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蘭基亞狂歡節

巴蘭基亞狂歡節每年2、3月份舉行。狂歡節一般由4個部分構成。始建於1721年的巴蘭基亞位於加勒比海沿岸,是哥倫比亞最大的海港城市,素有哥倫比亞“金色大門”之稱。巴蘭基亞狂歡節作為哥倫比亞國家文化遺產已成為加勒比沿岸地區最重要的節日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蘭基亞狂歡節命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基本信息

概述

巴蘭基亞狂歡節 巴蘭基亞狂歡節

時間:2003
地區:拉 美
國別:哥倫比亞
類別:禮儀與節慶活動
哥倫比亞的巴蘭基亞是一個擁有十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的城市。它位於加勒比海岸和全國最大的河流——馬格達萊納河的河口,雖然在1813年才立為市級行政單位,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哥倫比亞第一經濟中心。因此其他城市和村落的居民也被吸引而來,他們也有自己鮮明和悠久的地方傳統。巴蘭基亞市的商城特點,使它的居民可以接觸新潮流和新思想。況且,當時該城並沒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使它非常容易與移民帶來的文化相融合,成為本土、非洲歐洲文化遺產的大熔爐,而這些文化多數情況下都已經在其發源地消亡,所以它又對之起著保存作用。

巴蘭基亞市在每年基督教大齋期的前四天,都要舉辦狂歡節,這時該城各種文化傳統混合到巴蘭基亞狂歡節之中。時至今日,土著的、非洲的和歐洲的傳統仍滲透到狂歡節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舞蹈(例如源自美洲的、非洲剛果的和西班牙的舞蹈)、各類音樂以及民間樂器。狂歡節的音樂由鼓樂隊或由各種管樂器組成的樂隊演奏。手工藝類的物質文化十分豐富,包括彩車、服裝、頭飾和動物面具。舞蹈者、演員、歌手和器樂演奏者都戴著千奇百怪的面具,為人群表演戲劇和音樂節目。表演的內容均取材於歷史和現實事件。他們用嘲諷演說和歌曲譏諷時政和當代的政界人物,為狂歡節增添滑稽氣氛。

歷史

巴蘭基亞狂歡節 巴蘭基亞狂歡節

巴蘭基亞市在每年基督教大齋期之前的4天,都要舉辦狂歡節,舉辦獨特的舞蹈、音樂、熱烈的舞台表演等慶祝活動。巴蘭基亞市位於哥倫比亞卡里比恩海岸,是在殖民期間作為商業城市建立的。該市形成了一種由歐洲、非洲和土著等藝術交織而成的文化傳統,它是一種特殊的內容豐富多樣的文化傳統。在這裡,這些不同文化的流傳、交融和變化,便形成了巴蘭基亞狂歡節。
土著和非洲的樂器和鏇律通過各種音樂形式一直流傳至今,在舞台表演或狂歡活動前,舞蹈演員、演員和演奏員們都要進行煞費苦心和極其誇張的化妝,表演的靈感都來自於歷史和現實事件。他們用嘲笑的語言和抒情歌曲的方式來譏諷當代的政治生活和人物,烘託了狂歡節的喜慶和滑稽的氣氛。
巴蘭基亞市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殖民期間歐洲的狂歡習俗傳到了這裡。在19世紀,原始的天主教狂歡節逐漸與前西班牙傳統和西非奴隸的音樂傳統不斷融合,使狂歡節變成了一種所有巴蘭基亞人都可以參與、深受大家歡迎、蔚為壯觀的狂歡活動。

瀕危現狀

巴蘭基亞狂歡節 巴蘭基亞狂歡節

瀕臨消亡的危險性
在20世紀,該狂歡節舉辦得越來越成功,成了一項專業活動,受到了國內及其周邊國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儘管這種發展能給低收入家庭帶來收入,但商業化程度的提高卻給這種藝術的生存帶來了潛在的威脅。該狂歡節越來越有可能成為廣告陣地,贊助商們看重的不是狂歡節的傳統意義,而是它的轟動效應,他們要利用狂歡節宣傳他們的產品。哥倫比亞政府熱切地要保護這種古老的藝術,並於2001年將巴蘭基亞狂歡節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 福建南音 | 南京雲錦 | 安徽宣紙 | 貴州侗族大歌 | 廣東粵劇 | 《格薩爾王傳》 | 浙江龍泉青瓷 | 青海熱貢藝術 | 藏戲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甘肅花兒 | 西安鼓樂 | 朝鮮族農樂舞 | 書法 | 篆刻 | 剪紙 | 雕版印刷 |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崑曲 | 古琴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 | 比利時巨人和巨龍遊行 | 法國巨人和巨龍遊行 | 比斯萃薩巴比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多聲部民歌 | 埃爾切神秘劇 | 喬治亞復調演唱 | 塞梅斯基文化空間與口頭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劇 | 亞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歡節 | 基努文化空間 | 托缽僧舞蹈儀式 | 波羅的海歌舞慶典 | 帕特姆流行節日 | 伏佳拉 |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 | 歐隆克 | 卡魯斯儀式舞蹈 |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 |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巴亥瑞康卡烏圓圈森巴舞 |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 |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庫庫魯舞蹈戲劇 | 瑞賓瑙-艾基舞劇 |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 奧魯羅狂歡節 |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 | 扎巴拉人口頭遺產與文化 | 安第斯卡拉瓦亞宇宙信仰 | 瓦雅皮人口頭和圖畫表達 | 巴蘭基亞狂歡節 | 奧連特兄弟會法國鼓樂 | 土著亡靈節 | 摩爾鎮馬隆人傳統 | 奈及利亞艾法預言體系 | 維布扎治療舞蹈儀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 | 邁基石化妝舞會 | 烏干達樹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樂 | 亞饒-戴高文化空間 | 古勒-沃姆庫魯祭祀和舞 | 吉馬·埃爾弗納廣場文化 | 熱萊德口頭遺產 | 塔格巴納橫吹喇叭音樂及 | 尼亞加索拉索索·巴拉文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頭傳統 | 黑拉里亞史詩 | 扎菲曼尼里木雕工藝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禮 | 巴勒斯坦希卡耶說書 | 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 | 佩特拉和維地拉姆貝都人 | 伊拉克木卡姆 | 薩那歌曲 | 阿爾及利亞古拉拉地區阿 | 蘭瑙湖瑪冉瑙人達冉根史 | 德拉邁茨鼓樂面具舞 | 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 銅鑼文化空間 | 《羅摩衍那》 | 印度尼西亞配劍 | 馬克-揚戲劇 | 歌舞伎 |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 博遜地區文化空間 | 伊夫高族群哈德哈德聖歌 | 能樂 | 鳩提耶耽梵劇 | 高棉皇家舞劇 | 板索里史詩說唱 | 吠陀聖歌傳統 | 哇揚皮影偶戲 | 淨琉璃文樂木偶戲 | 吉爾吉斯史詩彈唱阿肯藝術 | 馬頭琴傳統音樂 |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 邁達赫藝術 | 萬那杜沙畫 | 雅樂 | 沙士木卡姆音樂 | 游吟歌師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