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

太傅

太傅,中國古代職官。御賜太傅匾額太傅為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後任鍾繇為太傅 。周代設定,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置,次於太師,春秋時期晉國,為國王的輔佐大臣(輔弼官,國王年幼或皇室暗弱時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齊國和楚國設太傅。秦朝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歷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朝鮮高麗時代亦設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其制甚早,西漢起稱為太子太傅。後亦用作虛銜。

基本信息

官職釋義

太傅太傅

御賜太傅匾額太傅為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後任鍾繇為太傅。

1、周代設定,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置,次於太師。歷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

2、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其制甚早,西漢起稱為太子太傅。後亦用作虛銜。

地位品級

御賜太傅匾額御賜太傅匾額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

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時時常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歷代沿置

太傅太傅

周官名,春秋時晉國設定,為國王輔弼官之一。戰國後廢。西漢呂后元年(前187年)復置,金印紫綬,以王陵、審食其等任之。後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又復置,以孔光出任此職,位在三公之上。東漢亦置此官,掌善導,無常職,劉秀命卓茂任之;卓死,省去此官。其後新帝初即位,又設“太傅,錄尚書事”,如趙熹、陳蕃、胡廣等均任過此官,趙等死,即廢去此職。

歷代多有延置,或常設或虛職,如明史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清史稿曰“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典籍記載

賈太傅像賈太傅像

1、《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位在三公上。”《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輒省。”

2、《漢書·衛綰傳》:“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後漢書·百官志四》:“太子太傅一人,中三千石。本注曰:職掌輔導太子。禮如師,不領官屬。”

歷代太傅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年),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漢族。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羊祜

羊祜(221—278),字叔子,西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羊流人。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羊祜在曹魏時代歷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官職。司馬炎稱帝後,羊祜深得司馬家信任,升任尚書左僕射、車騎將軍,官至鎮南將軍。去世後被追認為“太傅”。

家族資料:

祖父:羊續,曾任東漢南陽太守,為官清廉,有“懸魚拒賄”的事跡。

外祖父:蔡邕,文學家。

姨母:蔡文姬。

父:羊衜,曾任上黨太守,早逝。

生母:蔡氏,蔡文姬的姊妹。

長兄:羊發,母為孔融之女,官至都督淮北護軍。

羊發四子:分別為高陽相羊倫、陽平太守羊暨(兒子羊曼是東晉名士,孫子羊賁娶晉明帝的女兒南郡公主)、鎮南將軍羊伊、散騎常侍羊篇

次兄:羊承,羊祜同母兄,因病早亡。

妻:夏侯氏(夏侯霸之女,由夏侯威主婚)。

姊: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之妻。

羊祜死後二年,杜預按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一舉滅吳,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當滿朝文武歡聚慶賀的時候,武帝手舉酒杯,流著眼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在《與諸子登峴山》詩中,對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進行了熱情讚頌: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毛澤東在晚年也曾多次調閱《晉書·羊祜傳》,並在書封寫下題記,對羊祜也有過高度的評價(《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頁165),顯示了這位中國一代偉人對羊祜的關注。

鍾繇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故世稱鐘太傅。 相傳小時候有次和親戚出去遇著個算命的,相者說:“此童有貴相,然而會遭水厄,小心啊。”結果沒走幾里,過橋時馬驚,繇落水幾死,於是他親戚認為相者的話是對的,就很看重他,為之供資費,讓他專心讀書, 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丕代漢後任廷尉,封崇高鄉侯,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名顯當時。曾先後數次向曹操、曹丕上書減少刑種,未得答覆。明帝即位,遷太傅,後卒,魏明帝親為送喪,子孫封列侯。

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陸秀夫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屬江蘇建湖)人。宋理宗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趙昰死,又擁趙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宰相、太傅。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崖山海戰為元軍所敗,負趙昺投海自殺。有《陸忠烈公遺集》。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一說桐鄉)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謙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正統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後,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謙遭誣陷被害。後沉冤昭雪,贈太傅,謚肅愍,又改謚忠肅。遺有《于忠肅集》。

唐朝中央官職列表

唐朝官制大致上延續了隋朝的體制,主要分為省、台、寺、監四大組成部分。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首都,至天祐四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

清朝官職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