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

《魯迅傳》

《魯迅傳》作者吳中傑, 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8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作品資料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旗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國的新文化和新文學,必須閱讀魯迅,認識魯迅,否則就無從入手。正因為魯迅與現代中國的文化思潮聯繫緊密,所以圍繞著他的論爭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對於他,卻常常有無意的誤讀或有意的曲解,這就離開了真實的魯迅。

內容簡介

本書吸收了80年代最新研究成果,力圖更加真實地反映魯迅的思想與情感,痛苦與歡樂。本書不盲從現成的結論,不追隨流行的觀念,而以事實為根據,將傳主的經歷、行狀、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圖寫出真實的魯迅。魯迅是一個頑強的戰士,具有不屈不撓的性格,但卻不是終日“橫眉冷對”的無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愛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個完整的人。本書從多角度進行觀照,對於傳主的各個生活側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目錄介紹

《魯迅傳》《魯迅傳》
一、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
二、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三、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五、無邊的寂寞
六、看來看去,看得懷疑起來
七、精神界之戰士
八、開出一片嶄新的文場
九、在新的分化中走向青年群體
十、從“兄弟怡怡”到“動如參商”
十一、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十二、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三、掀掉這吃人的筵席
十四、在風沙中輾轉戰鬥
十五、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十六、正視淋漓的鮮血
十七、在死海里激起了波濤
十八、在升沉中看看人情世態
十九、向山崩地塌般的大波衝進去
二十、遇見文豪們筆尖的圍剿
二一、“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之辯
二二、在左翼文藝陣線中
二三、怒向刀叢覓小詩
二四、回眸時看小於菟
二五、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
二六、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
二七、上海文藝之一瞥
二八、美的播布與創造
二九、夢墜空雲齒髮寒
三十、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後記

作者簡介

吳中傑,教授、博士生導師。1936年出生,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從事文藝理論、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古代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於魯迅研究用力尤勤,兼寫雜文隨筆。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吳中傑評點魯迅小說》、《吳中傑評點魯迅雜文》、《吳中傑評點魯迅詩歌散文》、《吳中傑評點魯迅書信》、《魯迅的藝術世界》、《魯迅畫傳》、《海上文譚》(與高雲合作)、《文藝學導論》、《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主編)等,又有散文集《人生大戲場》、《舊途新旅》、《海上學人》、《復旦往事》等。他所主持的“文藝學系列教材建設”項目,獲2001年度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人物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 、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熱風》 、《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劉再復作品盤點

劉再復,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院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從事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性格組合論》是1986年十大暢銷書,曾獲“金鎖匙”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