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說起哥斯大黎加的牛車那可是大名鼎鼎,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榜上有名,1988年,更被哥斯大黎加政府正式規定為國家象徵,使這項國粹成為了哥斯大黎加民族的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定報告中說,雖然牛車是一件具體的東西,但是伴隨它存在的哥斯大黎加民間傳統和文化卻是難以觸及的珍貴遺產。

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

時間:2005
國別:哥斯大黎加
地區:拉 美
類別:傳統知識技藝,禮儀與節慶活動

概述

傳統的牛車,是哥斯大黎加最著名的工藝。從19世紀中葉開始,牛車就被用來運輸咖啡豆,從哥斯大黎加中央谷地,越過群山,送到太平洋海岸的潘塔熱那斯,全程需要10至15天。牛車採用沒有輻條的車輪,一種阿茲台克人的圓盤和西班牙輻條車輪的混合物,穿過泥漿時不至陷入泥沼。許多情況下,牛車是一個家庭的唯一運輸方式,並經常被當作社會地位的象徵。

繪畫和裝飾牛車的傳統始於20世紀初。最初,哥斯大黎加的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駕車者的出身可以通過車輪上的圖案得以識別。至1915年,花卉、面容、甚至微縮風景都出現在星形圖案旁。每年的競賽都會獎勵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這種競賽一直延續至今。

每輛牛車都被製作出獨特的“歌聲”,即產生於牛車顛簸前行時,金屬鈴叩擊車輪中軸的和諧聲響。據推測,這一發明是為了使農場主聽到勞工勞動的聲音。一旦牛車成為自尊之源,車主在製造中就投入了更大關注,選擇最優質的木料使其發出最美的聲音。

牛車裝飾豐富多彩,已經與原來那種粗糙、矩形的、加藤條框並蒙以生牛皮油布的車輛完全不同了。哥斯大黎加的大部分地區,卡車和火車代替牛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但是牛車仍然是哥斯大黎加農村生活的有力象徵。牛車仍然在遊行、宗教和世俗慶典中起著突出作用。

裝飾圖案及用途

牛車不大,比國內農村常見的大車要小差不多一半,卻用兩頭牛夾轅拉車,牛身往往比車廂還要長得多,看上去頗有些滑稽;車廂上繪滿了色彩繽紛的裝飾圖案,有花卉、動物、風景幾何圖形,等等等等,連車輪也被畫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這種牛車的車輪也很特別,沒有輻條,而是一塊實心的大木頭圓盤,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更多的面積可供塗抹顏色。

其實實心輪子也好,彩繪牛車也好,都是後來才有的,一開始的哥斯大黎加牛車跟別處的並沒有太多不同。19世紀中葉,咖啡種植在哥斯大黎加蓬勃興起,由於咖啡種植園在內地中央谷地,而咖啡豆主要供出口,需要送到太平洋海岸的蓬塔萊納港,路程遙遠不說,道路狹窄坎坷,需要跋山涉水,穿林越莽,還要穿過隘口和沼澤,只有牛車才能適應這樣的道路條件。在實踐中,聰明的哥斯大黎加人發現,過大過長的車廂無法適應惡劣的道路條件,而傳統的輻條車輛在通過沼澤時容易沾上很多淤泥,影響行車速度,因此他們將車廂縮短,車輪換成實心,形成了今天牛車的結構。即使如此,運送一次咖啡豆,單程也需要10至15天,當年有人說,哥斯大黎加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牛車和咖啡豆上的,這可半點也不算誇張。

彩繪牛車歷史

在牛車上畫畫的歷史更年輕:20世紀初,聖何塞阿拉胡埃拉等四個省的工匠開始在車廂和車輪上繪製傳統的花紋,比如部族圖騰、地區代表動植物和景觀等等,這一開始是為了醒目:熟悉情況的人只消一眼,就能從花紋中辨認出牛車主人的家鄉。漸漸的,工匠們把繪製牛車圖案當作同行比武的最好舞台,殫精竭慮,爭奇鬥豔,不但花卉、動物,甚至牛車主人或者其心愛的人的面容,也會出現在車廂和車輪上,到1915年,彩繪牛車終於成了一項全國性的民俗,從這年起,在“牛車之都” 阿拉胡埃拉省薩爾奇,每年都會定期主辦“牛車彩繪大賽”,獲獎者不但能獲得豐富的獎品,還會被當作“最具創造力的工匠”,受到廣泛的尊敬和景仰。

哥斯大黎加牛車不但看著悅目,內中還有不少機關:工匠為每輛車都設計了一個獨特的車鈴,懸掛在車軸邊,行進時車鈴撞擊木頭車軸,發出悅耳的聲音,由於車軸用木不同,車鈴構造各異,每輛牛車的鈴聲都不同,在鄉下,熟悉的人遠遠一聽車鈴,就知道是誰回來了,他們因此把這種鈴聲親切地稱為“牛車之聲”。要說這個設計一開始可絕對不懷好意:這本是咖啡園主為防止僱工偷懶想出的“監督勞動”的損招,後來卻成了人人喜愛的小點綴,成了牛車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實追根溯源,牛車並非哥斯大黎加的“土產”,生活在這裡的阿茲特克人曾創造過璀璨的古代文明,卻不知為何偏偏沒有發明車輪,自然也造不出車來,最早的車,據說是西班牙殖民者拉大炮的炮車,最早的牛車,恐怕也是富有牧牛傳統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人的舶來品,不過俗話說得好,拿來了,消化了,也就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更何況哥斯大黎加人又為牛車賦予如此之多的民族特色?

被交通工具的取代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牛車是哥斯大黎加人最常用、甚至唯一的交通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徵,在上世紀40年代,擁有一輛頂級牛車,是比今天擁有一輛最新款“寶馬”或法拉利更有面子、更讓人羨慕的事,許多有錢人為獲得一輛與眾不同的牛車不惜工本,一擲千金。不過花無百日紅,隨著火車、汽車的普及,牛車在大多數地區無奈地推出了交通工具的主力行列。

實用功能雖然被取代,但牛車的崇高地位卻絲毫未見動搖,如今它已成為哥斯大黎加最出名的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如今,在哥斯大黎加的每家工藝品店裡,都能看到大大小小、色彩鮮艷的牛車模型,在牛車之都薩爾奇,每一條街、每一個店鋪、每一戶住家,就連公園中的椅子和垃圾桶都被彩繪上了亮麗的顏色和圖案,而這些無不來源於牛車裝飾,去年,這裡的工匠還造出一輛長14米,高4.75米,寬4.8米的超級牛車,並向吉尼斯申請“牛車世界紀錄”,如今,在節日遊行、宗教慶典和婚俗嫁娶等場合,牛車仍是哥斯大黎加人最熱門的花車選擇。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 福建南音 | 南京雲錦 | 安徽宣紙 | 貴州侗族大歌 | 廣東粵劇 | 《格薩爾王傳》 | 浙江龍泉青瓷 | 青海熱貢藝術 | 藏戲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甘肅花兒 | 西安鼓樂 | 朝鮮族農樂舞 | 書法 | 篆刻 | 剪紙 | 雕版印刷 |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崑曲 | 古琴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 | 比利時巨人和巨龍遊行 | 法國巨人和巨龍遊行 | 比斯萃薩巴比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多聲部民歌 | 埃爾切神秘劇 | 喬治亞復調演唱 | 塞梅斯基文化空間與口頭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劇 | 亞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歡節 | 基努文化空間 | 托缽僧舞蹈儀式 | 波羅的海歌舞慶典 | 帕特姆流行節日 | 伏佳拉 |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 | 歐隆克 | 卡魯斯儀式舞蹈 |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 |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巴亥瑞康卡烏圓圈森巴舞 |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 |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庫庫魯舞蹈戲劇 | 瑞賓瑙-艾基舞劇 |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 奧魯羅狂歡節 |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 | 扎巴拉人口頭遺產與文化 | 安第斯卡拉瓦亞宇宙信仰 | 瓦雅皮人口頭和圖畫表達 | 巴蘭基亞狂歡節 | 奧連特兄弟會法國鼓樂 | 土著亡靈節 | 摩爾鎮馬隆人傳統 | 奈及利亞艾法預言體系 | 維布扎治療舞蹈儀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 | 邁基石化妝舞會 | 烏干達樹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樂 | 亞饒-戴高文化空間 | 古勒-沃姆庫魯祭祀和舞 | 吉馬·埃爾弗納廣場文化 | 熱萊德口頭遺產 | 塔格巴納橫吹喇叭音樂及 | 尼亞加索拉索索·巴拉文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頭傳統 | 黑拉里亞史詩 | 扎菲曼尼里木雕工藝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禮 | 巴勒斯坦希卡耶說書 | 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 | 佩特拉和維地拉姆貝都人 | 伊拉克木卡姆 | 薩那歌曲 | 阿爾及利亞古拉拉地區阿 | 蘭瑙湖瑪冉瑙人達冉根史 | 德拉邁茨鼓樂面具舞 | 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 銅鑼文化空間 | 《羅摩衍那》 | 印度尼西亞配劍 | 馬克-揚戲劇 | 歌舞伎 |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 博遜地區文化空間 | 伊夫高族群哈德哈德聖歌 | 能樂 | 鳩提耶耽梵劇 | 高棉皇家舞劇 | 板索里史詩說唱 | 吠陀聖歌傳統 | 哇揚皮影偶戲 | 淨琉璃文樂木偶戲 | 吉爾吉斯史詩彈唱阿肯藝術 | 馬頭琴傳統音樂 |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 邁達赫藝術 | 萬那杜沙畫 | 雅樂 | 沙士木卡姆音樂 | 游吟歌師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