叫閻俊。據庵上(廟院--明末毀於兵亂。)碑記(於三十里屯東門外,毀於大煉鋼鐵時)所載:閻俊:為勝國時中書省左丞(閻氏家族在第一次整理家譜的時候,閻嗣錦從台灣的南陽縣誌上查到的資料)。,以直柬貶南陽。封地中雷鎮。北至三橋灣、南至三教堂、東至鳳凰台、西至臥龍崗。閻俊的墓字在南陽城內的龍亭邙。
元末戰亂,三十里屯的閻氏延止迄明代,尚有閻幀可查:在二十里屯的西南;古驛道的東側,曾經有過累累一片墓地。在那墓地中有一個碑;是閻幀(他作過太康教諭)的學生到新野任教諭的時候,路過南陽。特意到閻家拜訪老師;不想此時閻幀已經去世。他為了紀念老師的培育和提拔之恩,所以在閻家的墓地上立碑。在碑的背面曾詳數了閻家的世系繁衍後世的族系。遠及閻俊,近述閻幀,族屬甚祥。從此碑陰上滿滿記載的(約有千人之眾)可以看出,在當時閻家也可以稱為是城南的大族。“那時我們去南陽上學,路過此處,也常常到碑前去念一念碑文。”(閻嗣苠、閻嗣英、閻嗣萊等語。)
後來到了明末,政局動盪,盜賊蜂起,戰火連綿,民不聊生。(老人口傳:“黃巢(實際是李自成和張獻忠)殺人拔白萬,在劫者難逃”。在三十里屯街南閻家的祖墳碑上只有閻化純、閻化俗兄弟二人,是有文字記載最高的先祖了。(老人口傳:化純化俗雙立祖)。他們的碑下,還有三代的墓和碑。第四代就脫棺了。可惜沒有人留意和記載。後來的戰亂使:“兄弟十八人為避戰亂而各奔東西”(老人口傳語)這時閻家後人為避戰亂,分別分散於南召、內鄉、鎮平、鄧州等地。到清初時在三十里屯只有閻端、(他的墓地在三十里屯與周八營的路的北邊,由於廣種楊樹,被稱為楊樹墳)閻相兄弟兩人守業。端絕嗣,相有三子:光弟、光前、光甲。後來以光弟嗣承閻端。現在三十里屯周圍的蓬萊府、廣莊、王廠、東、西葉營、楊莊、王廠、小王莊、八里岔、十里舖、邱莊、黃連樹、姚莊、馮莊、大桑樹、閻莊等都是閻氏的後裔。由閻氏一族消長也可看出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人口的發展的概況了。
閻姓如何發家的?
清朝乾隆年間,三十里屯的閻端、閻相兄弟二人共有田產二十頃。街中路西宅院一處;南頭路西宅院一處。閻端乏嗣。閻相以長子光弟過繼。閻光弟請得田產十頃。宅院一處。他有三個兒子其中的老三叫文麟。原是個浪蕩公子;最愛玩鵪鶉、長蟲、鴿子。有一天,他在北廟戲樓上掏長蟲玩。無意聽到別人的議論:“閻文麟這人不務正業,他過繼的這分家業,非叫他董乾董淨不可。”他聽到了這些話以後,思想非常震動;悔過立志,決心乾一番事業。回到家裡,砸了鵪鶉籠子,防走了長蟲。據說有一年各地的小麥長勢很好,糧價疲軟。有一天他在社旗鎮糧行坐莊,同人玩葉子戲《抹紙牌》深夜去解手,看到天氣驟變,大風降溫。必將影響到麥收。他進屋後馬上同別人成交了一大批小麥的交易。當夜果然下了苦霜,豐收在望的小麥被無情的天氣變為絕收了。接著夏天大旱,秋莊稼又沒有種上。所以造成了南陽盆地特有的嘉慶十八年(1804)空前的大年成。〈人吃人的年成〉街上有買人肉包子的。以前只有在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才有的人肉作坊,把人當作牲畜一樣出賣、宰殺。讀讀都覺得滲人的現象卻在南陽出現了!而閻光弟在這樣的年代裡卻擁有大量的、雄厚的物資。大批的人們為活命以超低價拋售土地時。他就將土地購置到一百二十頃自然就易如反掌了。他又在城內察院街開了一處銀樓,聘請北京的巧匠製作時興的琺瑯、首飾。利潤頗豐。生意大了,必和官府有來往。他們所收的田賦、稅收的碎銀,都送到銀樓加工成元寶。(每個重五十兩)所得利潤官商公分。這又開闢了一條財源。俗話說:“要得好,三湊巧。”於是閻光弟這一支一下子就發跡了。僅在三十里屯一處的倉庫就能存小麥八百擔(每擔約合500市斤)。
閻氏走入仕途
閻文麟發跡之後,子孫們開始進入仕途。
閻倫魁:以優貢為安陽訓導。
閻倫魁:(南陽縣誌文:閻倫魁,字雲蟠,父文麟。常出栗賑災。倫魁以優貢官安陽訓導告歸。教授生徒不受修脯。其貧不能讀者又時周恤之。父年八十卒與弟秋魁同以哀毀致疾。初倫魁無子偶至郡見子者夫婦相對泣,詢得其故,窮囊金贖之,後生三子,人以為異,子丕勛、丕承、丕式,以孝友聞。)閻倫魁逸事一則:
閻倫魁,字策安,嘉慶十五年庚子科優貢任安陽訓導。年近四十無子。一日進城,於城門處見鐵嘴劉給人算命,興致所致。請鐵嘴劉一下嗣命。鐵嘴劉斷言魁公命中無子。倫魁一笑擲金而去。到了城內以後,看到有兩口跪於街頭賣女。倫魁向前詢問,得知無錢葬父因而賣女。倫魁心想,我的命中又不能有兒子,要錢何用?把身上的錢全部拿出來,給了那跪街的夫婦揚長而去。回到城門口。又碰見鐵嘴劉。鐵嘴劉大吃一驚,拱手讓座。說相公今天必有大善事,於上午算命事的情況大大不同。有次一舉,何患無嗣,明公該納如夫人,以有三子的命了。後果然那跪街的夫婦把小女送於倫魁為妾,倫魁千辭不過。後果生三子。(縣誌所栽即此事)
閻丕勛:在南陽遇到一窮困潦倒的京官,出於憐憫之心。贈他白銀500兩。他從此開始發跡,官越做越大。為了感謝贈銀之恩,他出面將閻丕勛的弟弟閻丕敏,捐了個貴州平遠協的武官。人尚未到任,聖旨又到:升遷延安總鎮;湊巧榆林鎮出缺,又兼榆林總兵。
閻丕敏:這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在滿清政府因財政枯竭,開捐官輸材之道後。科舉考試中;文官要下大功夫,武官相對的要省勁一些。閻丕敏就是棄文習武、捐班最後晉級為二品大員的。曾暑陝北榆林鎮、兼管定遠鎮。因此渾稱陝甘總鎮。
鹹豐元年(1851),洪秀全在廣西廣西桂平起義,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國。他的武裝力量擴展到廣東、湖南在鹹豐二年兵臨長沙。清廷派閻丕敏守城。他不敢同太平軍作戰。動員長沙城的商豪財紳向太平軍資送白銀、糧秣。與太平軍私下裡達成協定。這樣太平軍無了後顧之憂;長沙城也沒有了破城之慮。使長沙城能平靜了幾個月。太平軍與次年一月克武漢;三月陷南京,改稱天京。閻丕敏此時以“私通發逆”、“篝和資敵”等罪名被彈劾。經勝官保和長沙紳民上奏力保(他們認為長沙總算倖免了一場兵亂)從輕議處,帶罪立功;率隊到鄂、豫交界處的黃渠河一帶平民變。此處雖然地齎民貧,但卻是宛、洛、荊、襄的交通要道。清廷為了南北交通的暢通,當然不許捻軍占據。民變被鎮壓了,他總算打了一個勝仗,立了一功。也看出了仕途的艱辛;晉京陛見敘功化錢送禮、上下買通以腿疾告老,乞骸骨還鄉。(進京議罪和陛見敘功,均化錢不少;他向家裡要錢的家書上每次都是匯兌五百兩筆者小時候曾親眼見到好幾封這樣的家書。加上隨身所帶的數目當相當可觀。)三十里屯街南路西的三處大院;並立的三個牌坊都是他那個時代修起來的。
由於清朝時,四品以下的官員稱老爺;四品以上的稱大人。所以鄉里的人們都叫他閻大人。
閻大人,嫡妻無子,以侄兒過繼為兒。名字叫《樂》。(即閻敬之也)大人常有:“樂兒不孝,當以鞭策從事”的口頭彈。
閻丕敏逸事數則
虎皮大椅
一農戶在官路邊種瓜,苦於大兵騷擾。向他求援。他將他的虎皮大椅交給種瓜人。讓他擺在瓜棚下,過路的散兵游勇,果然沒有一個敢進瓜圓。
盜“流札”
流札---猶後來的路證、護照也。他的兒子(大公爺)遊蕩無度,大人還鄉後對其嚴加約束。他在他的一夥朋友的慫恿下,學戲上的計謀,放火燒後院的馬棚;乘機盜出了大人的“流札”。他們依次“流札”先到新野縣衙開口要船隻500隻;車500輛。新野縣知縣見他只有三人,也派不出那末多的車船,陪著小心、說著好話,送給他白銀若干才算了事。接著他到了樊城,燈紅酒綠,吃喝嫖賭,揮霍無度錢化完後就到樊城縣要錢。揚言要去武昌。樊城縣知縣不敢自專告知襄陽知府和襄陽鎮台。鎮台派人將其迎進鎮署衙門,在盤問中露出馬腳,才知不是大人而是大公爺。。鎮台穩著大公爺後,專差三十里屯告知“大人”。“大人”派弟弟閻丕式率乾仆樊兆奎將其押解回來後,合全族公議處置。(意在處死)當徵求到兒媳(米二姐--南陽東關米姓)的意見時,她答說:“懷裡沒抱的,手裡沒拉的。”(意為無後)“大人”一氣昏厥,無人敢做主處死,公議禁閉若干天,不了之。
蒸酒和泥
大公爺在家主理宅院的修繕;“大人”查帳發現開支過量,質問大公爺原因,大公爺答道:“天寒地凍,無水和泥,只好用蒸酒和泥,自然化錢多了。”因子嗣不肖,大人的孫子就將這宅院典當出去了。此是後話不提。
靈芝草出在糞堆上
“"大人”的嫡室無所出,有子二人皆術庶出也。兩個兒子常抱怨其生母:“拿我這靈芝草出在你這糞堆上”。其無狀如此。後來在一場戰亂中“大公葉”去世,不及殯葬,倉促間把棺材擁在糞堆里。成為日後人們話柄。
黃馬褂
“大人”因平黃渠河民變有功,皇帝賜他黃馬褂。
旗桿院
走入仕途的閻大人,發家以後,開始在村的南頭、街的西邊修建房屋。最有名的是緊聯在一起的那三個大院。三十里屯的人習慣上叫“旗桿院”。
從火星閣向南越二百米的地方,在街的西面,並排聳立著三個牌坊,這是閻大人向清廷皇帝為閻氏的幾個夫人們所請的誥命牌坊。每一個牌坊的後面,是一個大院的大門。大門的兩邊都有一對獅子和下馬石。南來北往的官員們,文要下轎、武要下馬。(下馬石就是栓馬的地方)在大門的左邊都立著一個高約三丈的旗桿。所以當地的民眾把這三個院子統稱為“旗桿院”。大門進去後。左右廊房各六間,一般是給家裡的男性的工人住的。(兼有護院、傳達、勞作的職責)正房六間,是個戲廳;兩側個有一門通向後院。四周都有前檐和圍欄;前檐的寬約四尺半,圍欄是用上好的楠木精緻製作而成,桐油打底,彩漆粉飾。前檐內用青磚鋪地,院子裡的地面比前檐內的低一尺半,是方磚鋪成的。每逢年節,在這裡請戲、唱戲,全村的人都可以來看。
第二個院子也是個職能院,但全是女性。這個院子裡的廊房一邊是廚房和餐廳。在大人家裡工作的人都在這裡吃飯;另一邊都是住房;均有前檐和平院。是勞工們聽從分配任務和集結的地方。
第三個院子最為寬大敞亮,是主人的會客的場所。六間頭的正房是整個的建築群中最高的、最大的。檐高近一丈五、脊高近三米。脊上有獸和獸頭。進深也有兩丈多;據說比南陽附衙的正堂還大。雲杉木料作成的屋架,修築在牆體以內。那牆是後來才裝進去的。(所以百姓們說這樣的房子叫房倒屋不塌,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業的發明;也可以說是比較早期的框架式的房屋了)那房屋雕樑畫棟;色彩絢麗。木製的門窗,花樣繁多,盡各不同。這個院子兩邊的廊房是書房等辦公的地方。請來教師授課,以便教授學生讀書。
再向後去的第四個院子,是主人的臥房。家長住的是正房,其他的家人住在兩邊的廊房裡。所以這個院子比較大,廊房也比較多。在這個院子了;里還有主人家的廚房,主人家裡的人都在這裡用餐。
最後的一個院子,是個花園,只有三間花房,是給花工住的,花園裡面,四季有花。家裡的孩子們在裡面玩耍嬉戲。內有大樹,綁制鞦韆,以供玩耍。春夏秋冬是這一家的體育活動場所。
著幾個院子(除了花園以為)都是青磚鋪地,廊檐連線,當地的人說是:“進了院子下雨不撐傘,連陰天不踩泥。”
這三個院子,北邊的是閻丕敏的大哥閻丕勛的;中間的是他二哥閻丕的;南邊的是閻丕敏的;三個院子的規劃和建築都是一個模式。一直到了解放以後這些房子還保持完整;土改中這些房子規國家所有。作為糧庫一直使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受那些瘋狂理念的影響,大隊當時的領導認為,集市是資本主義的場合,設在三十里屯是三十里屯的恥辱。決定把集市攆出三十里屯。好象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無產階級的立場。於是把集市轉移到了黃台;後來又搬到了黃台崗。三十里屯從此失去了地區經濟中心的地位。不久作為國家糧庫的這三個大院也被拆遷到了大夫莊和黃台崗。磚瓦木料也被拆運一空;幾百年的建築也蕩然無存了。廟宇
三十里屯的廟宇,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三十里屯鎮北在唐朝時已經有個香火很盛的“文殊廟”。
“文殊寺:寺在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光緒《新修南陽縣誌》有記載。唐貞觀二年(628年)僧人德發創建,今已不存。
興國寺:在城南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宋和元年(1054年)建。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稱:明為上元寺。在城南三十里。淯水西下范營有明方九碑記。今已不存。
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盪,即便考古學家來也沒有什麼可以尋覓的痕跡了。。在筆者所見到的只不過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回憶罷了。
鎮南是三聖廟(三十里屯和附近的人叫做三皇廟)
陝山會館:也就是後來的三聖廟。可能也是“范蠡故居”的碑刻在北門的原因。祀原址在鎮北,堪輿家說:鎮北為氣脈來龍,對居民的住宅不利。因而遷到鎮的西南隅。過去有碑文記載。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捐資興修者多為商號,商號的原籍多為晉南的解縣、安邑、絳縣、夏縣、洪洞、界休等縣;亦有少數陝西省籍的。捐銀最多的是白銀500兩,約五家;余者50兩、20兩不等;本地的閻光弟100兩最多,也有捐田產的;其他的信男善女三兩、二錢、千文、百文的不計其數。(功德碑文記載的功德詳情。此石碑現存於村南涵洞的橋中閻蔭愷和閻全中在1989年曾入橋下觀看過)
由於捐資者多為陝西和山西的客商,所以在建設供奉文武財神的時候還發生了爭執。閻光第等地方紳士要立範蠡這個文財神。而山西各商號(他們出錢是占絕對的多數的)。要供奉他們的老鄉武財神關二爺。本地人和山西人還鬧的不愉快。後來經過當時南陽府尹的撮合,才建了人祖(亦說為伏羲氏)、范蠡和關公三聖的財神殿。合稱為三聖廟。亦稱三皇廟。這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後來南陽府的人知道了這回事以後,覺得很有意義,他們不同的是除去了中間的人祖,修了一個文武雙聖的財神廟。加上在南陽和襄陽兩地的恭耕地之爭中,當時南陽府尹顧家蘅的對聯:“功高天下原不在先主後主,心在朝廷何必辨南陽襄陽”的名句,閻榮甫曾說過(曾當過中華民國的參議員,也是早期的中共黨員):“這是南陽府歷史上有名的兩盆浠泥。”值得三十里屯人驕傲的是三聖廟和戲樓都是:“先有三十里屯,後有南陽府”
正殿三楹,內有彩色神像共七座,把三個不同歷史,不同傳說的互不相干的三個人物供奉到了一個殿堂之上,也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建築了。中間的是人聖伏羲氏彩色泥塑,坐高八尺。左側是范蠡的彩色泥塑,。神態和祥,高達八尺,但是穿的是官員服。好象是在大堂上,和右邊的關公探討什麼。猛的一看還認為是諸葛亮呢,不知道的人見了以後說:怎么把諸葛亮弄到三聖廟裡來了。左金童、右玉女分別立到樊蠡的靠後一點。右面的彩塑“關聖帝君”泥胎坐像,高可八尺,“帝君”戴冕流蘇(前後各綴玉串十綹),長髯齊胸、眉長入額,二目微睜(俗稱:關公不睜眼;睜眼要殺人)、表情威嚴莊肅。下塑白臉的關平;後塑黑臉的周倉。均罩有雕花暖閣(即神盒)。殿門六扇,都是雕花。平時只開中門,暖閣前的供案,長丈余、寬六尺、高四尺,雕花描金彩繪,十分的講究。後壁、屋山都有彩畫如:《宛令三竭》、〈浣沙戲水〉、〈臥薪嘗膽〉、〈九策滅吳〉、〈泛舟五湖〉、《古城會》、《護皇嫂》、《挑袍》、《水淹七軍》等;門外的廊檐、門楣畫有《二十四孝圖》。檐下東窗之前,有一口鐵鑄大鐘,高五尺,鑄文有鑄造的年、月、重量、鑄工的姓名。周圍有八個大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鍾唇為波浪型,鐘紐為螭的圖象裝飾。農曆除夕撞鐘一百另八響,鐘聲洪亮,全鎮可聞。清末民處時最後一個僧人叫滿祥,他沒有收徒弟。他死了以後,鍾也不知道哪裡去了。
正殿左右各有三楹;但比正殿較小。左為牛王、馬王、青苗神態各異,性像逼真;右為財神殿,畫梁雕棟,彩塑神胎。都有彩雕的暖閣和供桌。這三處殿堂都設有火神的牌位,書寫“熒惑星君之神位”。著兩個偏殿後來都被學堂當作教室。
正殿前有拜殿三楹,(俗叫卷棚)紅漆明柱,斗拱式建築,青磚清瓦;正中的匾額上楷書四個大字《忠昭漢室》左懸明末的民族主義者、著名的書法家《富青主》的行草《尼山並峙》龍飛鳳舞、氣勢磅礴。實為書法珍品。
拜殿前還有閱台,以上殿、台基都高出地面三尺,正中有青石修築的台階五級,台階的兩邊置有整條的青石,細潤光滑。那時的兒童常當作滑梯做遊戲。各殿之間都有檐廊連線,檐廊內和殿內均是青色的方磚鋪地。
閱台前是廣場,廣場前是戲樓。戲樓高七尺架梁鋪板,台前台後相當寬敞。廣場的東西兩面各有廊房五間卻沒有神像。在戲樓南還有一處院落東西屋各三間,院門向東,可通過牛馬車輛。廟宇的西偏院有西屋三間,前出檐。是主持僧人講經說法的禪堂。南邊的耳房是廚房、北邊的耳房作為儲藏室。鹹豐年間修寨牆所剩餘的炸藥有四大缸就壘界牆封存與此。偏院的南北各有房屋三間;北屋是僧人的住所,南屋是知客房。院的東面是花牆,內種石榴、牡丹、蒴約、夾竹桃`-----等,院內青磚面地,廣置花盆。院的西南隅還有一菏塘;系建廟時取土形成的。禪堂左偏,有千年古柏一株,不知是什麼年代所栽,原來還枝茂葉蘩,廟被扒了以後疏於管理。現在已經是垂垂老矣。枯乾直指蒼窮,向人間述說著滄桑巨變。是南陽縣僅存的古樹之一,現在樹幹傷疤累累、枝焦葉枯,它是三百年來中華兒女喜怒哀樂、興衰存亡、前仆後繼、艱苦奮鬥,同天地人相抗爭的見證。現在應加大管理力度,善加保護。1927--1930年中共豫鄂邊區的多次會議都在這裡召開,南陽縣人民政府在此豎碑以示紀念。當時的中央也派人來此傳達過檔案。筆者曾在縣政協會議上提出過要對三十里屯的文物進行保護。由於當時不太重視。三界的會議上都沒有形成具體的措施。
全廟的房屋大小總計三十八間。於1962年翻修擴建,塘已經填平所有的房屋都已拆除重建,成為村裡的國小。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再次翻新;舊日的建築格式已蕩然無存。
三元宮
三元宮也叫泰山廟。在鎮的西北角。為一道觀,全廟為東西排列的四個院落。泰山殿是正殿。祀“泰山爺”(據說是《封神榜》里的黃飛虎)泰山為五嶽之長,所以全廟以泰山殿最大。院落也較其他三院為大。東西廊房泥塑十殿閻羅,塑型表現地獄中的各種酷刑。十殿閻羅中以五殿最為暴戾,因而當地的百姓將不講理的惡人叫“五閻王”。南陽人讀成“陽王”[地獄的輪迴之說,出自佛(fo)教,是梵文佛陀的簡稱。也有讀做《浮屠》、《浮圖》、《佛馱》的。元壽元年時(公元前2年)傳人中國。東漢末年出現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張道陵將其合併改造創立了道教。張道陵自稱“天師”。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為統治階級所利用。儒、釋、道合稱三教。他們的輪迴之說在民間流傳時間久遠,地獄廣闊,他們叫《萬宗歸一》。
西廊房的最南邊,有一立像,戴氈帽、穿長衫,將前襟掖進腰帶里,右掖夾一把雨傘,長舌外伸,兩腳做交替奔跑狀。這就是“無常”,俗稱“弔客”。傳說原名叫張光才,是一個自縊而死的人。因為到陰間以後,必須找一個替身他才能再次轉生到人間再生。就是俗話所說的“托生”。由於“無常”急於找到替死鬼,所以他不避風雨(持傘)急速的不停的奔走。有人給他的嘴上抹些鴉片煙,說是給他一些好處,讓他不勾攝自己的靈魂。由於當時的科學和知識水平有限,至使當時的廣大的民眾信奉入迷。如果有一個浮燥、不知天高地厚、橫行霸道的人栽了跟頭,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人們舊會說他是“哀無常”。
山門三楹,門楣上是閻敬川所寫的歐體楷書的《東嶽行宮》四個大字。左右塑哼哈二將;(俱見《風神榜》)哼將閉口,鼻翼作用力出氣狀;哈將張口,作哈氣狀;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門前有石階五級。
殿的前面,築有戲樓,氣勢宏偉、美麗壯觀:飛檐走壁、畫梁雕棟、蹉跎磅礴宛如天上仙境。南陽城南關的天飛廟的戲樓就是按這個戲樓仿建的。
泰山殿的西面是人祖殿。供奉的是太昊伏羲氏,披頭散髮裸體塑像,惟腰間圍樹葉。呈現遠古人類生存、生活符合狀況。
三元宮又在人祖殿的西面。正殿和殿前的卷棚都是三楹。規模較陝山會館的關公正殿略偏小。另有山門。三官,也叫三元。源出道教。所祀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雲芨七簽》稱:“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上元(天官賜福)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赦罪)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解危)十月十五生。三官配合三元所以祠神叫“三官”,殿就叫“三官殿”了。道觀的名叫“三元宮”了。
“三元宮”的西面還有一個院落,那是道士門的住所,他們在院裡養花種草,也頗為雅致。
和尚、道士都為喪主們設道場、辦喪事。鑲災超度、禱神祈福而獲取香資,“三元宮”在寨河以西還有良田三百畝,後來洪水肆櫱,河岸崩潰,泰山殿和良田已沉入河底,三官殿的基礎上修築了大堤。一直到了五十年代,白河上游修築了鴨河口水庫後,白河兩岸包括三十里屯的人民才有了安全的保障,在再也不受洪水的威脅了。(以上9780字)
奶奶堂
奶奶堂的廟址在三十里屯的西街後,一個大坑的西面,另一個大坑的北面,建在一個高丘上。廟們向南,有房三憧。塑泥胎的送子娘娘神像;抱著一個男孩,解懷乳兒。幼兒的“雞雞兒”裸露,那些求子心切的少婦們偷偷的摳吃“雞雞兒”的土就能懷孕生子;僧人們每年還要做許多土偶彩畫的小男孩,求子的人用香火錢換回;壓在床蓆之下;亦可懷孕得子。每年的二月二鎮上辦奶奶廟會,唱大戲,搭柏枝(與百子諧音)橋,想要兒子的婦女們在百子橋上走一趟,今年就有懷孕生子的希望了。廟會上的供物如山,香火錢頗為可觀。這個廟是南廟的附屬廟,歸南廟的滿祥領導;滿祥死後曾由一個叫岳義魁的人繼承衣缽。直到湯恩伯的部隊把廟拆遷到吳集為止。現在第八組的村民們已經在那裡蓋滿了住宅。
祖師廟
東門裡路北邊是祖師廟;祖師的神像披髮、赤足。手中仗劍。為古代神話中的水神。《道教所祠的玄武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四神。》玄武的兩邊有龜蛇兩物之象。“玄武”始見於《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孔穎達疏:“玄武,龜也”。
祖師廟到處可見。以湖北的武當山規模最大。建築最為宏偉。有一個傳說:燕王朱隸以武力奪取政權後,將京師遷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朱元璋的太子“建文”沒有下落,到處尋找;鄭和在前後二十八年間(1405--1433)七下西洋。最遠的可達到紅海、非洲的東岸,有人說就是找他的。沒有找到“建文”,為了平息眾怒,朱隸詭稱:“建文”已經修行成神。在武當山建廟奉祀;當請示神胎的儀容塑成什麼樣子的時候,永樂帝正在沐浴,披髮、赤足,他說:“我的侄兒,和我相同”。因而玄武祖師的神像都是披髮、赤足的樣子。武當山的祖師廟,號稱大頂,也叫金頂。香火最盛。民間的農曆年節。四面八方組成許多的香火隊,到金頂去朝頂。南陽西關的朝山街,就是當時南陽人組織朝頂的一個地方。
子龍廟
祖師殿的東面還有一個廟叫子龍廟。這個廟有房六間,塑的是三國時蜀國大將趙雲的坐像。廟建於什麼時候因碑文模糊不請,難以說明。但是據筆者所知,在全國奉祠趙雲的廟卻很少見。在三十里屯的村南二里許,有一個冢子,人稱子龍墳,冢南豎有石碑,石刻大字“蜀漢翼將軍趙雲之墓”。立碑的時間是鹹豐年間,豎碑的落款是”三十里屯紳商主”。為什麼在三十里屯修築子龍廟?這是一個謎。
但是有一個傳說:有一天,清朝的雍正(一說乾隆)正在行走時,忽然感覺身後有人,問道;“後面何人?”答曰:“二弟雲長”帝問:“三弟何在?”“鎮守遼陽;”“四弟何在”?”“。鎮守南陽”因而下聖旨在遼陽去尋找張飛、到南陽尋找趙雲。湊巧三十里屯有一個叫趙雲的人,有一天挑了一擔柴進城去買,恰逢知縣出行,在街上皂吏叱喝,趙雲吃了一驚,擔子脫潰,扁擔飛起打傷皂隸。衙役將他逮捕,訊問時他說他叫趙雲。知縣大吃一驚,原來皇帝下聖旨找的就是他。知縣問他家住的情況,他回答說家在城南三十里。這也許就是在三十里屯建修字子龍廟的來歷吧。傳說某某人因為家裡貧窮,接媳婦請客,沒有錢租賃瓷器(招待客人用的碗、碟、杯、壺等)。就深夜到子龍子龍廟或子龍冢燃香禱告,第二天一早果然就有了鍋、碗、瓢、盆、鏟、勺、籠、筷等,應有盡有。筆者1984年從新疆回來還有人說:前幾天還有人從“子龍冢”上借瓷器。當然在使用完後,須將損壞的補齊送回。否則,將會受到疾病、破財等等的懲罰。當然這些都是當地的某些人在故弄玄虛、以訛傳訛的推波助瀾,所以不足為信。但是反映了一個流傳在民間的久遠的傳說。
這兩個廟合在一起,既叫“祖師廟”,也叫“子龍廟”。後來作為鎮公所,淪陷時維持會長閻乾元在這裡辦私塾,和在關帝廟的《養正國小》唱對台戲。
北寨外還有一個三王廟。神像怪異。人不像人、猴不像猴。廟不大,僅容一人跪拜上香,土台行胎,高僅尺許,這是三十里屯所特有的神。當時有一個姓秦的人會下神,就自稱說是“三王爺”附體的。為人驅邪看病、請符消災;每當天旱不雨的時候,他就將神胎搬出來,在陽光下祈雨。他喝佛念咒、仗劍舞蹈。瓦店鎮也有一個地方神,叫“老白猿”,他求來的雨被“三王爺”截了,“老白猿”到“泰山爺”(“泰山爺是三王爺的父親)那裡告狀。這個姓秦的人在《泰山殿》前翻滾哭喊,說是受到“泰山爺”的鞭打。因此與“老白猿”結怨。他還說“老白猿”殺死了他的弟弟。更可笑的是他自己要在某月某天午時升天;到了那一天(夏天)他穿上老衣(壽衣)挺在靈箔上等待歸天。引來了許多人看希奇。結果午時已過他也沒有升天。讓眾人看了一個大笑話。
土地廟--有很多,有個水井就有一個土地廟。甚至在一個人家的影壁牆裡也有一個土地爺。土地爺一般都是白鬍子老頭。以東門外的土地爺最靈,有副對聯是“廟小神通大;威靈震四方”橫批為“有求必應”。人們怕土地爺寂寞,經常送去一些土地奶奶,,等到他的土地奶奶多的無處存放時。還有人幫他清除、埋葬。土地爺如知道他的這些夫人的下場,不知道會有什麼感想?
火神廟。鎮上共有四個東、南、北門外都各有一個小廟,鎮西臨河,沒有寨門,西門的火神在陝山會館寄寓。每年的春節前,村民們在大街上搭起火神棚把四門的火神聚合起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放煙火。
所有的廟宇在解放後都扒掉了。只有三聖廟的那一棵古柏孤零零的聳立在那裡,見證著三十里屯興衰滄桑的變遷。
工商業
從陝山會館的修建公德碑中的捐建者的名單可以看出,當時三十里屯是相當多的,他們的資金也是相當雄厚的。這些大多來自晉南的商號,鋪面大多開在鎮的北頭。經營的品種也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飯店:多為傳統的地方小吃,包子、水餃、胡辣湯、大餅、麵條、下酒菜。均為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品種。最有名的是《肉糊餑》在當時名操一時、聞名遐爾,聲譽頗高。官道南來北往的,碼頭上下來歇腳的,四鄉八鄰趕集的,訪親串友的都要吃上一碗《肉糊餑》。
酒坊--當地人叫“蒸鍋”或叫“燒鍋”
老蒸鍋院,商號叫《永盛生》。這個酒坊開始時也像賒店的汾酒和西華縣的豐豫德一樣,都是山西人經營的,大門的門額上有名人所提的《玉燕投懷》的匾額。可見這個主人是個有身份的人。這個作坊是雙圓作,(晝夜不息,一晝夜出十鍋酒,被稱為雙圓作)可生產白酒八百斤。後來這家的生意轉交給姓許的經營;到光緒年間又轉移給姓閻的人家開辦。清初的時候全鎮共有八家這樣的作坊,比較有名的有《仁義長》、--等。白酒的釀造業達到了極盛時期。後來由於兵匪騷擾民不聊生,到解放的前夕只剩下兩個奄奄一息作坊,也只能是慘澹經營,聊為生計罷了。
解放前鎮上有三個騾馬店。俗稱大店。供過往商客打尖、住宿。在某個時期也有明娼住店營業。河水沖刷逼迫官道遷走後,大店也隨之關門了。
煙坊有兩家。經營刨菸絲。以供應菸民們水旱菸袋的吸食的需要。後來由於香菸的興起。菸民們都願意消費更加方便的香菸,煙坊由興旺逐漸的趨向消條,最後也就倒閉了。
日用雜貨店;以往的不可稽考。民國以來經營比較長久、規模比較大的有馬姓開辦的《東和盛》、《西和盛》兩家。〈東和盛〉後來由於店主吸食鴉片煙而衰落。〈西和盛〉比較殷實,又監管鎮上的“郵政代辦所”,生意相當興隆。還有一個叫劉瑞亭的人也有一個相當規模的百貨店,時間不長由於他的去世就關門了。
藥店:在乾隆年時代,曾有一個閻姓開辦的〈賦政堂〉的藥店,興衰已不可考。經常開辦的有張氏,張氏擅長小兒科。他行醫兼賣藥,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後。王弼臣、金贊臣、閻去佛都開過藥店,只有李化周的藥店解放後參加了公私合營。解放後行醫的還有張聚有、閻鴻銳、閻鴻範、聶際雲、閻保有等。
范蠡村的歷史
此村乃古楚三戶里,漢代三公城。唐時置鎮曰中雷,明本中雷堡,(明南陽十三太堡之一)後改曲水屯,又號白水灣,清朝寨名號永安。此地即《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南就聚者也。”三十里屯名始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封地南陽,號曰唐王,因其護仗儀隊駐紮該地且距宛三十里,所以號稱三十里屯,至今村落內部尚有唐王橋等遺址。2010年,三十里屯村正式改名為范蠡村。解放前,范蠡村的地位一直是鄉鎮級別,李崗亦在其管轄之列。解放後,行政區劃調整,范蠡村作為行政村,隸屬於黃台崗公社(後改名黃台崗鄉,黃台崗鎮。)除村本部外,尚轄一個自然村,即新村。
范蠡村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民外出打工成風,村南耕地大都改作林地。空巢家庭日漸增多,以至於“守家者非老即少,年壯者謀生四方”。其外出目的地主要有一南陽城區,此類外出做生意者甚多;二廣東深圳廣州惠州等,此類打工以服裝繡鞋電子為主;三浙江溫州湖州,江蘇蘇州一帶,此類打工以模具、車床為主。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此類打工以高學歷者為多。
范蠡村的風俗
廟會
所謂“會”是當時人們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時間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大型娛樂和貿易活動。
三十里屯的廟會有很多;幾乎月月有。尚能記得的有:泰山會、三王會、火神會、奶奶會、灶王會、青苗會、關帝會、財神會、土地會、龍王會......等等等等名目繁多。每個會的經濟來源,都有會首(負責人)按戶樂捐,因會的性質不同而不同。比方:三王會、泰山會、土地會是按地畝;火神會是按鍋灶不同的性質各有側重。會的期間主要的節目是唱大戲。戲種有二黃和梆子。二黃比較文雅,是由湖北傳來的劇種;梆子是本地原有的劇種,當時比較粗俗;還有大調曲子,一般只是片段和清唱,少數也有使用三弦和拍板伴奏的。後來經過改進,劇目也增加了,伴奏的樂器也增多了,內容也豐富和充實了就演變成了大戲而搬上了舞台。
廟會上的戲一般為三天;頭一天叫“起會”,第二天叫“正會”,最後一天叫“末會”。
廟會上唱多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歷史的劇目。二黃的多三國戲;如:《空城計》、《三氣周瑜》、《轅門射戢》、〈黃鶴樓〉.....梆子多隋唐和宋代的戲;象:〈打金枝〉、〈送京娘〉、〈秦瓊賣馬〉等,也有滑稽喜劇如:〈淘氣鬧學〉、〈翁先生看病〉等。演員都是男的。快解放的時候才有女的演出,叫坤角。李二鳳姐妹登台演出就轟動一時;李二鳳成了南陽家喻戶曉的人物解放後她還是南陽縣曲劇團的團長。
那時唱戲,要先唱“神戲”;俗叫“三出頭”。其中有一戴白臉笑面具的、紅褲、皂靴、翅子帽。一手持笏板、另一手持布幅,上台後先舞蹈,在舞蹈中展開布幅,上書四個字“天官賜福”;再舞蹈一陣布幅上的字變成了“加官進祿”......最後的一幅是“指日高升”。他們將這些布幅指向台下那些有頭臉的人物,藉此向他們收取一些錢財。明著敲個竹槓。這個過程叫“跳加官”;或叫“打加官”。(傳說這個加官的人是五代時期的馮道,因為他有一套阿腴奉承的本領;歷任幾個朝代都不下台。還有一種說法這個人是戰國時的蘇秦,他周遊列國,曾掛六國相印,遂和眾人、紅極一時。)
寶棚:是公開在公眾的場合開設賭場的地方;只要有廟會,就要唱戲;只要唱戲,就會有寶棚。開設賭場的人要繳納會費;賭場在廟會期間是晝夜開放,夜以繼日的連軸轉。參加賭博的人在賭場上照例是輸多贏少的。有多少輸了錢的人因無錢因無錢償還賭資,而賣兒、賣女、當妻的;也有為此而挺而走險進行偷竊和搶劫的。形成了家庭糾紛,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服毒的、打架的、經常發生。結果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也不為鮮見。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問題。
每逢春節時,鎮上有“故事”。由年輕力壯的大漢,身上以鐵架綁穩,鐵架高出頭頂,人們叫他“褙閣”。褙閣上面上面置有大鼓銅器等,緊跟他的後面也一個“背閣”,上面有十歲以下的兒童來敲擊前面的鼓樂。還有一些小兒裝扮成戲劇人物(比較常見的如:呂布、貂禪、諸葛亮、周瑜、孫悟空、豬八戒......等)在頭頂上舞蹈唱戲。民眾叫“玩故事”。有一出《麒麟送子》那小兒演的精彩,他在麒麟的背上能做出許多類似雜技一樣的動作,翻滾、跳躍,非常驚險,看者如堵、喝彩不絕。當然他們的旁邊還有許多舉旗、羅、傘、散的、每一個小兒的兩邊各有一個人持半月型鐵杈守護在旁,以防意外的事故發生。下面的“背閣”大漢走著碎步,上面的小兒兩肩甩動,阿娜生姿,衣衫襟袖飄然欲飛。深受當時民眾喜愛。每到一個店鋪前,都有茶水、點心招待,全鎮都融進一片和樂的氣氛之中。真可為:歌舞昇平、其樂融融。這種活動一直可以延續到二月二,春耕農忙為止。
村內有大事,輒搭戲台,請名班,不唱數天誓不罷休。至於家庭之事,則以書帖為重點。婚喪嫁娶,無不修書,古風至今傳承。
嬰兒出生後家人會廣發傳貼,於出生第十二天大宴賓朋。周歲時,家人放嬰兒於滿置物品比如秤砣、書本、鋼筆、直尺、雞蛋等等的地方,以預測嬰兒將來的成就。
結婚還是以舉辦婚禮儀式為重,這是村人承認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一環。結婚前請司儀安排好一切,買好該買的東西,寫好喜貼,必須送至其家,不得有漏。然後有擅筆墨的人士寫好喜聯,於婚禮前一天貼上。另外,還有喜字,除貼於家中的大喜字外,還有無數的小喜字,貼於婚車必經之路,謂之迎親喜,有指路的意味。是日,一撥撥的人前來幫忙,至夜不休。迎親、放炮、洗臉、壓轎的人俱在此日安排得當。迎親的一般是能說會道的婦人,嫂子居多,村里新郎一般是不親自迎親的,此外,還有個說法叫“姐不迎姨不送。”迎親的另有數個男人,負責抬嫁妝讓喜煙放喜炮之類。本地風俗,迎親時有一小孩相隨,俗稱壓轎娃,其所收之禮應比他人貴重,一般是他人兩倍。洗臉的人一般是最小的兄弟,如果有輩分更低的小孩,也可以。另外,此日夜,由已生育過的嫂子鋪新床置新被,下面放有棗、桂圓、核桃、筷子之類(喻早生貴子、快生貴子)鋪好後有數人睡於新床之上,但不能有新郎本人且輩分應比新郎低,謂之壓床,雖盛夏亦不能免。結婚當日,迎親人持方形豬肉一塊,掛於女方門下,謂之敲門磚;黃豆一小袋,送至女方家,謂之金豆。女方需回禮。女方辭別娘家,過去需要哭哭啼啼,現在雖說少了,但兩行熱淚卻難免。女方母親一般留守家中,有女方父親、舅父、姑父等長輩陪同,這是要坐尊位的;此外還有從人,即古代的馬夫隨從角色。座次之分,事關酒席能否成功,需謹慎對待。新娘至婆家後稍事休息,即在司儀的安排下舉辦婚禮儀式,主婚人證婚人家長相繼登場,新郎新娘需跪拜家長或者鞠躬。在儀式上,新娘需喊男方父母爸媽,而男方家長會給新娘一個紅包,俗稱:“改口費”。古俗:姑娘至婆家三天不食婆家飯,現在通常是折中的做法,在書帖里放一些錢,寫上乞食,意思是還算是吃娘家的飯了。新婚三天內晚上要鬧洞房,俗稱“三天無大小,越熱鬧越好”。一般是新婚第三天回門,稱小回門。
喪葬以土葬為多,近年來在政府的要求下實行火葬。喪帖也得寫,親屬不能有漏,對死者跪拜時應先手仰天再向下合什。子孫守夜時香燭不能滅,另外不能讓貓狗等寵物接近靈堂。出殯前一天晚上要報廟,蓋棺時有德高望重之人手持烙餅,在棺蓋上滾一個來回。孝子孝孫親戚朋友依輩分相繼送行,頭戴孝巾,手持哭喪棒,一路痛哭,跪拜於所經過的每一個路口。孝女孝媳則跟坐靈車,哀慟達於上天。鞭炮哀哀,嗩吶淒淒,人聲嗚咽,先人已遠,相會只在夢中。近葬坑時要快速奔跑,孝媳孝女,各兜一鏟土。人生百年,轉眼已逝,唯余荒冢一堆、黃土一抔,靜穆在天地之間。頭七為六天,五七、一二三十周年要分別待客。這是范蠡村內的喪葬習俗。
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紀念我國先賢屈原。習俗有繡香袋,吃粽子雞蛋蒜瓣,戴五色線,塗雄黃於耳中等。
小滿會:端午節前後,村人或坐船或淌水(近幾十年白河水淺)穿越白河,達於河西陸營鎮,大約是冢頭境內,購買農用品等的一次盛大集會。歷時數天,熱鬧非凡,熙熙攘攘。
民眾組織
橋樑會
三十里屯頻臨白河,在南陽城南的河上共有五處渡口。北邊十五里有衡山廟(現在的廟街)、三十里屯、平落、包營和瓦店。而以三十里屯的渡口最為繁忙。夏秋有渡船擺渡;一次可以運載三輛大車。冬春水枯時搭板橋以便兩岸行旅。十分方便。為了渡船和橋樑的維修;鎮上成立了橋樑會,並且有田地八畝供橋樑的維護和修繕。每當秋天橋樑會的出頭給船工收集一些糧食交給船工們,作為他們的報酬。這個組織起始於何時,已經沒有人知道了;但是它一直保留到人民公社化開始以前。解放前的那段時間有姓趙的和姓盧的兩家船工。這兩家人家忠厚善良,與過渡的人從來沒有發生過口角爭端。就連附近三里五村的人去渡河,無論認識不認識,他們都不主動去要錢;不給錢也照樣叫過。每當秋後鎮上收了糧食,由於年景不同也多少不一,他們也從不計較。那個姓趙的眼不好,雖然也有名,但是大家都叫他“趙大瞎”。他也毫不在意,大家反而把他的真名忘了。他雖然是個文盲,但是他卻會打算盤。而且打得相當好,所以有許多人都跟他學打算盤。直到解放後還有很多人懷念他。
那時河運通暢,河中風帆上下,絡繹不絕。鎮西的碼頭上停滿了舟船,連片成陣,桅檣如林。北上的船運來的是湖廣川黔的洋貨、木材、雜貨;南下的是本地的土產、糧食(在三十里屯裝船的主要是草帽、柳編等)。當時在碼頭上有許多從事裝卸貨物的工人。當時人們叫他們為“小腳兒”。他們有個鬆散的組織---腳行。在腳行里有一些口頭流傳的章程,和他們自己選舉或舉薦的首領。對外承包裝卸任務。對內分配裝卸任務,按勞力的強弱,公平的分錢。如在蒸鍋上去踩曲,共分成三等;最強的拿雙份、次之的拿一份半、勞力最弱的拿一份。要大家都沒有意見。還有當地的民眾自發的經濟鬥爭—到河下去搶分黃豆的時候,首領發話:“拿刀的是雙份”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三十里屯民眾中間經常說。
莊稼會,是農民的一種民間組織;參加的大多是佃戶和僱農。我國自從唐宋以來,在戶籍的註冊中,就意見有了“主戶”和“客”的區別。漢魏以後,廣大的農民流亡各地,被稱為“流民”;正是這些“流民”們被各地的官僚、地主、門閥、豪族蔭占後,被稱為“佃客”“浮客”、“蔭戶”“包蔭戶”等(見辭海)。在南陽稱這些僱傭佃戶的人家叫“主兒家”。佃戶們承租“主兒家”的土地,必須要寫文約。除了耕種土地的數量、分配的標準之外。還要承擔許多無償的勞動(包括人力和畜力)。這個過程叫“寫地”;如果要解除契約。還要寫文約。當時這個過程叫“丟地”。“主兒家”不讓佃戶種,所辦理的文約過程叫“掐地”。佃戶們“寫地”時要交押金。這押金交“項受”。以後無論是“丟地”或是“掐地”。這些項受(押金)都要如數退還。
范蠡村的方言
賣慌:別慌的意思,疑是古漢語“莫慌”的方言。
氣門緊:即書面語氣門嘴的方言。在村內,緊卻念二聲。
雞皮:並非吃的雞皮,村內方言指氣門芯下的橡膠部分。
晌午錯:已過中午的意思。
堅莊:東邊一村子,書面語是金莊。同樣,羅莊村蔣莊組被村民稱為景莊。
簸起:即簸箕。
笤豎:即掃帚。
妗子:即舅母。
魏爺魏婆:即外公外婆。不知道是否是偽,假的意思。但音魏,四聲,某些地方民俗專家說是和漢獻帝晚年在魏國當安國公時的經歷有關。
村里街或者屯裡街:對外村人說本村時的稱呼,此外,還對河西岸的人說姊妹街。
寨外:古寨牆之外的地方。清朝時村名一度叫永安寨,比較知名的有東寨門和南寨門。
上崗位:尊位,酒席座次的尊位,一般為北方左邊之位,但根據大門朝向略有不同。
抓哩:乾什麼。
范蠡村的名人
范蠡村名人輩出,代表的如商聖范蠡;
漢末靈帝何皇后;大將軍何進;
南海太守孔嵩;
著名玄學家、曹操養子、曹魏駙馬何晏(何進之孫);何晏母尹夫人
閆俊:元中書省左丞
清道光時期陝西西鳳營參將閻(同閆,下同)丕敏;
少年烈士閆耀東,
優秀共產黨員閆寄超、南陽第一個黨支部的創始人閆白栗、國民議會參議員閆榮甫、名醫閆吉佛等。
周得標烈士的故鄉亦很可能就是這裡。
正史有明文記載在這裡留下聖跡的村外名人有:
越國大夫文種; 東漢二十八星宿之首的司徒鄧禹; 後漢末大將軍范曾; 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代梟雄魏武帝曹操; 西晉著名文學家夏侯湛; 唐朝詩仙李白, 唐代詩人賓,
南北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酈道元; 清朝詩人趙土麟; 中共中央巡視員郭樹勛; 中國開國將領陳賡;當代著名作家二月河等。此外,村內口頭代代相處清朝道光皇帝曾駕臨本村。三國趙子龍的衣冠冢在村南。
未證是否來過但筆文明確涉及本村的還有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此外,臭名昭著的日本將領岡村寧次在他的日記里明確提到三十里屯。
閻慧元;
字吉佛。為宛南名醫。清末時應童子試(鄉間的考試)已經掛了(錄取),複試時因誤場而沒有參加上。因而改行行醫。在醫道上頗有造詣。曾在西安、開封掛牌行醫。他擁護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染病,他聽說後皺裝去京為孫中山診療治病。雖然沒有後果亦見他對孫的景仰和赤誠。洪顯(袁世凱)稱帝時他抗糧不交,可見他對封建制度的不滿。
他診病仔細、用藥謹慎,賞謂“治病求源,用藥不可亂雜”力求簡練”,“藥上十二三,大夫不沾弦”是他的口頭禪,他很少給窮人用貴重的藥品。在南陽府都有著極好的口碑。
他一生不事權貴,南陽城裡駐軍的一個軍長請他去治病;派人牽馬、拉車,請了三次,他才上車。走出村外沒有多員,車剛一顛簸他就“啊約”一聲說:“你們怎么架的車?讓我我磨了腰了,去不成了。”最後也沒有去。
到了富豪的人家,他挑吃挑喝,擺弄架子,將人家折磨夠了他才給號脈看病,而且還多收他們的金錢。他說:“我給窮人看病不要錢,不問他們多要一點我吃什麼?”
到了窮苦人家飯時,主人徵求他的意見。他總是說:“雞蛋豆腐,足之盡矣”。
甚至有些人家,他去也不去,就把病給治好了;海子村有個回民的老婆,患的是月子病;沒有錢,請不起醫生,家人多次到先生處訴說病情,先生根據來人的訴說開放下藥。數度來往之後,使患者病情痊癒。病家大為感激。
先生看病,知人生死;南陽察院街(現在的民主街)有一玉石店,主婦因月子病昏厥休克,城內諸多醫生都斷已經去世;主人已經置好棺木、壽衣;已經將病人停放在靈箔之上。有人舉薦先生前去,號脈以後先生慢條斯理的對眾人說:“莫謊!莫謊!我開一個方,將藥灌下去就會好的”。他親自看著煎藥,用調羹從嘴角把藥汁徐徐灌入。移事,果然起死回生。病人看到自己身穿壽衣,睡在靈箔上,感慨萬千、熱淚盈眶、千恩萬謝稱先生為華佗再世、仲京又生。南陽東關有個全國著明的藥店叫《萬興東》的少東家病了。經他診治後,病情大為好轉;東家特設宴酬勞,病人也出席陪先生敘話;即將開宴之時他藉故離去,東家再三到住所相請,他堅辭不去。來人問其故,他答說:“醫生的天職是治病,病人迴光返照已經是不治之症,我不能為人治病,有什麼資格去吃人家的酒飯?”來人不信道:“少東家現在如同常人,比平常更加精神,先生這個玩笑開大了吧。”先生回道:“如若不信,只等明早便見分曉。”患者果然當夜去世。
先生有許多妙方,能治不少的病;如:有一種眼病叫“惡害眼”;眼睛紅腫高大,流淚不止,患者痛苦不堪。真箇南陽府只有《萬金堂》眼藥膏一種成藥,療效不是太好;先生自己配置了一個草方,大批的治好了這樣的病。李化周開藥店時還用過這個藥方。只是到了現在已散失無存了!
旅遊資源
三十里屯的旅遊資源可以概括為名人故里,文化聖地,紅色熱土,自然風光等。
名人故里:此地為商聖范蠡;漢末靈帝何皇后;大將軍何進;南海太守孔嵩;著名玄學家,曹魏駙馬何晏(何進之孫);清道光時期陝西西鳳營參將閻丕敏;優秀共產黨員閆寄超;少年烈士閆耀東甚至周得標烈士的故里。
文化聖地可分為以上將軍范蠡大夫文種為代表的吳越文化;以商聖范蠡和清朝山陝會館為代表的商業文化;以何皇后、何進、尹夫人、何晏、趙子龍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范蠡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何晏為代表的玄學文化;以歷代詩人詠嘆為代表的詩歌文學;以閆家大院為代表的建築文化。(可惜毀於上世紀60年代末)
紅色熱土可分為中日大決戰遺址和中共抗爭熱土等。
1927年在劉宋建設立了中共南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並組織了武裝暴動的前期工作。暴露以後將支部轉移到三十里屯。以三十里屯學校為掩護。開展工作。
1929年5月,中共中央巡視員郭樹勛(郭述申)在南陽縣三十里屯主持召開各縣代表會,將南陽特委改為中共唐河工作區中心縣委(亦稱唐河健全委員會),郝久亭任書記。閻白栗任組織、李德武任武裝委員。機關設在南陽縣三十里屯,領導豫西南各縣黨的工作。
1930年4月,三十里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捐稅鬥爭,激起來駐宛楊虎城部的譁變,槍斃了南京國民政府委派的南陽縣公安局長耿純和三十里屯分局長鬍正元,推動了農民革命鬥爭的深入開展。
1945年3月,日軍騎兵旅團和炮兵第4聯隊欲從這裡下白河向南進發卻遭到中美空軍的襲擊,全軍覆沒。
自然風光主要是沿白河風光帶,尤其是三十里屯與勾營村萬灣交匯處的自然風光,為近郊所罕見。規劃中將建橡膠大壩,把白河遊覽區延伸到這裡。
名詞大字典:
三戶里
今南陽市宛城區三十里屯村附近,見《南陽地區志》
三公城
今南陽市宛城區三十里屯村,見《南陽地區志》、《水經注·卷三十一》
南就聚
今南陽市宛城區三十里屯村,見《郡國志》、《水經注·卷三十一》
古中雷鎮【三十里屯東門門額】
永安寨【三十里屯南門門額】傅青主書。
古范蠡鄉【三十里屯北門門額】
三十里屯反捐稅鬥爭
1930年3月,南陽縣三十里屯黨組織發動附近52個村的民眾,在黃台崗召開大會,宣布成立農民協會。4月,農民組織輪流打更護青,胡正元藉機向老百姓攤派護青捐,引起農民民眾的強烈憤怒。南陽黨組織決定發動民眾 在中心縣委閻白栗、李德武等同志的領導下開展反捐稅鬥爭,組織當地民眾搗毀了三十里屯公安分局,並捉拿分局長鬍正元進城請願。當農民請願隊伍行至城南白河岸時,遭到縣公安局長耿純的開槍鎮壓,打傷民眾數人,10餘名共產黨員和農民積極分子被逮捕。閆耀東同志光榮犧牲。三十里屯黨支部遂發動農民數百人到縣政府請願。南陽中心縣委及時組織宛中、五中、女師等校師生和印刷工會職工及市民2000餘人遊行示威,予以聲援,強烈要求嚴懲耿純、胡正元。在這種形勢下,楊虎城和南陽縣政府(縣長米暫沉,系楊的秘書,地下黨員)藉助公眾氣勢,釋放了被捕人員,槍斃了耿純和胡正元,抗捐稅鬥爭取得了勝利。三十里屯農民反捐稅鬥爭的勝利,在豫西南產生了巨大反響。
三十里屯四縣代表會議
1929年4月,中央巡視員郭樹勛主持召開,決定恢復整頓各縣黨的組織。
中共唐河工作區中心縣委員會
1929年5月,作為中共信陽中心縣委的派出機關,該組織在南陽縣三十里屯成立,下轄5個縣委、3個特區委、2個支部、3個小組。
中共南陽中心縣委員會
1929年9月,由中共中央巡視員郭樹勛主持,在南陽縣三十里屯召開南陽各縣(4個縣)黨員代表會議,將中共唐河工作區中心縣委改為中共南陽中心縣委員會,下轄5個縣委、直屬兩個特支、1個支部。1933年6遭破壞。該會議遺址在三十里屯國小內部,現有革命先烈紀念碑一通。上書:中共豫西南黨員代表會議舊址
水經注關於三十里屯范蠡故里的原文
《水經注·卷三十一》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盛弘之著《荊州記》以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舊有二澨(音室 ),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漬,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范蠡村的風水
中國文化向來稱頌紫氣東來,喻吉祥之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而白河水卻是例外,是自東向西流,此紫氣東來之兆也。
風水學上是非常忌諱“鐮刀割”的,也就是說弧形弓形的地物背對(箭頭射向)的方向是非常兇惡的,認為它散氣,而與之對應,被弧形弓形地物所環抱的地塊卻是非常吉利的,為養氣之地。而范蠡村就坐落在白河的臂彎里。如果說白河是母親,那么范蠡村就是母親臂彎里那睡得香甜的嬰兒。
范蠡村的人口組成
范蠡村近三千人,漢族居多。現任村委書記郭啟朝,村長苗明星。歷史上曾經擔任村支部書記的還有劉辛德、胡振全、閆金中、閆文停、閆天順等;村長還有郭長明、閆天順等。村內第一大姓是閆姓,該姓自清初遷來,族內曾出武狀元之類的名人,家族勢力甚大,為附近一等一的大地主。據《南陽地區志》記載,解放前,三十里屯的閆姓大地主坐擁一千多畝良田(好田,上等田地)。此外,村內還有郭、范、王、吳、胡、黃、張、韓、秦、趙、宋、龔、蘇、董、苗、陳、余、賈、周、楊、薛、孟、尚、齊、呂、裴、李、喬、盧、代、謝、馬、許、聶等姓。據考證,范蠡村的村民同今日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一樣,明清山西移民後裔較多,至今仍流傳著:“誰家的小腳兩瓣瓣,誰就是大槐樹下的孩。”
三十里屯的居民大部分是閻姓。其他的尚有張、王、李、趙、聶、賈、楊、岳、侯、海、錢、裴、盧、余、薛、劉、黃、柳、吳、呂、陳、景等姓。解放後其中的岳、侯、海、錢、魏等姓已經沒有人了;呂、劉、柳是六十年代遷來的;而楊、景、岳、陳則是清朝時期晉南的人在這裡經商落戶在這裡的。(景姓尚住景莊、羅莊;陳姓住蓬萊府。)
閻姓在南陽的始祖叫閻俊。據庵上(廟院--明末毀於兵亂。)碑記(於三十里屯東門外,毀於大煉鋼鐵時)所載:閻俊:為勝國時中書省左丞(閻氏家族在第一次整理家譜的時候,閻嗣錦從台灣的南陽縣誌上查到的資料)。,以直柬貶南陽。封地中雷鎮。北至三橋灣、南至三教堂、東至鳳凰台、西至臥龍崗。閻俊的墓字在南陽城內的龍亭邙。
范蠡村的教育衛生
早年的三十里屯國小,被稱為南陽縣第八國小。解放初期還有國中,附近很多學子求學三十里屯。三十里屯衰落後,只余國小一部。在八十多歲的老人間,還流傳著高小和初小這兩個名詞。外公說,初小就是初級國小,國小三年級以下;高小就是高級國小,國小三年級以上(含)五年級以下。他本人就是高小畢業的。村內無幼稚園,入學最先上的是育紅班。國小鼎盛時期,每個年級都是兩個班,包括育紅班也分大班和小班。通常是先上小班後上大班,但也有隻上一個育紅班就升一年級的。據不完全統計,三十里屯的校長先後有閻白栗、劉修瑛、徐秀清、袁西林、張維仁、閆申生(後南陽縣一中特級教師)、張中元(後南陽師範學院教授)陶文進、閆運堂等。曾執教鞭於三十里屯講台的老師有:陶文進、王華芝(蒙古族)、尹應蘭、閆運堂、閆保朝、閆振林、閆振壟、閆振芳、閆振梅、閆文虎、閆玉敏、周建澤、龔天榮、胡振付、胡連傑、胡連海、張書奇、張文華、李文閣、畢守印、薛顯發、薛金華、陳風梅、劉東玲、郭金霞、呂國忠、賈志玲等。音樂教育以木風琴為主。笨重的木風琴,需要四個人抬四邊,發聲時還需用腳踏。經典的教學歌曲有《賣報歌》、《月亮灣》、《王二小》等。
二十多年前,六一兒童節是學校的一大要事。一進五月,各個年級都被迅速動員起來,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訓練。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高大的男生,負責扛大旗,緊跟著一個健壯的男生,負責敲大鼓。再後面是兩個打鑔的。一個年級一個隊,各有一色旗,兩個同學負責敲小鼓。此外還有很多小旗,分散於各年級小隊之間。學生們唱著《打靶歌》,服裝都是統一的,上白下黑,步伐整齊一致。六月一日那天,浩浩蕩蕩的隊伍奔向黃台崗鎮,同各路諸侯一決雌雄。
國小三年級(不含)以前,是沒有早自習和晚自習的。三年級到五年級則需要上早自習。時間大約是早上六點到七點。晚自習則是五年級的專利,升學的壓力,使得學校選擇了晚自習。那時間村里雖然家家用電,但學校卻似乎稀缺。汽燈是最亮堂的,沒有汽燈,學生會自帶煤油燈或者蠟燭。通常是用一個玻璃小瓶,如藥瓶,裡面盛一些煤油,用廢棄腳踏車輪胎的氣門嘴(去掉氣門芯)穿過金屬瓶蓋,再把一團棉線擰緊,穿過氣門嘴,煤油燈就成了。蠟燭剛開始是直接用蠟燭油熔接在桌上,後來出現了用蠟燭座的風潮。此外,還有點松木,甚至有人用鐵絲穿了一長串的花生米,直接點火了。
作弊是可恥的,也是學校明文禁止的。但那些愚頑的學生,將作弊的手段發揮到極致,倒也令人匪夷所思。記憶中印象中最深刻的作弊手段是94年左右,有學生臨考前,在牆上(未及桌面)布了數枚鐵釘,用繩子作傳送帶,用瓶蓋作容器放作弊用的紙張,還配有一個特別小的簡易的鈴鐺(用繩子連線螺絲帽,螺絲帽墜在一金屬瓶蓋下做成的)。有問題時,放問題於紙張之內,傳送至所需問的學生身邊,再一拉鈴鐺。回答問題的學生寫完問題後再用同樣的方法傳送至有問題的同學。往事如煙,當新的國小在村東拔地而起的時候,舊國小的一切都淹沒於歷史的潮流中。
舊國小有一株千年老柏樹,當年黨組織就是那老柏樹下指點江山,建立了中共豫西南中心縣委會組織,指導了三十里屯人民的反捐稅鬥爭。上世紀90年代初,國小院內立革命先烈紀念碑一通。這裡是南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年來,無盡的熱血兒郎在這裡緬懷革命先烈。學校則會把牆壁刷的雪白,望之如玉。
范蠡村內部有三個診所,分別是南頭的聶家,北頭的董家和張家。其中以董家最為出名。但村內條件有限,頭疼發熱小毛病尚可,稍大的毛病一般到黃台崗鎮和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村內缺乏文化大院,一個可以學習各方面知識的小型圖書館,村民對文化衛生各方面了解有限,對治病的認識還僅限於有病治病的初級水平,很多老人一發現得病已到晚期,藥石無力。百歲老人鮮有耳聞,,但九十多歲老人以及八十多歲的老人也不少,七十多歲的老人更是司空常見,但也有一些人英年早逝,於四五十歲的壯年撒手歸西。致命疾病主要有食道癌、肝癌等癌症以及腦溢血、偏癱、中風、心衰、心臟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另外村內缺乏有組織的鍛鍊和運動,甚至連可供鍛鍊的器材都沒有。但古語說:“百鍊走為先”,只要堅持每天多走路,就可收到良效。
范蠡村的傳說
范蠡村內世代口頭相傳的傳說有:
范蠡戲狗
王小砍柴(八百老虎鬧北京)
三橋灣,鬼門關
道光皇帝宿村北頭(很可能和閻丕敏有關)
范蠡村歷史上的寺廟
西晉范蠡廟至清朝仍有范蠡祠
唐朝文殊寺
宋代興國寺
范蠡村的村歌(未定,初稿)
詞:胡東偉,2010年3月10日
你可知道,我家在美麗的白水灣。悠久的歷史悠遠的讚嘆。
青青殘碑訴說著無言的滄桑,悠悠小巷勾起人無限的遐想!
牧笛橫吹,吹一片行雲流水;古柏蒼蒼,演一曲江山絕唱!
絕唱啊絕唱,你從吳越的風雲里飄過,你從抗稅的浪潮里翻來。多少痴情的兒女,已從這白水灣里走向四方! 啊!走向四方!
你可知道,我家在美麗的白水灣。深深的流水濃濃的思念。
大槐樹上開滿母親的期盼,護城河中飽灌兒女的熱忱。
魚躍龍門,躍一片金碧輝煌;寨外日升,譜億萬天地絕唱!
絕唱啊絕唱,你從三國的悲壯里奏來,你從烈士的歡笑中流出。不盡的熱血兒郎,正從這白水灣里奔向四方!啊!奔向四方!
啊絕唱,你從吳越的風雲里飄過,你從抗稅的浪潮里翻來。多少痴情的兒女,已從這白水灣里走向四方!啊!走向四方! 啊絕唱,你從三國的悲壯里奏來,你從烈士的歡笑中流出。不盡的熱血兒郎,正從這白水灣里奔向四方!啊!奔向四方!奔向四方!奔向四方!
印象▪范蠡村
歷史上南襄古道穿過范蠡村,村西為碼頭所在,船隻可以直達漢口(外公語)。為歷來水陸交通要道,街肆繁華,商鋪良多,筆者祖父、外祖父都有在村內經商的經歷。閆家大院為方圓百里內難得一見的集中國建築文化之精華而建造的民居,可惜毀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其故址在今村南麵廠一帶。在村北閆磊家,至今仍保有典型的小型化的清朝民宅。
二十多年前,鐵匠閆中文家,每天各地過往的趕馬車者總要將馬拉至門前,讓鐵匠給馬打鐵護蹄。這是歷史傳統在范蠡村內部的傳承,也是范蠡村交通樞紐地位的一種歷史延續。
村內遍布著石刻石碑,上年紀的人都在惋惜以往。很多石碑被鍊石灰了,一些石碑被拉往臨近的村莊,1994年左右筆者就親眼看到有人拉了南寨門一車的石碑東行。
二十多年來,村內的文化娛樂以看電視為主,隔一段時間上級會下放電影。變壓器和變電室都在麵廠,逢上沒電,總有人說老鴰頭掉了,那老鴰頭指的是變壓器上的那條形的金屬棒。然而很多時候也不是老鴰頭的事情,有人為了看精彩電視節目,就自己用手扶燒了汽油發電。看電影時更是熱鬧,村內十個隊,輪流放映,一般一個隊放兩天,一天是兩場。中間休息的間隔,總聽到一陣陣的噓聲。嗑瓜子是村民看電影時的一大嗜好,由此也帶旺了小賣鋪的生意。
總結
繁華的歷史總是過往的雲煙,輝煌還是需要今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先賢已然遠去,作為新時代的兒郎,我們有著更高的追求,有著更久遠的目標,更火熱的鬥志。用一首詩來作結---《三屯兒女》:吳越風雲如逝水,英雄一夢不可回。兒郎屯裡三千在,勒馬整裝待號吹。
(付 范蠡 )
范蠡:生於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
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范蠡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楚靈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戶邑,其時孔子十五歲。
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吳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種見范蠡,范蠡時年二十歲。
公元前511(魯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吳闔閭四年);范蠡邀文種入越,時年范蠡二十五歲。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踐三年);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范蠡時年42歲。
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踐四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范蠡時年43歲。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踐七年、吳夫差六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范蠡時年46歲。
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踐十一年、吳夫差十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范蠡時年50歲。
公元前484年(魯哀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踐十三年、吳夫差十二年);吳再次代齊,占於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范蠡時年52歲。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踐十五年、吳夫差十四年);吳、晉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范蠡時年54歲。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踐十八年、吳夫差十七年);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范蠡時年57歲。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踐十九年、吳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范蠡時年58歲。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踐二十二年,吳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范蠡時年61歲。
公元前473年(魯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踐二十四年,吳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范蠡時年63歲。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踐二十九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時年68歲。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卒,時年范蠡71歲。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