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基督徒泛指相信耶穌基督及跟從其教導的人。包括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公元52年左右,耶穌基督的忠貞跟從者開始以基督徒的名字為人所知。有些人認為基督徒這個名稱是由外人懷著貶意加於他們身上的。可是,好些聖經詞典編者和注釋家卻指出,使徒行傳11:26所用的動詞含有受主指引或啟迪的意思。因此,這節經文在《聖經》(和合本)譯作:“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到公元58年,甚至羅馬官員也熟知基督徒這個名稱。早於唐朝時已有大秦景教傳入中國,現流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清朝晚年,在中國的基督徒被稱為“教民”;由於某些不平等因素(例如教案),導致義和團的出現。義和團與教民衝突導致雙方多人死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等因素,一些宗教活動受到限制;改革開放後,情況得以緩解。現時的中國的基督宗教都受到官方規管,如三自教會(登記教會),也有一些不受官方規管的家庭教會(未登記教會)。
其他名稱
基督徒之間有些特別的相稱,如弟兄(公教慣稱兄弟)、姊妹、教友、會友等。但有基督徒認為根據《聖經》原則基督徒最好以弟兄姊妹相稱,不使用教友或會友。
行為規範
如果基督徒行為不檢點,例如偷竊、通姦、淫亂等,教籍可能會被所屬教會開除,天主教叫絕罰。只有真心悔改才會被重新接納為基督徒。
歷史淵源
基督的使徒仍然在世的日子,基督徒這個名稱的確獨特而具有識別作用。(彼得前書4:16)所有以基督徒自居,但行為或信仰卻與基督的教訓相背的人,均被逐出基督徒群體之外。可是,正如耶穌曾預告一般,使徒們去世以後,撒旦便趁機撒下一些產生假基督徒的種子。這些冒充信徒的人也自稱為基督徒。其後,叛道的基督教採用強迫人歸信的手段,於是有些人只為了免受逼迫而自稱為基督徒。後來,凡是歐洲人,只要沒有自稱為猶太人、回教徒或無神論者,不論他們的行為或信仰如何,都常被人視作基督徒。
不幸的是多少年來,“基督徒”這個詞已經喪失了它的大部分含義,常指某人帶有宗教色彩或有高的道德標準,而不是指一個真正的,重生的,耶穌的跟隨者。有許多不相信耶穌基督的人認為自己也是基督徒,因為他們去教堂或是生活在一個“基督徒”的國家。但是去教堂,服事那些比你不幸的人,或者做一個好人並不能使你成為基督徒。一個宣教士說過:“去教堂不會讓你成為基督徒,就好比去修車行不會讓你變成車一樣。”做教會的成員,定期參加崇拜,為教會的工作奉獻都不會讓你成為基督徒。甚至你已經受洗了,但是不代表你絕對一定是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聖經教導我們做好事不能被神接納。提多書3:5告訴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借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因此,基督徒是一個由神重生(約翰福音3: 3;約翰福音3:7;彼得前書1:23)並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以弗所書2:8告訴我們:“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 乃是神所賜的。”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認罪悔改,只相信耶穌基督的人。他們的信不是盲從一個宗教,一套道德標準,或是幾條清規戒律。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要相信耶穌基督和他在十字架上為贖罪而死,並戰勝死亡,第三天復活,為那些信他的人贏得永生。約翰福音1:12告訴我們:“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神的孩子,神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一個在基督里被賦予新生命的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的標誌是:愛人如己並遵守神的話語(約翰一書2:4;約翰一書2:10)。
在華人數
天主教
1949年,天主教在中國已經有了300萬教徒。中國現有信徒約1500萬人。
基督教(新教)
1949年,新教僅有信徒70萬左右。
2006年,據中國基督教協會統計,中國的基督徒已超過1600萬人,並仍在繼續增長。
2014年,據中外學界都比較認可的數據,目前中國基督教信徒人數在2300萬至4000萬之間,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7%—2.9%。
區別
神人中保
新教與天主教最大的差異當首推中保論。中保在
希伯來語中為 “中間人”,指的是神與人之間交流的通道。人因犯罪而與神隔離,神為了與人修復關係親自設立了中保。在
舊約時代,神呼召
摩西、以利亞等祭司、
先知作為中保,引導
以色列人認識神,求神赦免人的罪過,並傳遞
神的旨意。
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經歷十字架受難,以及死後復活真正完成了神的計畫。通過耶穌的降生、代死、復活,神和人的隔閡已完全修復了,
神人關係從此和好。升天后的耶穌基督成為人類的中保,為人類代求。
使徒保羅指出:“在神與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新教認為,信徒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專一仰望他就能與神溝通,不需要通過任何天使或
聖徒。而天主教則認為,人的罪惡極大,無法直接面對神,除了基督作為中保外,還需要加上天使以及眾聖徒的代禱。他們根據
次經《多俾亞傳》12章12節天使
拉斐爾的代求以及《馬加伯傳下》15章14節先知
耶利米的代禱確立了理論基礎。在所有聖徒中,
聖母瑪利亞地位最為崇高。天主教並未將
瑪利亞視為神,但認為瑪利亞是神特別為耶穌道成肉身而派到人間的,所以她是無罪之身,不同於其他凡人。迦拿婚宴則說明瑪利亞有為世人代求的能力,她可以為世人祈求赦罪。她還是人類服從的代表, 和
夏娃的悖逆正好相反。同時認為瑪利亞的崇高德行為教會、信徒的楷模。又因其信德、
愛德及與基督完美結合,成為教會的預表。可以說天主教對聖母只是適當的敬禮而非崇拜,並非很多人認為的天主教信瑪利亞,而新教信耶穌。
煉獄存在
煉獄指的是
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地帶。天主教根據次經《馬加伯傳下》12章40-45節的記載確立了煉獄存在的理論。認為人死後必須經歷精煉,將人身上的罪污加以淨化,才能升入天堂,按教會傳統人類存在七大罪過,在煉獄根據自己的過犯懺悔,使
靈魂得到洗滌。
但丁在《
神曲》中就描繪了
中世紀人們的煉獄觀念。天主教徒將為亡者禱告視為一種功課。
馬丁路德覺得煉獄說在《聖經》中的證據不充分,又認為煉獄說為教會兜售“贖罪卷”提供理論支持,造成腐敗,因而斷然否認煉獄的存在,強調靈界只有天堂和
地獄兩個世界,並無中間地帶,人的歸宿僅在於是否“
因信稱義”。之後的新教教會繼承了
路德的觀點,否定煉獄的存在,認為替死人禱告無益。
教會組織
馬丁路德以及新教
神學家都認為基督徒只要聚集在一起讀經、禱告、敬拜神就是教會,強調“信徒皆祭司”。新教的教會組織一般較靈活,採用多種組織制度。如:
聖公會為代表的
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區,下設會長和會吏。
加爾文宗為代表的長老制,由平信徒推選長老、
執事掌管教務,委派
牧師。以浸禮宗、公理會等為代表的會眾制,由教堂的全體信徒掌管教務,聘任牧師。天主教將《
馬太福音》16章18節耶穌對
彼得(伯多祿)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這句話理解為耶穌立彼得為教會的元首,而彼得是
羅馬教會首任主教,彼得之後歷代羅馬主教為其繼承人,是普世教會元首,基督的代理人,為確立
教宗地位(教皇)提供理論依據。教宗掌管“天堂之門”的鑰匙,享有教會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
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是信徒的
屬靈領導人。天主教具有一套上至教宗,下至信徒的聖品教階制。她有
世界性的統一領導機構——
羅馬教廷,世界各地區、各國家的教區、教會一般都隸屬“教廷”領導,教會組織結構嚴密。教廷、各教區的事務由教宗、樞機主教、宗主教、
大主教、主教、
神父等各級神長負責管理。
信仰權威
新教認為《聖經》是神默示人類寫成的,是無誤的,為信仰最高權威,任何神學著作或教會傳統都不能凌駕其上。信徒的一切思想、工作、生活都以《聖經》的教導為圭臬。此外,信徒都可根據聖靈的帶領解讀《聖經》。天主教不否認《聖經》的權威,但亦強調教會傳統,稱從使徒時代留傳至今的教會傳統,是應該重視的,具有信仰上的權威。歷代
大公會議的決議、
教義信條、重要的神學著作以及教宗的教導都是聖傳的組成部分。此外,天主教徒長期無法自由讀經(最近變化極大,不少信徒都組織查經班),《聖經》的解釋權在神長手中。
舊約經卷
新教和天主教的《聖經》在舊約卷數上有所不同。新教為39卷,天主教為46卷。主要的爭議在於《次經》的地位。所謂次經是指幾部存在於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
希伯來文聖經的著作。次經的權威地位,教會中存在兩種意見。
奧古斯丁認為次經是聖經的一部分。而
哲羅姆(一譯:
耶柔米)認為次經在權威上不及
希伯來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而不能作為信仰的依據。這兩種觀點在中世紀一直爭論不休。
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追隨哲羅姆的觀點認為次經缺乏信仰權威,只是有益的讀物,將其從正典中去除。新教教會繼承路德的主張,形成39卷的舊約。1546年,天主教的特蘭托會議定次經為正典,視其為“神聖的經典”應受到“相應的信仰與尊重”。從此天主教確定了46卷的舊約。(天主教收錄的次經包括:巴
路克、多俾亞傳、友弟德傳、智慧型篇、德訓篇、瑪加伯上及瑪加伯下等七卷以及但以理書、以斯貼記的補篇)
因信稱義
新教和天主教都承認耶穌基督為唯一的
救贖道路,都認為“因信稱義”。所謂“因信稱義”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信仰得到救贖和在神面前得到稱義的必要條件,此為所有正統
教派所信奉。狹義指新教尤其是馬丁路德關於如何得救的教義。馬丁路德從保羅的《
羅馬書》中的因信稱義的觀點引申出信徒可以由於信仰神而直接成為義人,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他們通過自己的信仰而與基督建立了新的關係。靈魂的得救不是教會的工作,是神把恩賜給了他的信仰者。因此,信徒不必依靠教會極其繁瑣的
宗教禮儀,只憑對神虔誠信仰就可以得到靈魂的拯救。而天主教認為除了靠信德(信心)之外,還需遵循神的旨意行善工,行
聖事,以及不斷向神長懺悔得到救贖。新教的牧師一般只作為靈性的指導者,並無赦罪權柄,而天主教神長都握有
神權,能赦免信徒的罪過。
教會儀式
天主教有洗禮、
堅振、聖體(即:
聖餐)、婚配、
告解(向神長懺悔赦罪)、聖秩(也稱神品)、
終傅等七件聖事。而新教僅保留了聖餐和洗禮兩件聖事。而且在聖餐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天主教認為在舉行聖餐時,經過神父祝聖的餅和葡萄汁會化質為耶穌基督的實體實血。基督用他的身體和寶血真正地、實在地、體質地與餅和葡萄汁融合而一。因此被稱為“聖體血”。而馬丁路德認為聖餐只是赦罪的表示與印證。
慈運理和加爾文僅認為餅和葡萄汁只是對耶穌基督救贖的紀念,並非神秘
儀式。此外,舉行聖餐時,新教徒都可領取餅和葡萄汁,而天主教普通信徒只能領取餅,不過天主教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在
婚姻問題上,天主教不許離婚,神長、
修女不可結婚。新教在一定程度上允許離婚,牧師、長老都可建立自己的家庭。
供奉聖像
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聖像(比如:耶穌、天使、聖徒的聖像),供信徒瞻仰敬禮。聖像起源於中世紀,由於當時教育不普及,文盲很多,不少人無法讀經。因此,教會供奉聖像,使信徒通過它明白
聖經的故事。天主教認為,供奉聖像不是
偶像崇拜,並非讓人尊敬該像本身,而是助人引發睹像思人之心,比如目睹耶穌苦像,內心就會想起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贖罪之大恩。新教以
十誡中“不可雕刻偶像”為依據,反對供奉聖像,認為是偶像崇拜。新教教堂一般只設十字架標誌,所刻所繪的“聖像”僅視為藝術品。
除此之外,新教和
天主教還有以下區別:新教
主日禮拜比較簡單,僅讀經、講道、唱聖詩,天主教的
彌撒則較為複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儀式。新教僅有
聖誕、受難、復活等節日,
天主教除此之外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等許多節日。
天主教有隱修制度,新教沒有。
天主教將一些屬靈偉人冊封為聖徒,新教無此儀式。新教教堂一般比較簡約,而
天主教教堂則富麗堂皇。天主教徒劃十字,新教徒一般沒有。
天主教都有朝聖活動,新教則無。在
中國,關於祭祖,
天主教認為慎終追遠、發揚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時候舉行祭祖典禮,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新教反對祭祖典禮,認為是崇拜偶像。一般行鞠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