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撫使司宣撫使,官名。唐後期派大臣巡視戰後地區及水旱災區,稱宣先安慰使或宣撫使。宋不常置,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護將帥、督視軍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元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管理軍民,參用土官。明清沿置,為武職土。
著名景點
南甸宣撫使司署住地幾次易址。我們現在所說的土司府,已經是第三個衙址。元代遺址在縣城正北十三公里的大地老官城,現僅存墳地和殘石獅及瓦礫等。明正統九年(1444年)升為宣撫使後遷司署到團山,就是縣城東北二點五公里的九保鎮太平寺一帶。
據清·吳楷所著《南甸園記》的描述,過去那幢司署要比現在這一幢司署大二倍多。氣勢更為壯闊、華麗,現無存。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為防緬兵竄入蹂躪和苦於應付過往官兵,又把司署遷到距縣城東郊三公里多的新城村,取希望長治久安之意,故名永安司署。清·鹹豐元年(1851年)勐蚌等五撮各族人民反土司苛政,焚毀了永安司署。同年,土司又到田心建衙門。田心就是現在的遮島鎮古名。傣族把九保稱為“遮勒”,即上條街之意。又稱田心為下條街“遮德”,遮島地名由此始。至今,此土司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過去司署大門,是一座中高兩低的木結構八字大門,相當矮小,高一點的人拂手可模。現在歷史文物展廳里可以看到原樣圖片。平時里中門常開,高5米,上掛一塊長3尺,寬2尺的直匾,當地人稱“沖天匾”。紅底金字,上刻楷書:“世襲南甸宣撫使刀龔氏司署。”側門高4米,左為生門、右為死門”。一般死門不常開,公堂現事之後,只有被判處死刑的囚犯才從死門推出斬首示眾,無罪釋放者從生門而出。有人會問,全國衙門都是向南開,為何唯有南甸撫司署的大門是向西北開?這裡面還有一個奧謎。因為我們縣城的座向是西北向,後高前低,前面有大盈江,土司認為取“迎水向”好,以祈盼財源如江水,滾滾進門而來,並且流進不流出。所以與全國衙門向法不同。大門前是一對石獅子,現在的一對已是1995年10月10日複製的,原來的是現在立在一院的那對。殘石獅是民國末年從永安司署拉來的。聽參加拉過石獅子的老人說,那天非常熱鬧,豎石獅子時,更是全城歡騰。很早以前大門外還豎有:“永鎮邊夷”、“德政牌”和“雲貴督部堂王、撫部院譚扎文碑。”以上兩塊已失,“扎文碑”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下旬發倔一塊(尚缺一),內容不全,就是大家一進大門見到的這一塊。
整個司署占地面積10625平方米,建築面積7780平方米,按漢式衙署形式布局,由四個主院落。十個旁落院,四十二幢,一百四十九間房屋組成,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大堂、二堂、三堂、正堂。五進四院逐級升高,周圍另有二十四間耳目和多處花園,佛堂、戲樓、小姐樓、傭人住房、廚房、糧庫、馬房、軍械庫,以及監獄等建築應有盡有,而且各有用場。聽一位常到土司大院“開財門”的老人講,他小時候每年大年三十晚都要到大院“開財門”。每開一道說一句吉祥言,從剛剛天黑要開到第二天天蒙蒙亮,可想而知土司大院面積之大。
南甸宣撫司署,是由三代人完成。從一八五一年到一九二五年間,用了八十四年的時間。如此宏大的建築群,在全國土司署中屬於前列,人們稱它為傣族的“小故宮”。司署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曰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我們德宏州境內唯一獨有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央文物部門打算將其作為“中國土司制度陳列專館”,讓這塊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傳於後世。我們將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加強管理和維修,到時候歡迎大家邀約親人和朋友同仁光臨。
清朝官職一覽
太師 太傅 太保 光祿大夫 殿閣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 掌鑾儀衛事大臣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 內大臣 將軍 都統 提督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內務府總管 總督 總兵 內閣學士 巡撫 副將 一等侍衛 參將 游擊 大理寺少卿 二等侍衛 佐領 都司 宣慰使司 同知 內閣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 知府 宣撫使司宣撫使 宣慰使司副使 防禦 千戶 員外郎 知州 安撫使 招討使 內閣侍讀 通判 親軍校 前鋒校 護軍校 驍騎校 長官 百戶 理問 州同 翰林院編修 知事 贊禮郎 訓導 知縣 把總 中書科中書 內閣中書 州判 七品典儀 盛京遊牧副尉 司務 五經博士 府經歷 縣丞 教諭 司書 序班 博士 巡檢 典史 驛丞 牐官 百長 土舍 土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