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由來
為什麼書名叫《所羅門王的指環》呢?勞倫茲說明:“根據史料記載,所羅門王能夠和鳥獸蟲魚交談。這事我也會,雖然我比不上所羅門王,能夠和所有的動物交談,而只能和幾種我特別熟悉的動物交談。這點我承認,但是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幫助,這點他就不如我啦!要不是靠魔戒的力量,就算是最親密的寵物,老國王也聽不懂它在說些什麼。而且,當他不再擁有魔戒時,他甚至會硬著心腸對待動物。所羅門王是在盛怒中將魔戒拋得老遠的,那是因為有一隻夜鶯向他泄密:他那九百九十九位愛妃之中,有一位愛上了年輕的小伙子。"
“所羅門王可能是極聰明,也可能極笨,這點我不敢說。照我看來,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動物交談,未免太遜色了一點。活潑潑的生命完全無須藉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述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作者簡介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e)
康拉德・勞倫茲是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他於1903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並就讀當地的大學,主攻醫學和生物;1933年獲得博士學位。很快,勞倫茲在雁鵝及穴烏方面的研究揚名國際;1937年維也納大學聘請他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
1942年到1944年,勞倫茲在德國軍隊中當軍醫,隨軍到達蘇聯時被俘。1948年被釋放後,在奧地利艾頓堡(Altenberg)成立了“比較行為研究所”。1951年出任馬克斯・普郎克行為研究所所長,直到1973年才卸任。
他退休以後,馬克斯・普郎克學會在奧地利北部的阿姆塔區(Almtal)為他設了一個工作站,使他能繼續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比較行為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9年,勞倫茲在艾頓堡與世長辭。
除了學術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向一般大眾描述動物行為的生花妙筆。《所羅門王的指環》是他的第一本通俗科學作品,流傳最久,也最為膾炙人口,老少鹹宜。《雁語者》則是他去世前寫成的最後一本書,是勞倫茲一生研究工作的縮影。
(本書的插圖,均由作者勞倫茲本人所繪。)
創作背景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所著《所羅門王的指環》中有一段話,“人類為了得到文明和文化的超然成就,就不得不有自由意志,更不得不切斷自己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聯繫。這就是人所失掉的樂園,也是人為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我們對於世外桃源的嚮往,不外是我們對這條斷了的線頭,表示一種半知覺式的依戀。”
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灰熊人》,灰熊愛好者、動物保護者蒂莫西在卡特邁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觀察灰熊,致力維護灰熊棲息地,他不做“半知覺的依戀”,而是奮不顧身投入野蠻的熊世界,放棄文明,企圖與熊建立精神的聯繫。結果並不如世外桃源那樣浪漫,他被熊連女友一起吃掉——蒂莫西在“熊之迷宮”宿營十三年間留下的錄影帶中,多有對著鏡頭的自言自語:“我願為他們死。”
這兩部作品先後進入我的視野,提供了兩份面目完全迥異的動物觀察記錄。
勞倫茲作為動物行為研究專家,常年在家散養許多動物——在屋子裡橫衝直撞的鵝,自成一套小型生態系統的魚缸,心有靈犀的穴烏鳥。他偶爾也要充作新生小鴨子的“媽媽”,整日要低身撅臀帶領鴨子們走在草叢中。動物們偶爾也有殘忍動作,比如本性好鬥的“和平”鴿將籠內的鳥盡數啄死。但勞倫茲不強調這些惡意,他更傾力要為人們展示動物身上的人之美德。勞倫茲描寫動物的行為,滿懷愛意,全心崇敬,他讓我曉得大自然厚重神奇的溫情脈脈。
《灰熊人》中,赫爾佐格迅即破壞這和諧,讓我起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根本是人的妄想。蒂莫西熱愛熊,希望自己成為熊族一員,相比勞倫茲對動物的愛情,蒂莫西更有宗教的狂熱。他在給朋友的信里說,“我願成為一隻熊”。他罔顧保護區管理處必須離熊一百碼的規定,走近熊的身邊,與熊傾談,他甚至摸一隻母熊的糞,陶醉的說:“這是她身體裡來的,這曾在她體內,這就是她。”
勞倫茲與蒂莫西與動物接觸,都靠不懈的愛心,舉動常常叫外人看來癲狂極了,但各自不同。勞倫茲是動物行為觀察者,生物學家,他最後需將現象歸檔,形成學術研究,他的成就也受世人承認。他與動物的做伴,自己心境亦得到愜意的滿足,更像文明世界希冀的世外桃源。蒂莫西是個徹底的生活敗落者,他拿游泳獎學金進大學,受傷退學,母親說他與“不好的人”混跡,吸毒、酗酒,一度要死掉。直到他接觸熊,成為動物保護志願者,才發現自己精神的歸宿,他痛罵人類文明對熊之棲息地的威脅,仿佛威脅到自己的家園。蒂莫西將自己歸併狂野的熊之樂園,那態度,多少是要摧毀勞倫茲所代表,要將動物納入人類文明的努力。赫爾佐格堅硬的聲音為蒂莫西做旁白:“他是在抗爭文明本身。”
做為一個帶著攝像機、乘飛機、搭帳篷的無法擺脫文明的人,蒂莫西的做法,後果可以預期的。如果他不被熊吃掉,他在影片最後接近癲狂的態度,也劃定了他與文明的界限,他不死亦回不來我們中間。蒂莫西與正常人的區別,正常人在文化、科技、資本構造的文明中徹底淪落,成為推動全球現金流動的零件,並認定這是生活的保障,是和諧本身,完全看不見資本絞肉機縫隙中的血跡;蒂莫西拐入另一個極端,他企圖在自然、在與熊的共處中找到人類文明不存在的寬容與理解,找到四季轉換中顯露出來的宇宙的平衡。
但作為生命隕落的記錄者,作為一向只願解剖世界的藝術家,赫爾佐格冷靜極了,他在影片末節的旁白說:“令我始終難忘的,在蒂莫西拍過的每頭熊臉上,我沒看見親密,理解與寬容。只看見自然界莫大的冷漠。所謂熊的神秘世界並不存在,這眼神只是懶洋洋地看著食物。而蒂莫西卻視這頭熊為朋友,為救星。”
這多么叫人失語,文明以織體嚴密的和諧假象將人類瑣套,透不過氣了,投入自然,自然依舊一片殘忍。尋求“親密、寬容與理解”的道路,真艱難極了。
人類終於開始思索與自然的關係時,文明創造出“環保”念頭,於是不過多一條產業、多一份閒心、多一份明知要死還故作扭捏的高尚。“環保”二字一經提出,已經預設地球被摧毀的結果。人以自由意志在星球上肆虐,大自然冷眼看著,它自認不是環保主義者心中那擬人化了的溫良的自然,它只是一片隨各種因素賦形的漠然的土地。
那么人類與自然到底有什麼交情,自然之於人類究竟算什麼?勞倫茲是深沉的歡欣:“你對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的為它迷人的真相所感動……發自內心的欣賞造物之美。”赫爾佐格審慎而冷硬:“我相信世界的基本屬性不是和諧,而是惡意、混亂和殺戮。”勞倫茲與赫爾佐格的解答其實在說,人與自然的交情,不過是人與自己心靈的交情。大自然沒有感情與原則,人的心靈有賦予它不同感情和原則的態度與思想。
而面對這非天堂即地獄的解答,我薄弱而微茫的意志不敢直視,只能執意相信勞倫茲對動物那種溫情的愛,因我害怕顛覆它,便顛覆了自己。儘管曉得赫爾佐格是一種正確,但於動物與自然,終歸不得不愛,不得不嘗試窺探。生物學家勞倫茲和藝術家赫爾佐格是殊途同歸的,有如《灰熊人》的旁白:察看獸性的狂肆與野蠻,是觀照人性究竟如何的方式
作品目錄
楔子
與獸鳥蟲魚對話
第一章
動物的麻煩
第二章
不礙事的――魚缸
第三章
魚缸里的暴行
第四章
可憐的魚
第五章
動物笑談
第六章
對動物的惻隱之心
第七章
如何選購動物
第八章
動物的語言
第九章
馴悍記
第十章
盟約
第十一章
老家人
第十二章
小雁鵝
第十三章
道德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