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臨

孫道臨

孫道臨1921年生於北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參與了《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日出》《家》《茶花女》《早春二月》《不夜城》《烏鴉與麻雀》等100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的演出,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多產的表演藝術家之一。2007年12月28日,中國著名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在上海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86歲。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孫道臨孫道臨

姓 名:孫道臨

原 名:孫以亮
生 卒: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
性 別:男
籍 貫:浙江嘉善
民 族:漢族
文化程度:大學
專業職稱:一級導演,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職 業:中國電影演員、導演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時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生平簡介

孫道臨幼年時代生活在一個知識家庭。1938年考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在校期間曾演出過《雷雨》《生死戀》等劇。

代表作代表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孫道臨失學,1943年加入中國旅行劇團,正式開始演員生涯。以後,又輾轉加入上海國華劇社北平南北劇社,演出過話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並導演《青春》一劇,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便返回燕京大學,於1947年畢業,並加入北平藝術館,演出了黃宗江編劇的《大團圓》。1948年,金山組織上海清華影業公司將《大團圓》改編成電影,孫道臨仍扮演三弟,從此登上銀幕。

1949年孫道臨參加了上海遠東影業公司《大雷雨》的拍攝,並在崑崙影業公司完成《烏鴉與麻雀》一片的拍攝。此片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上影廠繼續從事表演創作。主演及參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女司機》《南島風雲》、《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萬紫千紅總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餘部影片的拍攝,其中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都是中國電影表演畫廊中的佳作,他的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感情豐富,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復仇記》,解說的影片《魯迅傳》,都極有魅力,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誦藝術家。

墓地墓地

孫道臨也是一位優秀的導演,1984年後他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1992年執導了根據肖復興小說改編的電影《繼母》。而近來他被人們提起最多的是執導的電影《詹天佑》,2001年,80歲的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孫道臨所享受到的“掌聲與喝彩”比那些當紅明星們要熱烈得多。,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多產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時59分,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工作經歷

上影廠1943年中國旅行劇團任演員。
1944年上海國華劇社演員。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

1944至1945年北京南北劇社演員、編導。
1947年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哲學系。
1948年上海清華影業公司任演員。
194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導演。
歷任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主席團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現任第六屆代表(顧問)

由哲學進入藝術界

孫道臨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念的是名氣很響的崇德國小,兒時個性內向,卻有點兒反叛精神,覺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緊鎖了一顆動盪的心,覺得學校的功課太死板,氛圍也過於沉寂而束縛了個人興趣的施展。於是,他下了課常常拿了自製的大鵬風箏穿過胡同來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盡情放飛。他立志長大後要象大鵬展翅那樣高翔,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上了中學,他果真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就寫成短篇小說《母子倆》,發表於題頭為“大鵬”的校刊上。小說的人物來自於他上學路上常見的貧民窟眾生相。於是他憑著這股才氣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

配音作品配音作品

本來,沉默寡言善於思索的他與哲學結緣如魚得水,整天沉湎於古希臘的遐想與柏拉圖、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奧秘,與此同時,未名湖的波濤塔影、鍾亭畔的霞光夕照仍會激起他的創作靈感。他仍與詩文同體,他在《燕園集·細柳》中一首《風的預感》詩中寫道:今夜是低氣壓的夜/難道怪罪於我的敏感嗎?/我看見一個大風圈擁著湖水/群樹在月下睡眠著/可是我卻獨自醒來了……這首詩被他的校友黃宗江激賞,一次偶然的機緣終於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當時,生性豪放的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悄悄跟蹤了好一陣子,越看越覺得他象劇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講起了劇情,並力邀他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劇,成了名揚全校的瀟灑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後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與兵結緣

孫道臨孫道臨
孫道臨演了不少與自己氣質相符的文人形象。但萬萬想不到的是卻與演兵結緣,文人演兵,不單同仁與影迷為之驚奇,連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議。全國解放為他帶來藝術的春天 ,他作為上影的一名年輕演員,與趙丹白楊張瑞芳秦怡一起敲鑼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軍進城。見到英姿勃發的戰士,他心潮激盪,獻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愛慕之心,不久他又隨文藝考察團到山東老區參觀學習,結識了擁軍模範姚大娘,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在她的照護下養好傷,重上前線。他從姚大娘那兒聽到戰士們英勇殺敵的動人故事,徹夜難眠,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了《姚大娘》散文,發表在《解放日報》,引起過不少人的共鳴。

電影《渡江偵察記》,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開始心中沒底,他請扮演敵情報處長的陳述為自己畫像,一身軍裝,手握駁殼槍,眉毛飛揚,眼神炯炯,顯露機警靈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點象,但氣質神韻呢?內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

李連長被他演得活靈活現。此片公映,反響強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一等獎。此後,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兵系列”。

與《雷雨》的不解情結

《雷雨》,孫道臨說與之有解不完的情結。年少時演周沖,年長時演周萍,年老時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可以說《雷雨》是他的啟蒙戲,有著70年之久的不解之緣。

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首次發表時。 孫道臨還只是念中學的文學青年,他通宵讀完此劇,思緒萬千,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閃爍,強烈的反封建意識震撼了他的心。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哲學,他作為“燕京劇社”的活躍分子,出演了劇中的周沖,那時他與角色年紀相符,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黃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親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詞,同進同出排練現場,由於他倆配合默契,演出後在全校轟動,校園師生遇上他倆,大老遠就喊:"周萍!""周沖!"。黃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愛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鳳"的情書,還附詩一首:"夜來晨霧迷長空,路上行人不見蹤,短笛一聲清響處,東方才見日頭紅"。黃宗江為他到處尋找這支"短笛",而他也盼見東方日頭紅,一時稱為校園美談。直至1984年,時光流逝了50個春秋,孫道臨的《雷雨》情結越發濃烈,他把此劇搬上了銀幕,並且自導自演。不過當年的“周沖”已變成了“周朴園”,“周朴園”這回沒有收到情書,卻收到眾多影迷讚揚此片的來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對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終於響起,響在他的耳畔,響在他的心坎里。

家

配音朗頌

孫道臨不僅在國產片銀幕上成功塑造了許多激情鮮活的角色,還是一位出色的譯製片配音大師。他為《王子復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配過音,特別是1958年他在《王子復仇記》中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稱銀幕經典。

《王子復仇記》海報《王子復仇記》海報

《王子復仇記》是孫道臨的傑作。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他自己也沒有能超越。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準教材,甚至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後的說話腔調產生了潛在的影響。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瘋,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無人能及。

電影《王子復仇記》是以卞之琳的翻譯為底本的,僅憑這個就是絕響了。該片由孫道臨和上譯廠著名演員程之、張同凝配音。

同時,孫道臨熱心推動和參與民眾性朗誦活動,耄耋老人還擔任著中國朗誦協會的會長。

兒時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

孫道臨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兒時個性內向,有點兒反叛精神。上中學後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寫成了短篇小說《母子倆》,後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

一次機緣改變了一生

當時,黃宗江正自譯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情不自禁地為他講起了劇情,並力邀他出演。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劇。由此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後,孫道臨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婚姻家庭

孫道臨孫道臨與夫人王文娟女士

孫道臨和越劇演員王文娟於20世紀60年代喜結秦晉之好,之後共同走過了風風雨雨的30多個春秋。但兩位藝術家對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調處理。孫道臨在他出版的專集《走進陽光》中,甚至對兩人的婚事隻字未提。

王文娟是浙江嵊縣人,13歲到上海學唱紹興文戲,因聰明好學,很快挑起頭肩花旦的重任。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傳》《紅樓夢》《追魚》更是其越劇事業的里程碑。但因為忙於演藝事業,直到50年代末,已過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閨中。

孫道臨20年前孫道臨偕同王文娟回故鄉
說起來兩位明星初擦的火花,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浪漫。有段時期,孫道臨幾乎被越劇醉倒,只要能騰出時間,他就去觀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劇。有一次,孫道臨直率地去找黃宗江和黃宗英兄妹倆:“噯,我想結婚了,請幫忙找個對象。”黃宗江面呈喜色地說:“算來只有越劇團的王文娟還待字閨中,不知你對她感覺如何,如合得來,這大媒人我包下來了。”孫道臨的心事被另一位熱心人也察覺出來了,她就是孫道臨的同事張瑞芳大姐。在幾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這一對為了藝術追求遲遲未婚的大齡男女,終於幸福地完婚了。這一年孫道臨39歲,王文娟35歲。

婚後,一對藝術伉儷相親相愛,比翼齊飛。當孫道臨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攝《紅樓夢》被戴上專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時,兩人又相濡以沫共渡劫難。80年代,他倆慶幸地迎來了新的藝術青春。年過古稀,夫妻兩人又攜手合作,把越劇《孟麗君》移植到螢屏上且好評如潮。

人物特寫

從“哲學王國”跌入“藝術世界”

孫道臨孫道臨

影迷觀眾只曉得孫道臨演過眾多難忘的角色:《烏鴉與麻雀》中的華先生、《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不夜城》中的資本家、《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雷雨》中的周朴園……執導過不少優秀影片:《繼母》、《雷雨》、《非常大總統》、《詹天佑》……為《哈姆雷特》、《白痴》、《列寧在1918》、《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配音膾炙人口,朗誦李白、杜甫、陸游的詩詞感人肺腑,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學念的是哲學。這位祖籍浙江嘉善的傳奇人物,出生地卻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念的是名氣很響的崇德國小,兒時的他個性內向,卻有點兒反叛精神,覺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緊鎖了一顆動盪的心,覺得學校的功課太死板,氛圍也過於沉寂而束縛了個人興趣的施展。於是,他下了課常常拿了自製的大鵬風箏穿過胡同來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盡情放飛,心情也象風箏般盪揚起來,天空是如此湛藍,田野是如此遼闊。他立志長大後要象大鵬展翅那樣高翔,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上了中學,他果真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就寫成短篇小說《母子倆》,發表於題頭為“大鵬”的校刊上。小說的人物來自於他上學路上常見的貧民窟眾生相:垂暮的老人、打架的乞丐、拾荒的女孩,故而真實感人、轟動全校。他就是憑著這股子才氣順順噹噹地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本來,沉默寡言善於思索的他與哲學結緣如魚得水,整天沉湎於古希臘的遐想與柏拉圖、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奧秘,與此同時,未名湖的波濤塔影、鍾亭畔的霞光夕照仍會激起他的創作靈感。他仍與詩文同體,他在《燕園集·細柳》中一首《風的預感》詩中寫道:今夜是低氣壓的夜/難道怪罪於我的敏感嗎?/我看見一個大風圈擁著湖水/群樹在月下睡眠著/可是我卻獨自醒來了……這首詩被他的校友黃宗江激賞,一次偶然的機緣終於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當時,生性豪放的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悄悄跟蹤了好一陣子,越看越覺得他象劇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講起了劇情,並力邀他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劇,成了名揚全校的瀟灑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後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儒雅文人演出了“兵系列”

走上銀幕與舞台後,孫道臨演了不少與自己氣質相符的文人形象。但萬萬想不到的是卻與演兵結緣,文人演兵,不單同仁與影迷為之驚奇,連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議。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實之中自有內在的因果關係。全國解放為他帶來藝術的春天,他作為上影的一名年輕演員,與趙丹、白楊、張瑞芳、秦怡一起敲鑼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軍進城。見到英姿勃發的戰士,他心潮激盪,獻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愛慕之心,不久他又隨文藝考察團到山東老區參觀學習,結識了擁軍模範姚大娘,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在她的照護下養好傷,重上前線。他從姚大娘那兒聽到戰士們英勇殺敵的動人故事,徹夜難眠,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了《姚大娘》散文,發表在《解放日報》,引起過不少人的共鳴。他還結識了一位屢建戰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幹,卻拚死炸毀敵人十幾座碉堡,雖然一字不識,卻自製了各種土地雷,與鄉親們一起打退了敵人的多次掃蕩,他一一記下了這些傳奇故事,稱為塑造角色的創作素材。接著,孫道臨又與鐵牛、馮哲等演員一起奔赴戰火連天的抗美援朝前線,這回他親身感受了戰爭的殘酷性和志願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並且作了犧牲的思想準備。出發途中路過北京,他到姐姐家辭別,並告誡不要告訴媽媽,以表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決心。到了戰爭第一線,他們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戰鬥,夜行軍百里不叫累,下戰壕為戰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誦一段快板都會激勵戰士的士氣,而戰士們的鬥志反過來也激勵他們的創作激情。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一個個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槍林彈雨的戰爭環境在他面前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當一名為國而戰的戰士該有多光榮,”他在日記中寫下了切身體會。在這段刻骨銘心的日子裡,與他同時赴朝的另一位演員范正剛同志真的犧牲在朝鮮戰場,犧牲時范正剛的手裡還捏著為戰士說快板的敲板,口袋裡裝著還未寄出的給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著血跡,字卻清晰可見:“為使同志們此去有收穫,我就是犧牲了也值得。”此話不幸成了事實,鐵牛為之揮淚,馮哲輕撫烈士遺體,孫道臨則踏著烈士的足跡,完成烈士的遺志。他從朝鮮戰場回來即投拍電影《渡江偵察記》,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開始心中沒底,他請扮演敵情報處長的陳述為自己畫像,一身軍裝,手握駁殼槍,眉毛飛揚,眼神炯炯,顯露機警靈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點象,但氣質神韻呢?內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與角色的距離就明顯了。然而奇了,當他喚起在抗美援朝前線時的那種激情時,當他回憶起那段難忘歲月時,姚大娘、地雷英雄、可愛的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腦海浮現,一旦他把這種獨特感受融化於角色中,無形的距離就縮短了,李連長被他演得活靈活現。此片公映,反響強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一等獎。此後,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兵系列”。

羊倌生涯的痛苦與快樂

《早春二月》是孫道臨的代表作,《李四光》則是他主演的第一部傳記片,前片拍於60年代,後片拍80年代。然而,此二片的創作契機與軌跡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一九四二年,正當他沉湎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和中國儒家、道家的深邃思考中,同時又寫了《獨往》、《幻象》、《光與劍》、《我的戀人》等抒情詩時,抗日戰爭的炮火燒到了北京城,也擊碎了他的書生夢,日寇封鎖了多個大學,他不願當日偽學校的學生,在近郊的荒蠻之地當起了羊倌,自食其力以示“破國”之哀。大學生當羊倌,未來的哲學家甩起了羊鞭,這真是離奇得可以!整整一年多,他起早摸黑上山放羊,在交通口圍了一片地當牧場,與羊共舞,其樂無窮,既當場主又當採購員、飼養員和推銷員,清早上山割草作飼料,下午擠奶裝瓶,傍晚騎車跑城吆喝一聲“賣羊奶!”。回來已值深夜,還得刷洗奶瓶後才與羊共眠。以溫順的心境與羊共舞,餵料時輕手輕腳,與羊對話也柔聲柔氣,擠奶動作更須溫文爾雅,每天還領著羊群到夕陽下散步,在小溪邊為之洗浴,這便是他自稱的“養羊秘訣”。經過精心飼養,羊羔只只肥壯,羊奶又濃又香。交通口出了個大學生羊倌,他賣的羊奶遠近聞名,黃宗江來探望他,不喝三杯羊奶不過癮,還打趣封他為“富有哲理的特別羊倌”。時隔幾十年,誰也想不到,這段獨特的放羊生涯成了他扮演科學家李四光的創作衝動與契機,他認識李四光,二人視為知己,不僅僅彼此都是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李四光兒時當過放牛娃,也有一段苦難的歲月,共同的境遇溝通了他倆的心靈,甩著羊鞭的孫道臨與騎在牛犢上的李四光在感情上一拍即合,這才使他真正進入了李四光的內心世界中。當過羊倌的孫道臨還有二件事至今難忘。有一回,他最心愛的領頭羊病了,耷拉著腦袋不吃不喝,餵再好的飼料也無濟於事,眼見這頭羊面黃肌瘦,奶水乾澀,急得孫羊倌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此時一位過路人見了,二話沒說就忙乎起來,不一會功夫就把領頭羊整得鮮蹦亂跳,原來他是個獸醫,這位獸醫沒喝一杯水,沒說一句話,只親了親羊羔就走無蹤影,連名字都沒留下。還有一回他養羊到了最艱難的階段,連洗奶瓶的瓶刷都買不起,他送奶到一個同學的家,同學父親得知他的處境,特地買了幾把瓶刷子送給他,令他熱淚盈眶,一宿未眠。一把瓶刷子雖小,這可是雪中送炭啊,處於世態炎涼的他頓感無比溫暖,覺得患難見真情,一個人的同情心何等重要。這二件小事他一直銘記於懷,到拍《早春二月》的時候,這位獸醫及他同學父親的同情心與片中蕭澗秋的善良本性疊印在一起,那把送他的瓶刷子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稱為他開啟角色心靈的鑰匙。難怪,在他與上官雲珠飾演的文嫂的戲份中,一句台詞一個神情,哪怕眼睛的一瞥,都滿懷深情厚意,他對文嫂一家的同情與關懷達到了催人淚下的境界。

同《雷雨》、《非常大總統》有解不完的情結

說起《雷雨》,孫道臨說與之有解不完的情結。年少時演周沖,年長時演周萍,年老時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可以說《雷雨》是他的啟蒙戲,有著70年之久的不解之緣。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首次發表。孫道臨還只是念中學的文學青年,他通宵讀完此劇,思緒萬千,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閃爍,強烈的反封建意識震撼了他的心。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哲學,他作為“燕京劇社”的活躍分子,出演了劇中的周沖,那時他與角色年紀相符,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黃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親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詞,同進同出排練現場,由於他倆配合默契,演出後在全校轟動,校園師生遇上他倆,大老遠就喊:“周萍!”“周沖!”。黃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愛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鳳”的情書,還附詩一首:“夜來晨霧迷長空,路上行人不見蹤,短笛一聲清響處,東方才見日頭紅”。黃宗江為他到處尋找這支“短笛”,而他也盼見東方日頭紅,一時稱為校園美談。直至1984年,時光流逝了50個春秋,孫道臨的《雷雨》情結越發濃烈,他把此劇搬上了銀幕,並且自導自演。不過當年的“周沖”已變成了“周朴園”,“周朴園”這回沒有收到情書,卻收到眾多影迷讚揚此片的來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對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終於響起,響在他的耳畔,響在他的心坎里。

除了電影《雷雨》,孫道臨自編自導的另一部電影是《非常大總統》。他自幼就崇拜一代偉人孫中山,還是在他那段當羊倌的日子裡,在那間鄰近羊棚的破陋小屋裡,除了一張舊床,僅有的擺設就是一架借來的手搖唱機和一大摞書籍,大多是偉人傳記。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紹孫中山光輝一生的書。每天放羊歸來,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緩的樂曲下看書,看的是孫中山,聽的是蕭邦海頓貝多芬。當時的他已在舞台上演過一些角色,演孫中山當然是一種奢望。但要看到孫中山的藝術形象卻是心中的良好願望。後來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時,他已成名揚四方的表演藝術家,曾受某話劇團特邀出演話劇《孫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沒人說不像的,可由於臨時出國訪問而未如願。但孫中山的形象卻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斷用心血孕育這顆發了芽的種子。終於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開始籌拍電影《非常大總統》。然而,樹偉人於銀幕之上談何容易!他先後奔波廣東、廣西、北京等地的大學和歷史研究所,參閱了大量資料,即使國外出版的珍貴文獻,他也悉心研讀。帶著創作構想、踏著孫中山的足跡,到廣東中山、韶關、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村實地採訪,又沿著當年“永豐艦”的航線,訪問至今還健在的孫中山的警衛和部下,這才八易其稿寫成了劇本。他要拍成一部紀實性的史詩風格的歷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編,更遠離戲說,力求達到史料的準確、人物的可信和規定情景的逼真,如重點場景“總統府”已在當年被叛軍的炮火擊毀,孫中山居住的“粵秀樓”也面目全非,攝製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現了場景的格局與氛圍。孫中山生前對自己的服飾十分講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設計,質料與做工都特別精緻,因此戲中孫中山的元帥服、中山裝、學生裝都是按照孫中山的畫冊、照片設計定製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覆試裝、錄像,造型方案變換十幾次,定製的石膏模子不下幾十個。化裝師說:“為了把孫道臨扮裝成孫中山,單單石膏粉就用掉幾百斤。”吃盡千辛萬苦,經過千折百回,“非常大總統”這才展現在觀眾面前。

迷戀越劇結成金玉良緣

年逾古稀的孫道臨出任最新編排的越劇《早春二月》的藝術顧問。40年前的電影蕭澗秋與當今越劇蕭澗秋、著名越劇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傳人方亞芬在排練場上切磋演技……人們只知道孫道臨是電影表演藝術家能編能導又能演,且多才多藝,精通英語,改編過英國小說《呼嘯山莊》、美國劇本《死路》,翻譯了美國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捷克電影劇本《黎明前的戰鬥》,擅長配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茹可夫、《列寧在1918》中的捷爾任斯基、《摩索爾斯基》中的摩索爾斯基被演繹得膾炙人口,尤其是《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更是令人至今難忘,他還有卓越的朗誦技巧,最近他在各大城市巡迴朗誦唐詩宋詞引起了強烈反響……卻很少有人曉得他還是個越劇迷。其實,他對越劇不僅情有獨鍾,還頗有造詣。作為浙江嘉善人,他從小接受這個地方劇種的薰陶,從紹興戲的"的篤"板開始,他就與頑童們在石拱橋上唱"書房門前一支梅,樹上百鳥對打對",戲班子來到故鄉,他就擠上烏篷船蕩漾在湖光山色中,觀看社戲演出,傍水而築的戲台上一會兒祝英台哭靈,一會兒孫悟空鬧天宮,一會兒又穆桂英掛帥,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孫道臨,不僅對越劇痴心不改,而且與越劇攀親結緣。那時,他特別欣賞王派藝術,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追魚》、《西廂》,他每演必看,而且總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戲中,哀怨淒婉的“黛玉葬花”讓他一掬同情之淚,富家小姐對風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靈共鳴。看完戲,他會將心得與意見托人轉告給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電影她每片必看。,迷的當屬《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的確,此片在當年風靡一時,這個英俊又善良的風流才子傾倒過無數男女影迷。社會上曾掀起了一陣“蕭澗秋”鏇風,男大學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長衫,梳一個30年代知識界流行的大背頭,手執柔石的小說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會念著蕭澗秋的台詞;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為的就是覓一條他圍的豆綠色圍巾,尋找一種勾人心魄的小資情調,不少百貨老闆看中商機,連夜趕製“蕭式圍巾”,投放市場被搶購一空,足足賺了一把。而女大學生更是發痴,象戲中的陶嵐(謝芳飾)一樣狂熱追求,有的寫求愛信,有的盼見上一面,哪怕簽個名也心滿意足。當時傳說紛紜,有說女影迷等盼在上影廠門口,有說女影迷守候在電影院門口,要的就是心動,等的就是孫道臨,還傳說有的女孩因此而患相思病……其實,那時的孫道臨已墜入愛河,與王文娟相互傾慕,關於他倆的戀愛趣聞,已有各種版本,流傳最廣的是"鵲橋相會"版。他在蘇州“芙蓉鎮”拍《早春二月》時,就已與在上影廠拍越劇電影《紅樓夢》的“林妹妹”王文娟相戀,蕭澗秋與林黛玉鵲橋相會在“瀟湘館”,頂替賈寶玉,與之彈琴賦詩,愛意綿綿,編織成一段浪漫婚戀。歲月如梭,時過境遷,如今孫道臨雖已年屆古稀,“瀟湘館”之戀已成往事,傳說趣聞也成舊夢,但他倆相濡以沫的感情依然,女兒成家立業,從國外歸來發展事業,王文娟操練她的“紅樓”劇團,孫道臨壯心不已,又執導起新片《詹天佑》。

《詹天佑》圓了他70年的鐵路夢

《詹天佑》是今年建黨80周年大慶的獻禮片,它是部清裝戲,無疑是眾多清裝戲中殺出的一匹“黑馬”。近年來,清裝戲層出不窮,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紛紛“登基”,慈禧太后連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場,連五花八門的名妓也連連上鏡,為什麼中國的鐵路之父詹天佑卻無人問津,在銀屏上無一席之地?孫道臨為此苦惱、不解、思考且鳴不平。他籌拍此片不是權宜之想,而是圓70年的鐵路夢。他兒時受父親影響頗深,科學救國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親作為一個書香門第的脊樑,留學比利時專攻建築,帶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國投身鐵路建設,十分欽佩為中國鐵路獻身的詹天佑,並擔任了鐵道工廠廠長。少年孫道臨曾與父親同住北京西山,父親設計築路圖紙,兒子依樣畫葫蘆上色描線,還為父親整理資料卡片,為裝配一架礦石機繞線圈動足腦筋。父子倆常常面對夕陽塔影、滿山紅楓抒發愛國激情。又坐過幾回火車出行京城,火車穿洞而過盤山而上,那種遼闊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直至60年代,孫道臨主演北影的《早春二月》,此片導演謝鐵驪已寫成了詹天佑的本子,盛情邀他出演,後因《早春二月》被當作“人性論”挨批,致使拍科教興國的詹天佑也難產。但他心愿未成,壯志不滅,又隔40年,他執導的電影《詹天佑》得以成功,夢想終於成真。為拍此片,孫道臨費盡心血,從構想劇本到籌集資金,從選取外景到現場操刀,他都事必躬親,而最傷腦筋的是:如何把主鏇律電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歲出國留學,是曾國藩、李鴻章推舉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他報效祖國,為慈禧修築了一條40公里的鐵路,讓太后興奮異常,乘興把隨行的一車廂物品賜予詹天佑,他卻把賜物轉送給築路人員,僅留下一座鬧鐘,爭分奪秒繼續築成了聞名世界的京張鐵路。如果平鋪直敘紀實事件,可看性不強,孫導獨闢蹊徑,把詹天佑的築路史與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關照對應顯其光彩。全片以巨觀視角、史詩風格展現4個樂章:第一樂章以詹公修建京張鐵路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為最強音:恢宏的場面、奇特的情結震撼人心;第二樂章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對詹天佑修造鐵路的熱誠關心和具體支持,歷史風雲變幻,築路事業艱辛,二者結合,突出了詹天佑對國家利益的赤膽忠心;第三樂章是情勢大跌盪,命運大分化,詹天佑的處境因為袁世凱篡位稱帝急轉直下,資金短缺導致築路中斷,好友有的犧牲、有的背叛,女兒身亡加上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詹天佑身陷重壓而報國無門;第四樂章鏇律悲壯激昂,詹天佑雖重病纏身,但不畏強權,駁斥各列強爭奪中國鐵路主權的謬論,在人生走到盡頭之際,登上長城仰天浩嘆:“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浮沉,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稱我坎坷命運中的一大幸事了!”此片內部試映,好評贊語不斷,這使孫道臨深感欣慰。他把目光描準了下一部:將巴金《寒夜》搬上銀幕,詩聖李白讓他靈感勃發,杜甫陸游的藝術形象也令他躍躍欲試。

作品年表

·《繼母》(1992)
·《非常大總統》Speclal President(1986)
·《雷雨》Thunderstorm(1984)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Mikan no taikyoku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Early Spring(1963)
·《革命家庭》Revolutionary Family, A(1960)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來了》Spring Has Arrived(1956)
·《家》Family, The(1956)
·《南島風雲》(大陸 1955)
·《渡江偵察記》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se(1954)
·《女司機》Woman Locomotive Engineers(1951)
·《民主青年進行曲》Democratic Youth March(1950)
·《烏鴉與麻雀》(1949)

擔任導演的影片:《非常大總統》86年同時任編創之一;《繼母》92年;《雷雨》83年,同時任改編。

電影藝術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是國內第一個以影人命名的藝術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館內將設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場景式展示廳、小劇場、電影放映廳等。整個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

孫道臨籍貫嘉善,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多次為嘉善的文化活動出謀劃策,為家鄉的經濟、文化活動增光添彩。對建設孫道臨電影藝術館,他表示:“建這座電影館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動力,但這座電影館不是對我個人的褒揚,我個人只是中國電影史中的滄海一粟,這座電影館是嘉善建設文化事業的載體,其涵義遠遠超越於個人的意義。能夠為故鄉的文化事業做點貢獻,我深感欣慰。”

浙江省嘉善縣投資1.15億元的文化藝術中心日前落成。2月2日,嘉善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落成暨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開館儀式。孫道臨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劇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兒孫慶原,著名電影藝術表演家梁波羅、孫渝峰,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先生等參加了儀式。儀式上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對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成開放表示了由衷的讚譽,孫慶原代表父親孫道臨對家鄉人民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表示了衷心感謝。

孫道臨和夫人及梁波羅孫渝峰在館碑前合影 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坐落於縣城新城區,與嘉善縣人民政府大樓相連,占地149畝,總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嘉善博物館、嘉善文化館和嘉善青少年宮。

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對孫道臨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縣委、縣人民政府特地決定在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內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這是國內第一個以電影人命名的藝術館。藝術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兩處展廳面積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團設計和布展。其中一處展廳除了系統地介紹孫先生的藝術生涯外,還展示了全國一百年來電影發展的歷史。展廳內設定有五處場景,分別是《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重要片斷,運用了臘像和與聲光音效綜合展示,還有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感情的海洋》、《非常大總統》街頭拍攝記實,和孫道臨日常辦公的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使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另一處展廳展出了“老電影海報”。另有一大三小的電影放映廳,其中兩個廳已裝修完畢,引進了國際國內先進的放映設備。

傑出貢獻

孫道臨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在《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李四光》等一百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中,塑造了“覺新”、“李俠”、“肖澗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藝術形象,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某同志曾為孫道臨先生題詞:“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經典角色

書法作品

孫道臨孫道臨

歷年央視春晚主持人

春節是全球華人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開始,到2013年為止,已經開辦31期了,那么就主持而言,都有誰主持過央視春晚呢?
1983年:姜昆馬季王景愚劉曉慶 1984年:趙忠祥盧靜黃阿原、姜昆、姜黎黎、陳思思
1985年:馬季、姜昆、張喻朱苑宜(台)、斑斑(港) 1986年:趙忠祥、王剛、姜昆、劉曉慶、方舒(英語)、顧永菲
1987年:李默然、王剛、李小玢、姜昆 1988年:孫道臨、王剛、姜昆、侯耀文
1989年:李默然、趙忠祥、姜昆、闞麗君李揚 1990年:趙忠祥、李默然、朱時茂田連元
1991年:趙忠祥、倪萍張洪民李瑞英 1992年:趙忠祥、倪萍、楊瀾
1993年:趙忠祥、倪萍、楊瀾、梁雁翎(港)、李慶安(台)、張永權(新加坡) 1994年:倪萍、程前
1995年:許戈輝、趙忠祥、倪萍 1996年:趙忠祥、倪萍、程前、袁鳴、張曉、周濤
1997年:趙忠祥、倪萍、程前、周濤、朱軍亞寧 1998年:趙忠祥、 倪萍、 朱軍、周濤、亞寧、王雪純
1999年:趙忠祥、倪萍、周濤、朱軍 2000年:牛群馮鞏、楊瀾、姜昆、周濤、朱軍、趙薇白岩松文清趙琳曹穎李小萌鞠萍崔永元文興宇
2001年:周濤、朱軍、曹穎、張政 2002年:倪萍、朱軍、周濤、王小丫、文清、李詠、曹穎、張政
2003年:倪萍、朱軍、李詠、周濤 2004年:倪萍、朱軍、周濤、李詠
2005年:朱軍、周濤、李詠、董卿 2006年、2007年:李詠、周濤、朱軍、董卿、張澤群劉芳菲
2008年:董卿、朱軍、李詠、周濤、白岩松、張澤群、劉芳菲 2009年: 白岩松、周濤、張澤群、朱濤、朱迅、董卿
2010年:周濤、朱軍、張澤群、董卿、歐陽夏丹任魯豫 2011年:朱軍、周濤、董卿、李詠、張澤群、朱迅
2012年、2013年:朱軍、李詠、董卿、畢福劍撒貝寧李思思 2014年:張國立、朱軍、董卿、畢福劍、李思思

上海譯製廠的配音藝術家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