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把總為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陸軍基層軍官名,也可稱為百總。
官名。明駐守京師兵,分三大營,統兵官中有此官;各地總兵屬下軍官亦有此官,位次守備。明初多以功臣、外戚充任。後職位日輕,至清代成綠營兵低級軍官。秩正七品,位次於千總;京城巡捕五營統兵官亦設。又四川、雲南、甘肅、貴州的土司官中有土把總。
各地總兵之下,也分設把總領兵。清代綠營軍制,營以下為汛,設把總分領,職位次於千總。京師的巡捕五營也設有把總。又川、滇等省的土司官有土把總一職。
明清兵制員額皆有異動,若以清綠營為例,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其中,游擊就在總兵(主管四至五營;約800至3000名士兵)轄下基層武官。與參將、都司、守備等武官一同統轄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把總就是受其轄下,在清朝為正七品武官;統領汛(兵力從十數名到百名)兵制單位的武官職位。
清末,慈禧太后主持軍隊改革;並委袁世凱訓練新軍,而袁世凱主導之《新式陸軍章程》內,把總取消不再稱呼。
以棟軍而言,把總可以是正規軍營主官。作戰時配加數營鄉勇,其人數相當於現今的一個團或旅,具有獨立作戰之能力。近代有部份學者指出,把總僅等同於現代“士官”階級。[1]但尋遍各國軍制,未有士官兼任營長,戰時率領數營且能獨立作戰的狀況發生。
清朝官職一覽
太師 太傅 太保 光祿大夫 殿閣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 掌鑾儀衛事大臣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 內大臣 將軍 都統 提督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內務府總管 總督 總兵 內閣學士 巡撫 副將 一等侍衛 參將 游擊 大理寺少卿 二等侍衛 佐領 都司 宣慰使司 同知 內閣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 知府 宣撫使司宣撫使 宣慰使司副使 防禦 千戶 員外郎 知州 安撫使 招討使 內閣侍讀 通判 親軍校 前鋒校 護軍校 驍騎校 長官 百戶 理問 州同 翰林院編修 知事 贊禮郎 訓導 知縣 把總 中書科中書 內閣中書 州判 七品典儀 盛京遊牧副尉 司務 五經博士 府經歷 縣丞 教諭 司書 序班 博士 巡檢 典史 驛丞 牐官 百長 土舍 土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