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板索里是朝鮮有著豐富傳統的舞台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音樂唱述由一位歌手用鼓伴奏演出。作為深受歡迎的傳統藝術,其演唱的表現力,程式化的語言,劇目中的敘事以及模仿動作,使它集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於一身。在長達八小時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男性或女性)按照朝鮮農村方言和淵博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劇本,進行即興的演唱。
朝鮮文“板”的意思是“眾人聚集之所”,“索里”的意思是“歌曲”。“板索里”起源於17世紀的朝鮮西南部,可能是薩滿說唱的一種新的形式。直至19世紀末,它一直由百姓口頭流傳,後來有了新的文學內容而更加豐富,得到了市民精英的青睞。
“板索里”劇中的場景、人物和劇情都表明它根植於Joseon 時代(1392—1910)。其主題包括對家庭的忠誠、喪親之痛和愛情。歌手需要經過長期嚴格訓練,才能掌握各種音色,並背誦極為繁雜的劇本。許多藝術大師創造出了自己的演出風格,以獨特的方式詠唱某些特殊的段落而名聲大噪。
表演形式
板索里表演時,屏風蘆席,一人擊鼓,一人執扇,以唱為主,夾敘夾議。長篇傳統段子,內容多為警世勸善。演員技藝精湛,聽者擊節喝彩。一般耗時3~5個小時,有的長8 個小時。在長達八小時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男性或女性)按照朝鮮農村方言和淵博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劇本,進行即興的演唱。
朝鮮文"板"的意思是"眾人聚集之所","索里"的意思是"歌曲"。"板索里"起源於17世紀的朝鮮西南部,可能是薩滿說唱的一種新的形式。直至19世紀末,它一直由百姓口頭流傳,後來有了新的文學內容而更加豐富,得到了市民精英的青睞。
社會影響
1964年板索里史詩說唱在韓國被指定為國家無形的文化財產。板索里史詩說唱的歌手要經歷長時間和嚴格的訓練,掌握多種清楚的聲音音色並且記住複雜的程式。很多藝術大師已經將某些曲目發展成為個人的說唱風格。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活著的文化傳統。
由於迅速的現代化進程,板索里史詩說唱越來越受到威脅,當代聽眾對古代的語言和板索里史詩說唱的即席的創造性方式不那么易於接受。因而即席創作的傾向被越來越多的劇目所取代。全州是韓國最富特色的民族民間說唱藝術"板索里"的故鄉。2003年9月28日至10月3日,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族音樂學會第八屆年會在板索里的故鄉全州舉行。年會上進行了"板里"《恨》的表演,儘管與會者大都聽不懂韓語唱詞,但其"恨意"表達得淋漓盡致,那種咬牙切齒,心顫慄身哆嗦的感覺很真實,震撼著觀眾的心。